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小組視察馬遠聚會所暨紅葉福利蛋社~110.09.15
花蓮縣議會民政小組召集人張懷文議員、副召集人賴國祥議員、簡智隆議員、周駿宥議員及徐子芳議員等人,於15日協同花蓮縣政府原民處、社會處、萬榮鄉公所建設黃文宗課長、江溫和代表及馬鍾啟村長等人員前往萬榮鄉馬遠部落聚會所、紅葉雞蛋福利社等地點進行民政業務考察。
萬榮鄉馬遠部落聚會所為花蓮縣第二期綜合實施方案-花蓮縣部落聚會所興建計畫執行項目之一,聚會所計畫由花蓮縣政府統籌推動,工程由各鄉鎮公所執行,馬遠聚會所經縣府爭取,原住民族委員會109年9月15日核定補助縣府2000萬元,縣府提送議會審議預算,經議會民政小組及全體議員審議通過。
為瞭解馬遠部落聚會所興建進度,民政小組實地考察,工程自109年12月施作迄今,主結構聚會所、舞台、儲藏室、男廁及女廁等建物均已完成,施工進度已達91%以上,刻正辦理收尾工作,約10月底前可完工,並於驗收合格及取得使用執照後,將開放部落、學校共同使用。
接續視察紅葉村的福利蛋社,去年經社員多次討論決定共同成立合作社後,蛋社自去(109)年6月20日成立登記,為雞蛋建立共有品牌,社員從初期召集的九戶到現在已達11戶,在共同生產營運並開拓銷售管道迄今,已活化部落產業,為原鄉挹注新的能量。並經理事長林榮輝先生的帶領下,蛋社已具生產、生態及生活三生合一的特色,為協助蛋社朝更多元的經營、行銷面向發展,林理事長特協請議會及縣府部門幫忙,請紅葉福利蛋社成為部落的一個地方特色。
經民政小組聽取在地代表、部落主席及蛋社理事長考察建議,馬遠聚會所籃球場迎風面籃架、籃板部份易造成雨水侵入鏽蝕,面向舞台右上方易造成落葉吹進室內場地,建請施作單位做後續的改善;另馬遠部落長者期盼的槌球場、射箭場等設施,後續將請公所先另尋適宜土地,民政小組將爭取是項經費,來滿足部落族人之需求,現後續工作進度持續由縣府掌握,積極完成驗收及取得使用執照,期能提早提供馬遠部落族人使用!紅葉福利蛋社的部份,後續相關計畫補助申請,將由縣府原民處對口承接,以解決後續蛋社所擬計畫需求,謝謝!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59N舞炯恩,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paz根》舞炯恩加以法利得 首張全創作排灣語迷你專輯,從詞曲編曲到編導大膽的嘗試不同的原住民流行音樂風格,大量的加入排灣族的音樂元素讓當代流行更貼近原住民音樂,從節奏藍調、嘻哈、雷鬼動再到失傳的古謠的曲風給聽眾更多音樂層次的感受。 植物是排灣族最貼近生活用語的媒介,老人家常常使用動植物來形容人...
原住民土地補助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東一二三》
🌸今早我來到海端鄉參加「綜合體育館」開工動土,天氣極好,標準的「藍」天「白」雲「青」山,一旁不時有火車經過,和諧的布農八部合音開場,一下子就把莊嚴肅穆帶進會場,祭司的禱詞迎神又送神,土地被祝福淨化,讓人堅信400天之後,這裡將會立起一座大家期盼的體育館!
實在很難想像,這個1億1千萬的工程,竟然是「#體育署出一半、#海端鄉自己出另一半。」這個鄉了不起!
我忍不住在致詞中表示:看到今天這麼多跨縣、跨鄉的與會者,我們一點都不意外,因為全國所有原住民鄉,心心念念最期盼擁有的,就是一座體育館。這不僅僅是海端鄉的大事,也是原住民鄉的大事!
我常說,政府不是以培育奧運金牌選手為目標,而是以打造能夠培育奧運金牌選手的環境為目標。期盼這「#花東縱谷第一座綜合體育館」,未來能夠成為無數體育愛好者學習訓練的搖籃。我真的很高興自己能夠有機會小小的出力!
🌹8月中,助理曾會同水保局/林務局/第八河川局會勘太麻里溪流域,沒想到助理又告訴我,台東水保分局來電約「再看一次」。對我來說,這是積極任事的態度,我感到欣喜,決定親自前往參與。
#嘉蘭溫泉對外聯絡道路的「這一段」已經斷了很多年,裡面除了溫泉,還有許多難得的農牧用地,對地方產業而言,是一條必須修復的道路。然而,這一小段位於凹側河水攻擊面的崩塌路基,沒有復建的必要,因此金鋒鄉公所蔣鄉長已爭取架橋改道的經費,唯此段有繼續崩塌恐危及未來新橋之虞,因此水保局同意來協助施作清疏導流、佈設混凝土塊等坡腳保護設施。實在感謝!
🌷另外一邊的「馬武段農路」則是通往maljiver部落的路。我選舉時常聽到這裡的族人不斷提到「#回家的路」,沒想到原來就是這一條路啊!
雖然只是一條860公尺的道路開工說明,我看到傳統領域頭目受邀,內心覺得無比感動,我想這應該是補助、施工單位很難想像的心情,一條路的價值,不僅僅是在意多少人走,更要計算它對生命、土地、文化、生產、生計的承載。
原住民土地補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面對疫情時,希望大家彼此祝福,彼此陪伴。每個族群互相的支持,互相的鼓勵,互相的欣賞。台灣會更美麗。」
- 桑布伊.卡達德邦.瑪法琉
桑布伊說,個人的願望很好達成,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能對彼此的文化尊重、欣賞,彼此陪伴、彼此扶持。因為愛和陪伴,是這世上最大的力量。
專輯【得力量】,是從愛與陪伴的角度出發,試圖透過輕鬆的書寫與演唱方式,傳達對土地正義、對環境人文、對族群融合、對歷史文化、對人與人的相處等不同議題的關懷,也希望為在疫病中的人們帶來情感的慰藉。
感謝金曲獎評審給予桑布伊與得力量專輯的殊榮肯定,桑布伊團隊會帶著這份肯定與期許,繼續精進,繼續做好的音樂。在此也感謝在疫情中做好周全準備舉辦金曲獎的文化部、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台視、 源活娛樂等單位。看到開場表演阿爆及許多原住民青年們在台上帶來國際級的演出,以及各種音樂語言文化盡情的展現,令人非常的感動。
感謝長期以來支持桑布伊的歌迷、朋友與家人們,你們是最棒的後盾;感謝參與專輯籌備與製作過程中的所有團隊成員,沒有你們就沒有這張專輯;感謝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專輯製作,讓預算極度吃緊的獨立唱片工作室與族語作品有機會可以提昇整體製作規格;謝謝 Bulareyaung Pagarlava,您是這張專輯啟動的關鍵;謝謝風潮音樂,多年來幫忙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推廣桑布伊的音樂;也感謝始終與我們站在一起,大力扶持原民文化產業的原住民族委員會。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桑布伊常說的一段話:
「如果台灣是一塊潔白的畫布,那麼每一個族群就是一個圖騰,每一種文化就是一個色彩,才會交織孕育出這麼美麗、多元的圖畫。所以我們要捍衛我們的土地、海洋、森林、河川,更要維護每一個獨特的文化、歷史,讓這個多元的美麗島嶼持續閃耀。」
祝願大家平安,疫病不再。
#在此感謝專輯團隊所有工作同仁
企劃總監|陳健立
製作人 |曾仁義、洪子龍(子龍 TL)、桑布伊
製作顧問|鍾興民BabyC / 果核音樂GoAhead Music
製作協力|黃麗星 / 頑童音樂製作有限公司
族語顧問|楊慕仁
特別感謝|張碧蘭、張日貴、臺灣音樂館
編 曲|曾仁義、洪子龍、桑布伊、鍾興民、洪晟文、黃少雍、任中強、Wouter Vandenabeele、Bao Sissoko、林強
弦樂編寫/監製/指揮|鍾興民
鋼琴編寫|鍾興民、洪子龍
吉他/電吉他/月琴|曾仁義
吉他/口簧琴|桑布伊
貝斯|甯子達( Michael Ning )
鋼琴|鍾興民、洪子龍
合成器|洪子龍
爵士鼓| 張浩嘉
打擊樂器|吳政君
黑管|高承胤
長笛|聶琳
小提琴 (一天的生活)|Wouter Vandenabeele (比利時)
非洲豎琴 (一天的生活)|Bao Sissoko (塞內加爾)
第一小提琴|羅景鴻、張譽耀、朱奕寧、吳芷軒
第二小提琴|陳翊婷、薛媛云、陳俞文、陳鏡宇
中提琴|甘威鵬、牟啟東
大提琴|林宏霖、孫韻淳
錄音師|鄭皓文、王家棟 (弦樂錄製)
混音師|王俊傑、林正忠、黃俊憲、鄭皓文
母帶處理|Ted Jensen/Sterling Sound
錄音助理|單為明、于世政、嚴任佑、邱居正
爵士鼓技師|汪博緯
美術設計|陳世川 (Gelresai Chen) / 壹壹影業
文案|蔡昇達、陳健立、桑布伊
翻譯|洪簡廷卉 (英文)、聞智倩 (日文)、天野朗子 (日文)
錄音室|Lights Up Studio、九太音響工程 (弦樂、鋼琴錄製)
混音室|強力錄音室、白金錄音室、G5 Studio
【得力量專輯詞、曲、編曲、混音】
1. muparvuwa’i kani intrav i rukup / 創世紀
詞/口傳史敘述:Varikay,翻譯整理:曾建次 主教
曲/桑布伊
編曲/洪子龍、鍾興民
弦樂編寫/鍾興民
鋼琴編寫/鍾興民、洪子龍
混音/黃俊憲
2. kikaruna / 去工作
詞/桑布伊、楊慕仁
曲/桑布伊
編曲/洪晟文、任中強、桑布伊、曾仁義、洪子龍
混音/王俊傑
3. iturusanay / 跟著走
詞/桑布伊、楊慕仁
曲/桑布伊
編曲/曾仁義
混音/王俊傑
4. wavaawan na sawariyan / 一天的生活
詞/桑布伊
曲/桑布伊
編曲/桑布伊、曾仁義、洪子龍、Bao Sissoko (塞內加爾)、Wouter Vandenabeele (比利時)
混音/林正忠
5. senay / 長歌
演唱/桑布伊、張碧蘭
詞/滿州民謠牛尾伴(有父有母)、卑南古調
曲/滿州民謠牛尾伴(有父有母)、卑南古調
編曲/樂工 : 林強
混音/鄭皓文
6. pulu’em
詞/桑布伊
曲/桑布伊
編曲/黃少雍
混音/鄭皓文
7. Sirusirupan / 蝴蝶
詞/桑布伊、楊慕仁
曲/桑布伊
編曲/曾仁義、洪子龍
混音/王俊傑
8. amanan na kemazu / 別這樣
詞/桑布伊、楊慕仁
曲/桑布伊
編曲/曾仁義
混音/林正忠
9. maaplras / 撫摸
詞/楊慕仁
曲/桑布伊
編曲/桑布伊、曾仁義、洪子龍
混音/黃俊憲
10. maava / 擁抱
詞/桑布伊、楊慕仁
曲/桑布伊
編曲/鍾興民
混音/林正忠
原住民土地補助 在 59N舞炯恩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Apaz根》舞炯恩加以法利得 首張全創作排灣語迷你專輯,從詞曲編曲到編導大膽的嘗試不同的原住民流行音樂風格,大量的加入排灣族的音樂元素讓當代流行更貼近原住民音樂,從節奏藍調、嘻哈、雷鬼動再到失傳的古謠的曲風給聽眾更多音樂層次的感受。
植物是排灣族最貼近生活用語的媒介,老人家常常使用動植物來形容人事物的狀態;根的核心是回歸包括回歸母體文化本身,心靈自身的回歸也尤其重要,當代原住民青年經歷的事情已經不是30年前父母輩所面臨單純的社會問題了,台灣走向民主後原住民自主意識崛起,有更多元的討論恢復與修復傳統。除了文化層面,當代普世價值也成為青年首要探討的地方;同志議題,毒品氾濫,家庭問題也是在劇中會呈現的議題。回歸母體也回歸自己,我們如何面對長老們同時面對我們現在面臨的課題是當代原住民青年創作者的課題之一。
【Nasi】/排灣族社會很重視每一個生命個體,也許生理上的傳宗接代是一種方式,但意志上的延續生命更是族人更重視的,不管你在社會上的模樣是什麼,每個人都有選擇延續生命的方式就跟植物一樣,無法控制它往哪裡生長,而這片土地不會拒絕任何一顆種子。
【Su Vuvu Aken】/Vuvu是排灣語意指長輩之稱或孫子女、孩子。這首歌是年輕人向老人的對話,有時候在社會上闖蕩的青年不敢向家人嶄露脆弱跟負面的情緒,往往是壓抑的面對任何問題,甚至在家人面前會有一張面具,辜負家人對自己的期望,也不單單只是物質上的壓力,心理上的壓力更是無法坦蕩的像家人傾訴,像同志在保守的排灣族社會是很難啟齒的話題,歌詞提到「這個身體只是一個軀殼,你認識的那個我還是我」。虛詞象徵無助的吶喊,用排灣族很有特色的哭腔做最後的結尾。
導演/舞炯恩 Utjung
攝影師/幸凱 Navi Matulaian
剪接/舞炯恩 Utjung
攝影助理/呂傑 A-Jay
視覺藝術/幸凱 Navi Matulaian
舞者Dancer/Salaw舞團/奧萊 Aulai Tjivuljavus/羅媛 maya'a taboeh hayawan
詞 Lyricist/舞炯恩 Utjung/黃麗貞 Umadra
曲 Composer/舞炯恩 Utjung
編曲 Arrangement/舞炯恩 Utjung
人聲錄音 Vocal Recording/舞炯恩 Utjung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史瓦力錄音室 Swali
混音工程師 Mixing Engineer/林子煜 Lin Tz Yu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 Mastering Engineer/林子煜 Lin Tz Yu
本專輯獲109年度原文會原住民族文化語言藝術及傳播補助
本專輯獲109年度屏東縣來義鄉公所補助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x4VbdBqkxw/hqdefault.jpg)
原住民土地補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pSChZeCJcs/hqdefault.jpg)
原住民土地補助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整合原鄉長照、醫療、教育的交通需求
交通部責無旁貸!
~高金素梅2020.05.28 交通委員會
原住民族地區涵蓋了百分之46的台灣土地,本席自2013年起針對「原鄉交通質詢」,而後公路總局開辦「偏鄉DRTS」,中文叫做「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也就是部落需要什麼樣的服務,公共運輸系統就協助提供,以符合不同部落族人的需求。
去年9月27日,我對蘇貞昌院長的總質詢提到《跨部會整合:DRTS~就學、就醫、長照、生活》,當時部長也坐在台下。部長當過台中市長,也清楚的了解到部落交通的問題與需求。
去年底,我陸續邀集原民會、衛福部、教育部和交通部,針對不同部會辦理的公共政策在運輸服務與車輛補助上,該如何做出政策的整合。很高興交通部運研所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盤點了55個原鄉的交通現況,在今年的4月份,我們完成了《盤點原住民族地區55個鄉鎮市區之交通需求》報告書,這本報告書不知道部長看過了沒?
部落的公共運輸服務需求很多元,但是運研所的報告書裡,針對長照、醫療、教育這三個面向,已具體的提出了改善的優先順序。由於長照、醫療與教育業務並非由原鄉的公所直接主管,所以,目前客運的業務是縣府和公路總局辦理,而DRTS業務多數都由公所和公路總局辦理。針對地方政府的交通需求在政策推動上如何整合提案,部長應提出具體的改善措施!
原鄉與偏鄉的交通需求上還是有所差異,如:原鄉的車輛管養、耗損,一定都比偏鄉來得高。所以,在政策推動上我要求交通部一定要成立輔導團隊,扛起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政策整合工作。
延伸閱讀:對行政院長總質詢
《跨部會整合:DRTS~就學.就醫.長照.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276861822357066/posts/249131311424524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trQxo51Tv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