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歌仔戲裡的舒曼—洋樂入島攻略記】#歌仔戲用鋼琴伴奏
#報時光專題 #報時光UDNtime
文・圖︱林太崴(類比音聲玩家)
此刻生長在台灣的人們,也許聽過馬斯奈《泰伊絲冥想曲》(Massenet: Thaïs méditation)或舒曼的《兒時情景》(Schumann: Kinderscence)....等赫赫有名的古典名曲,但卻可能沒有聽過傳統歌仔戲中的留傘調或三盆水仙。
其實在100年前的台灣,情勢正好相反。
彼時,無論在城市或鄉間,尤在最熱鬧的廟埕街巷,奏唱最多的是鑼鼓喧天的北管、清新悠遠的南管,或鏗鏘挺拔的歌仔戲。在歷史錄音當中,最初期所謂的「Formosa Song」也清一色都是傳統漢樂。最早在1929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首度在錄音中加入了少許洋樂器來伴奏,零星地如味素般,調味在仍以傳統漢樂為湯底的錄音裡。到了30年代以降,洋樂在錄音中的使用才大大地增多了。
最容易被聯想到跟洋樂緊密相關的,當然是斯時甫興起的新樂種──流行歌。流行歌最原始是長在遙遠的西方,不像原產自中國的南北管及京劇,或在島內土生發芽的歌仔戲那般具有熟悉感。對島民來說,流行歌跟原先習以為常的漢風音樂觸感差異甚大。事實上,雖然整個30年代流行歌在全島引動大流行,在與西方音樂融合的作法上卻多有節制,最主要的理由是:他們並非著重在「作出跟西方流行歌很相像的台灣歌」,相反地,而是要作出屬於具有「台灣獨特風格的西方形式流行歌」。古倫美亞社長栢野正次郎甚至認為,如果我們要純粹仿效它國流行音樂,那直接進口就可以了,而不須創作。於是他深入鄉間,聽各種傳統音樂,並嘗試從中進行不傷其精髓的音樂轉化,音樂學者王櫻芬稱之為當時歌壇的「作出台灣味」。
舉一個滿有趣的例子,1934年台灣泰平發行了一首探戈節奏的流行歌〈獨傷心〉,在華麗摩登的探戈舞步踢踏節奏下,卻仍然配上了傳統五聲音階的主旋律,搭配歌手使用歌仔唱腔的發聲方法。在聽覺感受上,乍聽之下有仿效不夠到位之慮,但的確有一種非常特殊的融合(或不被融合)的聽覺美感。綜觀來看,整個戰前流行歌,大多數的流行歌利用主旋律設定為傳統五聲音階的特性,來保有本土音樂性的位階;另一方面,最紅的歌手純純,也以傳統歌仔風格的唱腔優勢,贏得眾多樂迷目光,立足整個戰前無人能出其右。雖然在流行歌中,常不經意洩出西方痕跡,例如德爾拉的《回憶曲》(František Drdla: Souvenir)便置入在鄧雨賢早期名曲〈十二步珠淚〉當中,但隱藏在骨子裡的「排外性」,即便經由熟稔西方器樂運用的編曲家來進行音樂設定,規則仍未被打破,維持特有的島嶼新古典時尚。
再者,洋樂器亦多被使用在跟電影相關的音樂作品,例如大稻埕知名辯士詹天馬(天馬茶房主人)灌錄的〈紅燈祭〉、〈可憐的閨女〉或其電影主題曲〈桃花泣血記〉皆大量使用洋樂器助興與伴奏,且也符合現代性的延伸,畢竟電影跟流行歌一樣都是屬於「非本島自產」的西式產物。但在實驗測試階段,必須在反覆在創新、仿效、守舊與接納當中找出最合宜的那條線,否則極容易失敗或變得不三不四,聽眾也不會願意去買聽起來太奇怪的音樂。但就唱片銷路上看來,這類洋風唱片雖然仍無法全面佔據人們的心,卻仍頗具市場性。
相較於流行歌或電影相關樂種,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洋樂運用,便是加在傳統歌仔戲了。
歌仔戲錄音始於1914年,而歌仔戲在野台上的發展顯然更早。但無論野台形式或唱片錄音,原始被用來伴奏歌仔戲的自然是流傳於民間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各類漢樂器,這本是當時的主流樂器。1930年發行的錄音當中,首度以洋樂器入戲伴奏,鋼琴、小提琴、曼陀鈴、吉他都加入了伴奏,甚至在唱片上標示為「ジャズバンド」(Jazz Band)或ジャズオーケストラ(Jazz Orchestra),好似令老人突然穿上一席洋裝,的確也令人耳目一新。其實後來洋樂歌仔戲更浮誇地發展成「文化劇」或「新歌劇」,連老人的靈魂也給換上了年輕氣口,更脫離舊慣的劇情發展,且更奇形怪狀音樂都可以編入劇中。
當時在台灣替歌仔戲換上新妝,大多是出自兩位日本編曲家的手筆:仁木他喜雄(1901-1958)及奧山貞吉(1887-1956)。
這兩位音樂家在日本當地都有不少曲作。仁木他喜雄是札幌人,20年代曾在山田耕筰創立的日本交響樂協會擔任鼓手(該協會現為NHK交響樂團),後加入日本Columbia唱片。由他作曲的〈蘇州の夜〉透過李香蘭的演唱,紅透全島,而歌后純純演唱的原版〈望春風〉便是仁木編曲的重要作品。他在台灣主要合作編曲的對象是古倫美亞及博友樂唱片公司,不過可能由於撿字工的疏忽,名字常有訛誤,被書寫成:「仁木他喜男」或「仁木多喜男」,甚至在博友樂數度被簡稱為「北木」。
根據《芸能人物事典》,奧山貞吉畢業於東洋音樂学校(現為東京音樂大學)。特別的是,仁木與奧山這兩位編曲家前後都加入了ㄧ個名為波多野的樂隊(ハタノ‧オーケストラ),該樂團專以音樂演奏著稱,服務於各大國際航線的船艦上。在此期間音樂人便可與同船上的樂師們一同演奏、切磋音樂,並以海上樂師之姿,猶如鐵達尼號般地在浩瀚大海上讓自己的樂音奏向乘船的陌生旅客。波多野樂團除了服務於各大船艦外,也為默片電影在播放間進行音樂伴奏(因為當時的默片電影完全無聲)。奧山貞吉作曲的〈That's OK〉是其重要作品,並跨海擁有多國語言翻唱。另,台灣名曲〈月夜愁〉、〈一個紅蛋〉也是出自奧山編曲的經典之作。
30年代,仁木與奧山雙雙加入日本Columbia唱片,並在此期間開始為台灣的歌仔戲編曲,配上洋式風格的新面貌。當中最重要的合作(或也可說競爭)就是為同一部長篇歌仔戲《陳三五娘》分別進行編曲工作。由於古倫美亞將這部歌仔戲區分為五折,奧山分到的部分為〈陳三磨鏡〉、〈陳三設計為奴〉、〈陳三捧盆水〉;仁木則為〈陳三寫詩〉及〈陳三做長工〉。雖然這樣的合作形式算是少見,但也能為歌壇帶入不同的新鮮氣味。
在戰前唱片的歷史錄音中,尚發現洋樂器甚至跨足笑科講談及京劇唱片。最早期的洋樂加花就出現在藝旦秋蟾的〈賣畫〉、〈小小魚兒〉錄音當中;而笑科講談唱片是以口說唸唱為主,但背景音樂常會融入知名古典樂曲,例如三榮唱片發行的〈何必情死〉背景音樂便奏著馬斯奈的《泰伊絲冥想曲》,勝利唱片發行的〈梅花落〉則襯著舒曼的《兒時情景》。可以想像錄音中的講者操著哭腔、泣訴人生不順,背景則演奏著這些古典名曲,可說非常違和但卻不失認真可愛。
洋樂伴奏在現代的此刻看似平淡無奇,但在100年前,它猶如是島民音樂跟世界摩登接軌的美乃滋,在本土各樂種間穿針引線,黏合出猶如魔術般的新派音樂魔力,不僅將耳朵的視野大開至全世界,更將人們的心靈帶至遙不可及的遠方,堪稱奇幻聽覺旅程。
│ 報時光邀請文史專家持續探索,分享台灣文化研究
北管樂器文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拍謝少年一向不是個非常多產的樂團。
首張《海口味》紀錄我們從笨笨大學生成為創作者的開端,這張專輯奠定了拍謝少年另類、自由、全台語的創作氣息;寫了五年,《兄弟沒夢不應該》問世,同步分軌錄製、充滿現場感受的第二張專輯,寫的其實是自己經歷的痛苦與甜蜜,帶著《兄弟》中的歌曲巡迴演出,像是一種治癒生長痛的療程。
2019年底,手腕因整年不停歇的演出經常疼痛,但晚上返家後仍想演奏樂器,一方面想在練習中讓思緒恢復平穩,另一方面,我實在克制不了製造新音樂的慾望。打開電腦,接上簡單的USB鍵盤,在黑白鍵上不小心彈出了〈山盟〉的前奏,我看見了稜線與霧氣,也看見了新專輯局部的輪廓。
一邊寫著〈山盟〉的和弦、享受寫歌單純喜悅的同時,也一邊做著白日夢。「好想玩玩看台語電氣搖滾!」「用台語寫瞪鞋會不會很魔幻?」「本格派的三人超大聲搖滾樂也要來個幾首,不能忘記起家厝。」
逐漸濕冷的冬夜,手指敲著鍵盤,頭腦轉速持續飆高;除了音樂類型的擴大探索,也想挑戰在一年內寫完所有專輯曲目,並在2020年結束前正式進錄音室錄製。
2020年轉眼到來,辦完山盟海誓音樂祭後,外在世界一夕間變動劇烈,甚至破壞了人類文明既有的時空維度,讓人類喪失了大部分的空間移動力,也喪失了對未來的預測與掌控權。一週至少練團三次、交換demo無數次的我們三人,用為期一年的新歌寫作期、也用信任與默契建構起屬於我們自己的安全區,像是十幾年前剛拿起樂器的笨笨大學生,被自己製造的聲音環繞,就好滿足。
目標達成,2020冬天,拍謝少年第三張專輯《歹勢好勢》正式開始錄音;九首新歌守備範圍極廣,包括充滿粉紅泡泡的Dream Pop、Lo-fi、Post Punk、超大聲拍謝本格破音、電子重拍賽博北管台客,還找來余佩真情歌對唱,台灣龐克教父小柯一起撒野、三牲獻藝老仙角搭肩搖頭晃腦、最後,一位啟蒙我們的三人團女主唱,會加入我們,帶來一首滿滿Synth-pop風情的新歌。
3/23週二,新專輯募資將正式開始,一個月後,《歹勢好勢》正式發行。寫了三張專輯之後,這九首新歌依舊另類、自由、全台語,像是我們最喜歡的搖滾樂那樣。
Flying V募資連結:3/23中午12:00開跑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27693
北管樂器文場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週一推】收錄台灣獨有的音樂與文化底蘊,《#聽見台灣》
上映的第二週週末,我買了《聽見台灣》的電影票進場,本來是想說支持 #台灣國片,因為這部可能沒什麼人知道,加上已經不是首週,本有打算是「包場」觀看,意外地這場還有其他觀眾一起進場,而且 #感覺素質很高,因為從他們的觀影反應,能知道他們是有共鳴的。
《聽見台灣》,不只是音樂紀錄片,更是收入台灣各地文化、保留許多瀕臨失傳的樂聲,用 #交響樂重現屬於台灣的聲音。
音樂大師 #鮑元愷,藉一次受邀來台的機會,發現了台灣保留了太多傳承下來的各種文化,9度來台、近12年的時間,接觸了南管北管、歌仔戲、布袋戲、台灣民謠,採集錄音了百首原住民歌曲,創作出交響樂曲《#台灣音畫》。
有 〈玉山日出〉、〈安平懷古〉、〈宜蘭童謠〉、〈恒春鄉愁〉、〈泰雅情歌〉、〈鹿港廟會〉、〈龍山晚鐘〉、〈達邦節日〉8大樂章。
這是很具代表性的交響樂,要怎麼把有民謠、原住民歌曲、傳統樂器的聲音,透過西方交響樂的樂理編排,成為了豐厚聲響、樂器交疊的交響曲,這背後有相當多的難度,自然有相當多的故事。
《聽見台灣》這部電影,是導演 #崔永徽 花了8年時間去紀錄,鮑元愷大師在台灣的所見所聞。看他怎麼去擷取台灣的元素,電影過程中,搭配更多的台灣音樂大師一同解析。
讓你理解在聽上述 8大樂章的交響樂時,光憑著音樂,在腦海真的會浮出畫面,像是鹿港廟會的快節奏喧鬧、泰雅族人在工作與休息的歌聲、阿里山鄒族戰祭活動,以及龍山寺的鐘聲與香煙裊裊。
剛好我自己也真的上了 #玉山看日出,更能感受音樂想傳達出,玉山這座台灣最高山神的厚實又神聖的守護感。
就跟台灣著名作曲家 #黃輔棠 說的一樣,「在管弦樂的特色表現上,還沒有一部作品的成就能超越《台灣音畫》。」
搭配著《聽見台灣》的紀錄,可以很輕鬆又很深入地了解這部具有代表性地位的作品,是跟《台灣音畫》一樣地,屬於「#雅俗共賞」的好作品。
《聽見台灣》在上映前就已經 #募資達標,所以我是不擔心電影票房的表現,純粹就是推薦這部電影給更多人知道。音樂人是一定要看的,文化素養越多的人看得越開心。即便你是不懂交響樂的人,你一樣會被這作品與創作歷程給吸引,因為裡面記錄了相當相當多台灣的驕傲。
看見台灣之後,繼續《聽見台灣》。
我聽見了台灣在地那些,口耳相傳的民謠、隨口哼唱的曲調,融合了西方樂理,變成了可以登上國際舞臺的交響樂曲。
我聽見了,台北愛樂管弦樂團、臺灣省立交響樂團 的演出,聽見了樂團團長、音樂家們的分享。聽見了台灣八景的意象,聽見了作曲家的創作理念。
不只是電影,#更是一場值回票價的音樂課。
-------
🎬 3月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院線&線上影音)推薦清單:
https://link.leftymovie.com/movielist
☕️ 左大嚴選 #酒香濾掛咖啡 粉絲優惠中:粉絲優惠中:https://link.leftymovie.com/U457F
🎁 左大嚴選 厚切一口烏魚子
https://link.leftymovie.com/LeftyMulletRoe
北管樂器文場 在 南北管戲曲及藝師風華-北管(上)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彰化縣是全省南管及北管音樂戲曲上保存最完整的縣市,鹿港及鄰近鄉鎮, ... 隨著彰化縣成立南北管戲曲音樂館,以南北管戲曲作為重點藝文發展特色已有 ... ... <看更多>
北管樂器文場 在 內門文武藝陣會師【武場戲曲-北管樂】 北管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未提供相片說明。 返回繼續 · 高雄內門宋江陣Neimen Song Jiang Battle Ritual, profile pictu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