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馬森:蔡英文的博士確實造假!
【下面這篇台灣知名作家馬森(今年86歲)與朋友澤寬的通信,是日本的台僑醫師朋友轉來。從網上可查到,馬森曾在台灣及世界多所大學任教,在蔡英文就讀倫敦政經學院期間,他正好在倫敦大學執教。當時政經學院隸屬於倫敦大學。馬森先生提供的這個第一手資訊,對鑑別蔡英文總統的博士論文和學位真假具有很獨特的參考作用。】
蔡英文的博士確實造假!
澤寬:最近看到許多台灣的新聞報導和名嘴的評論,都集中在蔡英文博士學位造假的問題上。
根據目前被人揭露的證據,蔡英文確是在造假,欺騙國人,膽量也未免太大了!
我自己在倫敦大學執教,正好是1979到1987年,也就是覆蓋了蔡英文在倫大政經學院修學的1981到84年。
我在倫敦大學也指導過博士論文,因此對攻讀博士學位的程序知之甚詳。
我還從未聽說過有人可以在短短的2─3年可以獲得倫敦大學博士學位的。
同時,倫敦大學也沒有法國式的專對外籍生的大學學位(比法國自己人容易)或者公關學位。
一般情形,倫敦大學對外國大學的碩士生不允許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必須再讀一年碩士課程,然後視其程度再決定是否接受攻讀博士學位。
我指導過一位來倫敦大學的港大碩士生,我也是要求她先修一年碩士課程再說。所謂碩士課程不一定要選課,但必須讀完指導教授所開的書單及完成要求的作業,更重要的是師生間的對話和交流。
因此,沒有指導教授,沒有完整論文,而且沒有口試委員的簽證,怎會有學位和學位證書呢?如有證書,那就太嚴重了,偽造文書嘛!
看到蔡英文所提出的控告賀德芬教授的物證,正好佐證其造假,因為其中有一張入學申請表,上面明明填的是申請修碩士一年(正如我要求港大碩士生一樣)。
這張入學申請可能是真的,但是上面被人把申請碩士一年,用手改成Ph.D.,還改了論文的題目,這怎麼可能?入學申請表可以這樣任意用手塗改的嗎?
最奇妙的是:「博士論文哪有與人合撰」的道理,任何大學都不會允許,倫敦大學政經學院會例外嗎?
更莫名其妙的是:合撰論文的人蔡英文居然又敢說就是她的指導教授。那人是教授嗎?只有大學學歷的人能在倫敦大學指導博士論文嗎?何況蔡還聲言她獲得的不只是一個博士,而是一個半!
簡直是天方夜譚!
世界上有哪個大學頒發過一個半博士學位的?
這種話都敢說出口,未免也太過蔑視台灣人民的知識水平了!
~國際知名學者、作家,成大教授 馬森 ~
下面是馬森博客(https://wwwmasen.blogspot.com/)的簡介:
馬森,著名戲劇家與小說家。
1932年生於山東省齊河縣,曾於濟南、北京、淡水、宜蘭等地就讀中學。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及國研所,1961年赴法國巴黎電影高級研究學院(IDHEC) 研究電影與戲劇,並在巴黎大學漢學院博士班肄業。
繼赴加拿大研究社會學,獲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博士學位。
先後曾執教於台灣師大、巴黎語言研究所、墨西哥學院、加拿大阿爾白塔、維多利亞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香港嶺南學院、國立藝術學院、國立成功大學、私立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國立東華大學等校,曾一度兼任《聯合文學》總編輯,並獲第一屆五四文學獎、文學特殊貢獻獎等。
著有學術論著《馬森戲劇論集》、《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當代戲劇》、《東方戲劇‧西方戲劇》、《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與友人合著)、《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劇作有《腳色》、《美麗華酒女救風塵/我們都是金光黨》、《窗外風景》、《雞腳與鴨掌》等。
小說有《夜遊》、《生活在瓶中》、《孤絕》、《海鷗》、《巴黎的故事》、《北京的故事》、《M的旅程》、《府城的故事》等。
散文有《愛的學習》、《墨西哥憶往》、《大陸啊!我的困惑》、《追尋時光的根》、《東亞的泥土與歐洲的天空》、《維城四紀》、《旅者的心情》等。
文化評論有《文化‧社會‧生活》、《東西看》、《中國民主政制的前途》、《繭式文化與文化突破》、《戲劇─造夢的藝術》、《文學的魅惑》等四十餘部。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駐校作家。
——原載《台灣海外網》2019年9月9日
南 加 大 碩士先修課程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不用到美國就能上到的閱讀課:2016 改變你一生的「英文閱讀解析班」週六班來囉!★
跟「每個字都看得懂,但整句話看不懂」的那些日子說再見。
能正確、有效率地用英文汲取世界新知、或閱讀小說、學術文章、留學考試閱讀是很多人學英文的目標之一。
英文閱讀看似是台灣學生相對擅長的項目,但其實很多人高中畢業後就缺乏有系統地學習閱讀,導致於很多文章的句子開始看不懂,即便「每個字都看得懂」,但是不是讀不出弦外之音,就是因為修飾語太多、插入語太多,而最後有看沒有懂。
這堂課,是要幫助學習過程中出現這樣現象的您。
★ 課程特色 ★
[1] 小班制,採研討式(seminar)上課鼓勵與老師和同學互動,真正解
決台灣學生常見「每個字都看得懂,但整句話看不懂」的問題
[2] 組FB 私人社團,作師生互相討論空間
[3] 每週必須繳交閱讀分析回家作業,延長教學與深化學習
[4] 課堂帶入英美國高中專屬教授「閱讀」Critical Reasoning 教材
[5] 此課程可作為 GRE 等留學考試先修課程
[6] 此課程將對閱讀TIME、Bloomberg Businessweek、The Economist 等「英文原文雜誌文章」大有助益!
上課日期:週六 1/9, 1/16, 1/23, 1/30, 2/6, 2/20 (6堂課,2/13休)
上課時間: 2:00-5:00
地點: 創勝文教 (台北市朱崙街60號2F / MRT 南京復興站)
費用: 8,000
(上過 Collocations or 文法課程者 or 與其他課程合報者享有9折)
報名方式:請email 中文姓名、聯絡電話至 ntecontact@gmail.com課程洽詢請電 2771-3072
★ 講師: 王梓沅老師
(TOEFL: R 29, L 28, W 30, S 30 / GRE: V 166, AWA 5.5)
創勝文教共同創辦人兼Principal
前方有毅來欣補習班教師
前美加何宗翰老師TopScore 補習班教師
★ Education Background
早稻田大學社會語言學學士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GPA: 3.97 副修認知心理學)
賓州大學(UPenn) 碩士學程一年(GPA: 3.94 主修語言評量)
駐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特聘中日英文逐同步口譯
美國華盛頓州商務部特聘中英日文逐同步口譯
哥倫比亞大學語言中心英文講師
南 加 大 碩士先修課程 在 陳凰鳳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聯合大講堂/新住民陳凰鳳:外配是台灣母親
陳凰鳳從事越語教學十年餘,用自己的力量消弭台越之間的文化隔閡。記者程宜華/攝影
【聯合報╱記者蘇瑋璇/台北報導】2014.08.18 03:27 am
從「媽媽學講話」到「學媽媽講話」,十三年來,來自越南的陳凰鳳推動越南語文教學,首先跳出呼籲台灣社會,看待東南亞新住民不僅是外籍配偶、台灣媳婦,更是台灣母親。
俐落的牛仔褲、粗框眼鏡,蹬一雙高跟鞋,陳凰鳳充滿活力,一站上講台、拿起麥克風,三小時課程從不坐下;穿梭走道與學生互動,幽默教學讓課堂笑聲不斷。她也成為udn talks聯合大講堂九月講師,主講「多元文化」。
陳凰鳳就讀越南國立胡志明市大學法學院,認識外派越南的丈夫簡志榮,婚後定居越南八年;因公婆想念孫子,二○○一年返台定居。
她本想當個相夫教子的家庭婦女,但台灣社會對東南亞外配的強烈歧視及偏見,令她「非得做點什麼」。
她先投身擔任志工,二○○三年創辦台灣第一份越南文報刊,二○○八年開辦越南語教學電視節目,帶動越南語學習熱及政府對東南亞語言文化的重視。
因應台商企業拓展東南亞市場,陳凰鳳長期協助培訓企業外派越南幹部,她在大學開課,也推薦大學生取得派駐海外的高薪工作。
陳凰鳳回憶,來台後,丈夫簡志榮給她充分揮灑的空間,鼓勵她為新住民發聲;她先修讀家庭研究暨兒童發展碩士,又攻讀台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
「多年來,向外推廣多元文化,現在的任務是回過頭,關注新住民姊妹的需要。」今年,她帶領新住民創作越南語電視節目,新移民不再是被介紹的「他者」,而是企劃、編劇、製作電視節目的「主動者」。
陳凰鳳微笑說,來台灣,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不只改變了自己,更改變了下一代、下下一代;如果她沒有行動,台灣對東南亞的認識停滯,新住民子女很難享有快樂自信的生存權利。她以自己為例,鼓勵新住民姊妹站出來,只要認同自己,沒有什麼難得倒的事。
【2014/08/18 聯合報】 @ http://udn.com/
南向新世力 看見台灣新住民
【2014/08/18 聯合報】
在傳統認知中,台灣有四大族群─閩、客、外省、原住民。然而在過去廿年間,伴隨著跨國婚姻而來的新住民及其下一代,已經在台灣各個角落立足。台灣的新住民一代加上二代,總人口已超過七十一萬,比原住民多出近廿萬人,新住民早已躍升為台灣第四大族群。
新住民當中,除了與我們同文同種的大陸籍(含港澳)配偶外,其中近三分之一,都是來自東南亞。然而,這樣一個龐大而且就生活在你我身邊的族群,「存在感」卻不成比例的低。
另一方面,擁有六億人口、全球第三大人口群體的東協國家,隨著世界經濟浪潮,早成為各國爭相搶進的新興市場,也成為台商在大陸之外最重要的市場。因著絕佳的地理環境及區域貿易重鎮,這也是即使越南發生五一三排華暴動,多數台商依舊選擇留下的原因。
聯合報願景工作室從今天起,一連三周,每周一、二推出「南向新世力」專題,從現況、教育、經濟等不同面向,探討為數眾多的新住民及其二代,為何不被台灣社會所「看見」;也提醒社會大眾,為何我們必須「看見」他們?
聯合報採訪團隊除了走訪台灣都會與偏鄉的新住民及新二代外,更前往越南、印尼、柬埔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跟著台商、新住民及新二代的腳步,認識這些與我們既遙遠卻又無比親近的國度,透過不同的視野了解他們,也認識另一群你以為熟悉、卻不一定認識的「台灣人」。
影音調查報導請見udn tv,八月十八、十九、廿五日下午四至五時首播;http://xn--tv-3c5cu2eof956be0ee8bpyuea965bksurf9cex8ae6d9o9ayfx.udn.com/
【2014/08/1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