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轉機故事 :如果那時的我,沒有踏上那趟旅程 _
⠀⠀⠀⠀⠀⠀⠀⠀⠀⠀⠀⠀
2010 年 2 月 2 日,手中緊緊握著第一張自己存錢購買的機票,踏上我首次的自助旅行,離家時間以年為單位,目的地是澳洲墨爾本。我拿著打工度假簽證,成為了當地移工。
⠀⠀⠀⠀⠀⠀⠀⠀⠀⠀⠀⠀
澳洲在 Google Map 上看起來不算太遠(嗯,至少跟美國與歐洲比起來),從台灣往南邊拖曳一會兒就可以看到。
⠀⠀⠀⠀⠀⠀⠀⠀⠀⠀⠀⠀
第一次出國的緊張、講著不擅長的英文、陌生的環境、必需在有限的預算裡尋找生存下去的方法,種種不安,讓心裡的距離卻長得能繞地球一圈。
⠀⠀⠀⠀⠀⠀⠀⠀⠀⠀⠀⠀
那時為了用最少的經費購得機票,選擇搭乘廉價航空。在吉隆坡等待轉機的那夜,我的腦中一片空白,只有偶爾冒出的提問:「這一步是對的嗎?我真的要這麼做嗎?」一度想著若從這裡折返,可能也是一途。
⠀⠀⠀⠀⠀⠀⠀⠀⠀⠀⠀⠀
墨爾本的街道很寬敞,人來人往的,我被古色古香的英式建築夾雜新潮的高樓大廈圍繞著,站在這個異國城市裡,我渺小得微不足道。
⠀⠀⠀⠀⠀⠀⠀⠀⠀⠀⠀⠀
然而每當我眼神與路人交會時,一聲「G'Day」搭配微笑的親切招呼、或是「How are you doing?」的問候,經由南半球的空氣傳遞、再落入耳中,我的身體彷彿在每一個聲音交流裡,一次次在這土地上有了重量。澳洲人的善良與熱情,漸漸化解我的不安。
⠀⠀⠀⠀⠀⠀⠀⠀⠀⠀⠀⠀
我永遠忘不了食宿交換接待我的農場爸爸告訴我:「以後妳到墨爾本,隨時都能再回來農場,這裡是妳的家。」
⠀⠀⠀⠀⠀⠀⠀⠀⠀⠀⠀⠀
我在台灣南方遠遠的那塊土地上,一待就是兩年多,學習著他們的生活方式,也累積著異地旅行和接觸不同文化民族的經驗,慢慢相信自己一步一步來,便能抵達所欲前往的地方。
⠀⠀⠀⠀⠀⠀⠀⠀⠀⠀⠀⠀
澳洲,成為我逐步探索地球上更多角落的起點,這些故事的起源。
⠀⠀⠀⠀⠀⠀⠀⠀⠀⠀⠀⠀
如果那時的我,沒有踏上那趟旅程,我還會是現在的我嗎?
⠀⠀⠀⠀⠀⠀⠀⠀⠀⠀⠀⠀
⠀⠀⠀⠀⠀⠀⠀⠀⠀⠀⠀⠀
/
⠀⠀⠀⠀⠀⠀⠀⠀⠀⠀⠀⠀
結束漫長的旅程回來台灣後,一次因緣際會下參加了 One-Forty 一個名為「東南亞星期天」的野餐活動,一同野餐的新朋友叫做 Sarah 和 Ardi,是一對來台灣工作的印尼夫妻,他們分別來台灣,然後認識並結婚。已經來台灣九年的 Sarah 說著流利的中文和台語,她或許比我們更了解台灣、也更會煮台灣料理。
⠀⠀⠀⠀⠀⠀⠀⠀⠀⠀⠀⠀
這些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在他們自己的家鄉可能受過不錯的教育、是老師、是護士、是有著藝術天份的創作者。
⠀⠀⠀⠀⠀⠀⠀⠀⠀⠀⠀⠀
他們離開溫暖的家來到台灣工作存錢,無一不是抱著夢想,希望可以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或是回家鄉創業做生意,因此獨自離開家鄉,承受著在異地的不安與孤單,一待就是好幾年。
⠀⠀⠀⠀⠀⠀⠀⠀⠀⠀⠀⠀
我們在台北車站大廳遇到了一位身著美麗回教服飾的印尼女孩,這位印尼女孩來台灣工作的夢想,是回印尼開一間正統回教服飾店。
⠀⠀⠀⠀⠀⠀⠀⠀⠀⠀⠀⠀
他們與我們一起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被我們的社會文化所影響,也參與在我們的文化之中。當我們撕下「外勞」的標籤,看見這群人背後的生命故事,又會如何突破我們的想像?
⠀⠀⠀⠀⠀⠀⠀⠀⠀⠀⠀⠀
/
因此我想和你分享一場不用出國,就能了解東南亞文化的攝影展,瞭解移工們的旅程和視野。
⠀⠀⠀⠀⠀⠀⠀⠀⠀⠀⠀⠀
關心東南亞移工的非營利組織 One-Forty 將於 10/24-10/30 間,在松菸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舉辦【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透過 300 張攝影作品、30 位移工的人生故事、3 件裝置藝術,帶你看見 70 萬移工的跨國旅程。此外,One-Forty 更從香港邀請知名移工街頭攝影師 Joan Pabbona、菲律賓移工藝術家 Mark Lester Reyes、台灣藝術家羅懿君,共同參與展覽的創作歷程。
⠀⠀⠀⠀⠀⠀⠀⠀⠀⠀⠀⠀
#不用出國就能體驗一場東南亞文化之旅
⠀⠀⠀⠀⠀⠀⠀⠀⠀⠀⠀⠀
⠀⠀⠀⠀⠀⠀⠀⠀⠀⠀⠀⠀
-
「台灣,不只是 70 萬人旅途中的轉機點,更是他們實踐夢想的人生轉機。」
⠀⠀⠀⠀⠀⠀⠀⠀⠀⠀⠀⠀
從今天開始至本週末,邀請你一起到松菸看展,推動轉機。
⠀⠀⠀⠀⠀⠀⠀⠀⠀⠀⠀⠀
One-Forty【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資訊:
⠀⠀⠀⠀⠀⠀⠀⠀⠀⠀⠀⠀
‣ 日期:10/24 (四) - 10/30 (三)
‣ 時間:10:00-18:00 (週五六日延長至晚上 20:00 )
‣ 地點:松菸文化創意園區一號倉庫
‣ 費用:免費入場
‣ 展覽網站:https://qsear.ch/50de39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南方 航空 重量 在 Creya!可以呀 - 在生活中旅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的轉機故事 :如果那時的我,沒有踏上那趟旅程 _
⠀⠀⠀⠀⠀⠀⠀⠀⠀⠀⠀⠀
2010 年 2 月 2 日,手中緊緊握著第一張自己存錢購買的機票,踏上我首次的自助旅行,離家時間以年為單位,目的地是澳洲墨爾本。我拿著打工度假簽證,成為了當地移工。
⠀⠀⠀⠀⠀⠀⠀⠀⠀⠀⠀⠀
澳洲在 Google Map 上看起來不算太遠(嗯,至少跟美國與歐洲比起來),從台灣往南邊拖曳一會兒就可以看到。
⠀⠀⠀⠀⠀⠀⠀⠀⠀⠀⠀⠀
第一次出國的緊張、講著不擅長的英文、陌生的環境、必需在有限的預算裡尋找生存下去的方法,種種不安,讓心裡的距離卻長得能繞地球一圈。
⠀⠀⠀⠀⠀⠀⠀⠀⠀⠀⠀⠀
那時為了用最少的經費購得機票,選擇搭乘廉價航空。在吉隆坡等待轉機的那夜,我的腦中一片空白,只有偶爾冒出的提問:「這一步是對的嗎?我真的要這麼做嗎?」一度想著若從這裡折返,可能也是一途。
⠀⠀⠀⠀⠀⠀⠀⠀⠀⠀⠀⠀
墨爾本的街道很寬敞,人來人往的,我被古色古香的英式建築夾雜新潮的高樓大廈圍繞著,站在這個異國城市裡,我渺小得微不足道。
⠀⠀⠀⠀⠀⠀⠀⠀⠀⠀⠀⠀
然而每當我眼神與路人交會時,一聲「G'Day」搭配微笑的親切招呼、或是「How are you doing?」的問候,經由南半球的空氣傳遞、再落入耳中,我的身體彷彿在每一個聲音交流裡,一次次在這土地上有了重量。澳洲人的善良與熱情,漸漸化解我的不安。
⠀⠀⠀⠀⠀⠀⠀⠀⠀⠀⠀⠀
我永遠忘不了食宿交換接待我的農場爸爸告訴我:「以後妳到墨爾本,隨時都能再回來農場,這裡是妳的家。」
⠀⠀⠀⠀⠀⠀⠀⠀⠀⠀⠀⠀
我在台灣南方遠遠的那塊土地上,一待就是兩年多,學習著他們的生活方式,也累積著異地旅行和接觸不同文化民族的經驗,慢慢相信自己一步一步來,便能抵達所欲前往的地方。
⠀⠀⠀⠀⠀⠀⠀⠀⠀⠀⠀⠀
澳洲,成為我逐步探索地球上更多角落的起點,這些故事的起源。
⠀⠀⠀⠀⠀⠀⠀⠀⠀⠀⠀⠀
如果那時的我,沒有踏上那趟旅程,我還會是現在的我嗎?
⠀⠀⠀⠀⠀⠀⠀⠀⠀⠀⠀⠀
⠀⠀⠀⠀⠀⠀⠀⠀⠀⠀⠀⠀
/
⠀⠀⠀⠀⠀⠀⠀⠀⠀⠀⠀⠀
結束漫長的旅程回來台灣後,一次因緣際會下參加了 One-Forty 一個名為「東南亞星期天」的野餐活動,一同野餐的新朋友叫做 Sarah 和 Ardi,是一對來台灣工作的印尼夫妻,他們分別來台灣,然後認識並結婚。已經來台灣九年的 Sarah 說著流利的中文和台語,她或許比我們更了解台灣、也更會煮台灣料理。
⠀⠀⠀⠀⠀⠀⠀⠀⠀⠀⠀⠀
這些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在他們自己的家鄉可能受過不錯的教育、是老師、是護士、是有著藝術天份的創作者。
⠀⠀⠀⠀⠀⠀⠀⠀⠀⠀⠀⠀
他們離開溫暖的家來到台灣工作存錢,無一不是抱著夢想,希望可以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或是回家鄉創業做生意,因此獨自離開家鄉,承受著在異地的不安與孤單,一待就是好幾年。
⠀⠀⠀⠀⠀⠀⠀⠀⠀⠀⠀⠀
我們在台北車站大廳遇到了一位身著美麗回教服飾的印尼女孩,這位印尼女孩來台灣工作的夢想,是回印尼開一間正統回教服飾店。
⠀⠀⠀⠀⠀⠀⠀⠀⠀⠀⠀⠀
他們與我們一起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被我們的社會文化所影響,也參與在我們的文化之中。當我們撕下「外勞」的標籤,看見這群人背後的生命故事,又會如何突破我們的想像?
⠀⠀⠀⠀⠀⠀⠀⠀⠀⠀⠀⠀
/
因此我想和你分享一場不用出國,就能了解東南亞文化的攝影展,瞭解移工們的旅程和視野。
⠀⠀⠀⠀⠀⠀⠀⠀⠀⠀⠀⠀
關心東南亞移工的非營利組織 One-Forty 將於 10/24-10/30 間,在松菸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舉辦【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透過 300 張攝影作品、30 位移工的人生故事、3 件裝置藝術,帶你看見 70 萬移工的跨國旅程。此外,One-Forty 更從香港邀請知名移工街頭攝影師 Joan Pabbona、菲律賓移工藝術家 Mark Lester Reyes、台灣藝術家羅懿君,共同參與展覽的創作歷程。
⠀⠀⠀⠀⠀⠀⠀⠀⠀⠀⠀⠀
#不用出國就能體驗一場東南亞文化之旅
⠀⠀⠀⠀⠀⠀⠀⠀⠀⠀⠀⠀
⠀⠀⠀⠀⠀⠀⠀⠀⠀⠀⠀⠀
-
「台灣,不只是 70 萬人旅途中的轉機點,更是他們實踐夢想的人生轉機。」
⠀⠀⠀⠀⠀⠀⠀⠀⠀⠀⠀⠀
從今天開始至本週末,邀請你一起到松菸看展,推動轉機。
⠀⠀⠀⠀⠀⠀⠀⠀⠀⠀⠀⠀
One-Forty【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資訊:
⠀⠀⠀⠀⠀⠀⠀⠀⠀⠀⠀⠀
‣ 日期:10/24 (四) - 10/30 (三)
‣ 時間:10:00-18:00 (週五六日延長至晚上 20:00 )
‣ 地點:松菸文化創意園區一號倉庫
‣ 費用:免費入場
‣ 展覽網站:https://qsear.ch/50de39
南方 航空 重量 在 林達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陰天,沿著漫長的五號公路往南,在海濱遠遠看見孤獨、巨大的怪手。
⠀⠀⠀⠀
⠀⠀⠀⠀
搭飛機越過巨大的太平洋,我們抵達前一天。推著行李走出機場時,還感覺不太真實。許多年沒來,再次來到這裡看見的是陰鬱的加州,不知道有什麼隱喻。
⠀⠀⠀⠀
⠀⠀⠀⠀
我所知道的加州原是陽光燦爛的,和所有人所認知的一樣,彷彿一個完整夢境般的地方:明亮彷彿貼附了金箔的城市與鄉村,遠方麥金色的山巒裸露的巨岩,鵝黃的沙灘和透明的天空下,蜂蜜水那樣稀釋過的甜美空氣裡,輕輕翻掀著年輕的海洋。應該是這樣才對。但這次整日多半時間都是陰天,白淨的雲低低壓下來,巨大遼闊的天地稍稍收攏一些些,但只是這樣,就足以帶給我們壓抑的感覺。我們的車像是在厚被底下前進的玩具。沿海,許多地方在施工,有工人在模板和已經建好的水泥建構間爬上爬下,像是辛勤的蜂或蟻。海的遠處,堆積著聲勢嚇人的雨雲,前緣捲起,彷彿急急前進。
⠀⠀⠀⠀
⠀⠀⠀⠀
好像有什麼更巨大、更難以測知的時刻即將來臨。但雨雲其實一直停留在那裡。天氣並不妨礙興致,只是帶來一點奇怪的感覺。我們抵達聖地牙哥,雲層在這裡露出了一個大洞,終於有了晴天的樣子,車子沿海灣前進,穿過整個城市的周末市集、親水公園,穿過花與手藝與節慶般的歡呼,抵達港邊,龐大的中途島號航空母艦靜靜停泊在碼頭上,各種名目的觀光遊船在艦旁兜圈繞著,轉彎時濺起水花,最好的和平景緻。我沿著港走,遠望航空母艦上走動著小小的人,穿梭在已經除役、供展示的艦載戰機之間,東張西望,伸手去摸,好像那飛機所代表的意義,與能力,此時此刻並沒有什麼。遠方是放大了數百倍的勝利之吻雕像,很美的吻,但美得太不真實了,美得好像刻意聲張、刻意要帶給誰啟示似的。更遠方是美國海軍與空軍的軍事基地。「就在那裡。」站在指示牌前的老人看看說明、又看看遠方,伸手向他的同伴解釋。我也跟著往前望,但刺眼的陽光迎面照著,怎麼什麼都看不見呢?
⠀⠀⠀⠀
⠀⠀⠀⠀
離開新市鎮,我們又去了Old Town,聖地牙哥在港口興起以前較早發展的舊城區,旅遊資訊上多翻譯作老城或老鎮,但其實已經不老了。新的舖子和新的經營型態,新的人們帶著新的心態,把這裡整理得極好,讓這裡看起來存在得理所當然、毫無時間的重量感。我們鑽進一間間節慶氣氛的商家裡,色彩斑斕大膽的陶藝品、金屬飾品、木頭風鈴,動物和神獸的樣貌,在我們和風的碰觸裡朗朗響著;商品上到處寫著美麗但淺薄的句子;街角的店家有人抱著繪有骷髏頭圖示的烏克麗麗歌唱,隔鄰偶爾飄來食物的氣味,甜的,辣的,麵粉烘烤的,海的。偶爾還有一些別的,雪茄,香氛皂,渾身飄散著木頭氣味、輕摸帽沿沿街向人致意的的古裝店員。
⠀⠀⠀⠀
⠀⠀⠀⠀
不知道身上到底沾染了多少顏色聲音與氣味啊。像是一個塗鴉的小孩,我覺得非常快樂,並且非常疲累。
⠀⠀⠀⠀
⠀⠀⠀⠀
這就是加州的更南方給我的感覺嗎?或者這是青春將盡的時刻給我的感覺?「生活」在這裡虛構出另一種真實,幸福簡單,伸手可及,那情境好像是我們渴望的,但好像同時也委婉的貶抑著我們。離開時我回頭再看看整個城區,許多部份掩覆在茂盛的樹群之後。樹冠的枝葉高高搖晃,聽不見,但我確知有一種更高、更靜的音樂在消逝的時間裡彈奏著。
⠀⠀⠀⠀
⠀⠀⠀⠀
日落以前,搭上海濱列車離開聖地牙哥,穿越一個又一個度假小鎮,在漸漸放晴的陽光裡,駛向洛杉磯。或許是因為今日行程都結束了,人鬆懈下來,感覺身旁時間變得好慢,好像那樣時間的感覺本身,就是一班持續推遲的海線列車一般。
⠀⠀⠀⠀
⠀⠀⠀⠀
窗外是美麗遼闊的海景,遠處的浪上泛著細碎、閃爍的銀光,彷彿有千萬隻金槍魚在那裡擺尾衝刺前進著,憑藉著慾望和直覺,奮力穿過每一日每一時刻的生活。
⠀⠀⠀⠀
⠀⠀⠀⠀
但那些都太遠了。聖地牙哥也漸漸遠了。今天也漸漸遠了。更遠的、在大洋彼端的台灣,此時已是明天的清晨。
⠀⠀⠀⠀
⠀⠀⠀⠀
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昏昏欲睡的途中,又在海濱看見那台靜止的怪手。孤獨的怪手停在遼闊的太平洋旁,既巨大又渺小,在近乎永恆的大洋之濱,顯得一點都不重要。但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吧,我忍不住貼著車窗試圖往回望,不由有點好奇,它想努力改變、努力完成的,會是什麼呢?
⠀⠀⠀⠀
⠀⠀⠀⠀
⠀⠀⠀⠀
⠀⠀⠀⠀
─── 聖地牙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