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編輯推薦
天地無窮大,登高看三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南北之間•耆老打天下
|| 拓荒精神~中台灣登山起源 ||
中台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山區幅員遼闊,深山叢林遍佈,早年生活貧困,登山運動推展不易,地方仕紳出錢出力鼓勵,其中以程育才、曾木樹、林兩全、陳清波最受推崇,是中台灣登山史最具代表的耆老。
台灣登山史
自從有人類就有登山行為,遠古時代為了生活而上山,休閒式的登山以1786年的白朗峰最具象徵性。台灣最早的休閒登山可考證為元代的汪大淵,《島夷志略》中記載上登「琉球」的「峙山」,此「峙山」有「大屯山」或「壽山」之可能。日本據臺期間,1926年成立「台灣山岳會」,光復後1946年,代理主席平澤龜一郎將一根冰斧與兩條登山繩交予台灣登山前輩以示傳承,1950年改稱「台灣省體育會」,登山活動蓬勃發展,足跡遍及台北郊山、偏遠中級山、深入高山百岳。
中台灣中級山鼻祖
中部地區的登山歷史較北部稍晚,民國40~50年代搭公車到台中市大坑、車籠埔、頭汴坑一帶走個2~3小時便回程。民國58年,救國團青年服務社總幹事韓漪、四大天王之首林文安連袂拜訪台中市登山界,為中部地區登山社團催生。同年12月中部地區第一個登山社團「台中市登山協會」成立,知名律師林俊雄先生為首屆理事長,聘請任職於台中地方法院的侯嶽擔任總幹事。參與登山活動者,大都為在學學生,每次參加人數約20~30人,活動範圍也侷限於郊山,例如阿罩霧山、車籠山、珍重山等等,遠程則達集集大山、鳳凰山、大橫屏山等,均以火車、公車為交通工具,假日於車站集合、出發,活動費用亦只20~30元左右,簡易的背包、水壺與普通的運動鞋便是當時最豪華的登山裝備。
戒嚴時期山區管制森嚴,等高線地圖為「極機密」文件,民間不得擁有。在登山界多年努力奔走後,民國61年政府終於開放等高線地圖供登山社團使用。依據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前常務理事王雲卿先生輯錄的《台灣山岳一覽表》為指引,登山領域得以從郊山跨入蠻荒的中級山,登山範圍推進到海拔二千公尺以上峰巒。翌年,交通工具也改為遊覽車,參與活動人士擴及各行各業,每次活動參加人數也增長到百人以上。
民國66年台灣經濟起飛,登山運動非常熱絡,一般山巒已無法滿足登山人士需求,此時中部地區登山界的「天王」應運而生,一群喜愛刁鑽、潑辣中級山的前輩不斷探勘新山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前輩為「歐都納公司」創辦人程育才,《中台灣名山大系》一書作者曾木樹亦尊稱程先生是他的登山恩師,在那年代鮮有岳友知曉登山摸三角點、與三角點號碼合照的意義,是由程先生教導曾老師此一理念。林文安制定台灣百岳亦以有三角點的山峰優先入選,足見三角點於登山活動的重要性,登山沒摸到三角點等同沒有登頂。筆者自民國77年開始登山就會拍攝三角點,民國80年師承曾老師的理念,更加熱愛中級山、喜歡三角點,登山觸角也由高山百岳轉向中級山,於山林間經常聽曾老師與程先生一起探勘中級山的精彩故事。
˙˙˙˙˙˙˙˙˙˙˙˙˙˙˙˙˙˙˙˙˙˙˙˙˙˙˙˙˙˙˙˙˙˙˙˙˙˙˙˙˙˙˙˙˙˙˙˙˙˙˙˙˙˙˙˙˙˙˙˙˙˙
文、圖/張賀融
與山相識與書結緣
筆者與山結識便積極蒐集登山書籍勤學,登山區域也由高山進入中級山,民國83年1月25日《台灣山岳》雜誌出版,即從第1期訂閱到147期不曾間斷。筆者想將好的山巒介紹給岳友,於第7期投稿〈馬海濮富士山〉,感謝雜誌社刊載,147期共撰寫91期,78期中級地帶開始參與編輯會議,90期起「特約編輯」名單輯錄於雜誌。每逢出刊前夕,總是搶先到書局購買仔細閱讀,隨著讀者需求,報導內容變化,作者群必須學習更廣的領域,鞭策自己更加成長。數十次北上參加編輯會議,就像親密的家人相聚,會議氣氛相當融洽,不論酷暑寒流、強風豪雨,都讓人期待。如今國人閱讀習慣改變,紙本書籍吹起熄燈號,令人萬般不捨,感謝雜誌社近26年來的陪伴,為國人登山安全與新知貢獻良多,且讓我們期待《台灣山岳》雜誌以另一種出刊方式與大家見面。
#更多內容都在台灣山岳147期
#打電話02-27550088
北部中級山推薦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阿賢碎碎念】~ 鞋子
所謂「晴天賺美景,雨天測裝備」~~天天都是爬山天
今天送小孩上學之後,腳癢去山上跑跑步...
就來講講登山用的鞋子吧...
最早最早接觸爬山,應該是大學時代,一個南部囝仔,跑到北部來念書,發現這台北盆地四週都是山!就連自己念的學校都是在山上 (還常常起霧...XD)。
那時開始爬爬郊山,那時候手機還是智障型手機,有貪食蛇玩就不錯了,郊山的地圖往往是上網去印,像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或是另一個很愛的網頁~ #Tony的旅行區域。
當然鞋子就不講究了,往往穿個慢跑鞋就出發;然而,我大學的綽號可是「雨男」,每次的行程,幾乎都遇到下雨!只是雨勢大小的差異罷了...往往下山時,每踩一步,水都會從慢跑鞋的網紗滲出。
後來存了些錢,就買了人生第一雙中筒防水的登山鞋;(沒有買高筒的原因是覺得腳踝整個被綁住,好不舒服);那時候還很騷包地買了宣稱防滑效果很好的「黃金大底」,沒幾次就開始後悔了~
因為登山鞋鞋底的顆粒大,在一般草地、岩石、泥土,都很OK;但是一下過雨,台灣的郊山、中級山,常出現的溪溝、大石頭、長著青苔的樹幹...穿著登山鞋,心中就只有一個字
「滑」....(唷!不是你們想的那個字喔...)
也因為這樣,在開始背重裝上高山之前,就開始用起登山杖了,不是為了轉移膝蓋的負擔,反而是為了防滑,多一個支點。
當然也有朋友推薦我用雨鞋,真的防滑效果很好,不過就是穿不習慣,覺得很悶、鞋子開口處磨小腿很煩、墊了鞋墊走起來不太穩,就被冰進鞋櫃了。
後來隨著越野跑的盛行,開始有了新的鞋款選擇~ 「野跑鞋」,最早接觸的牌子是 Salomon Taiwan ,那時候單純就覺得,這個鞋防水,出國自助旅行也方便,不會久久才出勤一次,前前後後也買了五、六雙。
要說優點嘛,就是野跑鞋底的顆粒比較小,在地形的接觸面積大,雖然也是黃金大底,有比較不滑一些 (後來聽說鞋底有新的材質,防滑效果更好,不過沒穿過,也沒辦法寫出感受)
這兩年服役的鞋子,就換成 Arc'teryx Taiwan 的 #NorvanVT,之前始祖鳥出重裝的登山鞋就有在研究,不過礙於家中小朋友還太小,最近上大山的機會太少,買了可能又晾在家中,所以一直沒出手。
直到野跑鞋系列『Norvan』,又開始心動起來;前兩天剛好看到國外已經出2代了,現在來寫,應該不會有業配的嫌疑吧...哈哈。
優點如下:
鞋底很黏,跑起來很有安心感,只有在青苔的石頭上還是沒輒 (這時要換菜瓜布底的溯溪鞋吧?)
內層有個像襪子的套筒,比較不會進小石頭 (不過著裝時會比較慢)
透氣性很好,我這雙超怕悶的腳,適應不錯
當然也是有缺點:
楦頭窄 (我買大半號,不然會磨到小趾頭)
鞋帶固定區有個攀岩時的轉換扣具,很雞肋,完全沒用過 (所以我看二代就直接取消這個設計了)
像襪子的套筒,造成穿脫不方便 (二代好像也沒這個設計了)
不知道是不是買到鞋王,楦頭鞋底反折上來的橡膠貼合處,早早就掀起來了,常常會勾到路徑上的一些小樹枝,或是在陡上時,去磨到石頭 (自己試著用強力膠還是黏不回去呀)
【小結】
沒有最好的鞋子,只有最適合的鞋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希望你們也能找到可以信賴陪你們上山下海的鞋子。
我現在就是背重裝才會穿高筒登山鞋,其他時間都穿野跑鞋。
不知道下一雙要換什麼呢?好像也快磨平了...
PS. 凌雲禪寺上硬漢嶺的階梯路在整修中
北部中級山推薦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阿賢碎碎念】~ 鞋子
所謂「晴天賺美景,雨天測裝備」~~天天都是爬山天
今天送小孩上學之後,腳癢去山上跑跑步...
就來講講登山用的鞋子吧...
最早最早接觸爬山,應該是大學時代,一個南部囝仔,跑到北部來念書,發現這台北盆地四週都是山!就連自己念的學校都是在山上 (還常常起霧...XD)。
那時開始爬爬郊山,那時候手機還是智障型手機,有貪食蛇玩就不錯了,郊山的地圖往往是上網去印,像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或是另一個很愛的網頁~ #Tony的旅行區域。
當然鞋子就不講究了,往往穿個慢跑鞋就出發;然而,我大學的綽號可是「雨男」,每次的行程,幾乎都遇到下雨!只是雨勢大小的差異罷了...往往下山時,每踩一步,水都會從慢跑鞋的網紗滲出。
後來存了些錢,就買了人生第一雙中筒防水的登山鞋;(沒有買高筒的原因是覺得腳踝整個被綁住,好不舒服);那時候還很騷包地買了宣稱防滑效果很好的「黃金大底」,沒幾次就開始後悔了~
因為登山鞋鞋底的顆粒大,在一般草地、岩石、泥土,都很OK;但是一下過雨,台灣的郊山、中級山,常出現的溪溝、大石頭、長著青苔的樹幹...穿著登山鞋,心中就只有一個字
「滑」....(唷!不是你們想的那個字喔...)
也因為這樣,在開始背重裝上高山之前,就開始用起登山杖了,不是為了轉移膝蓋的負擔,反而是為了防滑,多一個支點。
當然也有朋友推薦我用雨鞋,真的防滑效果很好,不過就是穿不習慣,覺得很悶、鞋子開口處磨小腿很煩、墊了鞋墊走起來不太穩,就被冰進鞋櫃了。
後來隨著越野跑的盛行,開始有了新的鞋款選擇~ 「野跑鞋」,最早接觸的牌子是 Salomon Taiwan ,那時候單純就覺得,這個鞋防水,出國自助旅行也方便,不會久久才出勤一次,前前後後也買了五、六雙。
要說優點嘛,就是野跑鞋底的顆粒比較小,在地形的接觸面積大,雖然也是黃金大底,有比較不滑一些 (後來聽說鞋底有新的材質,防滑效果更好,不過沒穿過,也沒辦法寫出感受)
這兩年服役的鞋子,就換成 Arc'teryx Taiwan 的 #NorvanVT,之前始祖鳥出重裝的登山鞋就有在研究,不過礙於家中小朋友還太小,最近上大山的機會太少,買了可能又晾在家中,所以一直沒出手。
直到野跑鞋系列『Norvan』,又開始心動起來;前兩天剛好看到國外已經出2代了,現在來寫,應該不會有業配的嫌疑吧...哈哈。
優點如下:
鞋底很黏,跑起來很有安心感,只有在青苔的石頭上還是沒輒 (這時要換菜瓜布底的溯溪鞋吧?)
內層有個像襪子的套筒,比較不會進小石頭 (不過著裝時會比較慢)
透氣性很好,我這雙超怕悶的腳,適應不錯
當然也是有缺點:
楦頭窄 (我買大半號,不然會磨到小趾頭)
鞋帶固定區有個攀岩時的轉換扣具,很雞肋,完全沒用過 (所以我看二代就直接取消這個設計了)
像襪子的套筒,造成穿脫不方便 (二代好像也沒這個設計了)
不知道是不是買到鞋王,楦頭鞋底反折上來的橡膠貼合處,早早就掀起來了,常常會勾到路徑上的一些小樹枝,或是在陡上時,去磨到石頭 (自己試著用強力膠還是黏不回去呀)
【小結】
沒有最好的鞋子,只有最適合的鞋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希望你們也能找到可以信賴陪你們上山下海的鞋子。
我現在就是背重裝才會穿高筒登山鞋,其他時間都穿野跑鞋。
不知道下一雙要換什麼呢?好像也快磨平了...
PS. 凌雲禪寺上硬漢嶺的階梯路在整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