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光抄筆記是沒用的]
自從舉辦免費講座之後,現場不提供講義,我有個很驚訝的發現,大家怎麼這麼愛抄筆記!
我常常一回頭,看到烏鴉鴉一片黑,盡是大家的腦袋頂,都在猛抄筆記。一點都不誇張,很多人幾乎是看不到臉,從頭抄到尾,沒抬過頭。這讓我不禁懷疑,他們不是來聽講座,是來抄筆記的,「抄」才會讓他們感到有真正在學習。
根據一般評價,我的講座含金量高,而且教好教滿。如果過去你聽演講,講師用一個故事就講完整場,滿場跑上跑下,又是揮拳又是吼叫,現場人人跟著嗨到炸開,我完全不屬於這種,第一我的口才很不怎麼樣,第二我沒條件走魅力路線,第三我始終認為是來教課的,台下是來聽課的,重要的是觀念與方法。
講個例子,就知道我的風格。有一次我去一家大企業演講,事後他們做了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我不是講得最好的老師,但是有件事讓他們感到甚為驚訝,就是大家在課後回憶得出來的重點是有史以來最高。這說明了什麼?第一我的講課是有料,第二我的講課方式擅用比喻,很容易記住重點,學習效果是高的。
我想,大概是這個原因讓大家這麼愛抄筆記。但是也是可惜的地方,原因有三:
1. 人無法一心二用,當你在抄上一句時,就沒聽到老師講的這一句。
2. 抄比說慢,當你抄一句,至少漏聽老師講三句,整場只聽到1/3。
3. 多數人回家後沒再翻這個筆記,可能抄在一個紙頭上,不知丟哪裡去。
不僅如此,我還特別想要提醒一個概念,抄筆記不會讓你的人生更美好或更成功,只有下面這兩件事才會幫你做到:
1. 改變你的觀念
2. 展開你的行動
問題是很多人「我抄故我在」,心裡想的是我花時間來聽講座,也埋頭抄了筆記,振筆疾書,一刻不得閒,忙到連頭都沒抬,手酸到要斷了,筆寫得快沒水,表示我很努力在聽﹑很努力在記,等於我很努力在學,而這就夠了!要不然是還要多要求什麼?你看看有多少人連報名聽講座都沒有,我已經夠上進!
是的,很多人在這件事上帶著優越感,比起其他人下班後滑手機﹑追劇﹑吃飯打屁,他們認為自己夠可取了。可以想像的是這種人上班時,應該也很認真努力,可是也可以想像這種人在晉升或加薪路上,應該也經常感到挫敗委屈,升遷的不是他們,加薪的也不是他們。而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出在哪裡?
這讓我想到寫《公司病》一書的企管顧問柴田昌治,他也出過一本書《重要的事別交給亮眼的人》,在封面提出一個問題:「優秀員工執行力強﹑協調力佳,讓組織一切正常運作,但是公司卻越來越弱,為什麼?」歸納起來,他看到一個日本常見的現象是很多員工勤於做事,卻不思考,結果是應付事情﹑不見問題。
過去日本企業靠著員工勤奮,而成長壯大;到了今天,員工勤奮卻衍生出極大的矛盾,使得日本公司的生產效率低於其他主要國家。原因出在於員工在賣力工作的同時,沒有發現公司出現的問題,才導致公司越來越衰弱。怎麼辦?於是他提出一個說法:「公司的結構與風氣,是企業改革的關鍵。」
柴田昌治這個發現,用管理理論「懶螞蟻效應」來解釋是再恰當不過,這是因為公司裡,「勤奮的螞蟻」太多,而「懶螞蟻」太少。
有一次,日本北海道大學的進化生物研究小組,觀察三十隻螞蟻一陣子後,發現到大部分螞蟻都一如我們了解的,工作勤奮,不停地搬運食物,不過卻有少數螞蟻整天無所事事、東張西望。後來生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斷絕螞蟻的食物來源,結果「勤勞螞蟻」慌了,「懶螞蟻」卻站了出來,指引早已偵察到的食物來源,帶領大家轉移陣地,另尋生路,解決糧荒危機。
由此可見,「懶螞蟻」不在搬運食物,不等於沒在做事,東張西望是在做偵察,無所事事是在做思考。後來這個發現應用到企業管理上,稱為「懶螞蟻效應」,組織裡一定要有些「懶螞蟻」,負責分析市場變化,帶領大家找到新市場。
再擴大來說,「勤勞螞蟻」等於做事的人,做目前的工作;「懶螞議」等於用腦的人,預測未來的方向,兩種人都重要,也必須清楚分工,讓勤於動腦的人可以懶於雜務,這是所謂的「螞蟻式管理」。
因此問題浮現了,企業用了太多「勤勞螞蟻」,因為他們勤奮,在基層的表現亮眼,升遷加薪自然而然以他們為主,成為企業的中流砥柱,卻也因為習慣性地勤於工作,而疏於用腦,導致組織僵化、難以改變。
勤於抄筆記的人,有如勤勞螞蟻,而他們的勤勞簡直完全進入自動駕駛狀態,屬於反射性的習慣。在講座時,我都會多費唇舌要大家多聽講﹑少抄筆記,結果我發現這是白費唇舌,因為不到一分鐘,這些人又忍不住低下頭繼續抄,彷彿有種不抄會死的使命感在驅動他們。
不過,抄筆記還不是我認為最大的問題。講座進行中,我會適時反問大家,多數人表情木然,並且眼神閃躲,你說像不像在公司開會,不論如何就是不跟老闆眼神接觸,免得被點名站起來發言?這才是嚴重的地方,猛抄筆記卻不思考,也沒意見,更沒打算提高能見度,在會議中發言而被看見價值,你說升遷加薪怎麼會輪到自己?這就是勤勞螞蟻的下場。
聽演講的目的是什麼?不是抄筆記,而是記住幾個觀念與做法,回去後實踐。人生要美好﹑工作要成功,靠的不是抄筆記的功夫,而是付諸實踐的功夫,重要的是行動力。筆記一百個重點,還不如實踐一個重點。這個道理用在職場也一樣,努力做一百件事,還不如做出一個成果,老闆要看的不是勤奮,而是實蹟。
如果你是愛抄筆記的這類人,放下你的筆,用用你的腦,這才是最需要記住的重點。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北海道流冰預測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版主上週在日本北海道旅行,就看到了「珍珠奶茶」已經成為日本現在最流行的排隊飲料。那麼日本人是如何養成這樣的新習慣呢?
這篇來自【換日線Crossing】的文章,帶我們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認識日本如何開始有了喝珍珠奶茶的習慣,也帶我們想想台灣自己的珍珠奶茶文化背後是否也有行為經濟學可以解釋之處。
--------------------------
筆者認為能從行為經濟學中所探討的「習慣」、「因循心理」、「心理帳戶」這三個面向來解釋並給予一些預測。
當手搖飲料成為生活中的一個習慣
在討論手搖飲料前,筆者認為得先感謝這次熱潮的大功臣──日本星巴克。如果沒有星巴克率先在日本誘發出消費者們喝飲料的習慣,或許這次的熱潮會沒辦法像現在一樣延續。
星巴克又是如何誘發消費者習慣呢?
麻省理工學院神經學家透過研究發現,每種習慣都有一種核心神經迴圈。包含了「提示」、「慣性行為」、「獎勵」三個部分(詳細內容可以參閱 Charles Duhigg 的著作《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本篇不在此贅述),透過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事物觸發某個行為,最後因為該行為而得到獎勵。研究人員更發現人類會為了滿足某種「渴望」而重複迴圈。
在星巴克的例子如下圖,消費者(特別是年輕女性)接受到大腦下意識對「工作壓力」、「打發時間」等提示,歷經「到星巴克買飲料(特別是星冰樂)」這個慣性行為,直到最後產生「飲料帶來的滿足感」及「優質的體驗」完成這段神經迴圈。而透過這個迴圈所得到的「優越感」、「安心感」則成為使得消費者持續到星巴克的「渴望」。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北海道流冰預測 在 去世界玩。說走就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趟說走就走的日本行,因為和妮可姐工作剛好都忙到卡關,直到出發前一天才想到要查詢即將前往的岩手、仙台等地天氣狀況;日本氣象給了我 8~24 度的預測…好,很好,應該就是溫差很大囉!
行李嘛…長、短袖加薄外套都帶,乾燥的日本,把保濕類的保養品也帶好吧!結果,這二天日本各地猛夏來襲,熱浪滾滾,仙台今天 34 度、北海道甚至有地方出現逼近 40 度高溫!天啊…地球真的要生病了😭😭路上行人不時喊著"暑い (Atsui)",搧風、吃冰、噴水,各種消暑方式盡出。
還好出發前走一趟屈臣氏補充旅行用品,走過平日使用的 freeplus 時,眼尖掃到店員正在上架一瓶小巧可愛的物品,基於女人敏銳的直覺和與天俱來的第六感👀,必須了解一下!!! 硬是打擾忙碌的工作人員,原來新上市的 #高滲透瞬效保濕噴霧化妝水,有大小二種容量,輕巧瓶 70g 可以帶上超乾燥的飛機啊~意外的,來程搭飛機時忘了拿出來噴,反而是這二天在酷暑中奔走,解救我們臉部的降溫與保溼。
因為沒有添加酒精,而是使用和漢植物萃取精華,所以不是瞬間冰爽沁涼感;性質溫和的化妝水、漸漸滲透毛孔,補充因日曬流失的水份。對肌膚零負擔真保養,還好我帶你來了~
#正式成為旅伴之一 #V歐妮的旅行化妝包
#V歐妮御用人像攝影師 妮可魯的飛行日記 💋
Freeplus Taiwan Watsons
📷 #Sony_ilce7r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