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仔橋 ]
分享專欄全文。
回到學生年代,下午常常走堂往雀仔橋附近的山貨店尋寶,找到made in Hong Kong或日本製的杯碟就非常興奮。
那時候只覺得每次必須上斜落斜有點麻煩,還未知道其背景,甚至名字。
教科書不會提及的地區歷史,雖然這條步道一直見證香港醫療與衛生發展,包括公立醫院與地下公廁。
原文刊 AndthenHK
—————————
沒有雀仔的雀仔橋
未獲評級的古蹟
有些地標,節日限定。比如元朗大橋街市的燈籠街,近日把人們召喚到社區,一年一會,因而珍貴。
城市另一邊,另一條燈籠街更早出現,位於皇后大道西,上環與西營盤交界。
每年中秋,經營香燭紥作的商店紛紛掛起燈籠,碩大的楊桃金魚兔子,佔據半條街道的天空,無聲又大聲地提醒節日臨近,路過心頭一陣暖。
這是社區地標的感染力,儘管近年好些紥作舖結業,畫面難免褪色。
那兒還有一個地標,每天都在,由180年前開始——跟燈籠街幾步距離,有一面石牆,突兀地拱起,路上的一條脊骨,人們叫它「雀仔橋」。
這並非官方地名,老一輩街坊才唸得出的名字,親切但有點陌生。想像這種口耳相傳,本身已是非常活潑的人文歷史。
而石橋也不真的是橋,建於平地,早於1840年代已經存在;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曾在Flickr公開一批香港早年珍貴舊照,其中一張攝於1870年代,可見雀仔橋當初的模樣。
那時皇后大道西一帶還未大幅填海,仍屬海濱,需要一道防波堤,以麻石興建,按地勢築成帶弧度的拱形,大概因此被稱呼作「橋」。
而它有另一實際用途:通往山上的海員醫院,1843年成立,替海員醫治性病,後來是香港進行第一宗外科手術的醫院。
1848年海員醫院遷至灣仔(變成現在的律敦治醫院),原建築改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當時的公立醫院;之後建築群陸續重建,60年代正式成為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
雀仔橋見證香港初年醫療發展,可是問題來了:那跟雀仔有什麼關係?
有說橋後山坡為樹林,每到黃昏便出現鳥群棲息的場面,因而得名,頗為浪漫。
另一說法較有根據:當旺角雀仔街還未出現,戰前第一代雀仔街原在中環閣麟街,及後曾遷至上環永吉街,之後再移至現在雀仔橋位置,石橋自此有了暱稱。
翻看歷史,雀仔橋對面曾有非常著名的高陞戲院(建於1890年,看粵劇的地方),附近亦有武昌茶樓及得男茶樓;但凡飲茶撚雀的場所,少不了吸引雀販聚落,也許就是雀仔橋得名的理由。
可以肯定的是,雀仔橋是香港衛生發展的重要成份:1911年,橋底曾經建設地下公廁,直到1990年停用。
公廁入口設於行人路面,已用水泥封平;而石牆上五個耐人尋味的方格,屬於當年公廁的窗口,同樣已被填平,留下是不該封存的地區歷史。
雀仔橋作為古建築的份量,不用多說,然而跟許多地標一樣,它一直未獲列為古蹟,甚至從未被政府評級。
今年三月,經中西區區議會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將雀仔橋列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結果未可預料。
在同一地點180年,雀仔橋見證西營盤,以及整個海岸線的巨大變化。
高高低低,上上落落,人們魚貫步過。
有天即使名字失傳,它一直站住,頑固地維持著那弧度曲線。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alex l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沙田車公廟 奇準無比 信則有 不信則無 大圍站行過去十分鐘路程 年尾去再拜車公問事,明年會更好 歷史建築級別:二級歷史建築物* 落成年份:約在1890年前 沙田車公廟現址,原本是一座已有300年歷史的廟宇,後於1994年改建成目前的模樣。當年,村民相信車公能保佑他們免受洪水瘟疫之患,所以就蓋了這...
古物及古蹟辦事處 在 港台電視部-公共事務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快閃香港‧話當年》保育新界古建築】
全港法定古蹟當中,有不少位於新界的鄉村,包括村內宗祠、書室、寺廟等古建築。回顧上世紀80年代初,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及保育新界古建築的情況。
《快閃香港‧話當年》
星期一至五 下午2時 港台電視31播出
港台網站: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flashbackhk
#快閃香港 #話當年篇
#香港電台 #電視部 #公共事務組
古物及古蹟辦事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日非常有幸出席寶珠潭楊公侯王寶誕慶典的正誕活動。楊公侯王古廟是大澳歷史悠久的廟宇之一,據古物古蹟辦事處資料,古廟或早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或以前建做。所以,寶珠潭楊公侯王寶誕的酬神活動也有非常長久的歷史。每逢農曆六月初六,大澳區內水陸善信均會大事慶祝侯王誕,而每年侯王誕均會上演粵劇神功戲,侯王誕慶典及神功戲演出就在這個時候團結一眾大澳鄉民、善信,大家滙聚一堂,大鑼大鼓,酬謝侯王神恩。大澳寶珠潭楊公侯王寶誕酬神活動以及神功戲演出的規模之大,一直是香港具代表性的酬神演戲活動之一。
去年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疫情反覆不定,本來在值理會及鴻運粵劇團的堅持下,計劃將神功戲移師西九戲曲中心演出。但是,最終因受疫情影響而停辦。今年2月,疫情開始回穩,劇場於2月19日重開,粵劇演出慢慢復甦。神功戲除了是粵劇重要的演出傳統,也維繫了村落的氏族文化,有延續鄉土文化的正面意義。神功戲期間,不單是鄉民,不少移居海外的親人,也會專誠回鄉參與酬神活動,認祖歸宗,共聚鄉誼。為遊說政府允許演出神功戲,挽救神功戲消失的危機,八和在3月18日發出公開信予特首林鄭月娥,要求:食環署即時恢復接受及處理「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的申請,及康文署即時恢復借出場地供搭建戲棚之用。公開信引發了傳媒對挽救神功戲的廣泛討論,最後政府在4月15日正式回覆上述部門會如常處理神功戲的申請。八和立即將政府的回覆,通知主辦神功戲的主會。
相信在侯王爺的保佑下,經過大澳寶珠潭楊公侯王寶誕值理會,向政府相關部門的極力爭取,以及在鴻運粵劇團的積極籌備,今年的侯王誕神功戲演出終於可以順利進行。這次侯王寶誕慶典活動的盛大舉行,一來顯示香港在政府帶領、市民自律的情況下得到了顯著的抗疫成果,同時也為粵劇神功戲演出打下了一支強心針。我們知道在過去一年粵劇界在疫情之下遭遇困境,不少演出,包括神功戲演出也取消或延期了,而今次大澳寶珠潭楊公侯王寶誕的盛大演出,必定會振奮人心。在此祝願稍後以及接下來幾天的慶典活動及神功戲演出都順利進行,為大澳鄉民以及觀眾們送上最好的祝福。
古物及古蹟辦事處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沙田車公廟 奇準無比 信則有 不信則無 大圍站行過去十分鐘路程
年尾去再拜車公問事,明年會更好
歷史建築級別:二級歷史建築物*
落成年份:約在1890年前
沙田車公廟現址,原本是一座已有300年歷史的廟宇,後於1994年改建成目前的模樣。當年,村民相信車公能保佑他們免受洪水瘟疫之患,所以就蓋了這座廟。相傳,車公是宋朝(公元960至1279年)一位大元帥,曾平定華南一場叛亂。南宋末年,宋帝昺南下避難,車大元帥一直護駕到香港,並駐守西貢。後來獲道教奉為神明,並立廟供奉。
車公廟主殿內的神壇上,屹立著雄偉的車公像;主殿兩旁則建有鐘樓和鼓樓各一。而廟宇左邊的走廊上設有解簽看相的攤檔。每年農曆年初二是車公誕,在每年傳統的「赤口」**年初三,民眾都會蜂擁到車公廟去參拜祈福。善信參拜過車公之後,都會轉一轉車公像旁邊的銅製風車,祈求好運到來。
*歷史建築級別,是香港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古物諮詢委員會,對香港歷史建築的評級標準,詳情請查看古物古蹟辦事處網頁。
**據傳統習俗,年初三當天易與人爭執,所以為免招惹口舌是非,各人都不出門向親友拜年,而會到寺廟參拜神明。
古物及古蹟辦事處 在 HEBEFAC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日前,深水埗主教山山頂的食水配水庫,被發現內藏由古羅馬式石柱及紅磚圓拱支撐着的蓄水池,幸得市民保護及區議員界入,使事件發酵,逼使政府讓步停工。今日找到深水埗區議員、民協的何啟明(非工聯會果位)一起上主教山,跟進最新的情況。
【#萬人聯署 保住香港人古蹟—要求發展局將 #石硤尾主教山配水庫 列為「#暫定古蹟」】
聯署嚟呢度?? https://forms.gle/PtVVz5SLdE4zoViu9
由於未知道水務署工程會否繼續,或已進行的工程有否對建築物造成其他破壞,我們對發展局、古蹟辦及古諮會有以下要求:
1. 促請發展局局長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第2A條,將石硤尾主教山配水庫列為「暫定古蹟」,為期12個月,並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進行全面考古及評鑑。
2. 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盡快召開特別會議,為石硤尾主教山配水庫進行初步評鑑。
發起團體:
民協
►Subscribe - @hebeface _
?Facebook - @igamershebe _
?Instagram - @Hebeface _
香港不是一個製作者追夢的地方,如果你認為我的製作值得你支持,
可以選擇成為頻道會員,彌補製作上的開支: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9O9uLhxnB5GQenVseEAnA/join
Music: Lo-fi Type Beat - Poor Guy | Free Lofi Type Beat
All Rights Reserved © - Wallis Ch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RJIt5KHJw
Original beat made for @kayyyy_reve :
https://youtu.be/vTU0NgFxIP0
古物及古蹟辦事處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網絡器物專題課堂─竹器工藝」由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何兆基博士分享竹器工藝,探討製作者及使用者與器物之間的關係和經驗。
「網絡器物專題課堂」邀請本地博物館專家及學者,挑選具代表性的藏品,與學校教師分享相關範疇的文化、藝術內涵和與現今生活的關係,為本計劃的教材套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
「看得見的記憶──器物」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器物」教材套共分為四節,將透過日常生活乃至傳統的器物,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的教材,讓同學對不同的器物議題進行探索及創作,引導同學思考器物背後的文化藝術價值,以及面對器物應有的態度。
觀看網絡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將可獲贈實體印刷版「器物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網絡教材套簡介會及專題課堂─器物」: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SV-YsiWa2z90zgzrkInPNXIw-umiuJCDVX8vWoieYmcr9uA/viewform
(建築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器物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4:30)
6月30日(二):器物教材套簡介(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1
7月7日(二):茶具(主講:茶具文物館館長 林雪虹博士)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2
7月14日(二):香港歷史文物(主講:古物古蹟辦事處館長(教育及宣傳) 孫德榮先生)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3
7月21日(二):家具(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4
7月28日(二):竹器工藝(主講: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何兆基博士)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5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建築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