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大部分的博士論文都沒有出版成書的機會,
還有很多人讀了博士寫不出論文,
一直掛著博士候選人。
我很幸運,
能夠出版,
又是華文最具人文影響力的聯經出版社。
星期六晚上來讀長文,
讀書背後的故事。
---------------------------------------------
作為一個歷史學徒,大學的時候我深深受到民族主義史觀的影響。當時我熟讀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數十遍,並且沉浸於他對於中國歷史的論述。我始終記得他在《國史大綱》前面所說的:「對本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懷抱著浪漫且孺慕之情,愛好中華文化。然而,隨著知識的開展,我漸漸認識到同一個時代的學者顧頡剛和傅斯年。大二那年在臺大對面的書店買了整套的《古史辨》,並且開始讀傅斯年對於古代歷史的看法,他認為擴充歷史研究的方式就是要增加材料,並且擴張研究的方法。
大三的時候,開始讀了杜正勝院士的著作。從《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和《古代社會與國家》,對於中國古代史進行了有機且整體的歷史解釋,而且杜正勝院士強調要有臺灣觀點的中國古代史解釋。進了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之後,開始古代史的研究。由於不滿足於歷史系所開的課,沒有辦法理解考古和人類學的方法,於是同時雙修了人類所。
碩士開始,我到了中國進行田野,從山東、河南、陝西,最後選定了四川作為我研究的基地。當時臺大人類學系的陳伯楨教授(1973-2015)帶領我到四川,我們從成都、郫縣、綿陽,到都江堰,前前後後去了好幾次。他讓我了解親臨當地的感受,還有田野調查工作的重要性。碩士畢業後,我感到自己在知識層面上的薄弱,特別是理論上的貧乏,缺乏比較的視野。於是,我開始精進日文、英文和法文,選擇出國讀博士,希冀增進自己在理論上的認識。
感謝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葉山(Robin D.S. Yates)老師,還有亨利.魯斯(Henry Luce)基金會的幫忙,我有了全額的獎學金。除了學費全免外,還有固定的生活費。在加拿大蒙特婁的麥基爾大學攻讀博士,指導老師希望我增加學問的視野,於是開始修習羅馬考古、殖民主義考古和相關的考古學理論。羅馬征服歐洲大部分的地區,發展出一套「殖民主義」;歐洲海外擴張時期,對於大量異民族的統治,發展出多樣化的「殖民主義」。透過比較的視野,我對於中國和世界的歷史有了更加宏觀的認識。
在本書中我認為秦與漢帝國對於周邊文化、族群和國家的征服、擴張、統治和殖民,在世界史上有特殊也有普遍性的一面。特殊性就是秦漢帝國有本身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從戰國中期以來所發展的法家思想,運用在實際的政治改革上,讓國家機器的運作更加順遂。普遍性就是他們都造成了「沒有歷史的人」。秦漢帝國的「殖民主義」不亞於羅馬和歐洲大航海時代的嚴厲與殘酷,而且從本書的例子來看,秦漢帝國的統治技術更加細緻且深入。如果我們用更廣闊的視野加以思考,邱吉爾曾說過:「英國歷史由凱撒征服開始。」英國的歷史由羅馬征服者殖民後開始;艾瑞克.吳爾芙(Eric R. Wolf)在《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當中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歐洲向外擴張和殖民的過程中,「沒有歷史的人」是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原住民。因為歐洲人「發現」他們,讓他們進入歷史。秦漢帝國擴張與征服的過程中,伴隨著大量「沒有歷史的人」。並不是這些人本來沒有歷史,而是歷史書寫、詮釋和流傳的權利,被征服與殖民的族群所掌握。
麥基爾大學有很好的人類學系傳統,過世的特里格教授(Bruce Trigger)是當代考古學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我雖然沒有機會修習他的課,但麥基爾大學的人類學系深受其影響。在讀博士班的時候,除了自己導師的課,也大量修習考古理論的課,讓我知道理論對於理解中國古代史的重要性。修完了兩年的課,在麥基爾大學要考資格考,當時我的博士指導委員是自己的導師、哥倫比亞大學的李峰教授,還有專長在民間宗教的丁荷生(Kenneth Dean)教授。博士資格考要準備超過兩百本以上的書籍應考,現在想想雖然有點辛苦,但也是在那樣的過程中,確認本書的理論還有材料上的堅實。
成為博士候選人之後,我開始走訪田野,曾經在四川的不同地點待過。感謝田野過程當中,每個單位都熱情接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成都市考古文物研究所的同仁們,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和四川師範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都讓我在四川的田野有了豐富的收穫。撰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還獲得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的補助,讓我有更加充裕的資源完成最後的部分。
二○一四年一月,剛完成田野工作回到學校不久,我的母親謝秀琴打電話通知我說父親胡得鏘(1949-2014)罹癌的消息。放下手邊的論文,回到臺灣照顧父親,從一月到七月,父親最後以六十四歲的壯年離世。父母從小就讓我追求自己的興趣,任性的在知識中遨遊,但父親過世前,還是希望我能完成學業。帶著父親對我的期許,還有自己對於「沒有歷史的人」的責任,在二○一七年十月我完成了學業。期間我的兒子也出生,給予了我新生命的力量。
博士論文的審查由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蒲慕州教授,還有我們學校歷史系的方麗特(Griet Vankeerberghen)教授,其他還包含中國文學專家方秀潔(Grace Fong)教授、東亞系主任巴克萊(Philip Buckley)教授。在口試的過程中,都給我很好的意見,成為此書的基礎。拿到博士後,雖然在國外有其他工作的可能性,但我在臺灣還有不少的工作與責任,毅然決然地回臺。感謝中央研究院讓我剛回臺之際,在學風質樸的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做博士後研究,當時的指導老師黃銘崇老師也給我很多學問和工作上的建議。二○一九年二月,我開始在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服務,穩定的工作環境,讓我將本書的初稿完成。
本書得以出版問世,得非常感謝聯經出版公司的林載爵發行人。聯經是我知識啟蒙的重要泉源,能得到林發行人的首肯,簽下此書,是我莫大的榮幸。本書的編輯黃淑真,仔細的梳理文稿,並且洽詢版權圖片,都讓本書增色不少。現任的聯經總編輯涂豐恩博士是我臺大歷史所的學弟,也是「故事StoryStudio」的創辦人,過去我曾在網站擔任主編,我們對於歷史有很多相同的理念,很開心能在他擔任總編輯期間完成此書。
《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說了一個過去與我們認知的歷史不同的故事,建立在最新的考古材料和歷史文獻之上。回顧我的學習過程,從臺灣、中國到北美,我有幸得到最好的歷史、人類學和漢學的資源。在不同的學習傳統還有文化脈絡中,我嘗試還原中國古代歷史,同時也讓中國史有了世界史的比較視野。
辛丑年於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
《#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殖民統治下的古代四川》
聯經:https://linkingunitas.com/L161397
博客來:https://linkingunitas.com/B161397
誠品:https://linkingunitas.com/E161397
金石堂:https://linkingunitas.com/K161397
原住民國中學費補助 在 葉大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少盟兒童權利公約專欄——教育權初探】
#K編來談教育權
#發展教育對兒童來說超重要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第28條、第29條內容,明確提到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及兒童教育發展之目標,認為締約國應該在機會平等的基本上逐步實踐,提供兒童受教育之權利,在權利方面分為以下五種:
一、 實現全面的 #免費義務小學教育 免費小學義務教育在台灣發展行之有年,幾乎所有台灣小學生僅需負擔少數學雜費,使得小學階段的學習不受阻礙。
二、 鼓勵發展不同形態之 #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與 #職業教育,使所有兒童均能進入就讀,並採取適當措施,諸如實行免費教育以及對有需求者提供財務協助在國中、高中階段,教育部配合「十二年國教免學費政策」,在年所得低於148萬之家庭,提供免學費之補助。此外,在技職教育方面,教育部雖未提供私立學校完全免費,唯補助大部分申請學貸優惠等等,鼓勵發展就學動機,提升教育權發展。
三、 以一切適當方式,使所有兒童依照其能力都能接受 #高等教育 在大學階段,高等教育雖非公約規定政府一定得免費提供的資源,但台灣為了增強國民知識水平,及厚植人民教育涵養,仍鼓勵各個青少年持續升學,排除各式障礙與經濟困境,讓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門檻降低無負擔。
四、 使所有兒童均能獲得教育與職業方面之訊息及引導在獲取教育資訊方面,除了透過政府機關的宣導,媒體也在推廣教育宣導不遺餘力,譲兒童及青少年均能獲得相關教育訊息。然而,教育知識傳播資訊偶有不實,需即時更正以免混淆閱聽人。
五、 採取措施鼓勵正常到校並 #降低輟學率 台灣政府推動各項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結合教育、內政、警政、社政等機關引進各類資源,推動中輟通報、協尋、復學及輔導等措施,找回中輟生,使得近年來輟學率下降。然而,中輟生及相關系統能否支應,有賴政府努力將服務單位整合,才能讓中輟生回到校園適應無虞。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締約國一致認同的 #兒童教育目標,也分為以下五點:
一、 使兒童之人格、才能以及精神、身體之潛能獲得最大程度之發展
二、 培養對人權、基本自由以及聯合國憲章所揭櫫各項原則之尊重
三、 培養對兒童之父母、兒童自身的文化認同、語言與價值觀,兒童所居住國 家之民族價值觀、其原籍國以及不同於其本國文明之尊重
四、 培養兒童本著理解、和平、寬容、性別平等與所有人民、種族、民族、宗 教及原住民間友好的精神,於自由社會中,過負責任之生活
五、培養對自然環境的尊重
上述五點均為締約國需遵守的教育目標,台灣在初等、中等教育的課綱改革上,也致力於在人權、自由素養的提升。除此之外,不同國家的在地文化也要融入在教育的內涵中,以培養兒童對自身民族的了解,進而延伸至不同文化的尊重。最後,追求在自由社會生活的同時,也要關注自然環境的變化,在發展教育權上也是不可或缺、對自己負責的一環。
--------------------------
你也關心兒少的權益保障嗎?
歡迎以小小的零錢贊助台少盟,讓我們一起繼續努力!用定期定額,敲響下一代!
台少盟捐款專區:https://reurl.cc/pdWr9e
原住民國中學費補助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雄需要懂政府問題、也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
我是時代力量三民區市議員候選人①號林于凱。我是老高雄人,河濱國小、三民國中、中山大學,當兵在岡山裝甲 564 旅,當完兵後從事海洋及漁業研究,後來高考進入高雄市政府服務,在高雄的歲月超過 30 年。
愛海,喜歡溫暖的人情,所以一直就在高雄。高雄,在我眼裡,是得天獨厚的,從海邊,到山上,只要 15 分鐘的車程;從城市,到農漁村,只要 40 分鐘。高雄這樣優質的天然資源條件,卻被漠視及忽略,長期只被當作石化重工的生產基地。
高雄,在產業發展的軸線上,就業機會在工業、製造業的比例偏高,而小生意的餐飲業、零售業在近幾年因為景氣不佳、勞工口袋淺,受到不小影響。在跑行程的過程中,很明顯感受到小店家對於民生議題的關注,期望有人能夠帶來改變的迫切。
【#政府中的弊病】
小店家所感受的無力,其實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看出端倪。
我在 2013~2016 在高雄市政府期間,因為負責跨局處的統合工作,很明顯感受到局處間本位主義的嚴重。有次辦理接待外賓行程時,剛好巧遇文化導覽的志工,當時志工的抱怨是:「明明自己是文化局的導覽志工,但是要去報名總圖導覽志工時,卻因為不同主管機關,而得從頭來過。」即便同屬於文化局的文化公車及文化遊艇,因分屬不同科室主管,橫向連結也沒有做好,彼此沒有互相搭配成套裝行程,殊為可惜。
後來,我本來主辦的跨局處統合工作,因為當初與國外簽定備忘錄的副市長離開,環保局長也接著離開後,人事變動讓政策轉彎。我認為,既然原先堅持的政策重要程度被打折,不如離去。離開市府兩年後,在去年接下時代力量高雄黨部執行長一職,更加頻繁地接觸高雄在地創業的青年,結果,他們跟我說的問題,也很雷同:「有 4 個局處在提供新創團隊的空間使用,但彼此間不合作。」
以集盒 KUBIC 來說,因為新創輔導單位、場地管理單位不同,對於新創業者需求理解不一致,導致新創進駐廠商的群聚效果有限。領取政府補助的新創團隊,因為要滿足市政府的 KPI,變得綁手綁腳,難以即時根據市場需求作對應調整,反而是獨資不拿市府補助的廠商靈活度比較大;再來,市府一方面讓未成熟的青創進駐,一方面又為了達成短期的績效而導入一些同質性高的已成熟國外品牌,結果當然是本土青創不敵對手。一年之後,原本進駐的新創團隊帶著失落,紛紛退出集盒 KUBIC 園區。
「高雄對於青創環境的營造,不是很友善。」不少青年創業者這樣跟我說。
我一直在想,如果真的當選,我能協助什麼?
每個產業類別,都有自己獨特的問題,如果是一名議員,沒有行政資源在手,能做的,優先要做的,會是什麼?
這幾年,我拜訪了蠻多的產業人士,包含在地商圈、資訊業、網路行銷、遊艇業、餐飲業、金屬加工業、農漁業、文化產業、旅宿業、批發零售… 等在地業者,向他們求教,我得到一個共有的答案:生產方式及商業模式,應該要調整了。
【#產銷模式的改變】
如果在生產、倉儲、物流程序中,加入資訊管理或是整廠的智慧化管理,能夠協助廠商提升毛利,增加員工的待遇,但必須先投資一筆設備更新或整廠規劃的費用。台灣有智慧管理的技術,但也要遇上願意更新的老闆。而通常老一輩的經營者,會趨向保守,希望能夠以現有的生產及銷售方式,維持現有營運即可,有些準備交棒的二代經營者,則會比較願意嘗試新的生產方式或商業模式。
不管在政府也好,民間企業也好,要能夠導入新的模式,才有改變的機會。當然在過程中要突破,必須有一段的試驗期、與具有新視野及跨領域概念的人才進行合作,才有可能產生質變。政治的改革也是如此,我之所以想投入這個不孰悉的領域,就是希望能夠從政治的影響力上,讓原本只有「好野人」能夠舞的政治舞台,能夠有懂得一般市民生活艱苦的人進入,真正能夠從市民角度出發,來檢視市政預算分配及施政重點,是否有用在改善以上所述的問題上。
我的優勢,在於「基層出身,曾經在市政府工作過」。所以,我對基層勞工同理,也對市府問題理解。市民期待的,應該不是只有點出問題,而是能設法提出解決方案的人出現。比起套一個國外架構在台灣體制上,我會切入的點,是從國外好的案例中,看出適合台灣政府制度及社會文化的可參採之處在哪裡。
【#海洋視角的延伸】
比方說,荷蘭跟台灣的土地面積都很有限,但荷蘭能夠走向技術輸出導向的產業模式,並且長期培養來自東南亞的學生,讓這些學生學成歸國後,想到有相關的技術需求,就會回頭跟荷蘭買。這是一個放長線釣魚的做法,高雄自詡為台灣的南向基地,就應該好好整合高雄大專院校的資源,以新住民二代的關係做基底延伸,去好好拓展海洋國家的海洋軸線。
海洋軸線,也包含我認為高雄應該大力推動的海洋休閒及遊艇產業,以具備彈性的碼頭設計及簡化的靠岸手續,讓外國的遊艇能夠進港。據遊艇業的朋友說,每年從高雄港外經過的遊艇有上萬艘,其中僅有不到 10% 的遊艇能夠進入高雄港停泊。一來是由於船舶席位不足,而來靠岸的手續麻煩,因此阻絕了來自海上的經濟。
難道不知道,這些上千萬、動輒數十億的遊艇玩家,進到高雄就是龐大的消費力?!包含遊艇周邊設備的開發、維修所需的零組件、深度高單價的旅遊行程、餐飲的需求,從海上到陸上的整體性消費安排,結合國際會展中心發展出具備吸引力的季節性特色會展,讓來台灣洽商的高階商務人士,能夠攜家帶眷在高雄體驗海上的休閒活動,體驗高雄的農(漁)村文化、原住民部落風情,甚至延伸到小琉球、澎湖進行離島觀光。
【#青年生育的難題】
產業環境的提升,很重要,但是,我們也必須務實地看待,在薪資偏低的高雄就業環境中,有沒有可以先做,讓年輕人減輕負擔的政策?
有的。這一年來,跑行程中聽到年輕家長共同的反應:生育的負擔相當沉重。因此,很多年輕人生育後,手邊不多的資金都被綁在兒童的學費、註冊費、餐費(點心費)、學雜費… 等種種的育兒費用上,造成年輕人的消費力薄弱。對於這一塊,賴清德把錢拿去補助私幼,要讓私幼朝準公共化的方向前進。但我是認為,私幼接受補助來辦理半吊子的公共化托育,不如健全學校及社區公共化的托育服務。
現階段因少子化,許多學校的教室都空出來了,因此,盤點學校的閒置空間、提升公幼教師的配額,讓學校內增加公共托育的班級數及收托數,提供家長安心、平價有品質的育兒環境,這是可以去突破的。學校有空間、有師資,缺的錢,不是正好用補給私幼的經費來補足嗎?
除此之外,落實勞動檢查、成立不法企業檢舉專線,保護企業內部的勞工,若企業有不按時給加班費、超時加班… 等等的問題,能有一個安心受到保護的反應管道,讓青年勞工能獲得足夠的勞動保障。畢竟,要提高生育率,勞工合理的工時及工資保障,才有時間及經濟能力來生子啊!
另一點,青年常抱怨的是,高雄創業者面臨房東惡意提高店租、房租的情形普遍,生意剛開始有一點起色,房東就會調高租金,或是把店收回不租了,對於這一塊,我初步認為,高雄市政府應該協助媒合,提供房東配套的誘因,提供青年長期穩定的創業空間,並且與民間合作開發公開透明的店租資訊系統,提供各區店家租金的平均行情,讓創業青年有機會去選擇好的房東。
高雄的生活環境,如何改善?青年的負擔,如何減輕?政治及政府的沉痾,如何改革?是我進入議會的三大主要方向。
選舉期間鬥嘴搏版面的人夠多了。但高雄更需要的,是有能力做事、解決問題的人。請給我一個機會,給高雄一個改變的機會!
【黃國昌助理 第①選擇】當選邊緣 差你①票!
高雄三民① 林于凱
于凱政見 | http://j.mp/2P4KVQc
小額募款 | http://bit.ly/2yPszro
志工招募 | http://j.mp/2JmUE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