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kong Immigration Department-
Our Vision-
We will be the foremost immigration service in the world in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ur Mission-
W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of Hong Kong by:
exercising effective immigration control
facilitating the visit of genuine travellers
keeping out undesirables
preventing and detecting immigration-related crimes
issuing to residents highly secure identity cards and #travel #documents
providing efficient civil registration services for births, deaths and marriages
We will provide quality service without #discrimination and treat each member of the public with #respect, #consideration and #compassion, irrespective of disability, sex, marital status, pregnancy, family status, #race, #nationality and #religion.
Our Values-
Integrity and Impartiality
We will faithfully apply our policies and practices with impartiality and honesty, and will uphold our high standards of integrity at all times.
Courtesy and Compassion-
We will treat each member of the public with respect, consideration, courtesy and compassion. We will be empathetic, appreciative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flexible in the application of policies to meet specific needs.
Care and Cohesion-
We will adopt people-based management to care for our staff's need and development, enhance communication, cultivate harmony and trust, and build a professional team with high morale and cohesiveness to serve the public.
Alertness and Awareness-
We will remain sensitive to ever-changing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assimilate trends and realign our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s to meet new challenges.
Improvement and Illumination-
We will continuously strive for excellence in whatever we do and seek to be the role-model for other immigration services worldwide.
今天的她:Asma 今年成功得到特區護照
我是 Asma。從小到現在都是就讀本地學校,因為我是土生土長,我亦覺得在香港生活就應該要適應香港的環境,所以一直都是就讀本地學校,就是為了可以跟不同的華語學生一起,希望可以從他們當中了解到更多本地文化。雖然我覺得香港是我的家,但香港是否覺得我們非華語人士是他們的一份子呢?現在我是在本地學校就讀中六,但在我中四的那一年,有一個轉捩點,因為我獲得一個利希慎獎學金,可以在新加坡讀三年書,一般華語學生能獲得獎學金也會很高興,更何况我是南亞裔學生。
在開學之前,我獲新加坡領使館簽發一個短期簽證,因此前往當地居住了一星期,嘗試適應當地環境,但因為我是持有巴基斯坦護照,所以不獲批學生簽證,但並沒有說明原因。突然獲悉不能去當地讀書,我完全不知如何是好,不過我並沒有一下子便放棄,所以我前往獎學金的基金會和學校求助,他們跟我說,我是可以提出上訴的,我上訴了三次,但三次都失敗了。
在上訴期間我沒有在原校出席補課,因為他們都知道我會出國,但可惜我去不成,要返回原校就讀,使到我不知如何面對同學,當時我就把事情交給上帝,看它如何安排,所以我便留在香港繼續讀中五。
基金會提議我申請特區護照,因為我爸爸要保留巴基斯坦國籍,因此我們一家人從來沒有申請特區護照,因為今次我需要特區護照才有機會出國,所以今次爸爸便和我一起去申請特區護照。我們跟華語人不同,申請護照需要經過很多手續,但等了十個月之後,在本年十月接獲通知,申請被拒絕,那天剛好是我十七歲生日前的一天。我想知道原因,但得到的答案是他們有權不透露原因,當時我有一種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感覺,因為我是土生土長也不能得到一個國籍。
我希望自己能適應這個環境,所以入讀本地學校,因為我把香港當成自己的家,亦沒想過巴基斯坦,為甚香港不發給我護照呢?香港又是否有把我們當成香港的一份子呢?
我很想分享這次經歷,讓多些人能夠知道我們南亞裔人士很需要別人幫助。
所以自己身為一個南亞裔人士,希望將來能夠成為註冊社工,幫助一些南亞裔人士解決問題。
- Asma, 29/10/2015@香港故事Hong Kong Stories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年六十五歲的 #中文大學 人類學教授 #麥高登,來港二十七年,對香港充滿感情,他早於一九九七年已曾撰文討論香港身份的未來。事隔多年,香港經歷幾次大型抗爭,改變來得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快,甚至有人說這一代是「末代香港人」。他說:「我只願很多事情可以繼續,香港可以繼續。」 麥高登訪問第一集:人類學 令...
「南亞裔學生」的推薦目錄:
南亞裔學生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教育制度的答案 - 奮青樂與路]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對於任何被冠上「教育意義」的東西我都會反眼.但看到這套音樂劇拿下了話劇年獎,對手是所有專業劇團的創作,這下,我有好奇心入場.還是抱着一種「看你有沒有這麼好」的懷疑態度入場的.
沒錯,這套是校園劇;沒錯,也是勵志劇.但看到中段,我實在佩服.不少人說,「這班中學生可以做到這麼好水準」,我覺得是捉錯用神.這製作不只技術上厲害.
香港教育出了的問題,正是我們要求年輕人要有比成年人更「純熟的技術」,但那是空洞而蒼白的優秀.在大學我碰到不少學生,痛恨父母要求他們無論如何要鋼琴學到「演奏級」(方便第日教琴),他們發誓,考到證書之後,一世再不碰鋼琴.因為這些年輕人不是為了自己而奮鬥,而是為了別人的期望而去做.
沒錯,今次劇作製作水準很高.看得出不少成年人在提供支援.專業的編曲歌詞編劇導演燈光化粧,但看得出年輕人不只是「做出水準給你成年人看」,而是做了一樣自己深信是值得付出的事.散發出來的光彩,才最動人.
年輕人遇到了對的教練和伯樂,可以散發出來的熱情和魅力,那種光芒,成年人也汗顏的.
在大學我看到很多所謂「追夢」「熱血」的事,不少時候,除了當時人,旁人莫明其妙.我認為,不能因為年輕人所以在作品的質素要求上有所妥協.這作品的團隊的理念也一樣.
這套劇,讓我看到一些成年人帶着年輕人,去感受舞台表演的真善美,可以去到那個層次.幕後製作人花的心力,年輕人付出的血汗,有一些段落,甚至令我想起看美國音樂劇andrew lloyd webber的出品一樣的神彩.
甚至,專業演出比不上,因為成年人總有一種技巧太純熟的匠氣.學生是帶着純真的熱情去參與.作詞人岑偉宗在場刊說,不少專業舞台劇人士看這套劇,都看得如沐春風.
這製作,不只做到高水平,學生快樂學習.它甚至成功地回應了香港教育政策的「融合教育」理念.音樂劇裡出現的不只是華裔學生,還有少數族裔、殘疾學生.
華裔學生,南亞裔學生,視障學生放在一起,齊唱齊跳竟然不突兀.南亞裔學生講有口音的廣東話,混合英語,反而令多元文化顯得自然不過.這是「融合教育」的最高體現.
另一方面,我也沒有想過,失落了的本土文化,竟然在這裡重新找到力量.作詞人和編劇把口語廣東話放入劇裡,廣東歌詞抵死又悅耳.「大妗姐 大妗姐 大妗姐 食乳豬好過食蛇 伴你淳澌所有生啤」「豪邁阿嬸心急去賣蠔」.我忍不住會心微笑,那種對廣東話香港地文化的驕傲感,久遺了,竟然重新在這裡遇上,重新感到香港人身份的美好.
坐在大劇場裡,很久沒有看過一個製作,本土得來,那麼觸動人心.
能夠做到這件事,背後好多有心人.無論是舞台劇人員,家長,老師也要相信這件事的價值,孩子們才可以全心投入.演出完成後,心光視障學生余安琳說,她以前很害羞,不敢在別人前說話.今晚竟可以在一千七百人面前說話,改變很大.聽到她喊着說:「我很開心我參與了」全場掌聲雷動.
幕後功臣監製也是中學校長何力高.在場刊引述了史丹福心理學家Carol Dweck著作"Mindset"裡關於教導孩子的觀點,值得家長和老師反思:
- 不要以為把標準降低就能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和自尊.
- 只定下高標準而不授學生達標的方法和技巧,註定災難收場.
- 只欣賞學生努力付出,不讚賞天賦才華.
- 絕不容忍姑息不肯付代價的懶人.
- 不只希望學生成為更好的選手,而是一個更好的人.做人比技能重要.
做人.我們成年人應該首先反思,我們究竟每天營役役,是為下一代示範如何做一個「選手」,還是一個更好的「人」.
南亞裔學生 在 少女制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Chung Sing Benevolent Society Mrs. Aw Boon Haw Secondary School),前稱「鐘聲慈善社學校」,是香港屯門區一間津貼男女子中學,位於新界屯門兆麟街20號,佔地5000平方米。現時該校兼收南亞裔學生,以解決被殺校問題
南亞裔學生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年六十五歲的 #中文大學 人類學教授 #麥高登,來港二十七年,對香港充滿感情,他早於一九九七年已曾撰文討論香港身份的未來。事隔多年,香港經歷幾次大型抗爭,改變來得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快,甚至有人說這一代是「末代香港人」。他說:「我只願很多事情可以繼續,香港可以繼續。」
麥高登訪問第一集:人類學 令我保持好奇
youtu.be/MyKgGaXcbR0
麥高登訪問第二集:留港教育批判思維
youtu.be/ggZ3EoORd5g
00:00 香港人身份的可能性
01:55 香港人身份終將消失?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南亞裔學生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睇完片,歡迎大家去投票 : https://www.youtube.com/post/UgyaZhquZjG8_8HPt3h4AaABCQ
麥高登訪問第一集:人類學 令我保持好奇
youtu.be/MyKgGaXcbR0
麥高登訪問第三集:香港人身份 往哪裡去?
youtu.be/ags2MpzdVJE
#中文大學 人類學系教授 #麥高登 Gordon Mathews,今年二月寫了一則facebook帖文,他說他原本可以今年退休,回日本生活,但最終他決定留在香港,因為他希望可以繼續教授批判思考,以認真和負責任的教學(teaching in a conscientious and responsible way)去捍衛香港日漸收窄的言論自由。
在本集的訪問中,Gordon談到教育的本質,由香港的抗議文化,到為什麼自己的人工比清潔工人高,他想方設法令學生多角度思考,他說:「我們跟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可以文明地對話(talk civilly),這是教育的核心。」
他也分享對於歧視的想法,如何直面自己的偏見和岐視,然後想辦法抵抗它。
00:00 留港的決定 教導批判思維
02:33 教育的核心 對立的人也可對話
04:06 抵抗岐視 把人視為人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南亞裔學生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人類學家 #麥高登(Gordon Mathews),二十五歲離開家鄉,到日本生活,三十多歲重返校園,攻讀人類學博士。及後在香港研究 #重慶大廈 的 #低端全球化 (low-end globalization),幾年前到廣州研究非洲商人。人類學如何幫助麥高登理解複雜的世界呢?
麥高登訪問第二集:留港教育批判思維
youtu.be/ggZ3EoORd5g
麥高登訪問第三集:香港人身份 往哪裡去?
youtu.be/ags2MpzdVJE
00:00 麥高登如何成為人類學家
02:46 人類學家是專業的局外人
04:13 接觸不同的人 保持好奇心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南亞裔學生 在 南亞少數族裔在香港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南亞少數族裔在香港在港居住的#少數族裔人士有584000人,佔全港人口的8%。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主要是 南亞裔 人士,包括印度人、尼泊爾人及巴基斯坦人。 ... <看更多>
南亞裔學生 在 南亞裔少年人的青雲路(本會於28/10/09 星島日報刊登)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為少數族裔提供服務的阿堅說﹕輔導的方向,是讓南亞青少年認清自己的身份,融入社會,「大家都是香港人,都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那應該視一家人看待。」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