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了個城市居住,從台北搬到台南,花了兩年適應這裡,前幾天好朋友問我適應了沒,老實說有比較好,不過還滿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玩了10年的台南,還體驗不完,最近很喜歡跟好友南下到屏東跟墾丁漫遊,有時候雖然沒有走什麼行程,但因為疫情的關係,能相聚在一塊就很幸福開心!
這是近期去到別有一番風味的咖啡店 #旁聽席咖啡館
肉桂捲跟原住民風的小米都很好吃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裡不能有小孩,一開始有點不解,之後發現原來這裡的環境有吊橋或魚池,擔心小朋友會危險,其實還滿貼心👍🏻
最後要謝謝我的好友 @tanya.yenlin 搶先訂位,你真的是我的行動小天使♥️
#屏東 #屏東咖啡廳 #三地門 #旁聽席 #咖啡廳 #屏東必去 #愛麗絲旅遊地圖 #台灣 #南部咖啡廳 #taiwan #taiwantravel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楊楊Milly 楊婷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2/5號,12/6號逐鹿部落會有分享節活動喔! 很多大型表演,美食,原住民習俗活動,還有射箭體驗可以讓你玩個盡興~ 除了分享節每個週六,週日逐鹿部落也都會有美食攤位和表演! 提前預約還可以吃到特別的原住民“獵人宴”料理!!! 想去逐鹿部落玩的朋友們 👇👇👇👇👇👇👇👇👇👇👇👇👇👇👇👇 更多逐鹿...
南部原住民體驗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清國不願管的斯卡羅,某方面跟當初的荷蘭人有關係】#關鍵專欄
清代在早期之所以會畫下「番界」,起初是為了要劃界禁墾,避免漢人移墾者和高山原住民接觸。利用劃界禁止不同族群接觸的政策,對於滿洲帝國來說,不是新鮮事。
而恆春地區在清代台灣南部引爆的「主權爭議」,原因便是出自在番界外,理論上,是屬於清國不願意直接管理的化外之地。但這不代表番界外都是類似的模式,斯卡羅是特例,某方面跟荷蘭人當初在台灣的失敗有關係:
❙支持關鍵,同時體驗優質無廣告服務:https://bit.ly/3fKivGr
#斯卡羅 #羅發號事件 #羅妹號事件 #美國 #台灣
南部原住民體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家好!各位漂友,我們要出發到海島的南部來第二波巡演了,台南的朋友,高雄的朋友,我們很幸運,還有緣可以在現場跟大家享受音樂,希望各位都健康!願山海大地繼續滋養我們前進的力量!謝謝!!!ARAY!!!
漂流出口 Tour 2021 第二波【巡迴資訊】
《逆游的年代,海女之道路,行遠必自邇》
【漂流出口專場巡演-第二波】
5/13 (四) - 18:30入場19:00演出-台南- Seety新城視 展演空間
5/14 (五) - 18:30入場19:00演出-台南- TCRC Livehouse
5/15 (六) - 18:30入場19:00演出-高雄- Paramount Bar 《百樂門酒館》
5/16 (日) - 18:30入場19:00演出-高雄- Rocks 岩石音樂
【演出資訊】
演出團體 : 漂流出口(專場)
【演出編制】
演出者 : 巫尚.碧海 (Guitar/ Vocals)
演出者 : 布妲菈.碧海 (Bass/ Vocals)
演出者 : 林肯 (Drums)
【售票資訊】
票 價 : 預售票500元/現場票700元
購票方式 : KKTIX及全台全家便利商店Famiport
票卷種類 : 電子票券、台灣全家 FamiPort 取票
主辦單位 : 漂流尋聲製作
【第二波售票網址】
https://searchforsound.kktix.cc/events/2waveodtour2021
【專輯試聽】
2020-專輯-《海女 O Fafahiyan No Riyar》-Lady of the Ocean-https://reurl.cc/Ag7evK
2018-Ep-《最大的年代》-Largest Era-https://reurl.cc/qm5jWq
2015-專輯-《逆游》-Drowning-https://reurl.cc/e934KQ
【簡介】
漂流出口是由巫尚.碧海 (Guitar/ Vocals),布妲菈.碧海 (Bass/ Vocals),林肯 (Drums)組成的實驗樂隊。
三位來自台東的Pangcah 帶您進行一場激烈、冥想、手舞足蹈和心靈的音樂之旅。圍繞著被阿妞那堅定不移的低音線條所催眠的節奏,林肯的鼓聲隨之變化而且時常發出意想不到的節拍,巫尚從微微的細語到大聲的表達憤怒與熱情,巧妙運用在他的吉他,高低音的二聲部對位複音唱出同為年齡階層的默契與吞雲吐霧後的敘事歌。
以引人傾耳而聽的旋律為起點,這一組Trio 游在自由即興的波浪,從強烈的高潮到柔和的退潮,介於兩者之間,從台灣原住民傳統古調、豐年祭舞步以及阿美族生活各種層面的藝術與哲學獲得啟發,創作範圍從Folk、Rock、Psychedelic、Spiritual Jazz到阿美族傳唱舞曲,三位音樂家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以及對聲音和周圍環境做出反應。他們創造出自己的音樂形式和結構,使得每種演奏都有獨特的體驗。
南部原住民體驗 在 楊楊Milly 楊婷婭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2/5號,12/6號逐鹿部落會有分享節活動喔!
很多大型表演,美食,原住民習俗活動,還有射箭體驗可以讓你玩個盡興~
除了分享節每個週六,週日逐鹿部落也都會有美食攤位和表演!
提前預約還可以吃到特別的原住民“獵人宴”料理!!!
想去逐鹿部落玩的朋友們
👇👇👇👇👇👇👇👇👇👇👇👇👇👇👇👇
更多逐鹿部落在這裡 ❗️❗️❗️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poftongaveoveo/
📌 I N S T A G R A M 🔍 https://www.instagram.com/veoveoana/
更多楊楊Milly 在這裡 ❗️❗️❗️
📌S U B S C R I B E 🔍 https://www.youtube.com/c/楊楊Milly楊婷婭
📌 I N S T A G R A M 🔍 https://www.instagram.com/millyyang1010
📌F A C E B O O K 🔍 https://www.facebook.com/milly1010
✉️ Business Inquiries 合作邀約:sayysstudio@gmail.com
📌 I N S T A G R A M 🔍 https://www.instagram.com/sayysentertainment/
更多錄影/剪接師大海Sinego 在這裡 ❗️❗️❗️
📌S U B S C R I B E 🔍 https://www.youtube.com/user/sinoceanl0l
📌 I N S T A G R A M 🔍 https://www.instagram.com/dj_sinego0717/
📌F A C E B O O K 🔍 https://www.facebook.com/DJSinocean
✉️ Business Inquiries 合作邀約:sayysstudio@gmail.com
#台灣
#旅遊
#阿里山
南部原住民體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