《千年女優/魏海敏》
訪談進行到一半,魏海敏似乎被我們拋出來的某個問題難倒了,她沉吟片刻,斟酌該如何回答,雙手捧著白瓷杯,緩緩地轉動著。搭在杯子上的手指,修長而白皙,如同一株花草。她的手指在戲台上確實能幻化成一朵蘭花。蘭花指能捻針穿線,補綴苦守寒窯的寂寞時光;也能舉杯澆愁,傾訴貴妃醉酒的心聲。一屈一伸,一動一指,能說千言萬語,故而絕世名伶端坐在眼前,即便面有難色,手指也是這樣充滿美感。
其實都已洩題,訪綱早在訪前便已寄交受訪者,所謂訪問,無非照著紙張上的題目行禮如儀走過一遍,但受訪者回應字字斟酌,句句鏗鏘,所有答案打磨得閃閃發亮,宛如唱詞。都說青衣扮演的乃戲曲中最典雅端莊的女性,笑不露齒,行不見足,63歲的魏海敏作為台灣一代青衣,被制約成美的化身,舉手投足必得能定格成照片,專訪過後大半月,她為新戲《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辦記者會,與隔離中的新加坡導演王景生聯訪,未輪到她說話之時,但見她眼觀鼻,鼻觀心,腰桿挺得直直的,若捻一朵花在手上,便是蓮座上的觀音了。
訪問本該在去年進行,未料新戲因疫情耽擱至今,但她卻說大疫之年比往常還忙碌。去年下半年《四郎探母》《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樓蘭女》3齣戲巡演結束已是今歲初春,接著是4月的《千年舞臺》,下半年還有國光劇團的新戲銜接,「我覺得疫情帶給我的衝擊好像是一切都停下來,但反而可以讓大家回頭看自己是誰,難道我們還是像過去一樣,庸庸碌碌過下去嗎?」對她而言,2020年是人生的回顧和再出發,這一次與王景生合作的紀錄劇場《千年舞臺》,重現往年六個經典角色,何嘗不是一次新歌加精選?
80年代中期,她與京劇名家吳興國將一系列外國名著改編成京劇,《樓蘭女》即脫胎自希臘悲劇《米蒂亞》。1991年,她拜中國戲曲藝術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為師,《穆桂英掛帥》《太真外傳》2齣梅派折子戲,是她做「梅派大師姐」的成果驗收。《曹七巧》《孟小冬》為2000年後,她與國光劇團王安祈合作的新里程碑,前者是她對張愛玲解讀,後者是對京劇老生皇帝致敬。2008年,她與劇場大神羅伯.威爾森跨界改編吳爾芙《歐蘭朵》,舞台上2個小時的獨角戲已然是經典。
戲台上,她用京腔翻唱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或張愛玲,唱念做打俱佳、文武崑亂不擋,然而此番登《千年舞臺》,除上述角色,她還要在戲台上扮演自己,「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那個「我」,是魏海敏,習慣粉墨登場的名伶在舞台上自報家門,追憶女兒心事,與素顏無異,心情忐忑是必然的,否則我們訪問中,那個問題怎會將她難倒了?「早年父母離異,母親在您成長過程的缺席,讓您少了許多與年長女性互動的經驗,這個缺憾會讓您在理解角色造成困難嗎?」
一代青衣本名魏敏,出生於台北縣(現新北市)鶯歌,三姊妹中排行最小。魏父軍人出身,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雖有大學學歷,卻懷才不遇,早年便從軍隊退下,與妻離異,四處打零工。有志難伸的男人偶爾在夜裡拉著胡琴,哼唱京劇排遣悲懷,興之所致,也教女兒唱戲,魏敏才4歲,便懂得尖著嗓子高唱「蘇三離了洪桐縣」討好父親。魏敏10歲那年,魏父在嘉義謀得某一工廠廠長職缺,一家人南遷,眼看就要過上好日子,豈知2位姊姊又將負笈北上,中年男人拿即將青春期的幼女不知如何是好,又見這小女娃活潑好動不愛讀書,遂狠下心腸送她到高雄左營海軍附設的海光劇校,劇校將她的名字嵌入海光的「海」字,魏敏成了魏海敏。
進劇校第一天就得學倒立,天地乾坤顛倒看,有了新境界,「第一次懇親,爸爸姊姊們都來了,大夥兒高高興興吃著零食,但對話客客氣氣的,從此一切都不同了。」她說電影《霸王別姬》演的都是真的,劇校坐科7年,每天晨起練功,吊嗓子、拉山膀、跑圓場,四功五法稍有差錯,老師一棒子就打下來。但她個頭好,嗓子好,一下子就挑大梁演出。13歲,她擔綱演《穆柯寨》,父親歡歡喜喜來看她演出,那是父親第一次看她演戲,但也是最後一次—那一年,魏父癌症病逝。她嘆,這一次等於跟原生家庭斷裂了,「我之前參加一個電視節目談眷村文化,講到爸爸媽媽,哭得稀哩嘩啦,因為他們是誰?愛吃什麼?老家在哪裡?家裡有沒有兄弟姊妹?我都不知道。父母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吶。」
其時,軍隊劇校常有巡迴勞軍,某次北上公演,她得空與姊姊見面吃飯,姊姊帶來陌生女子赴會,她只道是戲迷,未料姊姊卻說「小敏,這是我們的媽媽」,她臉色登時一變,「我當初覺得媽媽欠我一個道歉,我如果離開女兒,我一定會跟她道歉,但媽媽沒有,我對她不大諒解。」一代青衣說起往事,雲淡風輕,說當日情形已不復記憶,只道吃完飯,恍惚回宿舍,見桌上一串葡萄,二話不說就往嘴巴塞,愈吃葡萄,心中愈亂,半夜裡,全嘔了出來,定睛一看,全是一顆顆完整的葡萄,「後來我才明白母親當年離婚是要帶走我的,但父親不許,說要走就得一個人走。最後母女是相認了,但很多關係錯過就是錯過了,兩個人就維持著一個客氣的距離。這個缺憾讓我不知如何跟女性單獨相處,尤其跟女性長輩在一塊,會莫名奇妙地手足無措。」
相較之下,她和叔叔伯伯們在一塊自在多了,無論是父親、劇校老師,或稍後提攜她的學者俞大綱,她在父執輩中恰如其分扮演受寵的小女兒。
1976年,她從海光劇校畢業,入海光劇團。想當年,京劇受黨國扶植,最紅旦角是顧正秋、徐露、郭小莊,中山堂和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公演往往冠蓋雲集。她雖是後起之秀,但連連得獎,前程遠大,然而她卻在此時嫁給大她9歲的香港商人,「當年才21歲,但我想反正早晚要結婚,就結了吧!這輩子就屬那時期最感寂寞,每到放假又特別愁煩,姊姊們有自己的家,媽媽早已另嫁,更不方便去找她,我就孤家一人,沒地方可去。坐科時有個專心的目標,一畢業整個人好像突然架空了,大好人生似乎正要開始,但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只是徬徨無依,好想有個家…」
80年代初期嫁與商人,港台兩地跑,是1982年吧,她說那時在香港待產,得知北京、上海京劇院一票名角南下大匯演,她慕名而去,節目單上的《鳳還巢》《別姬》她早已唱得爛熟,但台上的梅葆玖舉手投足、落腔、咬字,其氣度前所未見,她頂著8個月的孕肚坐在觀眾席,感受的不是胎動,而是藝術的震動。
然而時代氣氛悄悄改變了,她去勞軍時,發現阿兵哥更迷戀的是鄧麗君、鳳飛飛,有了時不我予的危機感。解嚴前一年,她與吳興國將莎士比亞《馬克白》改編成京劇《慾望城國》,「京劇手段很多,但這些手段我不一定都會,潑辣旦、壞女人的角色我沒演過,但我不想一直演我的大青衣角色,於是我重新打造馬克白夫人,打造她的心境、手勢,跟懷胎生子也沒兩樣。」她驕傲地說那個轉折是她從照本宣科的伶人,脫胎換骨成了獨立思考的藝術創作者。
1991年,她如願拜梅葆玖為師,在北京前門飯店下跪行禮,袁世海、張君秋、葉少蘭一票北京名角都到場觀禮。拜師宴上,等到客人都走了,她對梅葆玖說:「老師,《霸王別姬》我都學會了,但舞劍看不清楚。」但見梅葆玖起身,拿起桌上筷子,嘴裡嗆嗆嗆數著節奏,腳上啷啷啷走了一個過場,她跟著演一遍,師徒如此授課。1996年,她以《貴妃醉酒》和《宇宙鋒》得梅花獎,是為京劇藝人最高榮譽。
她來到事業的巔峰,但疏於家庭,婚姻以離異告終。與此同時,台灣本土意識抬頭,京戲式微,三軍下轄劇團宣告解散,原本熱門滿檔的她竟也無戲可演,無論感情或事業,都只剩自己了。但她不喪志,加盟國光劇團,兼顧老戲新戲,扮王熙鳳、曹七巧,好戲一齣接一齣,又拿國家文藝獎,無疑是絕處逢生。13歲登台,唱戲至今五十載,戲台上演盡了才子佳人千古風流,戲台下卻嘆這一生似乎交了白卷,好像沒怎麼活過。
於是我們不免要問:「生為女性創作者,難道家庭、事業只能二選一嗎?」「是啊,當媽媽是經驗,當太太也是經驗,但那些經驗都是階段性任務,唯有完成了那些任務,我才能專心在藝術創作上。」可是您的梨園大前輩孟小冬晚年來到台灣,最後一人一狗孤老終身,同為女人,同為伶人,您難道不會有兔死狐悲的傷感?她很篤定地回答:「不,她真的把藝術發展到極致,我認為她這一生是沒有遺憾的。」
絕代名伶很篤定她這輩子的角色必然先是藝術創作者,其次才是種種做女人的責任,當媽媽的責任、當女兒的責任。她與媽媽前後走向離婚一途,提及晚近母女相處,她嘆道:「繼父後來也去世了,我怎麼可以不照顧她?她晚年跟我住在一起,後來其實有點失智,不大認人了,跟我們沒什麼交談的意願了,但她審美眼光很好,看到我會說妳頭髮好漂亮喔,給她倒杯茶,她會道聲謝謝,教養很好。」4年前,母親九旬高齡壽終正寢,恩恩怨怨也該全數泯滅了,她得出結論:「我對她的恨,都是我自己的問題。」母喪後某一天,她在大雨的天氣開車出門,車子爆胎,她停在路畔等待救援,想起喪父喪母,從此是一個人,於是趴在方向盤上失聲痛哭。
或者她也不算一個人,孤獨的人還有心愛的藝術,4月仲春,她登《千年舞臺》,好戲開鑼前,一張素靜的臉在後台撲粉描紅,她往鏡子前一站,魏海敏變成了穆桂英。那是13歲初試啼聲的角色,50年後還扮同一個人物,以往自己常常夢見在臺上忘詞的噩夢,但她現在不會了,她自認嗓音依舊青春豐盈,甚至比年輕時唱得更好了。
文章未完,可點加入會員點留言連結,解鎖全文,@@。
照片 兩廳院提供 周佳慧攝影
古風生子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被所愛之人辜負了,一定要怨嗎?九百年前的女詩人李清照的愁與揮別》
九百年前,西元1107年,李清照與她的丈夫趙明誠,因政治案件,遷徙青州。
徙青州時,李清照24歲。此後十年,她與丈夫屏居鄉里,度過一段恩愛歲月。趙明誠撰《金石錄》,李清照筆削其間,二人閒暇賭書潑茶,差一點成為後世所傳之「神仙眷侶」。
趙明誠曾為李清照30歲的畫像題詞,曰:
「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
九百年前,李清照已掩不住她的才華。當時的作家們對她的印象是「有丈夫氣」。易安詩形容她如《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再如《題八詠樓》:「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易安亦毫無保留地提出了論點,李清照膽識和見識,即使男性作家或恐不及。李清照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了「詞別是一家」。
她的詩,情辭慷慨:她的詞,雋永含蓄,兩者風格迥異。
或許愛情終究是女人的一生,除非妳看清了,看破了。
李清照原來對自己的婚姻期待是:「甘心老是鄉矣」,但他們,僅僅是她。
貶居青州十一年後,西元1118年,趙明誠又有了前途機會,復起,即將離開青州,赴萊州上任。兩州皆在山東,雖相去不遠,但趙明誠的計劃中,已沒有了李清照。
從此以後氣慨詩風的李清照,成為鳳凰台上憶吹簫,詞句愁、愁、愁的失戀女子。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鈎。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乾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他們尚未別離,她已被遺棄。
送行的日子到了。現實的冰冷,水落石出,氤氳香氣散盡,金猊與夢俱醒。「被翻紅浪」,床上翻湧的「紅浪」,是她的心中的波動與火焰般的痛苦。
慵自梳頭,心灰意懶,心不在焉。「慵」,沒有心情;「自」,無意識的意識。
既是一條河,總得流下去,站在你的岸,看著他的船。離去。
「寶奩塵滿」,可見情緒懨懨,已有一段日子了。子不我思,誰適為容?「日上簾鈎」,事已至此,她還在乎現在是幾點幾分嗎?
太陽升起,不過又是另一個白夜,兩個黑夜之間夾著的是情感深淵。絕望到底,任絶字隨著時間、隨著江水奔流,流、流、流,任、任、任,去、去、去。
什麼都不必在乎了。
如果鏡子還記得曾經慵自梳頭的女人,就是十七年前新婚時,曾將一朵鮮花「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併看」的女孩。
如今鏡子也冰冷了。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說不得,說了也無益,徒然添離懷別苦。新來瘦,與喝酒無關,沒有悲秋。一切皆因欲說還休的心事所致。
一個人必須隱藏的痛苦,是更大的痛。
根據史料,李清照的隱痛乃在於丈夫離開青州,赴任居官,有意疏遠而不攜她同行。趙明誠或有「天台之遇」(劉晨阮肇天台山遇仙女故事),將攜其妾前往。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大概也輓留了,也哀求了,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可見趙明誠之意已決。
「唯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此句讀了,後人不免淚下。
李清照的痛苦無人可以傾訴,甚至她的終日凝眸,似乎只有樓前流水看得見。
樓前流水像她唯一的知己,唯一的傾聽者。一個女人看著流水,她看到的是自己所有的失去,包括不停消逝的青春。
西元1121年八月初,李清照還是採取了主動,赴萊州。趙明誠對這次團聚,當然不會歡迎,李清照抵達當天,獨坐一破敗冷清之室,比起離別時更覺孤單。
於是即興作《感懷》詩: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
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
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
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寒窗破室,無聊獨坐,令李清照有袁術兵敗後的窮途末路之感。
三四兩句微諷趙明誠終日為了名利忙於應酬:她想,寫詩還是要清淨,閉門謝客,焚香默坐,方有佳思。
最後好似看清了自己的處境,超脫了。
李清照被徹底冷落的絕望心情,詞間漫溢。
然而她沒有一般閨怨的哭哭啼啼,相反在文字上十分克制,堪稱瀟灑大氣。
雖然從此,她的心已不是春天的人。
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亡。趙明誠獨往金陵奔母喪,李清照返回青州整理金石文物準備南運,從此開始在南方顛沛流離的生活。夫婦二人先後輾轉於金陵、姑孰、池陽,直至兩年後,趙明誠卒於建康(即金陵,今南京)。
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回憶,1129年6月13日,她在船上,趙明誠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
他們原本計劃卜居於贛水而終老,然而中途趙明誠接旨調任湖州,遂改陸路赴建康朝見高宗。臨別,清照心緒甚惡,遙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
趙明誠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捲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
遂馳馬去。
這段文字:對於趙明誠來說,他最關心的不是李清照在亂世中一個女人的死活安危,而是他收藏的「宗器」,他要她以生命來保護這些東西;二是「戟手」這個動作,以及最後一句叮嚀「勿忘之」,讓人不寒而慄。
後來她的確竭盡全力用生命捍衛金石文物,也因此頻頻惹禍上身,遭劫、遭盜。
趙明誠赴建康途中冒暑感疾,之後病危。痴情女子李清照還大病一場。
最終寫下:《武陵春》,及《聲聲慢》。
那時她已年過五十。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尋尋覓覓,又不知道尋什麼,歷經國破、家亡、夫逝、情傷、孤獨⋯⋯所有的打擊,生活中,已非愁字,可以形容。
如果九百年前一名過於痴情的女子,一個容許三妻四妾的時代,對被拋棄、被負心、被一再辜負,都可以化成絕響詩篇,當代的你我,看待情感,可不可以更逍遙?更愁美?
有時候你以為恨的是他人,但帶著這樣的心態,你改變是自己的容貌、優雅。
你或許被毀了一部分,但別人不能毀了你的全部。
他只是暫時影響了你。
讓怨念、愁悵,隨江水、隨時光,流逝吧。
—圖片:陳文茜在公視接受專訪新書《終於,還是愛了》拍攝者:公視
古風生子文 在 從小天下看大未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燈塔看人生——《燈塔你好》所帶出的普世課題】
文|小茉莉親子共讀 顏銘新
❝《 #燈塔你好》的故事平鋪直述,簡單裁切出孤立在曠野海岸燈塔裡的日子,其中雖有船難、結婚生子、鯨魚來訪等情節,但這本書叫人著迷的是蘇菲.布雷克爾藉由精妙布署的文圖配置而發人省思的普世課題——堅定不移相對於變化、疏離相對於依戀、大自然裡生機盎然的和冷酷無情的騷動。❞——《浮華世界》特約編輯布魯斯.漢迪
然而,最吸引他的則是書頁上燈塔看守員、妻子和嬰孩身影裡蘊含有畫家的溫柔情意。
☞出版後台小花絮☜
蘇菲・布雷克還耍了點小心機,畫了一張放大版的燈塔當作包裝紙,用來寄送提案的樣書給LB Kids出版社編輯蘇珊.里奇,以增加成功出版的機會。而今這張包裝紙高懸在里奇小姐的辦公室牆上,她打趣的說牆面還空得很呢,希望布雷克爾多多來提案。
蘇菲.布雷克爾藉由書名頁上的獻詞向里奇小姐致意,里奇小姐也親自參與美編和設計,大方給予創作者在書衣和封面上,置放兩張不同的大圖,並將書名光影和燈塔放射出的光芒盪金處理,滿足了創作者想要擁有復古風格的渴望。
☞中文版忠於原文版☜
小天下出版社不辜負原作,不但印刷與原版幾無二致,封面也比照燙金處理。而 劉清彥 - 阿達叔叔的譯筆溫厚醇潤、率真不矯作,更為故事增添出中文的聲韻之美。正符合德國哲學家班雅明在「譯者的任務」一文中所倡言,優良的譯作必須達到透明、不掩蓋原作、不遮擋其光芒的將《燈塔你好》的原作生命延續給台灣的大小讀者們。
🏆多方認證好書《燈塔你好》:
★美國凱迪克獎金牌獎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繪本
★美國《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繪本
★美國《柯克思書評》年度最佳繪本
★美國《號角圖書》年度最佳繪本
★美國《波士頓環球報》年度最佳繪本
★美國《紐約時報》傑出童書獎
★美國《赫芬頓郵報》年度最佳繪本
★美國芝加哥公共圖書館年度最佳繪本
★美國洛杉磯公共圖書館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國會大廈推薦書單
★美國聯合童書中心推薦書單
★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童書
★美國兒童青少年圖書館協會選書
★入選美國插畫家協會繪本原畫展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5顆星推薦
★博客來2020年5月選書
★中國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童書
★日本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繪本委員會推薦「繪本 50」
🔖《燈塔你好》附精美燙金書衣!
博客來 >> https://bit.ly/2SbgDuA
誠品 >> https://bit.ly/35fjJCW
古風生子文 在 男人生子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男人生子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古風生子文、男人生子文、攻寵受生子就來早午餐推薦評價懶人包,有最完整男人生子文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古風生子文 在 男人生子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男人生子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古風生子文、男人生子文、攻寵受生子就來早午餐推薦評價懶人包,有最完整男人生子文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古風生子文 在 #求文古風生子 - BL板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有沒有推薦的古風生子文發現這類的文真的很少- BL小說,腐,耽美,B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