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凍之城 #Atomic_Blonde
三個建議與劃重點(無雷)
.
1. 動作場面驚人
我想,在大肆強調《捍衛任務》雙導演其中的大衛雷奇作品,以及眾多強調動作橋段的預告片宣傳之下,大部分的觀眾應該進場觀賞這部電影的最大原因,都是希望能夠看到令人驚豔的武打場面。
確實,主打動作場面的《極凍之城》確實在武打部分令人驚艷!
大量一鏡到底的打鬥戲份,調度流暢運鏡、精心設計的構圖、以及拳拳到肉的紮實感,《極凍之城》的暴力美學的確是本片的最大賣點。觀眾們能夠在各種武打橋段中,感受到主角們在面對反派攻擊的困境之下,如何逃脫,如何解圍,在氣氛的營造上十分精采。加上莎莉賽隆以及詹姆斯麥艾維兩人一搭一唱的角色營造,讓整體電影氣氛瀰漫著一種超現實,又帶著一點玩世不恭的趣味感。
然而,本片利用大量的龐克搖滾音樂,作為轉場以及電影場景當下的氣氛提示,或許在最初故事的敘事上給人一種新鮮感。但不得不說,這樣類似音樂錄影帶的風格化影像,在快速剪輯之下顯得有些疲累。可惜的是,我們在這部電影中沒有看到《捍衛任務》那樣的架空殺手世界觀,反而是利用既有的歷史背景呈現各國特務間的爾虞我詐,在重節奏的音樂配合之下,反而切碎了原本流動的情緒,成為一種致命傷。
本應作為輔助故事行進的打鬥,反而是將觀眾情緒拉回正軌的關鍵。因此我建議,若是抱著期待看到《捍衛任務》般的精采打鬥以及極具創意的故事,《極凍之城》可能會有期待的落差。但若是以欣賞諜報動作電影的角度切入,諸如《特務間諜》這種女性特務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諜報電影;或是《紳士密令》這種帶有雅痞風格的冷戰諜報電影。《極凍之城》或許能夠讓你找到不少樂趣。
.
2. 冷戰鐵幕下的柏林
冷戰時期下,被圍牆分隔的東西柏林,在歷史上是東西方兩大政治陣營角力對抗的關鍵地點。不可否認,在這種明爭暗鬥、互相猜忌、爾虞我詐的故事舞台下,確實就戲劇上是一個非常好發揮的立足點。而大衛雷奇捨棄《捍衛任務》這種架空世界觀的故事,挑戰以歷史為藍本的劇本,並改編現有的圖像小說,希望結合歷史、漫畫、動作以及諜報等元素,確實是一種難度頗高的挑戰。
我們可以看得出《極凍之城》的風格以冷硬又充滿迷幻的不真實感,呈現冷戰時期的詭譎局勢,但在武打以及諜報劇情兩者的拿捏上明顯失控。縱使片中一再強調柏林圍牆分隔了東西柏林兩邊的居民,也強調了柏林市民期待圍牆倒塌的時刻,但這些在東西兩方爭奪傳說中的特務名單、從中漁翁得利的雙面間諜,或是來自各方勢力的角力賽沒有太多直接明顯的關聯。
承如前述,電影在最初的交代背景、角色營造介紹時的敘事過程過於零碎,甚至有些混亂的失控。縱使用了非常多的字卡、解釋性對白,說明故事發生在柏林圍牆倒塌之際的歷史時間點,觀眾們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抓到故事的重心,以及電影角色們在劇情中希望達到的目的為何。直到電影中期的東德遊行逃脫橋段,以及一鏡到底的樓梯打鬥戲碼,電影的步調才慢慢開始步入正軌。
話說回來,電影並沒有太多琢磨在冷戰鐵幕下的柏林,只是利用這樣的歷史架構下,創作出一個情報角力爭奪的諜報故事。而對比到《紳士密令》在電影開頭,在東柏林的救援逃脫行動過程,利用剪輯穿插雙方特務背後的勢力背景,以及各方人馬希望達到的目的,便在短時間內清楚傳達了故事背景;《極凍之城》確實在敘事的手法上明顯能力不足。
也許,套一句在電影中的橋段。當詹姆斯麥艾維敷衍地向莎莉賽隆介紹柏林幾個著名地標時,莎莉賽隆回答:我根本他X的不在乎,我不是來觀光的好嗎!
嗯...我或許懂了那麼一點道理。
.
3. 諜報電影的突破?
在過去007電影當紅之際,一般觀眾們對於間諜、冷戰、各國檯面下的拉鋸戰等想像,對於情報戰的印象,或許都是如同諜報電影般的描繪。而近年來,諜報片的觀眾族群似乎胃口被越養越大,故事一定要能夠意想不到,爾虞我詐的陰謀要越預料之外越好。但針對特務本身的角色塑造,女特務一定要冷酷無情、強悍堅強;男特務一定要風流倜儻、玩世不恭,顯然已經成為一種既定公式。《極凍之城》也不例外。
故事圍繞在英國、蘇聯雙方爭奪秘密名單的劇情上,意外引來法國、美國等多方勢力的介入。而我們也可以看到詹姆斯麥艾維這個在東西兩方陣營遊走的投機者,可以看得出《極凍之城》並非如同以往諜報電影般二元對立,東西兩方明顯區別的故事架構,反而觀察到了灰色地帶、並從中作梗的模糊空間與族群,似乎也說明了人們對於諜報電影或是冷戰電影的期待,希望有所突破。
就個人而言,莎莉賽隆所飾演的女特務,不是第一位也不會是最後一位。但在《極凍之城》之中,莎莉賽隆確實詮釋了一個兼具剛強與溫柔的特務間諜。(端看她與蘇菲亞波堤拉那場 "激烈" 的交流,就可以對照出她 "鐵漢柔情" 的那一面)但可惜的是,《極凍之城》在故事的琢磨上沒有太多深入對於特務內心的探討,而是在動作場面上有著亮眼的表現。這部電影確實在目前諜報片市場上,有著獨特又頗具質感的突破。但好萊塢或是目前的評價、票房表現,能否讓這位導演繼續創作下去?真的就很難說了。
.
整體而言,我認為《極凍之城》的動作場面值得進電影院好好感受那拳拳到肉的紮實感。在武打設計上有著非常流利又精彩的表現,像是樓梯間以及飛車追逐的大量一鏡到底,真的讓人看得大呼過癮。但在敘事上、以及節奏上,在前半部有些混亂且失控,反而在一場場打鬥戲後,漸漸裡出了頭緒,讓劇情步入軌道,實在是非常有趣的觀影體驗。建議挑一間音效良好的戲院,感受電影當中的龐克、前衛電子音樂,和震撼十足的武打音效,相信會是喜歡動作片的觀眾不會失望的電影。
.
.
.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
#寂寞超男子
反方陣公式 在 白經濟 TalkEc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選前分析【政黨票會不會浪費的數學教室】
最近戰得烽火連天的「政黨票投小黨會不會浪費?」其實就某角度來說是個經濟學與數學的問題:我的政黨票的邊際效果在哪一黨最大?
最近很多人在討論政黨票怎麼投才不浪費,我也想加入討論,提出一道數學式子來描述「投給沒過5%得票率門檻小黨的影響」。只要學會這道式子,帶入自己認為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就能了解小黨沒通過得票率門檻的影響。
只有加減乘除的簡單算式。
先將問題重新解釋一次:此次選舉大致上分成兩個陣營,每個陣營都由一個大黨與數個小黨組成。不分區立委選舉中,如果政黨能通過5%的得票率門檻,便能分配到不分區立委席次。有些選民想自發性配票,讓小黨通過5%的得票率;但同時也有選民擔心小黨無法通過5%得票率。
目前多數這類的討論著重在分配己方陣營票數,這個思考角度的缺點是「變數太多」,得同時考慮己方數黨支持率的不同分配狀況,討論起來沒完沒了。各位在高中考排列組合時都有過以下的經驗吧:正面算很麻煩,不如用反面來扣。
比起考慮己方損失,不如考慮對方獲得的席次。
假設所有政黨都通過了門檻,則若對方陣營的總得票率為B%,對方大大小小政黨加起來可以獲得的席次便是34×B%(暫時不考慮席次為整數的問題)。
當換了一種狀況,我方有部分小黨沒通過5%門檻,對方就算得票率依然是B%,總席次卻會比34×B%還要多。
能分席次的政黨變少,每個政黨相對分到的席次便會增加。
假設我方陣營沒過5%門檻的總得票率為T%,席次計算的分母則從100%變成100%-T%,對方陣營可獲得的總席次相對從34B%/100%變成34B/(100%-T%),增加數量為
34×B%-34×B%/(100%-T%)= 34×B%×T% /(100%-T%),近似於34×B%×T%
觀察此公式便知道在不分區立委選舉中,小黨沒過門檻帶來的影響和「對手得票率(B%)」以及「小黨損失的得票率(T%)」有關,兩者與對手增加的席次都是大約正比的關係。
假如小黨只有一個,T%的上限是4.9%;兩個就是9.8%。
從這個角度來看,讓己方陣營的小黨過門檻是較好的策略,一方面可避免分母變小,讓對手陣營不會因此獲利,一方面也因為己方過門檻的政黨數多,能玩「進位多一席樂透」的機會也越多,越容易在此佔到便宜,這點從苗博雅候選人所舉的例子中就能看到(goo.gl/kieHBf )。
最後,我認為這是個很開放的議題,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主張,而我個人是傾向照自己心意去投政黨票。
畢竟就算是極端的對方支持度45%,我方損失高達11%,損失幅度大約是1.89席(可能因為進位會再失去一兩席)。比起請要求對方支持,減少損失,我想政治人物們在當選後致力「降低5%門檻」,並改良投票制度,讓選民能夠選得更心甘情願,不用每個人都在算數學分析棄保算得比期末考還認真。
政治是替眾人服務,服務業不是應該要多站在客人的角度思考,而非要客人好好配合的嗎?
註: 有興趣了解各黨不分區當選邊緣名單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整理 :goo.gl/oRQB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