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信報》專欄
積極地把Haters化為Endorsers
作者:李 臻 (Oscar Lee)
2017年3月25日刊於《信報》
自某男性時裝雜誌編輯朋友和筆者去吃過中環的卅二公館後,念念不忘那西班牙黑毛豬叉燒和椒鹽鮑魚仔。因此當某公關朋友約飯敍,就於上星期多去一次,一邊喝着美國Russian River的Pinot Noir,一邊敍舊和互相交換最近的所見所聞。
少了拖拉 多了壓力
話題由周日舉行的行政長官選舉談起,說到現時社交媒體年代,要去打擊,甚至摧毀一個「Brand」,或去「Label」一個人和一間機構,都比以前容易許多。只要「花生指數」夠高,能引起公眾議論,或把握一、兩次的競爭對手的失誤,要把人label為什麼什麼2.0、或戲仿、抹黑一間機構,都比沒有社交媒體出現前容易何止百倍。朋友說做Branding (打造品牌)是慢工出細貨的「揼石仔」工作,要花上很多時間和工夫。
老前輩常說,「故事建立信念、信念建立品牌、而品牌建立生意」。說故事,就是向別人傳達訊息。例如很多品牌都會以一兩句精警的口號來向受眾「洗腦」,讓人潛移默化地,把品牌和良好的事物或信念結合。但現今社會,建立品牌的渠道雖然比起以往多了很多,但要打擊一個品牌,平台和手法同樣愈來愈多。而且每當有公關災難發生後,那些品牌的口號,更很快就被拿來「抽水」,惡搞一番後廣傳,幾何級數地加深了品牌負面的聯繫,製造一波一波的「負洗腦」效應。
當然,正是由於社會轉變得快,變得更複雜和難以預測,轉數夠高的公關朋友才會身價水漲船高。而且由於事事更講求速度,現時工作周期縮短了,反而少了以往那種拖拖拉拉的決策模式,例如開完幾次會,文本來來回回改十多次也未有最終定稿。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也不失為一件好事,但也因為業務推廣和建立品牌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壓力也比以前高。
品牌的故事當然要繼續說。最近去看了一個名為「The Artisanal Movement」的展覽。展覽做得很好,也很inspiring。這是某大地產商第三代接手後,努力把品牌rebrand的一個project。以往很多樓盤廣告都標榜幸福家庭,或找幾個外國人突顯樓盤的豪華格調。而現時無論住宅、商場或寫字樓,卻愛把品味及生活哲學融入品牌當中。從這方面來看,「故事建立信念、信念建立品牌、而品牌建立生意」的基本策略路線是不變的。但要與時並進,戰勝「負品牌力量」,就要加強應對一大群「愛吃花生」的網友、一小撮愛小事化大的「Haters」,以及一班社交媒體衍生出來的所謂「KOL's」。
借用名人 更要親民
首先在這個年頭,「貼地」來得前所未有地重要。就算走的是高檔路線,如果不夠貼地,也隨時會因為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被炒作成全城關注的負面消息。更可能出了事都未知究竟在哪裏出了錯。相反,夠貼地的話,可以預防很多不必要的災難出現,亦能在問題出現時,迅速認清問題,針對性地處理。
在這個「微權力」年代,隨了品牌要和一些形象正面的名人建立聯繫,借名人明星的形象效應外,亦更需要借用一般社會大眾和普通用家的客觀評論,讓事實來說話,又同時要「低調地」讓全社會都知道公司所做的好事和優點。這才是最困難及難以控制之處。現時有很多公關公司,除了和傳統媒體打好關係,亦要和一些網絡紅人,或「KOL」建立良好關係。這無疑也開拓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商機。
前幾年還可以對社交媒體掉以輕心,不大去理會,或隨便找個同事去兼顧就算。但現時已經不能把這個平台當作次要的戰場去處理。事實上,過去很多在社交媒體出現的公關災難,都疑似是由於較年輕或「進取」的社交媒體「小編」抽水抽得太盡,到高層發覺後,要出手收回和補救時,才衍生出來的。社交媒體的輿論控制、以至「KOL」網絡的溝通管理,已經是一課專門的學問,需要更高層次的部門,更專業地搜集數據和管理,或外判到值得信賴的公關公司去專門處理。
這除了是工作性質的轉變,亦涉及策略上改變。能否戰勝網上的輿論戰、能否把網上的haters化為endorsers、又能否有先見之明,避免負品牌效應的出現,最重要的或許是先要改變心態,積極擁抱這個變幻原是永恒的年代。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專家之言 #經管錦言 #積極地把Haters化為Endorsers #HKUST #MBA #EMBA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 #HKUSTMBAAA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