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挑選登山帳篷?]
最近大家是不是也開始走到戶外了呢?在疫情警戒未降級前,全國大部分的山屋仍處關閉或降載狀態,如此一來就只剩單攻或營地過夜的選項,所以現在或許是認真考慮入手一頂帳篷的時機了。
✅ 閱讀全文 https://bit.ly/3zBO1hF
帳篷或許不是接觸登山前期就會入手的裝備,但如果想要跳脫單日來回或睡山屋的行程,終究還是得買一頂去拓展更多野外經驗。沒有山屋床位的限制後,從此以後就能把「家」帶在身邊,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在無法享受財富自由之前,至少可以先體會心靈的自由 🙂
但是登山帳篷的款式多如繁星,要如何挑選實在是令人頭痛,依外型可分圓頂、隧道、金字塔、印地安、屋脊⋯⋯等;此外還有三季、四季以及自立、半自立、非自立的區別。若再涉及變形或延伸款式,還有天幕帳、露宿袋、吊床帳⋯⋯。而即便是重量也有輕量、超輕量,甚至是超級輕量之分。
上述款式幾乎每一種我都用過也睡過,但老實說,我覺得最佳選擇還是「自立式的 Dome Tent 圓頂帳」,抗風性佳、搭設速度快,較不挑地形,而且是最多品牌開發的款式,選擇非常多元。如果是新手首購,我建議還是從Dome Tent開始,往後如果有機會購入第二或第三頂帳篷再嘗試其他款式也無妨。
#挑選帳篷的條件
兩人帳還是三人帳?自立或非自立?重量要多輕?三季或四季?內部空間要多大?單門或雙門?面料的防水塗層?這些都是挑選一頂帳篷的必要條件,認真解釋起來真的會很複雜⋯⋯
但我依照過去睡過近20款登山帳篷的經驗,以 Mountain Hardwear Aspcet 2 為例,寫了一篇八千多字的介紹,盡量簡化並客觀地敘述這幾年累積的帳篷使用心得,希望對大家在挑選帳篷時能有一點幫助 🙂
✅ 閱讀全文 https://bit.ly/3zBO1hF
✅ 追蹤我們的IG https://goo.gl/5EGB3x
——
Mountain Hardwear Taiwan
#登山帳篷 #輕量帳篷 #山野五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Campfire營火部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印地安、山屋、隧道帳,一款帳棚居然可以結合印地安帳的搭設快速收納體積,山屋的外型,隧道帳的大空間! 抽獎活動:這次抽出營火部落粉絲製作的金屬手機架,不銹鋼雷射切割營火部落的Logo。 只要留言就可以參加抽獎。 FB抽出兩名,Youtube抽出兩名,Youtube會員抽出兩名。 影片公布後一週抽出。...
「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的推薦目錄:
- 關於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已成年登山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Campfire營火部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BlackDeer】印地安帳篷天幕套裝組合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天幕特殊搭法-印地安帳式搭建】 天幕搭設多變化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請益] 印第安帳連結天幕- camping | PTT旅遊美食區 的評價
- 關於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請教只有天幕跟帳篷如何在草皮營地防風抗寒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2022印地安帳缺點-酒店飯店,精選在PTT/MOBILE01/Dcard上 ... 的評價
- 關於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2022印地安帳缺點-酒店飯店,精選在PTT/MOBILE01/Dcard上 ... 的評價
- 關於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2022印地安帳缺點-酒店飯店,精選在PTT/MOBILE01/Dcard上 ... 的評價
- 關於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夏天還是要搭天幕- Mobile01 - 男公關條件 的評價
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們一起學習和山林互動共處
上週末北、中區的一日課程指導員與實習志工相聚於台中,針對明年的進階課程進行兩天一夜的課程教學與山野訓練。一群平日忙碌於工作,但是因著愛山與認同協會「戶外安全」宗旨而投身戶外探索教育推廣的北區與中區網友,一行十三人走入了沒有步道的中級山裡,彼此互相切磋學習,從中討論如何規劃更完善並且符合協會推廣「戶外安全」初衷的課程內容。
#置身山林裡的沈浸式學習體驗
在一日基礎登山課程中,我們教導學員學習使用手機地圖APP 與紀錄航跡;而今天,北區指導員(A.K.A山系子女)采宸和中區指導員鴻昇,引導大家進一步使用紙本地圖結合指南針與手機的方式,學習地形判讀與位置辨別,並透過分組遊戲的方式,感受等高線圖與實際地形的關係。在路徑不甚明顯的山野裡行進,我們應用所學辨別目前的所在位置並持續找路前行,終於在兩個小時的叢林探險後,抵達了營地所在。
活動總召肥鳥把大家聚集起來圍成一圈,帶領著所有人感謝這座山林裡的主人,祈願一切順利平安。團隊中每個人接觸山林的時間從三到二十年不等,每一個人親近山林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然而相同的是,我們都在每一次的入山中,不斷地思索著自身與山林的關係,以及「無痕山林」的原則該如何實踐:包括中區指導員吉米在準備兩天四餐全隊十三人的糧食,從菜單開立到備料,花了整整三個晚上的時間,先將所有食材的前置作業處理完畢,並且精算每一個人的食量,以求做到「零廚餘」的目標;而也是中區指導員的巴斯,則運用現地的材料以及浩瀚無窮的想像力,在短短的時間內,搭了一個讓人無法離開目光比帳篷還誘人的緊急避難所。
#獨一無二的暴雨野地課程
可惜的是,就在我們心滿意足的吃完午餐後,天空開始下起傾盆大雨,神隊友們不僅快速精準的搭了兩個天幕,還用情境燈將整體環境佈置的浪漫溫馨,在大雨伴隨著遠方轟隆隆的雷聲中,北區指導員小晴悉心而有條理的講解著天幕的類型與搭建技巧,資淺的實習志工也在高手的教導下,學會了基礎的繩結,還見識到了許多高深有趣的打法。最重要的是,觀摩高手的熟練技巧與實際運用,看著他們熱情分享著一次次的探險經歷,更期許著自己的成長茁壯,得以與山林有更多精彩有趣的互動經驗。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只見大雨下得更為猛烈,營地也開始逐漸積水,終於,我們做了決議:「撤退」。團隊中每一個人都快速的打包收拾,衝進了大雨裡解繩索收天幕,自告奮勇的揹起公糧,快馬加鞭的於爛泥中撤退。抵達登山口時大家都滿身的雨水污泥,但是卻沒有任何的抱怨;反而爽快地約下山吃飯並檢討分享,總結這一整天的課程設計。
#捷米樂單車是我們撤退後最堅實的後盾
由於我們堅持仍然要將第二天的課程上完,這次活動中負責糧食規劃的吉米二話不說出借他的腳踏車店二樓讓北區的夥伴借住一晚,成了名符其實的「包吃包住包水電瓦斯」。北區夥伴從水景第一排逃離改睡在舒服的木質地板上,還附贈熱水澡淋浴,人生簡直從地獄來到了天堂,每個人倒頭就睡,獲得了充足的休息。
第二天緊接著在捷米樂單車Jamie Love Bike登場的是馬拉松式的課程教學,包括糧食規劃、無痕山林、登頂小包、迷途處理、山難救治與過夜行程的裝備打包整理術。為了彌補一群戶外活動愛好者無法在山林裡玩耍的遺憾,講師們無不使出渾身解術,說學逗唱樣樣來,結合案例分享、情境模擬、快問快答等小活動,加深學習印象;而學員也是百分之百身心靈的投入,演戲搶答件件到位,炒熱全場氣氛。而我們也沒有辜負了這麼一個裝備俱全的場地,巴斯還加碼了爐頭清潔保養實作課程。印證了肥鳥所說:「這兩天的課程含金量很高!!」
除了教學,協會對於交流是同等的重視,在每一堂課後每一個人都要給予回饋,不論是針對課程內容、授課方式,以及未來在進階課程中可以如何進行等等,就是希望可以讓台灣的登山探索,可以朝著更完善健全的心態與方向前進,減少山域意外事故的機率。
#想要上什麼課程歡迎留言給我們
一日基礎登山課程是針對登山初學者的非過夜行程所設計規劃;協會預計於明年初開辦進階課程,主要是給有意規劃過夜行程的初心山友,傳授知識技能與面對山林的態度。感謝耐心看到這裡的你/妳,若對於進階課程有任何的回饋與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給我們,作為協會課程設計的參考。
#山路在走安心留守
這次登山,我們使用「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之留守服務,保障登山安全:https://hiking-guard.web.app/
登山計劃於網站上填寫完成後要記得加入官方Line帳號,才能啟動留守服務:https://lin.ee/NAC5YXB
在9月30日前使用並填寫回饋問券,還有機會拿到林務局戶外好物: https://forms.gle/Ne24N6Ldj8LHvZ7m9
Photo Credit: 阿賢
#宛柔編
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已成年登山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轉自張八千大大 #張元植 在靠北登山寫的,
好文共賞,希望大家花點時間看完。
然後看完之後,
還不會用離線地圖的趕快學,
要知道現在揪團主流都是
『必需要能自理以及會看離線地圖』,
別說你沒爬百岳不用啦,
郊山其實才是大魔王。
-------------------我是分隔線------------
《參雜一點靠北的百岳單攻攻略》
上班日第一天大家可blue?連假終於平安結束了,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幫忙,沒什麼重大山難事件。
肥宅我有在嘉明湖兼差當山屋管理員應該是個眾所皆知的事情了。之前排班時,完全忘記六月底是端午連假,於是人群恐懼症的我,就這麼在可怕的連假,在上頭值班......
不過也是讓我看到各種以前沒看過的神奇現象,算是開了眼界。
這次想來跟大家聊聊單攻。
首先嘉明湖自從總量管制後難抽到爆已經是個既定事實,山屋床位就這麼多,想要來爬的人則是那~~~麼多。於是許多山友就把腦筋動到單攻頭上。
剛好林管處這幾年大幅度開放單攻限制,只要事前在網路申請,沒有任何名額限制,也不會審核,申請就讓你來單攻。
於是我這幾天就這樣看到各種世界奇觀:
這兩天連假,每天單攻人數都破百人,路上根本人潮絡繹不絕。但光是26-27這兩天,我就收容了兩組奮勇衝到湖邊,結果最後衝不下山的山友。然後還有一組是凌晨三點從向陽遊樂區起登,結果最後回到向陽遊樂區已是隔天早上八點。現在是怎樣?嘉明湖當八千在爬?
這還不論每天都有好幾組是從天黑走到天亮,再走到天黑的,看到我都捏把冷汗,腦中都響起忠孝東路走九遍的旋律了。也為我駐守登山口管制站的同事感到疲倦,每天都要等人下山等到十點以後......
至於那種不帶頭燈不帶雨衣,跟我說有手機燈光就ok的我就不想講了。還有完全不做功課,來到山屋第一句就問嘉明湖在哪個方向的......講完方向之後,順口提醒說事前要研究地圖唷,結果回我一句:「呵呵我們都free style。」我臉上笑笑的但是腦中閃過的是free你老師...
-------抱怨完畢分隔線-------
看完抱怨還有耐心看下去的,我下面想簡單分享一下,如果想要來一趟這類的百岳單攻,需要準備些什麼。
裝備:
1. 頭燈。
這個不用說了吧?拿手機或手電筒照路都得佔用一隻手,非常不方便。手機電力寶貴,我寧願你拿手機來打卡,也不要用它當主要照明啊啊啊!
在單日行程,備用電池倒是不一定。如果你對使用的頭燈與電池品質有信心,且出發前檢查過確定滿電,那不帶也還好。
2. 雨具。
這邊說的是兩件式,分成雨衣雨褲的東西。嘉明湖路很寬,沒啥植物會勾,所以用斗篷式雨衣問題也不大,可以接受。
不過斗篷式雨衣拜託不要便利商店的輕便小飛俠,那東西你舉個手抬個腳就撕裂了.......然後水一樣流進來。27號中午爆炸豪雨,我巡查步道回來路上就看到一堆便利商店小飛俠在哀嚎...
然後拜託不要只帶把傘就衝上來,現在午後熱對流的雷陣雨常常伴隨起風,稜線上風更大,你撐著傘一樣濕。然後跑到山屋抖得跟篩糠一樣在那邊跟廚師要熱水......瓦斯不用錢膩?
3. 適當的保暖衣物。
這個比較沒有固定標準,端看你行走速度而定。走得夠快的話,只要有雨衣褲,身體產熱就足夠維持溫暖。但速度慢點的話,如果又碰到下雨摸黑,可能至少一件刷毛外套較好。
要注意的是:保暖衣物建議不要羽絨,因為單攻時,會需要穿保暖層的狀況,一般都是下雨淋濕。而羽絨淋濕就喪失保暖效果。建議是刷毛或化纖填充材質。
4. 個人藥物&簡單外傷處理耗材。
個人藥物很簡單,你在平地有什麼病,上山還是都有可能發作。平常會備什麼藥,建議單攻時就都備著。
外傷處理也很簡單,OK繃幾個、中size紗布一包、小棉棒一包、抗生素藥膏小條一條、小管生理食鹽水一管、透氣膠帶、大力貼若干。這樣大概100公克上下,很輕,夠你處理95%以上外傷跟水泡。
嘉明湖這邊是好在我們山屋都有醫藥箱,但如果你各位今天去沒山屋或是山屋沒醫藥的地方單攻呢?醫藥包還是要備啊啊啊!
5. 水、路上吃的
拜託不要都單攻了還一直來我們廚房要飲用水。我們這邊廚師人都很好,但有些人經過一直要免費的水,要那些付錢包餐才能裝飲用水的山友情何以堪?
要準備水有兩個思路:一是出發就背著全程需要的水,不過這樣一定很重。二是自行攜帶飲水處理的器具。
飲水處理的器具最簡單又輕的就是濾水器,現在個人用的一個1000多塊而已,有帶就自己去我們水塔裝生水過濾。
如果你有打算中間吃熱食,比如泡麵,那就順便把水煮開就能喝了。不一定需要濾水。
當然如果你很相信自己的鐵胃,水塔直接裝著喝我也管不著。不過我只能說,在知道那些山屋水塔裡面可能有什麼鬼東西後,我是不會生喝的科科。
吃的就看大家喜歡,這種長時間活動建議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能量補給,較有效率。可以算一下大卡,人體一小時「最多最多」吸收400大卡熱量,再多也沒意義。帶太多也不要一直跑來塞給管理員跟廚房,我們雖然在上面待滿多天的,但不是饑民ok?
6. 定位裝置。
這個在現在意義底下應該都是在講手機離線地圖了,會用紙本地圖跟指北針定位的,應該也不需要看這篇。
不過我個人認為,有手機跟安裝離線地圖之外,還有兩件事情更重要:一是事前的資料收集(後面講),二是去學怎麼用(去上阿牛老師課,或是自己在網路上研究好使用教程)。這次才發現真的有人手機離線地圖跟航跡是當裝飾的。
7. 天幕或緊急避難帳。
這個是選配,而且是大約3-6人準備一張就好(看天幕大小),算是團體裝備。
主要是如果意外碰到致災性暴雨,或是出乎意料的低溫,而保暖衣物不夠時,還有最後手段可以與惡劣環境隔絕,避免失溫。
這個的使用方式不是搭起來,而是整張直接罩在自己頭上,底下用屁股坐著壓住。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密閉空間,溫度會跟外界有一大段差距。如果有帶爐頭,在裡面開小火,甚至可以直接露宿。為啥我知道?我跟三個夥伴用這個方式在零下30度c的地方露宿過一晚,現在還活著打這些字。(但爐頭開一下,溫度有上來就要停唷,不然一氧化碳中毒會先弄死人XD)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算是最後大絕招。事前的天氣資料蒐集,還有對體能的估計,是更為重要的前置作業,非不得已不要把自己搞到要動用這招,能下山泡湯多好?幹嘛在山上露宿對吧XD
------裝備結束的分隔線-------
事前準備:
1. 地圖:對單攻目標的地理相對位置、路線的了解。
這個很重要,你去隨便哪個城市玩當觀光客,都會做資料收集,拿張城市地圖畫來畫去,安排景點順序,憑什麼以為來山上不需要?憑什麼以為來這邊可以free style?
登山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更不是某些幹話說的一條路走到底就會到。
如果以嘉明湖為例,你不需要會看等高線地圖這種高深的東西。但至少要弄一個有步道上各地標資訊的地圖。上面會顯示這條步道上,在多少里程數的地方,會出現岔路、這個岔路會通往哪裡。還有在幾k處會有什麼重要地標。
只要稍微花半小時做這件事情,你就不會在三叉山那個岔路問我,請問這兩條路哪一條會通到嘉明湖?
在找地圖資訊的時候,有一點務必注意:時效性。其實這個是蒐集任何登山資訊都要注意的,資訊越新越好,最好是同一年度的。
這兩天至少有五組單攻的山友,從湖邊回來嘉明湖山屋,然後跟我抱怨說,為什麼向陽山頂直接往北那條路這麼難走,害他們差點迷路走不出來.......但是只要有稍微查近一兩年的資料,應該都能查到,那條路現在已經甚少有人走,而且路跡不明顯了。大部分人都是從向陽山登山口那個岔路原路來回向陽山頂。
2. 腳程估計
很多人來嘉明湖山屋第一句話問我,這邊到嘉明湖還要多久?說實話我根本很難回答。因為我過去最快只要40分鐘,但我也看過走4小時的。你屬於這個光譜的哪一端呢?
其實你只要稍微做一下腳程估計,就不用問這個了。怎麼做呢?
查閱至少三份,能夠到五份最好,別人單攻的紀錄,這個紀錄要包含抵達每個重要地點的時間。
然後你在走的時候,就要從第一個段落(也就是起點到第一個重要地標)開始,比較自己跟紀錄的時間差異。假設你蒐集了3-5份紀錄,那應該會有至少一份的時間,跟你的速度是接近的。比較個兩三段後,你就知道能不能使用那份紀錄的時間,作為你估計自己之後還需要走多久的參考了。
3. 設定停損點
這兩天,我看到太多山友,就是滿腦子:我一定要去看嘉明湖!!!然後就一發衝到底。我常常在山屋門口看啊看,哪些人狀況不太妙其實看得出來。但我個性不是那種喜歡勸退的人,我只會提醒:要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態跟腳程唷,不行就不要勉強。大家都會回:好的我們會評估。結果呢?最後還是摸到深夜才下山,或乾脆就在我們山屋迫降一晚......幹根本沒有人真的在評估啊啊啊!
單攻很重要的一點,叫做時間風險控管。這甚至比過夜行程還重要,原因是單攻本身是輕裝,不一定有足夠的裝備應付非預期過夜。
而這個時間風險控管,要跟前面的腳程估計一起做。
首先,你要先想好:你能夠接受自己走到幾點。
這個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我之前去一日北大武兩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走15-18小時,鐵定摸到黑。但因為這本來就是我的計畫,本身就是以這個來準備。
但對一般大眾來說,我會建議底線設定成以下兩個:1 不要摸到晚黑 2 最多不要超過15小時(12小時內較好)
理由是,摸晚黑跟過長時間的行走,都是讓風險大幅提高的因素。黑夜能見度差;而人在過長時間行走累積的疲累下,判斷力跟肌肉控制力都大幅下降,這時候發生意外的機會就更高(跌倒、走錯...等等)
有了底線後,加上前面收集好幾份的時間紀錄,你應該對於單攻一趟大概要花多少時間有初步概念。比如五份紀錄的時間,分別是10小時、12小時兩份、14小時兩份。那你就能合理推估,腳程快的山友大概要10小時,中等是12,慢一點是14。
此時,出發前,你就可以依據你對自己體能的了解,對照紀錄的時間,去預估「你可能會走多久」。比如你以前登山的經驗,都是走比別人還慢,殿後吊車尾,那就不要以為你能10小時搞定,請準備至少14小時。
這時候就能以這個最初的預估,來倒推出發時間。如果你預估自己單攻一趟需要14小時,然後你希望在天黑前下山,那就來算:現在天黑是19:00,減掉14,你最晚得在凌晨5點開始走。但我通常不會抓那麼剛好,會再預留10%左右的預備時間,以避免自己身體狀況差,或估計不準。以14小時的10%來看,就是大概一個半小時。所以我會再把凌晨5點提早一個半小時,也就是凌晨三點半出發。反正早出發早好,提早下山也是賺到,寧願早也不要晚。
開始走後,就要定時定點,去對照自己實際的速度,跟自己原先預估的,以及拿來當作參考基準的那份紀錄,有多少差距。是比自己預估的快,還是慢呢?差多少?
這件事情在每個重要地標都要做。舉個例子,假設當你來到嘉明湖山屋,你發現你原先拿來當作預估參考的那份紀錄,用了6小時抵達,但你到這邊已經花了8小時。那這時候就不用猶豫了,回頭吧。因為如果你繼續走,那就可以清楚預見到,下山一定大大超過自己預估的時間,而且會大摸黑。
上面這段比較複雜,我用一個簡化的流程,來概括上面講到的東西
1. 設定幾點下山
2. 對照自己的體能,以及蒐集到的紀錄
3. 訂出一個最初的預估總耗時
4. 倒推回去,設定幾點出發
5. 實際開始走後,在每一段去印證自己的實際速度,跟預估差多少。
6. 若符合預估,或比預估快,則繼續
7. 若比預估慢,且已可預見繼續下去,會超過當初設定的下山底線,撤退。
4. 天氣資訊
單攻的天氣資訊算好掌控,因為你直到出發前一天,都還能查看天氣預報。現在的氣象其實到三天內都算準了。
知道那天大概的天氣後,就看個人對天氣的容忍度。對我來說,除非是梅雨那種下整天雨的,或是颱風,這兩種我會乾脆就在家裡耍廢。
但像這幾天算是典型夏季氣候,也就是早上晴朗,下午開始雷陣雨,傍晚前會停然後放晴。那就可以依據自己的接受度,看要不要衝。如果要衝,那就做好面對天氣的最佳準備。
以這個連假的夏季氣候模式來看,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早點出發,走快一點,下雨前就給他結束。但這種想法總有一天會失準,像是27號,山上應該很少人算到早上十點多就下雨。所以這種時候,第二個思路,也就是充足的裝備就很重要,可以回去參看前面的準備部分。
然後提醒一下,雷陣雨的天氣,最怕的其實不是下雨,而是打雷。聽到雷聲或是看到閃電很近的話,就不要繼續待在空曠的稜線高處了,趕快烙跑實在。比如說嘉明湖後半段,從向陽北峰到三叉山這大段,碰到熱對流旺盛的時候,雷擊風險都不小。
----------很雞婆的分隔線----------
好啦打很長了,不過真心希望打這些內容,可以在這個山林解禁的年代,讓更多想嘗試這門運動的人有些幫助。
我相信很多人不是天兵,只是不得要領。希望大家都能安全的享受登山的快樂,也希望知識的傳播,能讓山林開放的陣痛期短一點。
如果有大大覺得我有沒寫清楚的,歡迎補充。也歡迎到處轉載,註明作者即可。
啊對了,補充一點:單攻也是可以請嚮導的。如果你就是不想花心思想那麼多,那至少雇個專業的嚮導,幫你做上述這些事情。而不是傻傻的衝去找虐送死。《參雜一點靠北的百岳單攻攻略》
上班日第一天大家可blue?連假終於平安結束了,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幫忙,沒什麼重大山難事件。
肥宅我有在嘉明湖兼差當山屋管理員應該是個眾所皆知的事情了。之前排班時,完全忘記六月底是端午連假,於是人群恐懼症的我,就這麼在可怕的連假,在上頭值班......
不過也是讓我看到各種以前沒看過的神奇現象,算是開了眼界。
這次想來跟大家聊聊單攻。
首先嘉明湖自從總量管制後難抽到爆已經是個既定事實,山屋床位就這麼多,想要來爬的人則是那~~~麼多。於是許多山友就把腦筋動到單攻頭上。
剛好林管處這幾年大幅度開放單攻限制,只要事前在網路申請,沒有任何名額限制,也不會審核,申請就讓你來單攻。
於是我這幾天就這樣看到各種世界奇觀:
這兩天連假,每天單攻人數都破百人,路上根本人潮絡繹不絕。但光是26-27這兩天,我就收容了兩組奮勇衝到湖邊,結果最後衝不下山的山友。然後還有一組是凌晨三點從向陽遊樂區起登,結果最後回到向陽遊樂區已是隔天早上八點。現在是怎樣?嘉明湖當八千在爬?
這還不論每天都有好幾組是從天黑走到天亮,再走到天黑的,看到我都捏把冷汗,腦中都響起忠孝東路走九遍的旋律了。也為我駐守登山口管制站的同事感到疲倦,每天都要等人下山等到十點以後......
至於那種不帶頭燈不帶雨衣,跟我說有手機燈光就ok的我就不想講了。還有完全不做功課,來到山屋第一句就問嘉明湖在哪個方向的......講完方向之後,順口提醒說事前要研究地圖唷,結果回我一句:「呵呵我們都free style。」我臉上笑笑的但是腦中閃過的是free你老師...
-------抱怨完畢分隔線-------
看完抱怨還有耐心看下去的,我下面想簡單分享一下,如果想要來一趟這類的百岳單攻,需要準備些什麼。
裝備:
1. 頭燈。
這個不用說了吧?拿手機或手電筒照路都得佔用一隻手,非常不方便。手機電力寶貴,我寧願你拿手機來打卡,也不要用它當主要照明啊啊啊!
在單日行程,備用電池倒是不一定。如果你對使用的頭燈與電池品質有信心,且出發前檢查過確定滿電,那不帶也還好。
2. 雨具。
這邊說的是兩件式,分成雨衣雨褲的東西。嘉明湖路很寬,沒啥植物會勾,所以用斗篷式雨衣問題也不大,可以接受。
不過斗篷式雨衣拜託不要便利商店的輕便小飛俠,那東西你舉個手抬個腳就撕裂了.......然後水一樣流進來。27號中午爆炸豪雨,我巡查步道回來路上就看到一堆便利商店小飛俠在哀嚎...
然後拜託不要只帶把傘就衝上來,現在午後熱對流的雷陣雨常常伴隨起風,稜線上風更大,你撐著傘一樣濕。然後跑到山屋抖得跟篩糠一樣在那邊跟廚師要熱水......瓦斯不用錢膩?
3. 適當的保暖衣物。
這個比較沒有固定標準,端看你行走速度而定。走得夠快的話,只要有雨衣褲,身體產熱就足夠維持溫暖。但速度慢點的話,如果又碰到下雨摸黑,可能至少一件刷毛外套較好。
要注意的是:保暖衣物建議不要羽絨,因為單攻時,會需要穿保暖層的狀況,一般都是下雨淋濕。而羽絨淋濕就喪失保暖效果。建議是刷毛或化纖填充材質。
4. 個人藥物&簡單外傷處理耗材。
個人藥物很簡單,你在平地有什麼病,上山還是都有可能發作。平常會備什麼藥,建議單攻時就都備著。
外傷處理也很簡單,OK繃幾個、中size紗布一包、小棉棒一包、抗生素藥膏小條一條、小管生理食鹽水一管、透氣膠帶、大力貼若干。這樣大概100公克上下,很輕,夠你處理95%以上外傷跟水泡。
嘉明湖這邊是好在我們山屋都有醫藥箱,但如果你各位今天去沒山屋或是山屋沒醫藥的地方單攻呢?醫藥包還是要備啊啊啊!
5. 水、路上吃的
拜託不要都單攻了還一直來我們廚房要飲用水。我們這邊廚師人都很好,但有些人經過一直要免費的水,要那些付錢包餐才能裝飲用水的山友情何以堪?
要準備水有兩個思路:一是出發就背著全程需要的水,不過這樣一定很重。二是自行攜帶飲水處理的器具。
飲水處理的器具最簡單又輕的就是濾水器,現在個人用的一個1000多塊而已,有帶就自己去我們水塔裝生水過濾。
如果你有打算中間吃熱食,比如泡麵,那就順便把水煮開就能喝了。不一定需要濾水。
當然如果你很相信自己的鐵胃,水塔直接裝著喝我也管不著。不過我只能說,在知道那些山屋水塔裡面可能有什麼鬼東西後,我是不會生喝的科科。
吃的就看大家喜歡,這種長時間活動建議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能量補給,較有效率。可以算一下大卡,人體一小時「最多最多」吸收400大卡熱量,再多也沒意義。帶太多也不要一直跑來塞給管理員跟廚房,我們雖然在上面待滿多天的,但不是饑民ok?
6. 定位裝置。
這個在現在意義底下應該都是在講手機離線地圖了,會用紙本地圖跟指北針定位的,應該也不需要看這篇。
不過我個人認為,有手機跟安裝離線地圖之外,還有兩件事情更重要:一是事前的資料收集(後面講),二是去學怎麼用(去上阿牛老師課,或是自己在網路上研究好使用教程)。這次才發現真的有人手機離線地圖跟航跡是當裝飾的。
7. 天幕或緊急避難帳。
這個是選配,而且是大約3-6人準備一張就好(看天幕大小),算是團體裝備。
主要是如果意外碰到致災性暴雨,或是出乎意料的低溫,而保暖衣物不夠時,還有最後手段可以與惡劣環境隔絕,避免失溫。
這個的使用方式不是搭起來,而是整張直接罩在自己頭上,底下用屁股坐著壓住。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密閉空間,溫度會跟外界有一大段差距。如果有帶爐頭,在裡面開小火,甚至可以直接露宿。為啥我知道?我跟三個夥伴用這個方式在零下30度c的地方露宿過一晚,現在還活著打這些字。(但爐頭開一下,溫度有上來就要停唷,不然一氧化碳中毒會先弄死人XD)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算是最後大絕招。事前的天氣資料蒐集,還有對體能的估計,是更為重要的前置作業,非不得已不要把自己搞到要動用這招,能下山泡湯多好?幹嘛在山上露宿對吧XD
------裝備結束的分隔線-------
事前準備:
1. 地圖:對單攻目標的地理相對位置、路線的了解。
這個很重要,你去隨便哪個城市玩當觀光客,都會做資料收集,拿張城市地圖畫來畫去,安排景點順序,憑什麼以為來山上不需要?憑什麼以為來這邊可以free style?
登山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更不是某些幹話說的一條路走到底就會到。
如果以嘉明湖為例,你不需要會看等高線地圖這種高深的東西。但至少要弄一個有步道上各地標資訊的地圖。上面會顯示這條步道上,在多少里程數的地方,會出現岔路、這個岔路會通往哪裡。還有在幾k處會有什麼重要地標。
只要稍微花半小時做這件事情,你就不會在三叉山那個岔路問我,請問這兩條路哪一條會通到嘉明湖?
在找地圖資訊的時候,有一點務必注意:時效性。其實這個是蒐集任何登山資訊都要注意的,資訊越新越好,最好是同一年度的。
這兩天至少有五組單攻的山友,從湖邊回來嘉明湖山屋,然後跟我抱怨說,為什麼向陽山頂直接往北那條路這麼難走,害他們差點迷路走不出來.......但是只要有稍微查近一兩年的資料,應該都能查到,那條路現在已經甚少有人走,而且路跡不明顯了。大部分人都是從向陽山登山口那個岔路原路來回向陽山頂。
2. 腳程估計
很多人來嘉明湖山屋第一句話問我,這邊到嘉明湖還要多久?說實話我根本很難回答。因為我過去最快只要40分鐘,但我也看過走4小時的。你屬於這個光譜的哪一端呢?
其實你只要稍微做一下腳程估計,就不用問這個了。怎麼做呢?
查閱至少三份,能夠到五份最好,別人單攻的紀錄,這個紀錄要包含抵達每個重要地點的時間。
然後你在走的時候,就要從第一個段落(也就是起點到第一個重要地標)開始,比較自己跟紀錄的時間差異。假設你蒐集了3-5份紀錄,那應該會有至少一份的時間,跟你的速度是接近的。比較個兩三段後,你就知道能不能使用那份紀錄的時間,作為你估計自己之後還需要走多久的參考了。
3. 設定停損點
這兩天,我看到太多山友,就是滿腦子:我一定要去看嘉明湖!!!然後就一發衝到底。我常常在山屋門口看啊看,哪些人狀況不太妙其實看得出來。但我個性不是那種喜歡勸退的人,我只會提醒:要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態跟腳程唷,不行就不要勉強。大家都會回:好的我們會評估。結果呢?最後還是摸到深夜才下山,或乾脆就在我們山屋迫降一晚......幹根本沒有人真的在評估啊啊啊!
單攻很重要的一點,叫做時間風險控管。這甚至比過夜行程還重要,原因是單攻本身是輕裝,不一定有足夠的裝備應付非預期過夜。
而這個時間風險控管,要跟前面的腳程估計一起做。
首先,你要先想好:你能夠接受自己走到幾點。
這個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我之前去一日北大武兩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走15-18小時,鐵定摸到黑。但因為這本來就是我的計畫,本身就是以這個來準備。
但對一般大眾來說,我會建議底線設定成以下兩個:1 不要摸到晚黑 2 最多不要超過15小時(12小時內較好)
理由是,摸晚黑跟過長時間的行走,都是讓風險大幅提高的因素。黑夜能見度差;而人在過長時間行走累積的疲累下,判斷力跟肌肉控制力都大幅下降,這時候發生意外的機會就更高(跌倒、走錯...等等)
有了底線後,加上前面收集好幾份的時間紀錄,你應該對於單攻一趟大概要花多少時間有初步概念。比如五份紀錄的時間,分別是10小時、12小時兩份、14小時兩份。那你就能合理推估,腳程快的山友大概要10小時,中等是12,慢一點是14。
此時,出發前,你就可以依據你對自己體能的了解,對照紀錄的時間,去預估「你可能會走多久」。比如你以前登山的經驗,都是走比別人還慢,殿後吊車尾,那就不要以為你能10小時搞定,請準備至少14小時。
這時候就能以這個最初的預估,來倒推出發時間。如果你預估自己單攻一趟需要14小時,然後你希望在天黑前下山,那就來算:現在天黑是19:00,減掉14,你最晚得在凌晨5點開始走。但我通常不會抓那麼剛好,會再預留10%左右的預備時間,以避免自己身體狀況差,或估計不準。以14小時的10%來看,就是大概一個半小時。所以我會再把凌晨5點提早一個半小時,也就是凌晨三點半出發。反正早出發早好,提早下山也是賺到,寧願早也不要晚。
開始走後,就要定時定點,去對照自己實際的速度,跟自己原先預估的,以及拿來當作參考基準的那份紀錄,有多少差距。是比自己預估的快,還是慢呢?差多少?
這件事情在每個重要地標都要做。舉個例子,假設當你來到嘉明湖山屋,你發現你原先拿來當作預估參考的那份紀錄,用了6小時抵達,但你到這邊已經花了8小時。那這時候就不用猶豫了,回頭吧。因為如果你繼續走,那就可以清楚預見到,下山一定大大超過自己預估的時間,而且會大摸黑。
上面這段比較複雜,我用一個簡化的流程,來概括上面講到的東西
1. 設定幾點下山
2. 對照自己的體能,以及蒐集到的紀錄
3. 訂出一個最初的預估總耗時
4. 倒推回去,設定幾點出發
5. 實際開始走後,在每一段去印證自己的實際速度,跟預估差多少。
6. 若符合預估,或比預估快,則繼續
7. 若比預估慢,且已可預見繼續下去,會超過當初設定的下山底線,撤退。
4. 天氣資訊
單攻的天氣資訊算好掌控,因為你直到出發前一天,都還能查看天氣預報。現在的氣象其實到三天內都算準了。
知道那天大概的天氣後,就看個人對天氣的容忍度。對我來說,除非是梅雨那種下整天雨的,或是颱風,這兩種我會乾脆就在家裡耍廢。
但像這幾天算是典型夏季氣候,也就是早上晴朗,下午開始雷陣雨,傍晚前會停然後放晴。那就可以依據自己的接受度,看要不要衝。如果要衝,那就做好面對天氣的最佳準備。
以這個連假的夏季氣候模式來看,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早點出發,走快一點,下雨前就給他結束。但這種想法總有一天會失準,像是27號,山上應該很少人算到早上十點多就下雨。所以這種時候,第二個思路,也就是充足的裝備就很重要,可以回去參看前面的準備部分。
然後提醒一下,雷陣雨的天氣,最怕的其實不是下雨,而是打雷。聽到雷聲或是看到閃電很近的話,就不要繼續待在空曠的稜線高處了,趕快烙跑實在。比如說嘉明湖後半段,從向陽北峰到三叉山這大段,碰到熱對流旺盛的時候,雷擊風險都不小。
----------很雞婆的分隔線----------
好啦打很長了,不過真心希望打這些內容,可以在這個山林解禁的年代,讓更多想嘗試這門運動的人有些幫助。
我相信很多人不是天兵,只是不得要領。希望大家都能安全的享受登山的快樂,也希望知識的傳播,能讓山林開放的陣痛期短一點。
如果有大大覺得我有沒寫清楚的,歡迎補充。也歡迎到處轉載,註明作者即可。
啊對了,補充一點:單攻也是可以請嚮導的。如果你就是不想花心思想那麼多,那至少雇個專業的嚮導,幫你做上述這些事情。而不是傻傻的衝去找虐送死。
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Campfire營火部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印地安、山屋、隧道帳,一款帳棚居然可以結合印地安帳的搭設快速收納體積,山屋的外型,隧道帳的大空間!
抽獎活動:這次抽出營火部落粉絲製作的金屬手機架,不銹鋼雷射切割營火部落的Logo。
只要留言就可以參加抽獎。
FB抽出兩名,Youtube抽出兩名,Youtube會員抽出兩名。
影片公布後一週抽出。
這次來測試10月即將上市的TiiTENT Space太空帳,有的創新的外型,透氣隔熱防露水的科技棉材質,較小的收納體積,就算在夏天使用,也可以充分降溫通風,全關閉的時候又保持著大空間,來看看我實際測試之後的效果吧。
本次拍攝工具:
Gopro Hero 7
SONY A6400
SONY 18~135mm F3.5~5.6
SONY 10~18mm F4
Sigma 16mm F1.4
Rode video Micro麥克風
Manfrotto Element 碳纖維小型腳架
DJI Ronin-SC 雲台
DJI Mavic Pro
剪輯設備:
MSI GS66 (i9, 64G,4TB,2080S)
Youtube: www.youtube.com/campfiretw
Facebook: www.facebook.com/CampfireTW
Web: campfiretw.com
IG: www.instagram.com/campfire_tw
Email: campfire20180312@gmail.com
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天幕特殊搭法-印地安帳式搭建】 天幕搭設多變化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天幕 特殊搭法-印地安帳式搭建】⛺ 天幕搭設多變化,來試試印地安帳式搭建吧! 此搭法非常適合「風大地區」 、「天氣寒冷」⛄、「空間限制」 等情況下 ... ... <看更多>
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請益] 印第安帳連結天幕- camping | PTT旅遊美食區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大家好還是露營新手摸索中只有logos 300印地安帳是自有的其他器材都是租借 ... 10 F 推kestag: 比較高的印第安帳用這樣的搭法,中間的營柱如果沒拉好會 ... ... <看更多>
印 地 安 帳 天幕 搭法 在 【BlackDeer】印地安帳篷天幕套裝組合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品牌:黑鹿BLACKDEER品名: 印地安帳 蓬 天幕 套裝組合材質:外 帳 -68D滌綸 帳 底-210D牛津布/PU2000mm 帳 杆-鋁桿配件:塗銀 天幕 x1、 印地安帳 布x1、鋁杆x4、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