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5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賈特拉帕蒂·希瓦吉車站(2004年)
孟買原是由七個小島所組成的沼澤地,原本是葡萄牙所有,在1661年,被當作嫁妝送給英王查理二世,後來東印度公司以每年十英鎊從英王手中租得孟買,成為在東方實施殖民擴張和統治的重要根據地。
英國在經歷工業革命之後,棉紡織業迅速發展,1861年美國爆發南北戰爭,使得當時是全球最大棉花供應地的美國南方,無法供給市場需求,這時印度棉花透過孟買輸出全球,替補了美國南方的地位,再加上十九世紀時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大大縮短從亞洲至歐洲的距離,從此孟買的身價翻了兩翻,如今依然是印度海運貿易的重要吞吐門戶。
當時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期,也由於城市的大幅發展肇始英殖民後,因此在孟買市區所有建築幾乎都是英式建築再揉合些許的印度傳統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座被列為世界遺產的火車站,1888年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皇即位 50周年興建的維多利亞車站,這棟混血建築結合哥德式、文藝復興及印度傳統宮廷式,外觀華麗的讓人以為是座宮殿或教堂,15個港灣式月台一字排開,是列車的終點與起點,鐵路是英國人留給印度的資產,但跟日本人留下的鐵路一樣,另一面也是掠奪。就跟世界上其他仰賴捷運系統紓解紊亂交通的大都會一樣,它是孟買的血管,而維多利亞車站就像是心臟,如潮來潮往將每個人推送到城市各角落。為擺脫殖民色彩,現今改為賈特拉帕蒂·希瓦吉車站,以17世紀著名國王希瓦吉命名。
疫情當前,外送行業需求大增,不管是“吳柏毅”還是“傅奔達”成為疫情時代街上的風景之一。這座車站除了是電影貧民百萬富翁的場景外,更令我感興趣的是當地歷史已久的便當快遞行業,這是吳柏毅的前輩,追本溯源也是英國人遺留下來的。當年英國人無法適應此地飲食的差異,因此便請人把家裡準備好的午餐送到上班地點,英國人離開後,這樣的服務依舊被保留下來,搭配得天獨厚、班次密集的通勤火車,每天大約有二十萬個便當在城市中漫遊傳遞,這也是全印度獨有。
我在最繁忙的中午來到車站,跟著他們的腳步近身觀察。便當快遞人員被稱為達巴瓦拉,意為「飯盒人」,他們身穿白衣,頭戴尼赫魯帽,每天早上在上班交通尖峰過後,便開始到各個訂戶家收取便當,極有效率的利用火車,運送從郊區收來的便當,到站後再用人力步行或是騎腳踏車的各種方式,準時在預定時間內送到客人的手中,每一個便當在送到客戶手中前,可能都已經轉了十手以上。對大多數是文盲的他們來說,便當上不同顏色的符號,便是便當要送的地方,不需要QR code和條碼管理,幾乎不會出錯。完成任務的吳柏毅們,悠閒聚集在路邊抽煙聊天,大約下午一點半過後,運送過程重新上演,只不過作業程序相反,要將空便當盒送回取件的地方。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早上出門不順便帶便當出門就好,還要多此一舉?若你見識過尖峰時間火車的擁擠情況,就會知道能不帶東西是最好的,因為往往會成為你下車時的障礙,而且按照印度飲食習慣,咖哩湯汁想要保存完整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強調準點、方便的便當快遞自然而然成為許多孟買人的選擇。
車站不只是火車停泊的地方,也是人與人產生生活連結的樞紐。有部電影「美味情書」就是以便當快遞為故事主軸拍攝,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喜歡裡頭的一句話:「有的時候搭錯車,也能抵達目的地。」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波蘭深度之旅:華沙、克拉科夫、格但斯克、托倫、波茲南」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小仙仔 內容簡介: 波蘭,這個曾經在地圖上消失過兩次的國家,世人對她的既定印象,總有些許悲傷的色彩。然而,親身踏上這塊土地後,你會發現她早已浴火重生,蛻變成中歐最耀眼的一顆星。 無...
南方文藝復興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術館的幽默】
搜尋藝術品資料而不可得時,確實讓人如此桑心。😅😩😂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太懂惹。😆
女子哭泣圖擷取自15世紀尼德蘭畫家-羅吉爾・凡・德爾・韋登(Rogier van der Weyden,1400-1464)的作品《卸下聖體》(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before 1443)。圖中這位哭泣的女子可能是耶穌的阿姨,也就是聖母瑪莉亞的姊妹Mary Cleophas
---------------------
《卸下聖體》描述眾人將耶穌基督從十字架卸下埋葬的時刻。許多畫家都曾著墨過這個主題,例如法蘭德斯畫派掌門人-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於160多年後也有件同名之作。
韋登的《卸下聖體》原來是為比利時魯汶聖母教堂(Chapel of Our Lady Outside the Walls)所繪,1992-1993年間曾進行清洗修復,以油畫顏料畫在木板上。整個保存情況出其良好,是以至今看來仍色彩鮮麗,細節生動,為北方文藝復興精品,也是此番場景最著名傑作。
韋登生活的年代與油畫顏料創始人,北方文藝復興大師-凡・艾克(Jan van Eyck,before 1390-1441)稍晚一點。運用油畫作畫的優勢,讓他得以步步經營細節,絲絲入扣地描繪眾人因耶穌之死的深沉哀慟與細微心思。
---------------------
來看韋登如何表現《卸下聖體》這個聖經上的經典時刻。
耶穌的荊棘冠仍戴在頭上,身體光潔無暇,沒有強健六塊肌,看來這位耶穌是走文藝氣質小清新路線,就連標誌性特徵-大鬍子都被些許鬍渣給取代。那些側腹部、手上和腳上的傷口鮮血淋漓怵目驚心,不過卻沒有遭受鞭刑所流下的傷痕。
為了讓姿態更加優雅,韋登並未特別講究解剖學上的精確性,刻意拉長耶穌的身體比例,這種畫法也被後世畫家採用,例如安格爾。耶穌身上的麻質纏腰布如此輕薄透明,導致從上方傷口流下的血液即使未染紅纏腰布,卻可透過布料隱約可見。
僕人爬到十字架上把耶穌的屍體卸下,他的手裡拿著兩根行刑用的長釘,釘子上沾滿了血跡。耶穌右側穿著金棕色錦緞長袍者是富有的門徒約瑟夫(Joseph of Arimathea),由他協助將耶穌屍體下葬。最右邊的女子為抹大拉的瑪莉亞(Mary Magdalene),有一說她不僅是耶穌的重要追隨者,也是他的妻子。
眼見愛子慘死,導致悲傷過度癱軟在地,面色慘白者為聖母瑪莉亞。
聖母照例穿上藍袍,因為如此鮮豔奪目的藍只能來自顏料中最為昂貴的群青藍。左後方兩位站立的女性都是她的姊妹。聖母斜傾的姿勢與聖子相呼應,既形成動感又創造協調,即使聖母的左腳也被刻意拉長。失去骨肉的痛楚讓她淚水狂湧滴落到下巴,耶穌的兩位阿姨和攙扶聖母的聖約翰也都淚流不止。
透過韋登的精心描寫,斗大晶瑩的淚珠彷彿也將無止盡的悲傷凝結在這一刻。儘管畫面右側三位人物並未掉下眼淚,因為表情和動作,我們依舊能夠感受他們強忍住的哀慟。
---------------------
15世紀前期,北方藝術已經開展出如此燦爛的成果,此時北方藝術尚未與義大利文藝復興進行直接接觸,韋登的精心之作不同於南方藝術,更有別於後來的巴洛克藝術風格,讓我們知道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藝術家們才能有多不凡。
---------------------
作為收藏藝術品的重要機構,美術館其實兼負教育公眾的重大責任,而官網設計在網路時代更顯得重要,也是我們可以各種跨越條件限制,能夠更貼近藝術品的關鍵方式。
普拉多美術館官網可說是資料完整相當友善,然後,幽默心思很加分。
#普拉多美術館
#找不到資料真的很桑心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南方文藝復興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印第安人比黑命貴 - 陶傑
庸俗而短視的人,只知道川普說話橫蠻刻薄之表面,不知道川普這面大旗,象徵了什麼。
川普若只是一介商人,就不會確立「1776教育委員會」,正面迎擊紐約時報歷史觀之「美國立國於一六一九年第一艘奴隸船登岸」的「新論述」。
左膠之「一六一九論」,是確定白人的「原罪」,進一步否定華盛頓等國父的功績,然後再以此為切入點,否定自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文明,此一「文化大革命」,為民主黨利益集團幕後之極左仇恨意識形態。
美國立國於一七七六年,因為這一年頒布憲法,與之前黑奴幾多年登陸維珍尼亞毫無關係。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於一九四九年的北京,而不是一九三六年的延安,也不是一九二七年的江西井岡山。美國左膠貌似「尊重黑人」,其實是將黑人吸入統治集團而成為「持份者」。哥倫布比黑人先抵達美洲,在美洲建立天主教堂。黑人在美洲也是外來客,印第安人才是美國真正的土著,歷史長達二萬年,卻遭到白人屠殺,命運比黑人慘。還有英國左翼學者另行「考證」華人比哥倫布還早「發現」美洲,立國為何只定於第一艘奴隸船抵岸?無聊至極。
美國的基督教是白人賦予。南方奴隸主多為民主黨人,解放黑奴的林肯是共和黨。若以曾經贊成販運黑奴為理由拉倒華盛頓和邱吉爾石像,則身為歷史黑人奴隸主義大本營的美國民主黨應自行解散謝罪。
左翼蛻變為左膠,左膠惡化為左匪,然後就宣禁文學、戲劇、音樂。莎士比亞、惠特曼、莫扎特,全部都有「歷史種族主義問題」,一一在校園先批判、後宣禁,很快就會集體焚書,與三十年代的納粹德國合流。
面對此一撒旦級的暗黑勢力,東岸華爾街財閥,西岸則矽谷的金權壟斷集團,川普推特的罵人話再粗魯,也沒有左匪之野蠻。連布殊家族也加入勾搭,可見傳統共和黨也開始變質。此時只有素人川普崛起,踢走職業政客、偽學術精英,與其卵翼的極左黑暴無政府主義,捍衛美國的核心價值觀、建立圍牆、捍衛基督教和家庭倫理、反吸毒反墮胎,保護兒童勿受「性別政治教育」污染,必要時,南方愛國勢力要用槍來保護底線。
龔自珍在一八四〇年的北京,亦同川普如此心境。
南方文藝復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波蘭深度之旅:華沙、克拉科夫、格但斯克、托倫、波茲南」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小仙仔
內容簡介:
波蘭,這個曾經在地圖上消失過兩次的國家,世人對她的既定印象,總有些許悲傷的色彩。然而,親身踏上這塊土地後,你會發現她早已浴火重生,蛻變成中歐最耀眼的一顆星。
無論是高樓櫛比鱗次、市容整齊的「華沙」現代市中心;或是完整保留文藝復興建築物,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整個舊城列入世界遺產名單的「克拉科夫」;擁有華美的哥德式、巴洛克式建築的浪漫海洋城市「格但斯克」;彷彿800年來不曾改變,仍維持中世紀樣貌的「托倫」;以及身為貿易、工業、教育重鎮,是最適合漫步的城市「波茲南」。完整的旅遊導覽,帶你暢遊5大城市!
【華沙】
全國政治與經濟中心的要角,雖然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砲火摧殘成平地,如今她卻已經脫胎換骨,成為波蘭最現代繁華的都市。在華沙能同時欣賞到中世紀的古城風采、19世紀的經典建築,以及蘇聯式建築文化科學宮,因此造訪波蘭的第一站,當以華沙為首選,最為精采。
【克拉科夫】
曾在中世紀為波蘭首都的克拉科夫,擁有許多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珍貴建築,以及最具代表的瓦維爾皇家城堡。近郊的維利奇卡鹽礦,超過700年歷史的壯闊地下景觀,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西南方的卡茲米爾猶太區,與二戰期間惡名昭彰的奧斯威辛集中營,雖有著沉重的歷史記憶,卻也是來到波蘭最值得探訪之處。
【格但斯克】
波羅的海沿岸著名的港灣城市,也是波蘭最浪漫的觀光重鎮之一。在這裡,可以看到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建築,走在其中就像是漫步在古典電影裡;這裡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琥珀產地之一,擁有「世界琥珀之都」的美名。來此一遊,也不妨搭一段火車,到與格但斯克並稱三聯市的格丁尼亞與索波特,來一場波羅的海獨特的海洋文化之旅。
【托倫】
在1997年整座城鎮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托倫,紅磚牆瓦的建築、充滿中世紀風格的古城,甚至還有現存最古老的聖約翰大教堂,漫步城中彷彿回到過去的時代:這裡也是天文學家哥白尼的故鄉,來此一定要探訪被改為博物館的故居。此外,托倫亦是薑餅的發源地,參觀薑餅博物館的同時,也能體驗道地的手作樂趣。
【波茲南】
過去是波蘭王國的第一個首都,每到正午12點,市政廳鐘樓塔上會有兩隻象徵波茲南的山羊,隨著鐘聲擺動,饒富樂趣;也因是第一個反共示威的城市,而成為東歐民主化原點的象徵。喜歡逛街購物的人,絕對不能錯過獲選為歐洲最佳購物中心的老啤酒廠購物中心。另外,這裡是波蘭可頌麵包的發源地,風味與法國的可頌截然不同,值得一試。
作者簡介:小仙仔
把旅遊當成人生必需品的金融界女子,只要一季沒出國一次就會渾身不對勁,曾擔任超過10年的報社記者,遊歷超過30個國家,去過香港、中國大陸、澳門、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澳洲,近幾年再將足跡拓展至歐美的波蘭、英國、義大利、法國、美國,開啟旅遊新體驗。即使後來轉換跑道至相對嚴肅的金融產業,並未抹去自己當記者時的好奇心,甚至一直鍾情執筆寫作、揹著單眼拍照的美好。
和波蘭的緣起,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的《夜》這本書牽起;踏上波蘭之旅後,驚豔於波蘭從動盪歷史中蛻變後的風采,也因著國人瘋中東歐旅行,卻獨漏波蘭的遺憾,決心把對於波蘭的迷戀化為一本實體書,希望透過自己的觀察與體驗,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無限大的美好國度。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p-Gvgyi-Js/hqdefault.jpg)
南方文藝復興 在 巴哈姆特電玩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巴哈姆特電玩瘋」是唯一採用寬螢幕規格、720P 高畫質製作
報導當週最新上市遊戲的電玩節目
由巴哈姆特製作、小嫻配音、每週五晚間線上播出
內容為每週遊戲綜合整理報導、各類遊戲專題、電玩相關的外景單元等
有意播映的電玩專賣店或是有意洽談合作的廠商可來信至 crazy@gamer.com.tw 與專人聯絡。
■夯 Game 預報:
→ 1.《南方四賤客:真實之杖》
→ 2.《榮譽勳章:鐵血悍將》
→ 3.《模擬城市》
→ 4.《XCOM:未知敵人》
→ 5.《文藝復興 Onlin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e_kvoT2p60/hqdefault.jpg)
南方文藝復興 在 巴哈姆特電玩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新 Game 報到:
→ 1.《女神異聞錄 4 黃金版》
→ 2.《機動戰士鋼彈 SEED 激鬥命運》
→ 3.《威力網球 挑戰者 Virtua Tennis Challenge》
→ 4.《暴力街區 Brutal Street》
■夯 Game 預報:
→ 1.《南方四賤客:真實之杖》
→ 2.《榮譽勳章:鐵血悍將》
→ 3.《模擬城市》
→ 4.《XCOM:未知敵人》
→ 5.《文藝復興 Online》
■ACG大百科
「戰斧」
■強作玩透透:
→ 1.《電鋸甜心》
「巴哈姆特電玩瘋」是唯一採用寬螢幕規格、720P 高畫質製作
報導當週最新上市遊戲的電玩節目
由巴哈姆特製作、小嫻配音、每週五晚間線上播出
內容為每週遊戲綜合整理報導、各類遊戲專題、電玩相關的外景單元等
有意播映的電玩專賣店或是有意洽談合作的廠商可來信至 crazy@gamer.com.tw 與專人聯絡。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zZPuf_aaP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