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蠟筆」是一則怪談系的都市傳說。
聽說有些房子會殘留從前住在這裡的人所遺留下來的意念,像是不捨、愁苦、埋怨、忿恨、委屈、懊悔、憂鬱、酸楚、焦慮不安等情緒。
一般仲介帶客戶看房子的時候,只能憑藉房屋的外觀以及仲介透露的資訊來判斷這房子適不適合住進去,能掌握的訊息十分有限。其實還有一件事情很重要,那就是如果看中意的房子,應該要找機會在不同的時間跟附近的住戶還有店家聊聊天,通常社區裡發生過什麼事,左鄰右舍都會有所耳聞,稍微瞭解一下前一手的住戶或是這棟房子的來歷,是買屋的必備常識。
聽說在城市的近郊有著這麼一棟中古洋房,整體外觀屬於磚造建築,採光不錯而且通風良好,交通環境也相當便利,附帶一提,它的房價相當便宜,條件這麼好的房子感覺好像天降下來的禮物。於是有一對夫婦透過仲介看房,很快地就下定決心買下它,並且在短時間之內搬進去住。
在此之前,這棟房子閒置了很久,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但因為房子本身滿乾淨的,沒有堆放什麼陳舊的物品,這對夫婦對於撿到如此便宜的物件感到喜出望外,自然不會去多想,也請了搬家公司把日常需要的物品還有家具,統統搬進了新家,開始全新的生活,就如同好萊塢電影常演的那樣,一切美好得不像是真的,其實從這裡就應該開始懷疑才對,但人們總是會忽略一些細節,選擇自己想看見的部分。
才住進去沒有多久,丈夫在屋內的走廊上發現了一枝蠟筆,它是紅色的,沒有人住的房子,怎麼會出現小朋友塗鴉用的蠟筆呢,這對夫妻並沒有生孩子,所以不可能是他們帶進來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前一任房客忘了帶走,可能是小朋友遺落的物品,丈夫也沒多想,順手就把紅色蠟筆扔進垃圾桶,繼續忙他自己的事,就這樣怪事接二連三發生。
過了幾天,這次換成太太在走廊上撿到了紅色蠟筆,可是說也奇怪,屋子的門鎖並未被撬開,窗戶也完好無缺,沒有外人侵入的痕跡,照理說不會有誰惡作劇,刻意把紅色蠟筆遺留在地板上,先前搬家工人來的時候,地板上的雜物都清掉了,印象中也沒發現過紅色蠟筆,所以它為何會出現在這裡,真的教人摸不著頭緒。
丈夫也感到不解的搔了搔頭,明明我已經把蠟筆扔進垃圾桶裡,怎麼還會出現在此,他覺得有點生氣,於是乾脆把紅色蠟筆拿出屋外,走到露天的垃圾回收區把它扔進子母垃圾車裡面,頭也不回的轉身往家的方向走去,並把大門給關上。
接下來的發展,想必你已經猜到了吧。又過了幾天,這對夫妻再次於走廊上發現了紅色蠟筆,社區附近幾乎不見小朋友的蹤影,但他們確認過是同一枝蠟筆沒錯,雖然覺得事情並不單純,可是除了蠟筆之外,也沒有別的線索,於是他們對了一下眼神,決定開始搜索蠟筆掉落的附近,有沒有什麼可疑的地方。
於是發現到牆角的壁紙有剝落的痕跡,而且剝落的地方還不只有一處,顯然因為牆壁受潮使得壁紙與牆面開始剝離,用力撕開一角,裡頭竟然不是磚砌的牆,而是水泥牆,這使得兩夫妻開始有了懷疑,莫非在這棟洋房裡,還有他們原本不知道的隔間,也就是說在可見的屋內,還隱藏了另一個房間,並且被壁紙悄悄的掩蓋住,只不過現在被他們發現了,但他們不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祕密。
這次他們找了工人把壁紙全部撕開,並且開始敲牆壁,想知道裡頭的房間究竟是什麼情況,花費一番工夫,終於牆壁被敲開了,裡頭果然是一個小房間,但空無一物,牆上其實有個木造的小門被鎖起來,鑰匙也不知去向。房內的空氣中飄散著一種異味,很像是死老鼠的屍體在空氣中靜置許久最後乾掉的氣味,令人作嘔,他們在暗不見光的小房間裡,拿起手電筒往裡面照過去,只見房間的牆壁上被紅色蠟筆密密麻麻寫滿了同樣的字句:
「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像是聲嘶力竭,血淋淋的吶喊著。
猜想應該是有個孩子被困在這裡,做媽媽的不讓孩子出去,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做出這種禁錮孩子自由的動作,沒有人知道,可是從牆上零亂而重複的字句當中可以感受到孩子當時的惶恐、不安、哭泣,無人伸手求援的絕望感,但四處察看,並沒有發現任何小朋友的屍體或是隨身物品。
這則都市傳說會讓人害怕的點在於,不曉得當初被關在這裡的孩子最後有沒有順利的離開,或是孩子是否遭受苛酷的虐待或毆打不得而知,但會讓人聯想到那些被綁架的孩童,他們默默地在某個黑暗的角落等待救援,最後還是遭遇了毒手,尤其像是這種可能被掩埋在屋內的某處,若不是紅色蠟筆的指引,可能真相不會被公諸於世,它讓人有許多恐怖的聯想,便宜的老房子、無端多出了一個被隱藏的房間、可能的受害者、被虐待的孩童,這一連串的元素,很適合被拍成恐怖電影的題材,好萊塢的「厲嬰宅」系列不也是如出一轍。
大部分的都市傳說都有著發源地不祥,聽朋友的朋友如此轉述的性質,很少有這種怪談故事是有明確出處的,根據維基百科的條目記載,這則怪談,是由作家伊集院光在廣播節目中向聽眾朋友公開述說的。對於伊集院光來說,這是完全創作出來的怪談,也是他平日的樂趣之一,能說出令人發毛的怪談故事,對於想像力超乎常人的作家是一項頗具吸引力的挑戰。
只不過透過廣播的傳播媒介,聽眾或許會誤以為是真人真事,於是會告知自己的親友,我從廣播上聽到這麼一則怪談,也有聽眾大概是聽了這集的節目,而把聽來的故事當作親身體驗的怪談投稿到雜誌或社群平台,形成了一種通過「朋友的朋友」聽聞而來的管道,於是擴大了故事的知名度,逐漸形成一則都市傳說。
任誰也不想住進像那樣可怕的房子裡,但怪談的迷人之處,就在於轉述的人會添加自己的想像,讓故事本身有更多豐富的元素,添加其血肉。所以即使原本是一則創作出來的怪談,也因為轉述的人相信確有其事,而增添了可信度,於是像不幸的連鎖信一樣,持續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將故事的生命力延續下去,或許下次在屋內撿到紅色蠟筆的時候,你也有自己的故事版本可以說了。
文字 / 銀色快手 怪談師、偽民俗學家
我把紅色蠟筆的影片放在留言的第一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賞
十連棟維基百科 在 豆子的追趕跑跳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破敗中庸懶覺醒的立陶宛】
立陶宛有著坎坷的歷史,夾在蘇聯、納粹之間,複雜的連維基百科都說不清楚😂(自己懶就說)我們這次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aus)停留了兩天。
這個13、14世紀最強盛的歐洲國家(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有著低犯罪率、全歐洲最多綠地的都市、和免費最棒的網路。在波羅的海三小國中,立陶宛是最大的一個。🇱🇹
整座城市給我的感覺是「破敗的很有個性,正在慵懶中覺醒!」💡
歐洲有很多古老的城市,但保存的完好。而這裡,就一路給它爛到底,完全可以體會到它的古老😂
舉三個例子
1️⃣蘇聯時期被抹去民族意識,禁止說立陶宛語。教堂被轉為各種用途:博物館、籃球館、賣伏特加甚至種植蔬菜的地方。🤪
現在,去年開始新的牧師把教堂轉為文化保存、青年工作坊、孩童托育和信仰中心。開始吸引新的人氣!
你可以在一棟棟廢墟教堂裡看到畫展、聖誕裝飾比賽等等🎄
2️⃣對岸共和國則是原本最衰敗的地區
,幸運?在二戰後被炸毀,吸引嬉皮客和藝術學院的學生入住(靠近立陶宛大學)轉為藝術型態的社區名為對岸共和國。他們支持西藏獨立,達賴喇嘛來過兩次且是此國公民。
還有自己的憲法,
像是第十二條「每隻狗都有權去做一隻狗」🐶
第十三條「每隻貓都沒有義務要愛他的主人,但必須要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個人覺得很像公館蟾蜍山聚落,一個很可愛的社區。
3️⃣藝術街區
2008年立陶宛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但剛好遇見金融海嘯,所以很多藝術家並沒有拿到報酬,也沒有太多旅人來參觀。一尊雕像做到腳的部分,就被迫停止,象徵著不給藝術家報酬就等於斷了藝術家的腳。
但街頭壁畫仍然在工業區裡隨處可見,上一秒大卡車在你身邊呼嘯而過,下一秒走進倉庫卻又像置身誠品。這種錯覺很奇妙!😂
立陶宛讓我看見很多人正在用他們的力量Little and little to change here!
很慢很小,但很有原創性!他正在用自己慵懶的步調覺醒!
#波羅的海繞一圈
十連棟維基百科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週末去演講時,書友拿了一本書來給我看,說是他朋友的爸爸留下來的,實在看不懂這是什麼,要我幫忙認認。乍看第一頁,以為是古早私塾的習字簿;但習字簿的生字通常會由易而深,要不就是同部首、形相近的字抄在一起,這些字看來毫無規則,不像習字簿。
再翻一頁,看到這樣的編排就一目了然了(請看留言處圖片),這是傳統的「十五音」韻書,聲母加上韻母,再搭配八音反法,就可以拼出閩南語系的各種語音。
但是比較令人費解的是,傳統臺灣流傳的韻書是「四十五字母」,此手抄本字母(韻母)居然高達五十一個,足足比常見韻書多出六個!
這看來也不像是客語或福州話的韻書,實在考倒我了;有句話說,「生命中總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我說,生命中總也有連活水來冊房都不知來歷的書。
在維基百科得到資料,相當早期的韻書《彙音妙悟》收錄泉州音聲韻,用到五十字母,與手抄本只差一個,或許是類似的聲韻系統,據說在臺灣就是新北市汐止、三峽、林口等地的腔調。詳細情形,還得再詳細考察。
-\-\
以下廣告
講題:藏書的故事(與鄭清鴻對談)
時間:12/15 (日) 15:00-16:00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東二館四連棟@朗讀劇場)
活動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華文朗讀節-wordwave-festival/黃震南-x-鄭清鴻藏書的故事/462946937907082/
十連棟維基百科 在 迪化街十連棟| 1912年,因應日本政府的要求,這一排原是土角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迪化街 十連棟 · 1912年,因應日本政府的要求,這一排原是土角厝的老屋被改建為紅磚洋樓,共包含五家碾米廠、一家洋線工廠。幾年前要改建為新大樓時,這六大家族配合大稻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