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號印刻文學
《那些金色時刻》胡晴舫
大概因為太常搬家的緣故,我時常揣摩死亡的意思,並不是指人死了之後所進入的永恆黑暗,而是一個人離開之後的世界,應該就像一間搬空了的公寓,很快又有新住戶入駐,之前那個人生活過的痕跡完全抹去,無所殘留,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我也常想,為了避免發生日本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的情形,最好自己動手,先把不想被其他人看見的東西早點清乾淨,千萬不要留下什麼令人作嘔的日記或任何會惹來奇異眼光的惡趣味物品。每回收執行李時,我都在想像自己的死亡,從別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身後,只覺得驚悚,便有急迫感想要事先處理我這個人用一生累積而成的物品。真的是什麼都帶不走啊。在別人眼中恐怕皆是垃圾吧。連回憶我也很少認真去整理,沒有後代的人不會去規劃要留下什麼遺產,因為無人在意。
全球疫情發生,突然就不用搬家了,新聞每天報導著各地的確診數字和死亡人數,我腦海裡卻出現一間又一間公寓,不是淨空了的那種,而是內裝舒適,細節講究,裡面裝滿了照片、碗盤、內褲和球鞋,還有盆栽,代表了主人對生活的想像。什麼都不捨得丟,任何想要收藏的心思無非是一種對美好生命的眷戀吧。那些我因為不想變成「令人討厭的松子」而趕緊扔棄的累贅物品,突然變成過去鬼魂似的東西,從心底慢慢浮現。
也開始時常夢到當時在東京的生活。表參道底,青山道口,有一間麵包店叫「安德森」,每天我去那裡買日常需要的麵包。店家每日開門,假日也罕見休息,推門進去,香氣四溢,架上擺滿各種形狀的麵包糕點,口味各一,閉眼隨便挑,都不會錯。之後,沿著根津美術館長長白牆,提著各色新鮮蔬果,慢慢走回家。東京的晴空總是很高,空蕩蕩,一片乾淨。我買麵包時買得那麼漫不經心,好像春天該有櫻花、夏天該有菖蒲、秋天該有紅葉、冬天該有皓雪一樣天經地義,邊走邊皺眉頭,以為自己在思考(但我現在想不起、因此肯定根本不重要)什麼關鍵的人生命題,我真正未曾好好深思的是這幅簡單的生活畫面,背後該有多大的集體心力才有那樣美好如童話的街角麵包店,散發暈黃燈光,折射出溫潤的麵包光澤,讓一個普通不起眼的平凡人不須特別擎香向上天祈求,就能安安穩穩地隨時有美味麵包可食。也該有多大的幸運,世局如此靜好,麵包店能夠天天按時營業,扭開水龍頭就有熱水、開窗就有綠蔭鳥鳴,不愁沒咖啡喝,電鍋有香噴噴的白米,生活平穩如在鐵軌上行駛,悄悄不受打擾——像是瘟疫。
我搬離東京那麼久,安德森也已經關門了。這些年之後,這間麵包店突然回到夢裡,推門進去的手感仍記憶猶新,麵包出爐的芳香盈鼻,一時不知那是何時的事。帕慕克小說《純真博物館》的第一句話,「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而我卻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能夠守護這份幸福嗎?一切會變得完全不同嗎?是的,如果知道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我絕不會錯失那份幸福的。在那無與倫比的金色時刻裡,我被包圍在一種深切的安寧裡,也許僅僅持續了短短幾秒,但我卻年復一年感受著那份幸福。」
帕慕克描述的是愛情。對我來說,那間麵包店成了金黃色幸福的意象。當時仍算年輕的自己,雖無恆產但生活無憂,住在美麗豐饒的街道,周圍大部分人皆溫和有禮,就算我言行不當了,都願意包容我的失禮,那時候最大的煩惱似乎就是自己這個人如何安身立命而已。當然是回不去了。時空已逝,店家已換,這個人恐怕也變了不少,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事態凌厲地,一下子阻隔了所有時空的延續、交換、流動,再無任何可能回去行走原來那條街,收集過去的足跡。
當瘟疫變成一種日常,那間麵包店卻回到我的夢裡,顯得如此不真切,不像是這輩子發生過的事,不是如隔三秋,而是恍如隔世了。我已不相信自己曾經擁有那般金光閃閃的日子。夢中滑過時,好像在看串流平台上的韓劇,有種作戲的不真實,不屬於現實,更不屬於自己。
如果當時很快便覺悟,如此幸福不但有盡頭,不會再現,甚至連舊地重訪都不可能,當時的我會不會過得不同?我會不會一樣很快將之藏在回憶的深處,很少向別人提起?日子的盡頭是死亡,人類因為死亡的逼視,才會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住在東京時碰上日本觀測史上最大地震,隔日福島核電廠傳出災情,周圍空氣頓時顯得可疑,本來用以維繫生命、最自然不過的呼吸變成幾近自殺的行為,家中門窗緊閉,戶外不宜久留,出門一律長袖長褲,戴上口罩,速去速回,商家架上貨品一下子淨空,因為災情,補貨變得困難,礦泉水、衛生紙等民生用品限購每人一日一件,那時候的心情就是每天怎麼驅吉避兇地活著,如何取得可靠的水源、上哪裡買到必要的民生用品,但究竟要怎麼呼吸到新鮮空氣,避免與死亡正面衝突,內心其實一點把握也沒有,只能多方收集資訊,觀察周圍的其他人怎麼做,當時心裡默默猜想,可能所謂的戰時生活就是這樣子,物資吃緊,個體的命運與集體綁在一起,人只能想著如何維持吃喝等基本生命功能,努力保持心情平靜,無法做任何長遠的打算。
當自己屬於捲入重大歷史事件的無名大眾行列,特別會明白自己與一棵樹、小狗、石頭沒什麼差別,我們存在於宇宙的方式是一樣的——思於此,寫作這件事其實也難免顯得有氣無力。
就某個層面來說,此時全球爆發疫情也是大自然的反撲。人類在地球上建造了一個強大的物質帝國,肆意掠奪資源,強力架構起一套豐饒便利的生活方式,人類一代代出生,不僅要健康長壽,且拒絕老去,那些日常慾念無時無刻不在製造億萬頓的塑料、萬年不滅的核廢料,城市面積不斷擴充,無用產品被當作資本燃料不斷被製造出來、淘汰、變成無法回收的垃圾,污染整個地球生態,對生命的貪歡已是當代人類的至高生命原則。因為有死亡的逼視,才明白生命的有限,如何珍惜並善用生命,但,在新世紀,生命的盡頭卻成了慾望的藉口。人類花費多少資源在維持自己的青春肉體,只為了活下來,但活著是為了什麼,似乎已經無人追問。
全球疫情令我駐在台北,兒時的城。生活重點在維持基本生活功能這件事,吃飯、喝水、睡覺,小心呼吸,讓自己活著。我忖度,是不是斷髮出家也就這麼回事,斷了一切浮誇的念頭,所有超乎生命基本需求的企圖心都散去吧,讓原本就簡單的生活更簡單,明白自己形而下的限制之後重新尋找形而上的自由。回到了台北,回到自己的童年,又開始閱讀厚厚的章回小說,加上新科技時代的網路武俠小說,熬夜慢慢翻閱,任自己墮入另一個時空。我從小熟悉這樣的心境,如何從一副瘦弱無趣的軀體飛脫出去,體驗現實生活裡永遠不可能經歷的時空,都說人類的想像力其實是旅行的最佳方式,翻一頁書,人已全身黑色勁裝上了明朝宮殿的琉璃屋瓦,像名功力高強的俠客,往下窺視腹黑的宮廷政治,滑一次手機,又進入了豪門名族政治,愛恨情仇糾纏不清。瘟疫並不是新時代的發明,而是一種歷史的永恆回歸,就像做完李白大夢,終究回到童年的起點,靜靜過起古典的生活。
然而,時空就算會重疊、交換,平行或跳躍,回歸並不是回到真正的原點,時間畢竟是線性前進。居家隔離、全球邊界關閉,時間彷彿靜止,地球仍然繼續公轉,四季自然仍循序替換,只有人類社會被迫留在原地,所有想要延長生命的人類依然持續衰老中。生命終止之前,人,要做些什麼呢?除了享受優渥的物質條件,拼了命打肉毒桿菌、換掉失效的器官,活著,所以能過日子;一直過日子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
因為近乎僧侶的生活,生命的核心反而如黑色礦石顯露出來。整理自己的心緒時,東京街角麵包坊就突然夜裏來到夢中。活著不只是享受生命的美好事物,更應該是為了創造真心相信的價值吧,而生活之所以必需趨于簡單,也是為了集中所有的心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吧。若是明白了那是幸福的時刻,除了當下的珍惜,也應該學會怎麼去守護,縱使世上很多事情都不在個人能力範圍內。
台北這個童年的時空,使我憶起當初那份對未知的嚮往,不需要高科技、僅憑已身的幻想力,便打開宇宙無數個時空,那時候從文學認知的世界雖然看起來危險,詭譎而複雜,卻不標榜污穢,也不崇尚卑劣,仍有大是大非,追求真理的企圖、以及彰顯正義的決心還是可以寫到文章裡,每個人都要獨自面對自己的心魔,因為活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要找到衷心相信的事情才可以繼續。
原點,指的是心的純淨吧。
搬空了的公寓也可以說是宇宙開了另一扇門。世界終究會重新開機。
「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的推薦目錄:
- 關於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新聞] 日媒:台灣加速解禁福島食品有望1到3月- 看板Stock 的評價
- 關於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日本排核廢水防輻射害日本漁獲學者示警:這東西千萬別吃 的評價
- 關於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管制、逐批檢驗把關程序,杜絕任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問卦] 有沒有日本超市福島產品特別便宜的八卦?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千萬別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 違規食品報馬仔 的評價
- 關於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核食ptt 的評價
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阿母的買菜之路:核電陰影下的金山小鎮(06/26/2021 獨立評論@天下雜誌)
這是穿過金山市區的中山路,跟「舊街仔」(金包里街)平行,阿母都叫它「新大路」。
右邊這家「飛燕」,是阿母常去的美容院,老闆阿燕仔一直勸她不要染髮,說常染髮對身體不好,而且年紀大了,有白頭髮也是很自然、很好看的。直到兩年前,滿80歲的阿母總算聽進去了。
左邊是我的母校金山國小,創立於1898年,現在的校舍是2009年完成改建的。念小學時,中山路這側是下操場,隔著金包里街(中正路到文化一路那段)有排椰子樹,爬上中間的大階梯才進入校門。很久以前,曾經夢見椰子樹突然全部被砍光光,我很生氣,衝進校園大聲哭喊:「怎麼可以把人家的椰子樹砍掉啦!」還好,母校改建之後椰子樹都在,上操場的兩棵大榕樹也在,只是看起來變小了。
金山國小對面是農會銀行,不識字的阿母很信任裡面的行員,存提款時都是他們幫忙寫單子的。往前走幾步的十字路口有金農超市、區公所和公共大巴小巴候車處,金山對外主要交通道路──基金、陽金和淡金公路──在此會合,是小鎮的交通樞紐。
再往前走一小段,就到了傳統市場,是北海岸農特產集中地之一,阿母一輩子都在那裡買菜,很多萬里、石門的鄉親也是。年紀大了,她的步伐越來越慢,但每次上街總是能拖回一大籃生鮮食品,有時忘了把東西留在某處,攤販老友都會代為保管,等她去拿。
以市場為中心,店家和小吃攤就分布在中山路上,有屹立不搖的,也有常更換的。2019年7月,市場斜對面開了一家寵物手作鮮食店,裝潢布置看起來很療癒,店員說,金山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最常服務喵星人,生意還不錯。
這樣一條普普通通的街道,配上五花八門的招牌,就跟台灣很多鄉鎮的主要道路一樣,䆀媠仔䆀媠。家在金山,這是阿母日常的買菜之路,也是全世界我最常走、最熟悉的一條街道。
作者:江櫻梅/金山高中退休教師
不料,今年5月台灣本土疫情嚴峻,雙北進入三級警戒後,「飛燕」就開始歇業,阿母也一個多月沒出門買菜了。看不見的病毒令人恐懼,她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每天都悶悶不樂。近日我出門採買或放封時,看到路上的行人、商店的員工,人人都戴上口罩,少數也加了護目鏡,連在自家院子清洗摩托車、蹲在門口和鄰居聊天的鄉親,都把口罩戴好戴滿。盛夏6月,藍天白雲,植物茂盛,蟬鳴唧唧,路上人煙稀少,學校裡沒有學生,彷彿末世感的不安,油然而生。
那天,站在「飛燕」店門口,望著熟悉的街道,好像可以稍微體會那麼一點點福島核災災民的處境,他們或者永遠無法返鄉,或者返鄉之後要與看不見的輻射共處。
這樣一個小鎮,卻活在核電的陰影下
從這條中山路看過去的山丘,地理位置不在金山,而是萬里,緊臨著大鵬國小。翻過山那邊的古地名叫八斗仔,是1867年淡北大地震引發海嘯的重災區之一;百餘年後,政府把核二廠蓋在那裡,距離穿過金山平原的山腳斷層,只約5公里。無法想像,北海岸若發生嚴重核災,我們還能在這山海之鄉安居嗎?對大台北地區的衝擊,是台灣能承受的嗎?
核二廠的兩個反應爐先後於1981、1983年開始運轉,40年的執照使用,期限是2021年12月和2023年3月。福島核災之後,我和很多鄉親一樣,才瞭解到核電的真相,認識到核電的危險,但我們也知道國家能源發展的進程,在老舊核電廠倒數計日之時,只能祈禱它們安全下莊。
然而,一想到核二廠近幾年的紀錄:一號機發生過「爐心襯板龜裂」、「錨定螺栓嚴重毀損」和「核燃料棒破損」等事故,二號機的「發電箱避雷器」爆炸過,也曾因「中子偵測系統」調校不當引發急停,就令人不安。結果,核二廠一號機要提前停止運轉了,並不是因為聽到我們的心聲,而是由於用過燃料池貯存容量不足,反應爐內核燃料無法退出更換,不得不於今年6月下旬提前停機。
這是台電長期輕忽核廢料問題的後果。但擁核人士仍跳出來為核電護航,說在這種用電吃緊的時候,怎麼可以讓核二廠一號爐提前停機,還說要讓老舊核電廠延役、要重啟核四,甚至還要蓋新的反應爐。他們說,沒有核電就會缺電;他們還說,核電廠很安全,萬一發生嚴重意外,有「斷然處置」啊!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核電廠都是很安全的。
福島人的血淚經驗
核電廠真的很安全嗎?福島縣雙葉町的前町長井戶川克隆也曾深信不疑。東日本大地震發生那天,他剛從福島縣政府拿了申請書,想要申請再多蓋兩座反應爐,可以為家鄉爭取更多回饋金和建設。
當時,他離核電廠僅三公里,就跟金山國小、金山區公所到核二廠的距離差不多。地震引起海嘯,接著發生嚴重核災,在資訊被蒙蔽之下,他帶著町民倉皇避難,大家只帶著簡便的東西,毛小孩被留在家裡,因為以為很快就能回家。井戶川說:「後來我才知道,我們500年內都別想回到雙葉町。」
雙葉町曾是他安居樂業的所在,一定有那麼一條街道是他最常走、最熟悉的,但是,他再也無法回故鄉了。核災發生之後,他後悔自責,他心有不甘,因此,餘生想讓更多人知道核電真相。
於是,井戶川克隆接受邀請來到台北,出席「地震國告別核電日台研究會」,也曾到北海岸交流。2014年3月5日首次見面時,金山國小的郭照燕老師問他,萬一上課時發生嚴重核災,該如何進行疏散來保護小朋友?知道學校和核電廠的相對位置以及交通路線後,他搖搖頭說:「很難。預防萬一,你們現在就應該遷校。」但,學校要遷到哪裡呢?
2019年6月14日,「地震國告別核電日台研究會」舉行記者會,井戶川克隆因病無法親自來台,便透過錄影告訴大家,核電廠是個巨大的謊言結構,一方面以電力不足來恐嚇民眾,另一方面以回饋金來「餵養人類的飢餓」。他說:「福島核災絕對不是虛驚一場,我要告訴敬愛的台灣人,核災嚴重傷害了福島,核電廠破壞了整個地球。」他還說:「核災不只是破壞土地,破壞我們原本的生活方式,破壞成千上萬個家庭,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破壞我們的工作,破壞我們的故鄉,也破壞了每個日本人民。」
只是煮一壺水,居然要用到保管十萬年的技術
井戶川克隆所訴說的核電真相,您聽到了嗎?
新北市長侯友宜應該聽到了吧!2019年8月22日,趁著出席消防局的記者會時,他特別詢問:「如果發生核能事故,我們有沒有能力處理?」消防局長黃德清回答:「這真的非常困難。」接著,市長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防災救災的能力到那裡?核廢料怎麼處理?如果這些問題都不能解決,加上燃料棒已經有一半運回去,重啟核四就是一個假議題!」在擁核勢力強力反撲之際,至少還有一個願意面對真相的新北市長!作為金山人,我感謝侯友宜市長。
2018年11月,在北海岸宣傳第16案擁核公投要投「不同意」時,接觸到一些立場不同的鄉親,其中有人擔心會缺電,有人顧慮回饋金或工作機會,有人覺得核災應該不會發生,還有人以為福島都沒事了。唉!如同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所言,不只核電廠除役是個大工程,整個社會的除役也是。
其實,10年過後,福島尚未脫離核災的威脅。一袋又一袋的輻射汙土,其中很多還「暫時」放置於居民住家附近;核電廠裡1,000多個巨大的貯存槽,累計約有125萬噸輻射汙水,還在持續增加中。今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兩年後(2023年)要將這些核汙水稀釋後排入海洋,不但遭到福島漁民、日本民眾強烈反彈,也引起全球高度關注。福島縣縣民所發起的國際連署,得到24個國家的311個團體共同響應,7萬多人簽了請願書,一致反對日本政府把輻射汙水排入太平洋。
一般核電廠產生的廢水,通常不會直接與燃料芯接觸,但福島核災產生的汙水,不只含氚,還有幾十種不同的放射性物質,與正常核電廠的產物不可同日而語。日本政府聲稱,那些輻射汙水會先經過「多核種處理系統」處理,不會殘留其他放射性污染物,只會將含氚的廢水排入海洋。這是實情嗎?
我不禁想起反核先輩范正堂先生的發現。1993年7月31日,范正堂在核二廠出水口附近,首次發現大量變形的花身雞魚,「背部隆起或體側彎曲,以X光檢視骨骼型態,脊椎形狀呈現波浪狀,單彎、雙彎,甚至三彎」,看起來像是早年黃俊雄布袋戲裡的駝背怪客「秘雕」,因此命名為「秘雕魚」。
這些畸形魚大都分布在核二廠出水口一帶,那裡每天都排放出約800萬噸攝氏40度的廢熱水。很明顯地,秘雕魚與環境因子有關,究竟是水溫過高、化學物質,還是人工輻射所致?台電委託專家調查,最後以「都是水溫惹的禍」結案,並加長出水口堤防來改善水溫的影響。不過,根據原能會網站的「放射性物質排放報告」,核電廠的確會排放放射性氣體、液體,據說都遠低於法規限值,安全無虞。
而最令人擔心的,是用過的高階核廢料。至今年3月底,核二廠累計有9,492束,目前都「暫時」放在圍阻體旁的水池中,每束約10x10根燃料棒,其中有幾根是水棒,用來排水降溫(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燃料池當時共有4,546根燃料棒)。高階核廢料的永久處置需要十萬、百萬年,對台灣來說,選址、興建、保存材質與方式都是問題,而且目前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座成功啟用的高核廢場址。
福島核災發生後,日本某個小孩說:「只是煮一壺水,居然要用到保管十萬年的技術,核電實在太不經濟了!」這真是直指核心的洞見。核電既麻煩又不經濟,也違反世代正義,我們怎能讓核四重啟?
核一廠已進入漫長的除役之路,目前困難重重,核二廠也將面臨同樣的挑戰。此時此刻,祈願台灣早日戰勝新冠病毒的威脅,北海岸這兩座核電廠未來也都能順利除役。
不管立場為何,親愛的台灣人,請好好看一看我們的家鄉吧!您成長、棲居的所在,也有一條最常走的上學之路、買菜之路嗎?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1056
♡
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my是這次京都迷訪談計畫,第一個見面訪談的朋友,她是我的臉友,忘記是怎麼認識的了,不過認識後,常常看她分享自己的京都記憶,以及生病後身體的覺醒(她之前罹癌,並在罹癌期間前往京都居遊慢活),一直很喜歡她的文字與分享,寫的京都記憶也常常很有感,也許也因為生過大病,又在京都好好生活過,從她身上,可以看到她與京都之間很特別的緣分以及療癒感,還有與自己身體相處的事情。
所以當我有這個京都迷訪談計畫時,我就主動對她提出了邀約,她現在住高雄,本來想說可能只能文字訪談,但是她很希望能見面聊,剛好她來台北,我們就在咖啡館約訪,見面的那幾天,非常寒冷,臺北幾乎都在10度以下,我們見面那一天,還下著寒雨,寒冷非常,我們約的那間咖啡館是一間充滿植栽的咖啡館,我知道Amy喜歡森林和爬山,特別約在這間咖啡館,然後開始我們的訪談,非常愉悅溫暖的一個京都下午。
以下內容除了訪談的內容外,還有很多文字出自AMY寫在康健雜誌的京都居遊專欄,Amy的文筆非常好,所以中間穿插著許多她寫的文字,更有感觸。
以下列出前幾題問答,再請大家點入全文,觀看完整圖文:)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取自Amy的專欄簡介)
大學讀最喜歡的法律系,沒做過法律的事。待過外商做廣告,當過書店經理人,念念不忘上班最久的滾石唱片。
為紀念住過紐西蘭的一條小街,工作室取名 Hope Farm。協助客戶品牌經營、數位行銷、社群企劃、電子商務、網站編輯、文案寫作、策展規劃。
喜歡不停行走,這是和風景相遇的唯一方式;山林健行拍攝花草,則是把宇宙般的空間收納入懷的恩賜。
2016年得到癌症後,因為疾病緩慢了我,時間刻度寬鬆,降速享受生活,時間有空了,生命怡然從容。2018京都新綠期間,到京都休養一個月,在林間散步著存在感,無所事事隨處安憩。
我在10年前離開婚姻,目前我做的是品牌經營與行銷的工作,後來就一直做這件事到現在,這是我很喜歡的一件事和工作。後來,我因為罹患癌症去京都休養,認識了京都姊姊,後來更和京都姊姊一起經營京都的旅宿(旅宿就在清水五条的幽靜住宅區)。
2.談談你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第一次京都是甚麼時候呢?
我第一次去京都已經非常久了,大概三十多年前,應該是1990年之前,每次去都是去20~30天,但是年輕的時候,都想看新的東西,所以也很常往東京跑,第一次去京都時,還沒有地鐵,非常的純樸,因為我大多是一個人旅行,所以非常的享受,年輕時去日本,幾乎都住青旅。
3.總共回去了幾次京都?或是曾經長住京都多久?
從年輕到現在,非常多次,沒有特別記得,當然最有感受的就是在2018年去京都居遊的那一個月,從2016年12月歷經罹癌確診、開刀化療、家中變故,直到三月中再度遷回到高雄租屋為主要居所,整整15個月進出醫院診間的南北勞碌,讓我想遠離台灣,出國徹底大休息,無所事事森林健走旅行,我想到了鍾愛的京都,已經來很多次,熟門熟路,完全不需做任何功課就可出發。
然後因為朋友推薦,我就遇見了京都姊姊的民宿,離清水寺很近的幽靜巷弄內,她說,這次不要再住青年旅社和他人合房了,要大休息,就該一個人好好住在生活機能一應俱全的房子內啊,然後一住就是一個月。
4.不斷回京都的原因是甚麼?或是選擇住在京都(或在京都念書、打工)的原因是甚麼?
京都一直有著吸引著我的氣息,不斷回來就不斷加乘。
5.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你和京都的故事?
我在2009年二月旅行京都,在京都車站拿到單張DM,文字控的我看到類似「就像遺落人間天使的淚珠」 、「美麗的羽衣傳說所在地」,腎上腺素瞬間啟動多工模式,臨時增添散步余呉湖行程,二月是京都最冷的月份,在琵琶湖最北端的余呉湖更冷,當細雪緩緩飄落湖心樹林我的臉上,望著湖上盤旋遨揚的老鷹,彷如走入唐朝詩人柳宗元的「江雪」詩境,遺世獨立的空寂寧靜。
十年前難以忘懷的環湖步行回憶,余呉湖是此次京都居遊我想重複遊歷的少數地方,我想走一回初夏花兒迎風搖曳的新綠湖畔。查好手機app的氣象報告,確認不會下雨及車次,就出發了。在余呉下車出站,站務人員無視於我不來驗票,待在他們的小站務室工作,我整裝重遊出發,傾聽森林大地花草樹木的歌聲,把世界的寂靜吸納入懷。
然後,我在步道口望著天陰走著步道的泥濘,上上下下兩百公尺來回四五次的忐忑不安,始終無法下定決心,不斷猶豫要不要上山。想著,一路上都沒有人遇見我,如果不慎失足滑落山谷,受傷求救非常麻煩,若是摔死,還要驚擾房東處理台日兩地後事,想來想去,遇難失蹤麻煩別人,非常不好意思。當腦中閃過「麻煩別人」比「死亡」讓我有所罣礙,頓時不再執著非要登高看湖,反而感到輕鬆。原來,生命最艱難面對的死亡課題,對我而言已處於隨時可離開的心境,無所謂遺憾;生命的更迭,如同大自然的異動,在宇宙中與萬物共生共滅,千千萬萬的分身翻飛交融,尚存一息就珍愛著仍能為地球服務的身軀,好好活著。
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從前沒有過的感受,我突然覺得好輕鬆好沒有負擔,後來,我就好像開啟了一扇窗,這樣的感受就一直跟著我,不麻煩別人,好好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6.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你來說,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或是對你產生了影響?
有一次逛完市集,想去喝好咖啡,想去鴨川旁出町柳附近,頹靡極點,日本有名的烘豆師大矢實先生的徒弟,且是少見的女性烘豆師瀨戶更紗主理的〔KAFE工船〕咖啡店,但是後來下大雨,Google把我帶到從沒來過的出町桝形商店街,然後我再也不再執著去要去的咖啡館,然後找到了出町座,出町座暈黃溫暖的燈光,和勾起我好奇心門外貼滿櫥窗的電影海報,讓我下定決心放棄工船,推開門,問問迎面而來靦腆的先生,啊,你們有賣咖啡和甜點嗎?
他和我互相用著很不輪轉的英語交談,大意是說,有咖啡啊,只是簡單的義式,沒有cake啊,只有pudding......
幾盡全濕狼狽的我,無暇顧及義式咖啡加布丁的組合,隨他領我去點餐自助販賣機,投幣買餐卷,交給吧檯工作人員。
有投幣點餐機的咖啡館?天吶,內心瞬間長出好多黑人問號。
坐在靠近門口的中島型吧檯最外側,好方便卸下裝備不打擾其他客人。脫下濕淋淋外套、褲管捲起扭水擠乾,檢查手機和相機有無受潮,驚魂甫定喝了口水,抬頭望去隔著吧檯的對邊,竟是一排排的書架,以及觸目可見站著躺著掛著的大小不一的電影海報和DM。
這裡竟然是〔CAVA BooKS〕獨立書店,是〔出町座〕咖啡館的店中店。安心吃完下午茶後,吧檯上竟然坐滿了人,咦,沒看到有客人進出啊?餐飽元氣滿,起身走動,剛才的害羞先生站在小桌前,問我,要不要下樓看電影?
蛤,地下室竟然有電影院!擁有55個座位的播放廳,就像高雄駁二電影院in98的影廳一般大小,現在剛好是兩場放映間隔的休息時間,所以,觀眾都上樓來吃東西喝飲料等開演。
我們交換了名片(這也是此次京都居遊唯一交換名片的外國人),田中誠一先生名片上的抬頭是「製作.配給.劇場 Distribution, Planning」,他是電影人、劇場人,同時也是這個文化空間的負責人之一。
他打開iPad給我看他所參與,剛在新宿開始的「2018台灣巨匠傑作選」電影節活動,字正腔圓說出「侯–孝–賢」三個字,並娓娓道來侯導對他的影響,六月下旬的台北電影節,他還會專程來台灣參加。除了錯愕還是錯愕加上錯愕,這個空間還有什麼待我發現的驚奇呢?我婉拒了他的邀請,逛書店比看電影更打動我現在的心情。
走到書店角落,有塊平台,特別為4月5日剛因病逝世的高畑勳導演,設置了紀念專區。與宮崎駿齊名的編導製作人高畑勳,是動畫界巨擘,與宮崎駿共同開創了日本動畫電影時代。
最後,走到繪本專區,隨意抽出了一本《窓から見える世界の風》,翻開扉頁,印入眼簾的文字:
for all of the travelers in your life——
Wind,
Window,
Word & World
為今日下午我停駐此地,做了最美的回應。
看到簡介寫著,作者福島あずさ是一位氣象學家,收集了50個世界的風,和畫家nakaban以詩意的文字,結合手繪插圖,帶領讀者隨風翻頁去旅行,從窗口看見世界的風,感受土地、空氣,和當地住居的人民。
再三翻閱,猶豫再三,早就慎重起誓,這次旅行不買紙製品不買布不買咖啡杯,以防每次都為了行李超重傷腦筋。就在我要把書工整收齊放回書架的瞬間,我隨興翻開了一頁,想和書說最後的道謝和再見,沒想到,我竟然翻到了......
描寫恆春半島的「落山風」。
途經南方小城之後,再往南
我從搖曳生姿的椰林聲裡,尋到了終點
在這兒找著了隱密的小小咖啡館
窗外並沒有觀光季的人潮
只有冬天海上明亮而混濁的海浪衝擊聲
這是我的書!這是我的書!這是我的書!我得帶它回家。
當世界的風每日吹過你的窗口,它是什麼樣子?聞到了什麼氣味?聽到了風的話語嗎?
是台灣南島的風把我吹到了出町座,從出町座窗口我穿進了這個魔幻空間,看見了日本的風。
結完帳領了書,按捺著激動不已的心情,坐在吧檯,拿出紙筆,寫下了【甜點與大綱】極短篇,這是風告訴我的故事。
8.你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你最難忘的京都旅行(生活)經驗是?
最喜歡新綠,新綠時總會遇到連綿陰雨的京都,如果天晴,房東京都姊姊可能就會問我,我們今天一起出去玩好不好?
通常我會笑笑回應,好吧,一起吧......我開始準備野餐包和水果,妳又蹦蹦上樓快速梳洗。出門搭車轉車,中途下車,也不知道是不是就真能到達目的地,妳說,那我教你一句日語:
「成り行き(發音:Nariyuki)」順其自然,老天自有安排,隨遇而安,就能成行。
於是,這句話成了出遊所有狀況外的通關密語,旅途中枝節橫生的驚喜連連,我想,這也是我最終放棄青年旅社住入京都姊姊房子的原因吧。
妳告訴我,出門要說「いってきます(我出門囉)」,妳會在門口送我回應「いってらっしゃい(慢走)」;回家進門,不管有沒有人在,要說「ただいま(我回來了)」;無論何時,這屋子就是我在京都的家。
一個月的散漫隨興,我是被京都姊姊盡善照顧的「全日空」蝸牛,漸漸形繪出我未來生活的雛形,回到台灣,我的體內植入了京都時光,以相似的樂理演奏著不疾不徐的生活韻律。
無法面對面說出的道別,是因為連謝謝都難以啟口的感傷。幸運的我,擁有了一個月被溫暖包覆的的魔幻幸福、一趟京都生活的安適旅行,以及一段深刻難忘的心靈交會情誼。
以下還有很多內容,再請大家點選留言網址觀看訪談全文以及Amy的京都居遊專欄。
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日本排核廢水防輻射害日本漁獲學者示警:這東西千萬別吃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針對日本今(4/13)決議將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廢水於2年後排入太平洋,環團擔心此舉將影響日本及東亞區域海域及魚獲。對此,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 <看更多>
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管制、逐批檢驗把關程序,杜絕任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對於恢復日本非福島地區食品進口,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今表示,中央政府與執政十三 ... 別傻了。政府執行力最強的地方是在小老百姓欠稅未繳執行力最強,遇見欠稅幾億的 ... ... <看更多>
千 萬 別 吃日本福島產的東西 在 [新聞] 日媒:台灣加速解禁福島食品有望1到3月- 看板Stoc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發文提醒-------------------------------
1.發文前請先詳閱[新聞]分類發文規範,未依規範發文將受處份。
2.連結過長請善用 https://bit.ly/ 縮網址,連結能不能點擊者板規1-2-2處份。
3.心得/評論請盡量充實,*[m心得過短或濫竽充數將會以1-2-3&一行文規範水桶處份
4.發文請依照格式文章標明段落,不符合格式者依4-1刪文處分。
---------------------------- 以上注意事項應刪除 -------------------------
原文標題:日媒:台灣加速解禁福島食品 有望1到3月開放
(請勿刪減原文標題)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qZQUpr
(請善用縮網址工具)
發布時間:2022/1/10 12:02
(請以原文網頁/報紙之發布時間為準)
原文內容:
(中央社東京10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台灣自從2011年311福島核災後,
至今持續禁止福島5縣食品進口;不過台灣為加入CPTPP,正加速討論開放,最快今春1到3月
間有望解禁。
報導指出,中國搶先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使得台灣政府希望與
主導CPTPP的日本間的貿易問題能盡快解決;日本政府相關人士說,「接下來就看蔡英文總
統的決斷」,有看法認為,台灣最快今年春季可望開放福島5縣食品進口。
報導說,福島、茨城、櫪木、群馬與千葉5縣食品,被台灣部分在野人士稱為「核食」,認
為有輻射汙染疑慮,反對開放進口;台灣2018年曾通過公投提案,繼續禁止進口。
但開放福島5縣食品進口的助力,是台灣在去年12月18日的公投否決了禁止美國萊豬進口。
最大在野黨國民黨雖主張食安應優先於外交,呼籲民眾支持禁止美國萊豬進口,但蔡總統以
安全性的科學數據為依據,最終讓反萊豬公投遭到否決。
報導引述民進黨立委郭國文意見指出,反萊豬公投遭否決後,台灣社會的氛圍已經改變,沒
有理由繼續拖延開放日本5縣食品進口。現在台灣的焦點已轉移到解禁時間表,因春季起將
正式展開年底地方選舉活動,最快今年1月到3月間可望解禁。
不過,儘管蔡總統為加入CPTPP,認為解決與日本間的食品進口問題是緊要議題,仍採取慎
重的態度,台灣政府避免明言解禁時間,主因是1月有立委補選,擔憂成為在野黨攻擊議題
。
報導說,台灣至今仍有一定比例的消費者對福島5縣食品安全性抱有疑慮,也有聲音質疑,
即使開放進口,也不能保證台灣可加入CPTPP,開放福島5縣食品恐仍會遭到擱置。
日本外交當局人士說,這已經是台灣的內政問題,要是被認為日本強力施壓開放,反而會造
成拖延,日本對此事要採取冷靜觀察的態度。(譯者:顧荃/核稿:陳亦偉)
心得/評論: ※必需填寫滿20字
日媒有內餡???
真的1~3月就可能開放
太快了吧
政治上根本不太可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52.218.11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41789258.A.1D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