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歐第七天
假日,公部門休息。參訪Ateneum美術館、Amos Rex美術館、赫爾辛基頌歌中央圖書館與石頭教堂。聆聽一場無聲的藝術饗宴。除卻一場圖書館的簡報,已放在youtube頻道,基本上像個觀光客。
由於對西方尤其是藝文發展史不熟,瀏覽文物時,少了份發自內心熱情與感動,更多是當成談資與附庸風雅。
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人本為主、歷經巴洛克藝術、啟蒙運動的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及印象派,走到20世紀的野獸派、抽象派、象徵派與超現實主義...。我們的導覽與日常遊客路徑不同,是從現代看回古代,每個時期的展廳色調光線佈置截然不同,清楚揭示該時期的氛圍,隨著不同的畫作洗禮,仿若回溯了一段藝文歷史,披沙揀金,去蕪存菁。
當然,每一幅畫作,都難以用語言描述,畢竟畫家要呈現的,本就是超脫言語之外的存在。語言停止的時候,就是藝術開始的時候。
*
Amos Rex美術館曾為BBC評選為2018年歐洲最具創新性的新建築空間之一。由於都市計畫,新地點不允許在地面上擴建新的建築物,但又限制建築物必須存在地表。(這什麼限制啊...)
設計師最終打造成地下圓頂博物館,但讓圓頂上方延伸、突起至地面成為天窗。從平面上看,像是無數個波浪湧起、如冒泡升起的圓錐體,又像一個連結著平凡與高雅之窗,探頭下望,便是藝術。
由於是新的美術館,裡面作品甚少,我們更是一件作品也沒看到,權當了解歷史。內有大戲院,建於1935年,對日抗戰前兩年,修繕維護皆保留當時原貌。
*
與台北市政相應之處,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及擴建計畫。北市認為台北市立美術館成立35年的展覽及典藏空間不足,也無法滿足現代的國際化需求,因此在北美館旁規劃藝術園區。估計耗費52.3億。
然而,北美館是否真有上述缺失、缺失如何改善、擴建的急迫與效益,我還會再持續索取更多資料監督,在此不表。
台北藝術園區橫縱軸希望串聯故宮、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台北當代文化實驗場,希冀拉出一條藝文觀光動線。
北市目前所推的藝術公園,希望結合自然景觀,地面是公園綠地,地下為美術館展演空間,創造藝術與自然的共生場域。今年七月開工,預計2025年3月完工。
Amos Rex 是私人美術館,以基金會的模式營運,因此國際知名的賓士汽車集團、丹麥銀行等都是主要的贊助者,與北美館目前公辦公營的的營運模式有所不同。
而 Amos Rex 的展覽或演出節目規劃著重現代與未來的藝術發展及兒童藝術教育推廣,與北美館當前的展演及兒童教育推廣節目內容規劃相仿,值得相互借鏡。
北美館擴建完工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聞 #北美館擴建案環評通過
2018年9月,北美館舉辦的「北美館擴建案」說明會,當時便有藝術家針對未來市府行政長官任期與計畫案的銜接表達疑慮,若市府團隊人事異動是否會影響擴建案的進行?然而當初發動計畫團隊,包括前臺北市林欽榮副市長、前都發局林洲民局長、前文化局鍾永豐局長皆已離開柯文哲市府團隊,也讓藝術界對此案前景表達憂心。目前「臺北當代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計畫」歷經團隊主導者多數離開市府、圓山遺址文資評估、上半年進行的首次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被否決,終於在11月通過環評,目前預計2021年動工,最快在2025年完工。
#持續關注 #北美館擴建案
北美館擴建完工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參訪北美館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今(五)上午參訪北美館舉辦的2018台北雙年展-主題是「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並感謝臺北市立美術館林平館長及蔣副館長等同仁,協助導覽導,讓我收穫很多!
台北市立美術館歷經九個多月閉館整修後,開館之作帶來2018年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展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視野。長期關注在地社群與環境議題的藝術家吳瑪悧,與V-A-C基金會藝術總監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為本次策展人,有別過往以視覺藝術家為主的參展陣容,邀請了社會運動者、環保團體、廣播人等等參展,也規劃生態實驗室(eco-lab),透過走讀活動與工作坊,讓觀眾用不同的感知方式「參與」,而不只是觀賞一場雙年展。
藝術家吳瑪悧以「後自然」、「後人類」、「後殖民」與「後博物館」等四個關鍵詞詮釋本次雙年展,似與一般大眾相隔甚遠,但從實質展覽內容、陳列方式來看,卻是促使大眾運用感知能力來參與作品、發展作品的重大嘗試,要藉此鬆動自然、藝術、人類、歷史與社會等領域的界線,甚至是「美術館」這個場所的定位與功能,企圖發展出新意的可能。
在林平館長非常、非常專業的導覽之下,我也一同了解這個雙年展的意義與表意。探究人與自然所產生的互相緊密關聯的生態系統結構,並為社會實驗提供平臺,促成全新跨學科討論的可能性,藉以建立持久、社區取向以及由下而上的協同作用。而臺北市立美術館作為展覽的場地,將成為雙年展的中樞神經系統,透過展覽的實驗性操作讓美術館成為跨學科討論的平臺,藉以向外擴展,在博物館的範圍之外引發更多的迴響。由於一般展覽局限於展期,往往發展迅速,難以發揮持續且長期的影響力,相較於此,美術館則能緩慢而有機地發展,細緻地回應周遭環境,並延續它的生命週期。
過去的4年,我也與本府文化局、北美館以及都發局團隊共同推動「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的計畫,北美館成立至今已經35歲了,面對展覽、典藏等空間不足之困境,這個計畫為因應全球藝術的創新發展,以及世界潮流的演變,本府也計畫將在北美館旁打造跨世代、新藝術之首都藝文綠帶之藝術園區,提升既有首都美術館之功能,並為未來臺灣藝術發展奠定扎實與健全基礎,全案計畫目前正在辦理先期規劃中,預計2022年完工,2023年正式營運。
感謝今(5)日林平館長以及北美館同仁今日的專業導覽,也感謝過去四年的團隊合作,我在這也祝福2018年台北雙年展能圓滿順利地展出,也期望臺北藝術園區的計畫能夠順利的推動,為台北帶來更多更好藝術氣息。
2018台北雙年展相關資訊請詳見以下網址:
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