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田水」嗎?叫機器人去!
作者 : George Leopold,EE Times特約記者
2020-08-10
IDTechEx指出,農業自動化的演進可望因為兩項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分別是以卷積神經網路(CNN)為基礎的機器視覺,以及「自主移動能力」(autonomous mobility)...
農場上的農業自動化解決方案已有一些零星進展,無人機大多數被證實是昂貴的「玩具」,其報酬只來自於大規模的投資;其他形式的自動化方案則可能從一些替代重複性、勞力密集任務的應用中較快取得投資報酬,例如擠牛奶或者是提高農作物產量。
不過來自英國的市場研究機構IDTechEx指出,農業自動化的演進可望因為兩項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分別是以卷積神經網路(CNN)為基礎的機器視覺,以及「自主移動能力」(autonomous mobility);「農用機器人與基於AI的機器視覺代表農用機械與工具的自然演化。」
IDTechEx並未提供預測數字,但提出了15種類型的機器人以及需要自動化的農業應用領域(參考下圖),包含自動駕駛噴藥車輛,還有能支援對時間敏感的果物採收任務的拖拉機(牽引機)。
以CNN為基礎的機器視覺受到矚目,是因為能讓機器人區別農作物與雜草;實現更精準的除草任務,能在減少除草劑的使用同時提高產量。而一旦經過訓練,那些「超精準機器人」也能分析個別作物植栽的生長狀況,那些整齊排列種植的蔬果是最合適的對象。實際上研究人員也已經提出將CNN機器視覺與圖案識別應用於農業領域,像是植物幼苗的分類。
「過去為選擇性除草開發的機器視覺技術,面臨在雜草判別上的可靠性與精準度之挑戰;」研究人員在一篇2018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以CNN驅動的種苗分類應用方案若導入農場自動化,若是設計得當,可望優化農作物產量、改善生產力與效率。
若農地距離遙遠,配備攝影機與GPS的機器人牽引機,能自動前往耕田或施肥;IDTechEx指出,這類自動化應用的關鍵市場是大型農業營運公司,而最新版解決方案行駛速度可達到一小時12英哩(約19公里時速),支援每秒20影格(fps)的影像處理速度以及2英吋解析度。
在接下來20年,IDTechEx預測諸如「牽引機導航」(tractor guidance)等全自動駕駛農用車輛與機器人採收設備等方案的市場採用率,將會是目前的兩倍以上。
該研究機構指出,農業「硬體與機器視覺的演進將會持續勢不可擋,其他農用工具與車輛也是一樣;我們還在起步階段,目前全球農業領域佈署這類方案的面積雖然還很小,但將會有大幅度的改變。」換句話說,顯然我們的農友們很快就能跟機器人一起「巡田水」了!
資料來源:https://www.eettaiwan.com/20200810nt01-down-on-the-farm-with-robots/
卷積神經網路論文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巡田水」嗎?叫機器人去!
作者 : George Leopold,EE Times特約記者
2020-08-10
IDTechEx指出,農業自動化的演進可望因為兩項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分別是以卷積神經網路(CNN)為基礎的機器視覺,以及「自主移動能力」(autonomous mobility)...
農場上的農業自動化解決方案已有一些零星進展,無人機大多數被證實是昂貴的「玩具」,其報酬只來自於大規模的投資;其他形式的自動化方案則可能從一些替代重複性、勞力密集任務的應用中較快取得投資報酬,例如擠牛奶或者是提高農作物產量。
不過來自英國的市場研究機構IDTechEx指出,農業自動化的演進可望因為兩項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分別是以卷積神經網路(CNN)為基礎的機器視覺,以及「自主移動能力」(autonomous mobility);「農用機器人與基於AI的機器視覺代表農用機械與工具的自然演化。」
IDTechEx並未提供預測數字,但提出了15種類型的機器人以及需要自動化的農業應用領域(參考下圖),包含自動駕駛噴藥車輛,還有能支援對時間敏感的果物採收任務的拖拉機(牽引機)。
以CNN為基礎的機器視覺受到矚目,是因為能讓機器人區別農作物與雜草;實現更精準的除草任務,能在減少除草劑的使用同時提高產量。而一旦經過訓練,那些「超精準機器人」也能分析個別作物植栽的生長狀況,那些整齊排列種植的蔬果是最合適的對象。實際上研究人員也已經提出將CNN機器視覺與圖案識別應用於農業領域,像是植物幼苗的分類。
「過去為選擇性除草開發的機器視覺技術,面臨在雜草判別上的可靠性與精準度之挑戰;」研究人員在一篇2018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以CNN驅動的種苗分類應用方案若導入農場自動化,若是設計得當,可望優化農作物產量、改善生產力與效率。
若農地距離遙遠,配備攝影機與GPS的機器人牽引機,能自動前往耕田或施肥;IDTechEx指出,這類自動化應用的關鍵市場是大型農業營運公司,而最新版解決方案行駛速度可達到一小時12英哩(約19公里時速),支援每秒20影格(fps)的影像處理速度以及2英吋解析度。
在接下來20年,IDTechEx預測諸如「牽引機導航」(tractor guidance)等全自動駕駛農用車輛與機器人採收設備等方案的市場採用率,將會是目前的兩倍以上。
該研究機構指出,農業「硬體與機器視覺的演進將會持續勢不可擋,其他農用工具與車輛也是一樣;我們還在起步階段,目前全球農業領域佈署這類方案的面積雖然還很小,但將會有大幅度的改變。」換句話說,顯然我們的農友們很快就能跟機器人一起「巡田水」了!
資料來源:https://www.eettaiwan.com/20200810nt01-down-on-the-farm-wi…/
卷積神經網路論文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一直對於學習感到非常大的興趣,但學校的教育並不能滿足我,我在學校求學的不同階段,其實都有著不同的掙扎。我任性的用我自己想要的方式學習,一路走來雖然跌跌撞撞,因此對於學習有了深刻的體會。
我的父母非常重視我的教育,因此在國小國中的時候,幾乎每天下課後都還有才藝班的課要上。我曾經上過的才藝班有書法、作文、英文、畫畫、音樂、鋼琴。這些課主要是爸媽覺得我應該去上而幫我做出選擇的,我的個性也算是順從,都乖乖的去上這些課,也盡量花時間練習。小時候心裡難免會羨慕有很多時間可以玩耍的同學,因為相較之下,我在做的事情不是那麼有趣。除了這些才藝班的課之外,我爸媽還想盡辦法鼓勵我念書。我爸媽不太給我買玩具,倒是書買了一大堆,牛頓,科學小百科,偉人傳記,大英百科全書,世界美術館全集等等。每唸完一本課外書,我會得到五塊錢的零用錢。
因為國小國中的時候,都被規畫好要學甚麼了,在進到建中這麼自由的地方,我覺得我好像頓時失去了目標。我不清楚人生的方向,也無法認同學校教育以及考試的價值,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考試考高分就代表成功,就代表人生的成就。在高二的時候,我常翹課去打撞球,鬼混,也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社團活動上,但對於學校的課業就是提不起興趣。我記得我高三有一次模擬考,排名是全校九百多名,我們一整個年級也不過比一千人多一些些。雖然學校的課程無法引起我的興趣,但我卻對生物學深深地著迷。我考進了中研院的高中生物人才培育計畫,每兩個禮拜的周日到中研院去,早上上課,下午到實驗室做實驗。參與這個計畫對我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從動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細胞生理學、到分子生物學,我廣泛學習生物的知識。下午的實驗課也讓充滿好奇心的我大開眼界。我看到跟臉盆一樣大的椰子蟹,解剖跟手掌一樣大的文蛤觀察內臟,學習PCR技術,學習萃取葉綠素,也看到費洛蒙如何讓一整箱蟑螂瘋狂振翅。這個培育計畫讓我深深的愛上生物學。我從中研院借了很多英文教科書回家,也常到台大醫學院的圖書館去印研究論文來看。我高三的狀態,應該用著魔來形容。我因為想要參加生物奧林匹亞競賽,瘋狂的請公假到重慶南路的漢堡王去K書。當年我的導師對我的寬容,現在想起來簡直不可思議。我記得有一次她把我叫到辦公室去,她問我知不知道我自己在做什麼,我說我知道(回頭看,其實我並不是這麼肯定…),她就相信我,讓我依照我的心意去學習了。我花很多時間研究Kreb’s Cycle, Signaling pathways, 粒線體以及葉綠體的電子傳遞鏈,DNA複製的分子機制 (我甚至買了Arthur Kornberg著作的DNA Replication)。好笑的是,我雖然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生物學,但高中生物教材無法引起我的興趣,我在學校的生物學考試成績並不算頂尖,許多對於生物學並沒有特別的熱情的同學考試分數是比我高的。後來我考進了生物奧林匹亞國手培訓營,但是因為我平常沒有機會練習生物實驗,實驗的技術不是很好,最後沒有選上國手。這件事情讓我耿耿於懷許多年,因為我把我高中升大學的希望都寄託在奧林匹亞競賽上,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卻沒選上,我覺得我的人生失敗了。因為我把高三的時間大多都花在學習生物學上了,國手培訓營後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再準備聯考,而且我還處在挫敗的陰影當中,我第一次大學聯考的成績很差。後來我在重考班再準備了一年,才考進了台大醫科。
當年的我以為高中這段的學習經驗是失敗的,覺得這是不自量力的行為。但我現在意識到,高中那段學習歷程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第一次自我啟蒙的經驗。建中自由的風氣,再加上導師的信任以及家人的包容,讓我有機會充分的探索我的興趣並且積極的去追求。我被考試的框架侷限了,以為沒有選上國手,沒有得到金牌就是失敗。但其實我在高中時就養成了查找以及閱讀科學研究論文的習慣,並且開始培養獲取陌生學術領域知識的能力。我在高中所培養的閱讀英文教科書的習慣,也讓我日後受用無窮。
我在醫學系的學習歷程比較沒有這麼劇烈的掙扎,頂多在前四年的時間懷疑為何要死背大量的知識。醫學系要背誦的知識量實在是太大,常常讓我感到心煩,有種唸到想吐的感覺。但到了大五進醫院見習之後,我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當病人以及家屬問起病情時,我必須要能清楚地回答他們的問題。當病人有狀況需要處理時,我沒有時間再去查閱書籍,我需要的知識必須要像反射一樣快速的被提取。如果我沒有學好,沒有記清楚,就無法對病患做出最好的處置。因為有了責任感,我充分的理解也認同熟記醫學知識的重要性,因此開始認份認真的念書。我在醫學系唯一一次得到書卷獎,是在臨床工作最繁重的大七的時候。我清楚的感受到,我被賦予越多照顧患的責任,我學得越認真。
我的博士班的學習歷程是最痛苦的一段。博士班雖然是高等教育的一環,但幾乎沒有一個既定的框架。博士班還有一些學分要修,但是並不多。我在博士班修過的課印象都不深,許多課程其實大學都上過了,但偏偏學校不給抵免,非得要我再修一次不可。倒是我自己選的程式設計概論對我的人生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博士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因此博士班導師是影響博士班學習歷程當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回頭檢視起來,我會離開博士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和我的指導教授對於科學研究的一些基本想法並不契合,對我個人來說,發展新技術是我比較喜歡的方向,但我的指導教授認為生物研究應該著重在探討現象背後的原理。簡單來說,我們兩個人重視的點不一樣,我不適合在他的實驗室做研究,我比較適合在生醫工程的博士班就讀。我處在一個不適合的環境裡其實給了我一個意料之外的機會,為了追求我理想中的科學研究,我必須要仰賴自我學習的能力去獲取許多我的實驗室並沒有的知識與技術。
這幾年下來,我對於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有了比較清楚的領會。我要學習一個新的領域時,我會先確認學習的目的。對我個人來說,清楚學習的目的之後才能找到學習的動機。純粹為了好玩,一時興起而學習很難持久,也很難達到好的效果。比如說,我學習深度神經網路是為了實現數位病理輔助診斷系統,進而彰顯數位病理系統的價值。確立學習的目的之後,我會開始嘗試了解這個知識領域的大架構,接著試著找到這個知識領域裡面關鍵的基礎假設與原理。比如說,深度神經網路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分支,我會先學習機器學習領域的大架構,接著了解演算法學習的原理。我會先從最簡單的基礎原理開始,確認完全了解之後,就開始朝我需要學習的子領域學習。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動手實作非常重要,我很認同諾貝爾獎得主Richard Feynman所說的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n’t understand.” 我動手實做了Perceptron, Multi-layer perceptron, fully connected deep neural network, convolutional network,在這過程中,透過程式的實踐印證我在理論上的學習。總結來說,我對於學習新領域的心得是,要達到有效的學習,首先要清楚學習的目的,接著了解知識體系大架構以及涵蓋的範疇,理解關鍵原理,接著要明確界定學習的目標及範圍,最後是深入的學習、並且反覆透過實踐來檢驗學習成效。同樣重要的是熟悉學習的工具,找到關鍵的資訊管道,這對於提高學習效率至為關鍵。
創業,對我來說又是另外一個自我學習的巨大挑戰。創業是個無邊無際的問題,我目前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在於,我還無法清楚的界定我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及技術的領域,更遑論去了解其架構。當然,這問題的核心在於,創業的過程本身就無法清楚界定。試著要去找出一個清楚的脈絡,我認為是極其困難的。我認為創業比較像是一個戰爭。我們可以清楚觀察並理解的,是每個小戰役的樣貌。試著贏得一個戰役,帶著在這個戰役學習到的經驗,前往下一個戰場,才有機會逐漸拼湊出這個戰爭的大局。在這過程當中,創業家必須要既短視又有遠見,要可以讓公司贏得一個戰役,但是又要預見下一個戰場並且做好準備,這樣長短程思考的轉換以及平衡,是個非常艱鉅的挑戰。我想,三年之後我再回頭看,應該會對於這個學習的歷程有更清楚的理解。現在,也就只能帶著我所學到的勇敢前進了。
卷積神經網路論文 在 恭喜王義凱學弟論文"Classiface: 卷積神經網路即時人臉辨識"...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恭喜王義凱學弟論文"Classiface: 卷積神經網路即時人臉辨識" 已被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暨資訊學門成果發表會(TANET2017)審稿接受,將於2017.10在台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