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公開資料庫雙語化】
你知道臺灣故宮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嗎 ❓
故宮博物院是每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國遊客必訪之地,顯示出故宮對於臺灣在歷史文化的代表性及觀光產業的重要性❗️
因應 #2030雙語國家政策,除了原有的官網雙語化之外,現在故宮的開放資料專區(Open Data )也推出了英文的版本了喔 ٩(●˙▿˙●)۶
因為疫情的關係,國外的遊客可以先從開放資料專區(Open Data)去下載故宮藏品的高清圖像來欣賞。
未來若狀況許可,就可以直接到故宮兩院去一睹這些文物的風采了喔 (//●⁰౪⁰●)// ‼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官網🔗
https://www.npm.gov.tw/en/
Open Data專區🔗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index.aspx?lang=2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Launches Bilingual Database 】
Ranked seventh in the “Visitor Figures 2015: Exhibition & Museum Attendance Survey,"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is a “must see” for every tourist who visits Taiwan. The museum is the jewel in the crown of Taiwan's tourism.
Due to provisions in the "2030 Bilingual Nation" efforts,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as already launched an English version website and opened its database to the public.
Since tourists are not able to visit Taiwan because of the COVID-19 situation, access to the database allows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o see high-quality images of the collection.
In the future, we hope every visitor to Taiwan will have a chance to visi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Website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ttps://www.npm.gov.tw/en/
Open Data base website: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index.aspx?lang=2
#2030雙語國家政策 #BilingualNation2030
#臺灣故宮 #公開資料庫雙語化 #博物館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博物館open data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洗樹如洗心】
一位老人坐在園中,由一童子揮扇消暑,另外又有兩個童子,一個在地上托着水桶,一個爬在高大的梧桐樹之上,他們在做什麼呢?說來好笑,他們在洗樹。
這幅畫講的是以潔癖聞名的元代畫家倪瓚的故事。根據明代人的記載:有一次,一位前來拜訪倪瓚的朋友,在參觀他的藏書閣時從樓上往外吐了一口痰(或唾液),倪瓚立即命僕人搜尋痰吐到哪裏,僕人尋不得,於是他親自查找,發現吐在梧桐樹樹根處,於是馬上命童子打水洗樹。朋友見此大為慚愧,並告辭離開。
另一則故事提到,倪瓚很喜歡喝離他家五里(約2.5公里)遠的七寶泉泉水,他的朋友便命僕人每天去擔挑送兩桶泉水到他家。可是他只喝前一桶,後一桶用來洗腳,因怕僕人挑水時放屁而絕不喝後一桶。
如此潔癖,雖然看來頗為極端,不過後來的文人似乎引以為美德,把他的潔癖和他本人清高、自潔、不隨波逐流的性格連結在一起,而「洗桐」亦衍生成「潔身自好的」象徵,加上梧桐原本在文人心中就是高貴聖雅之物,有鳳凰非梧桐不棲的傳說,因此成為後來文人畫的一類題材。
作品資料:
明 錢穀
《洗桐圖》軸
縱129.8cm,橫44.5cm
紙本 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故宮Open Data專區
#有人物 #用筆記 #記共鳴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中國 #桐樹 #潔癖 #種植 #apaintingaday #mysophobia #hkinsta #instagood #paulowniatree #hkig #artist #museum #chinese #paintings
博物館open data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交給想像】
上面三幅「狻猊(粵音:宣危)圖」,你猜到畫的是什麼珍禽異獸嗎?雖似獅子,又有幾分不像,臉型奇特不說,頭上似乎還套着頭套般的東西,雙眼上方看起來好像還有另一雙眼似的。
其實,「狻猊」一詞,就是古代獅子的名稱,推測來自印度語系或梵語音譯,西晉的郭璞曾在注《爾雅》時指出,「狻麑(猊)」與「師(獅)子」其實是一物二名。
圖中的百獸之王之所以畫得這樣滑稽,因為獅子是當時西域的生物,中國古代的人很難得見到,畫的時候自然需要發揮想像力補足,不少畫家只能透過前人的畫作了解或臨摹獅子的外型,因此流傳下來的獅子畫像,跟實際獅子的模樣頗有距離。另一方面,獅子在傳統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其形象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吸收了很多中國本土的文化因素,特別是受到虎、豹、麒麟等中國傳統動物和神獸的形象影響,並加入了寓意,成為一種能食虎豹、闢邪鎮惡的神獸。
作品資料: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圖一
明 佚名
《狻猊圖》
縱211.9cm,橫178.6cm
圖二
清 劉九德
《狻猊》
縱176.8cm,橫238.5cm
圖三
清 張為邦
《狻猊》
縱175cm,橫238.2cm
📸圖片來源:故宮Open Data專區
#在山水裏看花鳥 #着墨彩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獅子 #百獸之王 #走獸 #apaintingaday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hkig #museum #paintings #history #artculture #China #lion #anim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