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新北黨部新聞稿】
疫情期間房價不斷攀升,時代力量提五大呼籲矯正房市政策亂象
-
疫情期間,我國房價不斷攀升,根據最新的房價走勢,台灣房價已來到新高,房價過高的原因包含囤房過多、社宅不足等現象,這當中又以新北市最為嚴重。為此,時代力量立法委員兼黨團總召邱顯智、王婉諭,與新北黨部彭盛韶、陳姳臻兩位副執行長,以及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於今日(7/22)召開記者會,為買不起房子的升斗小民發聲。盤點房市政策亂象,並提出五大呼籲:
-
1⃣ 財政部盡快提出囤房稅版本。
2⃣ 財政部公開之歸戶資訊應完整。
3⃣ 內政部低度用電及新建餘屋勾稽歸戶應進行分析並公開。
4⃣ 新北市府及議會儘速提高囤房稅稅率。
5⃣ 新北應積極興建社宅並提供社宅免地價稅措施。
-
#蛋白區擴張,#樹三鶯地區及航空城周邊漲幅最大
-
邱顯智表示,根據今年五月份的「清華安富房價指數」,新北市為117.99;桃園市達132.35,較去年同期成長6.86%創歷史新高。與去年同期相較,新北市房價漲幅以三峽9.81%為最高,鶯歌9.48%次之;樹林、蘆洲、林口、泰山分別成長8.18%、7.40%、7.16%、6.63%。桃園市房價漲幅則以八德14.84%最高,其次為平鎮,較去年同期成長8.72%,蘆竹和中壢則分別成長7.76%、7.60%。
-
探究新北及桃園會在今年有劇烈的漲幅,邱顯智認為原因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蛋黃區房價難以負擔,促使往返台北的通勤人口增加;二是捷運三鶯線建設串連大北北桃地區,提供通勤族交通誘因,進而推動樹三鶯及桃園、航空城周邊房價上漲。
-
邱顯智進一步指出,根據主計總處2010年的人口普查報告,常住外縣市通勤至臺北市工作人口有 63 萬 4,766 人,其中新北市民占 84% 最多;而根據內政部今年最新公布的統計資料,桃園市的淨遷入人口在近十年來加速成長,接近18萬人。同時,臺北日間較夜間多71.8萬人,差距最大。依內政部發布的電信信令人口統計,臺北日、夜間的差距高達71.8萬人,是全國差距最大的縣市,平日日間活動人口數為350.8萬人,比夜間停留人口還多了71.8萬人,又以被歸類為商業、行政及文教區的中山區、中正區、大安區等行政區日間流入人口最多。相反地,鄰近的新北市板橋區、三重區、永和區,日間活動人口則較夜間停留人口少。
-
其中,平日夜間停留人數,以新北市440.5萬人、臺中市308.4萬人及臺北市279萬人分居前3位,若與戶籍人數比較,六個直轄市部分,新北市較戶籍數多37.4萬人、臺中市多26.5萬人、桃園市多26萬人、臺北市多18.5萬人,屬人口淨流入。這項數據代表雖然部分直轄市,其人口流動是正常現象,但是新北市卻為人口流動量最大的直轄市,這意味著新北市與其他縣市早已是共同生活圈;尤其是雙北地區的連結,平日早上於臺北市上學、上班,晚上返回新北市居住早就是常態。
-
邱顯智說,北大特區因三鶯線通車誘因,導致房價持續上漲,鄰近樹三鶯地區的房價更已來到近五年最高點。三鶯線預計在2023年完工試車,預計串起土、三、鶯及桃園八德擴大「北北桃」生活圈的範圍,該捷運沿線明顯房價高漲。
-
年輕人對蛋白區住宅有剛性需求,新北市囤房人數及住宅存量卻都居冠,房價抑制機制刻不容緩。
-
邱顯智總結,高房價早已從蛋黃區往蛋白區,甚至是「蛋殼區」蔓延。根據財政部近期公布的「2020年非自住住家用房屋稅籍個人歸戶統計」及內政部2020年第四季的「住宅資訊統計彙報」資料顯示,六都中新北市的在非自住房屋(7.2萬)及住宅存量(1693,707戶)同樣居冠。也就是說,儘管新北市的不動產供給持續成長,房價卻絲毫沒有下跌的跡象,反而屢創新高,邱顯智認為,相關部門應盡快提出有效的抑制機制,以落實健全房市政策,保障年輕人的未來。
-
回到中央目前措施,「雙2.0」究竟能否抑制房市炒作?要不要進一步的抑制措施?囤房稅何時才有行政院的版本?我國各級政府幾時才會落實囤房稅機制?他會繼續在國會為民眾監督行政部門。
-
#新北市青年人口大增 #市府封殺囤房稅讓青年如何安居?
-
陳姳臻說,許多年輕族群在台北工作、選擇居住在外圍的新北市,導致新北市青年人口數為138萬餘人,占全市約35%,居全國各縣市之冠。市府宣稱為了重視年輕人,於2016年8月底成立青年事務委員會,.並在今年成立青年局,但針對新北市高房價讓年輕人買房困難的問題,市府沒有明顯作為。
-
陳姳臻進一步指出,根據財政部七月才剛發布的「2020年非自住住家用房屋稅籍個人歸戶統計表」,全國共有50萬6,616人持有非自住房屋,新北市為六都之冠,一共佔了71,804人,佔比14.17%,光是新北總持有五戶以上者就破一萬人。這份資料僅為縣市歸戶,未採計全國多屋持有狀況,實際囤房狀況恐更嚴重。
-
市府2018年調降囤房稅就引起爭議並登上新聞版面,2016年通過《新北市房屋稅徵收率自治條例》時,調高持有第四間(含)以上的稅率至2.4%,但2017年7月實施之後,2018年5月才開徵一次,同年10月藍綠議員就急忙「調降囤房稅」,下修至1.5%。陳姳臻質疑,在第二屆第七次定期會進行《新北市房屋稅徵收率自治條例》的修正動議時,就高達29位跨黨派議員提案,佔議會全體議員數的43.94%,其中不乏建商出身、與協助建商獲取不當利益而被判刑的議員。
-
陳姳臻認為,種種現象顯示新北市政府無法堅守「提高囤房成本」的政策、民意機構也無法替宛如無殼蝸牛的民眾把關居住正義。再以牽涉到社會福利層面的稅收來看,當時新北市稅捐處估計每年稅收短缺6.6億,現在三年過去了,換算下來,光囤房稅的稅損可能至少19.8億!
-
陳姳臻最後表示,國內研究囤房稅的學者張金鶚今年曾提出囤房稅能有效抑制房價上漲的實證研究,有效的累進稅率落實稅賦公平、減少空屋閒置浪費、促進房市的有效居住使用。並藉著囤房稅降低房市炒作誘因,減少投資需求,讓住房回歸居住需求的本質,房價才能有效下跌。
-
#新北市餘屋規模龐大,#自建社宅怠惰消極
-
彭盛韶說,囤房成本低的直接影響就是新北市的空餘閒置房屋過多、居住空間閒置,彭盛韶拿出內政部《低度使用(用電)住宅、新建餘屋(待售)住宅統計資訊簡冊》的數據說明,他表示全國至今仍有89萬1,880間低度使用(用電)住宅,其中新北市的低度使用(用電)住宅高達13萬7,081間,數量是全國最高的。若在細看到各個行政區的低度使用(用電)住宅的情形,住宅數由高至低排序,前三個行政區依序為淡水區(21,750 宅)、板橋區(12,698 宅)、 中和區(10,508 宅)。
-
另外,全國新建餘屋(待售)住宅的數量也破新高,截至2019年我國共有78,443間新建餘屋(待售)住宅,其中新北市共有17,028間是各個縣市中最多的,佔全國新建餘屋(待售)住宅的21.71%。彭盛韶繼續指出,新北市的新建餘屋(待售)住宅其實只有6,826間屋齡在一年以下,換算下來新北市高達59.91%的新建餘屋(待售)住宅閒置未賣出去,可見房市並非市府對外宣稱的那麼熱絡,在高房價時代這些閒置的住宅只會越來越多,彭盛韶認為,若這些住宅一直處於閒置狀態,只會加重房市泡沫化的可能性。
-
最後,新建餘屋跟低度用電也非常有可能擁有者為囤房戶,然而至今這兩者的關連,主管機關一直沒做相關分析,也讓囤房問題全貌難以釐清。
-
#社宅房地產稅不能減?#時力呼籲市府別再做社宅免費仔
-
彭盛韶認為,要解決住宅需求的管道並不限於稅收,多數縣市選擇興建「社會住宅」來落實居住正義。時代力量其實早就要求內政部研議如何在交通轉運點,推動興建學生宿舍及青年混合社會住宅,來減低年輕人及學生的通勤成本及住宿成本。而內政部的答案是肯定的,並建議新北市政府社宅的選址基準,是以新北市溪南(板橋東區、中和區、永和區、土城區、新店北區)、溪北(新莊區、蘆洲區、五股區、泰山區、三重區、樹林北區、板橋西區)都心策略區為主,鄰近於火車或捷運站行政區,以有效減低年輕人的通勤成本。
-
但是,沒想到新北市在今年後竟然完全不繼續興建社宅,接下來第二階段的社宅興建計畫,新北市不但一戶未蓋反而由中央的住都中心承擔興建的任務,市府如果擺爛不蓋社宅倒也沒關係,但是不應該把歪腦筋打在中央蓋的社宅上。
-
彭盛韶最後強調,當初在民團舉辦的公聽會上,新北市政府的代表強烈反對社宅減地價稅,他們的理由包含「任何減稅,其實都影響到我們的財務規劃」、「房屋稅、地價稅的減免,是不是應該從地方的角度思考」與「要減稅,替代財源到底是什麼?替代財源要從哪裡來?」他就質疑,當初市府連想都沒想就調降囤房稅,結果當中央協助你蓋社宅後,市府反而要對這些社宅課徵房地產稅,也就是說當其他縣市再想辦法為社宅減稅,新北市卻反其道而行成為高房價的幫兇,彭盛韶質問:「一邊拿來宣稱自己的社宅政績,一邊還對社宅爽收地價稅」這樣兩頭賺,合理嗎?如果市府不知道為社宅減稅後的替代財源在哪?他指出那就恢復囤房稅原本的稅率讓新北市的財務規劃不要被影響。
-
#民團痛批政府迴避囤房問題 #呼籲相關資料要公開
-
長期關注我國居住問題的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表示,政府針對囤房問題有幾個階段的變化。第一階段,政府面對各界針對高房價的批評,首先去做的卻不是關心這種現象是否影響到民眾的生活,反而是在去年(2020)5月時發新聞稿表示「數據顯示台灣囤房問題有限,整體趨勢朝向均衡。」然而,這種否認事實且欲蓋彌彰的操作,也掩蓋不了民眾買不起房子的現象。因此,在第二階段時,政府將囤房問題推給地方政府,財政部長蘇建榮就表示,希望各地方政府按照現行房屋稅條例規定,對多屋者訂定較高的稅率來抑制房價;儘管,地方政府普遍消極地沒有採取較合理的稅率,新北市甚至還將原本調升的稅率下修,但是國內稅制的訂定都是由中央負責,未有合理的囤房稅稅制,彭揚凱認為中央難辭其咎。
-
彭揚凱接著說,眼看既無法否認問題,又無法推卸責任,政府第三階段只好以片面的數據胡亂解釋,在今年3月行政院就表示,若持有超過四戶適用囤房稅,可能影響到全國78萬的承租戶。然而,問題是政府相關數據都未公開,怎麼會知道到底會影響多少人?
-
彭揚凱認為,資料的有效揭露是政府得以有效治理的首要步驟,與其推卸責任還不如將資料公諸於世。但他觀察下來發現,政府在相關資訊揭露非常被動,這兩年下來都是擠牙膏式的公開,只有在承受不住外界壓力時才慢慢公布「部分資料」。他認為,針對高房價問題,至少要公開以下兩大資料:一是,政府應儘速公布近十年全國家戶總歸戶住宅持有資料,並以排除共同持分與否為區分。二是將空屋與住宅持有資料進行勾稽,以釐清台灣多屋家戶與空餘屋之間的關係。彭揚凱總結表示,唯有公開相關資料,才能夠讓讓高房價問題在基礎上有討論的空間,否則房價只會繼續飄漲。
-
#五大居住正義訴求一個不能少!
-
針對上述盤點出的種種問題與建議,王婉諭表示,居住正義一直是時代力量關心的主軸,高房價實質的造成年輕人的生活困境,且誠如顯智委員的發言,大台北一千萬人口的生活圈中,許多年輕人居住在新北,檢討新北的囤房及房價問題有其必要。而要落實居住正義,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都有其應當進行的措施,包括:
-
1⃣ #財政部盡快提出囤房稅版本:
呼籲政府應持續觀察房價上升之趨勢,同時積極研擬相應作為。包括時代力量等在野黨已提出版本,我們也呼籲財政部應儘速提出相對應版,好讓政策能在國會中被更完整的討論。
-
2⃣ #財政部公開之歸戶資訊應完整:
先前我們曾提預算案要求財政部公開全國個人歸戶資訊,我們也看到就在昨天財政部於財資中心網站上揭露,然而資料僅揭露非自住的部分,我們認為如要完整了解台灣房屋持有狀況,包含自住及非自住之歸戶數都應公開,且包含個人歸戶及家戶歸戶。
-
3⃣ #內政部低度用電及新建餘屋勾稽歸戶應進行分析並公開:
全台灣包括新北,都有為數可觀的低度用電及新建餘屋戶數,然而這些住宅與多屋持有自然人及法人的關係,也應進行分析。這部分我們呼籲內政部跟財政部要一同進行。
-
4⃣ #新北市府及議會儘速提高囤房稅稅率:
囤房稅稅率調降,不僅讓新北難以抑制炒作,房價不斷拉抬更讓年輕族群苦不堪言。我們呼籲新北市府及議會應共同面對,修正2018年被調降的版本。
-
5⃣ #新北應積極興建社宅並提供社宅免地價稅措施:
新北市府應積極自建社宅,滿足人民需求,同時,不應為圖中央地價稅的挹注而持續消極調整相關措施。我們認為藉由對多屋者課徵囤房稅、社宅降稅的方式,才能達到財税公平正義的精神。
-
王婉諭總結說,台灣「居住不正義」的狀況已是長期的問題,明年同時又適逢地方選舉,人民都在看政治人物是否能提出相關的改革作為,而時代力量也會堅守價值,與人民站在一起,持續的提出監督政策及倡議作為。
北一區轉運中心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我們以後要講好香港故事 — 在「舊香港」一切隨風之後】
不妨從事情的原點開始討論:香港發生了甚麼?又將如何?反送中火花四射,中國遂陸續制訂政策將香港加速「內地化」,進行二次 / 真正回歸。法律界受壓、教師被 DQ、議員被 DQ、公務員要宣誓……還有教育素材要改成「以政治正確為中心主旨」,徹底刪除介紹過危險知識例如公民抗命、批判性思維的通識科。整個香港都已永久改變。
一個必然的大氣候
反送中是歷史中的偶然,我們親歷其中,很容易只見到自己,見不到世界。午夜夢迴,也許我們都會心存僥倖,想到如果當初忍住,抗爭者都採取絕無武力的嘉年華請願,香港是否就不會遭到報復和整肅,「舊香港」就能擺耐一點?
會這樣想,當然是苦難焦慮中人之常情,卻是忽略歷史必然一面的見樹不見林。這件事就像這十年間,我們在舊民主陣營總是聽到類似的話:現在變成這樣,一句到尾都是因為 XXX (可以自填) 搞到抗爭激進化「激嬲阿爺」。講了十年 XXX 都是 XXX,因為那就是只見到歷史的環節,而見不到歷史的大氣候。
《逃犯條例》為何當年提上日程、當中如何操作、點子是誰出的,今日還是一個謎。最接近事實的臆測,是 19 年初美國和加拿大突然抓捕了華為財務官孟晚舟,1 月 28 日,美國正式要求加拿大引渡孟晚舟,並告華為 20 多條罪。中國快速「反制」,就想通過修例把香港化為一個不再歡迎外國人的地方。由美國人要動孟晚舟,到香港要修例,前後不足半年。根據當時的版本,外國人踏足香港就有機會被抓並移交中國審訊。
這一招,將整個香港擺上賭檯,只是為了救回孟晚舟和華為,希望外國就罷手了;但西方跟香港沒有親,對他們來說華為已經太大,不能不攻擊;至於香港在法律上變成中國一部份,他們最多就撤資走人,這也是他們的算盤。把香港焦土了,中國搞一帶一路要用香港做集資和仲裁中心的美夢就要泡湯。事情就像日俄戰爭主要是在清帝國的東北一帶開打,是在打人的領土上打仗。
兩面攻勢加快
華為和解放軍在這一切發生之前,正以科網和數據基建奪取全世界。一時之間連蘋果 Google ,都沒舉國體制支持的華為顯得強大。此乃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研究中美關係的真學者,都已經多有回顧,中美交惡其實是由奧巴馬年代開始,美資在「中美全球化」的體制下,開始由吃甜頭變成吃屎。中國企業有舉國體制支持,以本傷人把西方企業打爆;中國也被指不遵守 WTO 訂下的貿易規則,搞貿易補貼、用各種奇怪方式取得他國技術;企業的知識產權被中國拿了,要控告反而還會被宣佈敗訴,這都是在奧巴馬年代。
然後美國就開始了 TPP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這件事後來被特朗普煞停,改為發起更直接的對中貿易戰,但後來經歷大豆貿易戰之後,也有反覆。Deep state 的方法是慢慢鋪線,期望整個系統去暗地裡壓制中國;特朗普的方法是用猛藥,因為他要兌換阻止美國本土實業職位流失的承諾,並為支持他的中西部選民創造就業。事實上他們都是做同一件事,只是奧巴馬更為狡惑不動聲色,而且打算資糧於友來抗敵,但特朗普則是用美國自身的賭本,並成為那個為西方大鳴大放的喪鐘,提醒他們鬼子來了。
也就是說,香港作為中國對外白手套、做國際中間派的壽命,在約 2008 已開始倒數。不管我們做甚麼,中美也會交惡。香港人不要求民主,中美都會交惡,因為背後都是講錢,阻人搵食等於殺人父母,第一個主戰場也會是香港,因為香港是中西關係之間最脆弱的一個「合作環節」,對雙方來說都不是力量的本部而是投射點。這便是歷史的必然一面。大家沒計到的,是香港本地人的反應如此激烈。北京犯錯,當然是下屬失職;必要時失職也是為了顧全上司顏面的本份。
後來美國就取消香港的貿易特殊地位、嚴打各種勢力以香港為白手套洗錢、轉運物資、取得貿易優惠和鑽營規則。
對中國來說,反制的牌在推出《逃犯條例》時已經打完,後來反送中示威爆炸,動搖整個社會秩序。對中國來說,既然都爛掉了,就乘大亂達至大治,接連推出國安法、取消選舉 (至今)、不斷拉人……之前隱忍 20 年不敢做的,都一次過從腸胃傾瀉而出。因為已經不需要和西方假意友好,爭取時間發展自身實力;那實力已經被西方開始封殺,已經不存在理由繼續容忍香港的半自由秩序。
這也是中國連消帶打、用盡戰略剩餘價值的一招。如果香港人當初默默接受《逃犯條例》,事情可以延後嗎?可能會的,但僅僅只是延後。 6 月 9 號一班無裝備青年不甘心遊行完就走,在立法會發難,引發起波瀾壯闊的歷史,是歷史的偶然一面,然而我們最終還是在歷史必然性的統攝之下。我們經歷的是全球化系統內爆的首階段,西方軍、工、企業組合和中國想「用夏變夷」的動力,並不因為香港人是否支持民主、示威用甚麼力度這樣微小的因素而改變。自 70 年代美國拉攏中國對抗蘇聯以來,這個系統早就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美國認為這是以前扶出來的小弟野心漸露不安份,中國則認為中國復興是歷史必然,跟美國無關,要像打倒國民黨一樣打倒西方共同體,恢復帝國榮光。
全世界都搶香港人
香港的半自由秩序,是中國衰弱時歷史多給香港人的,到中國強大的時候就會收回,理由反正因時制宜,沒有定制;至於西方對香港,也是當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但毀了也是不可惜的,也沒有甚麼理由要出力維持這裡的原生境。所以西方會做的就是接收香港難民,順便吸納他們的人力資源和資金。香港曾經受過中西面兩邊的好處和統戰,現在則承受中西兩邊的壓力和攻擊。
為何一向縮骨的英國也突然大開中門,並且頂住中國的壓力繼續推行,理由和中國在香港重傷之後一股腦「真正收回香港」一樣 —— 西方根本預計了自身不會再在中美共同體拿到甚麼好處,也沒必要繼續遵守和中國的默契,就正面出手拉走香港的人和錢。所以中國官員暴怒,連番批評英國是「偽善」,這並不是說回「英國反正也沒給香港民主但現在又支持香港人要民主」的老調,而是說我作狀關門,你不跟我叩頭商量,反而一言不發就發功撬走我的鎖金窩,英國人不講武德 ~ 所以就要取消雙重國籍,不給他們面子,打的是香港人。
他們說,英國打著支持民主自由的理由,實行吸走香港資源,搏個玉石俱焚,把一個焦土香港留給中國處理。英國人是狡猾的,等到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才出手,在香港實行了焦土戰術,不給中國擁有一個能行使過去強大功能的金融中心。
簡單說整個過程就是:中國 (軍方) 策劃用華為征服世界,歐美反制,中國就拿香港做西人捕獸器;西方就說,我們反對,但你搞的話我們也能承受;香港人的怒火因而爆炸,警黑被動員,大家打了很多場,把香港折騰了,然後中國見既然已經亂掉,不吃白不吃,就連消帶打降旨「國安法體制」搶佔局面,攻佔以往難以動手的諸座大山;至於西方也對中國之搶攤又來一次連消帶打。他們認為自己也是香港的持份者,一直以來都是大家開心賺錢,但現在中國等於要把香港完全獨佔,就打移民牌吸納香港人材資金,要把一個爛攤子留給中國,讓她得物無所用。
以上就是這兩年整個世界發生的事,每一次往還,都是國家級的戰略和動員,根本與香港無關。如果認為香港人有做或沒做甚麼,可以改變既有的局勢,阻止某些災難降臨,是不現實的;因為中美共同體的內爆,即使不在 2019 出現,之後也會出現。
折射巨大文明衝突的香港故事
舉國體制國家如果和歐美民主國家分開,互相鎖國,反而還相安無事,但他們進入了同一個市場和國際架構,磨擦幾乎是不可避免。不過香港為歷史提供的偶然性,是為世界這場東西方史詩級衝突提供了一個故事 (narrative),一層關於民主自由人權的鍍光,也為觀眾提供了賺人熱淚的受難故事,將事情鑲嵌入民主 vs 極權的大敘事。
這對於西方的自我動員是一個加速因素,他們是因這個大敘事而受到感召,但事實上真實的香港是如何,他們並不曉得,也不在乎,所以才會誤信香港人支持侵侵就是全民極右。就像奔赴西班牙內戰的左翼青年、奔赴希臘內戰的拜倫,也不一定懂得當地太多,但可以為理想死在異鄉的戰場上,因為遙遠故事的表層,跟他們信仰的事情產生共鳴。
中國有舉國體制,對外的講故事能力落於下風。當然中國對內也有故事,也強大,那就是 19 世紀以來中國喪權辱國,但現在終於走向復興,要重返榮耀,只要能夠把不懷好意的西方應付了,天朝就會恢復。
這種史詩級的互動,香港人只能順世而行,不用後悔某天做了或沒做某些事,就沒有改變香港的命運。每個人在歷史面前都是自由的,但也無不在歷史必然性的枷鎖之中。那必然性就是,中國和西方並不會永遠水乳交融,因為確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明,他們本身就不願放棄自己的體統。而虛幻的香港,也不過一百幾十年建立在一個暫時的混沌浮沙狀態。現在一切像旭日初升,大白天下,之前歷史多給香港人的,之後不會再有。像一個斯巴達孩子終於被拋到曠野歷練,是否能生存下來,就睇自己。
不必為香港哭泣。蒙古人西征的時候,一路上被毀滅的歷史名城不繼其數,曾經基輔也是極為繁盛的,也在鐵蹄下煙滅,猶太人更是受難了二千年。有論者和網民會討論香港人會像猶太人一樣,有些則說香港人沒宗教,憑甚麼學猶太人。猶太人的宗教,也就是一個故事,讓他們記住 once uppn a time 一個名叫亞伯拉罕的人聽到上帝話語的故事。安德森談民族主義,就特別談報章和小說的促進作用,因為這構成了一個大眾得以投入的共同想像。宗教只是故事的禮儀形式,你會發現聖餐聖禮這一類都是講故事的,聖堂的牆上繪畫都是在說故事,為那些中世紀文盲講述故事。是故事將人們綑在一起。宗教只是故事的其中一種形式,卻不是其必然形式。而香港的故事在東亞乃至世界範圍,都是相當獨特。香港是世界最後的殖民地,其他殖民地的故事已經完了,但香港的一切還在發展之中。
現在香港的故事,將會如此起頭:在一場大戰爭的 end of the beginning,一群自由人的家園被毀,很多人流散離開,有人繼續留守在戰區,但他們都經歷過同一場戰爭。這班人雖然成份雜亂,甚至彼此看不順眼,但都追求自由自主。他們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方法將這個故事流傳下去。故事的結局永遠是開放結局:他們都希望有一天,爾國降臨,大家可以回去聖城重建家園。
只要有了故事,幾乎就不可消滅,即使故事在我們這一代完全熄滅,這個故事也會被其他人拾回來,繼續發展下去。讓香港成為一個文明叢林的迷因。即使最後完成的不是我們的血脈,也會有人接著那個迷因,只要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有一個不同於中國也不同於西方的獨特故事。
北一區轉運中心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我們以後要講好香港故事 — 在「舊香港」一切隨風之後】
不妨從事情的原點開始討論:香港發生了甚麼?又將如何?反送中火花四射,中國遂陸續制訂政策將香港加速「內地化」,進行二次 / 真正回歸。法律界受壓、教師被 DQ、議員被 DQ、公務員要宣誓……還有教育素材要改成「以政治正確為中心主旨」,徹底刪除介紹過危險知識例如公民抗命、批判性思維的通識科。整個香港都已永久改變。
一個必然的大氣候
反送中是歷史中的偶然,我們親歷其中,很容易只見到自己,見不到世界。午夜夢迴,也許我們都會心存僥倖,想到如果當初忍住,抗爭者都採取絕無武力的嘉年華請願,香港是否就不會遭到報復和整肅,「舊香港」就能擺耐一點?
會這樣想,當然是苦難焦慮中人之常情,卻是忽略歷史必然一面的見樹不見林。這件事就像這十年間,我們在舊民主陣營總是聽到類似的話:現在變成這樣,一句到尾都是因為 XXX (可以自填) 搞到抗爭激進化「激嬲阿爺」。講了十年 XXX 都是 XXX,因為那就是只見到歷史的環節,而見不到歷史的大氣候。
《逃犯條例》為何當年提上日程、當中如何操作、點子是誰出的,今日還是一個謎。最接近事實的臆測,是 19 年初美國和加拿大突然抓捕了華為財務官孟晚舟,1 月 28 日,美國正式要求加拿大引渡孟晚舟,並告華為 20 多條罪。中國快速「反制」,就想通過修例把香港化為一個不再歡迎外國人的地方。由美國人要動孟晚舟,到香港要修例,前後不足半年。根據當時的版本,外國人踏足香港就有機會被抓並移交中國審訊。
這一招,將整個香港擺上賭檯,只是為了救回孟晚舟和華為,希望外國就罷手了;但西方跟香港沒有親,對他們來說華為已經太大,不能不攻擊;至於香港在法律上變成中國一部份,他們最多就撤資走人,這也是他們的算盤。把香港焦土了,中國搞一帶一路要用香港做集資和仲裁中心的美夢就要泡湯。事情就像日俄戰爭主要是在清帝國的東北一帶開打,是在打人的領土上打仗。
兩面攻勢加快
華為和解放軍在這一切發生之前,正以科網和數據基建奪取全世界。一時之間連蘋果 Google ,都沒舉國體制支持的華為顯得強大。此乃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研究中美關係的真學者,都已經多有回顧,中美交惡其實是由奧巴馬年代開始,美資在「中美全球化」的體制下,開始由吃甜頭變成吃屎。中國企業有舉國體制支持,以本傷人把西方企業打爆;中國也被指不遵守 WTO 訂下的貿易規則,搞貿易補貼、用各種奇怪方式取得他國技術;企業的知識產權被中國拿了,要控告反而還會被宣佈敗訴,這都是在奧巴馬年代。
然後美國就開始了 TPP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這件事後來被特朗普煞停,改為發起更直接的對中貿易戰,但後來經歷大豆貿易戰之後,也有反覆。Deep state 的方法是慢慢鋪線,期望整個系統去暗地裡壓制中國;特朗普的方法是用猛藥,因為他要兌換阻止美國本土實業職位流失的承諾,並為支持他的中西部選民創造就業。事實上他們都是做同一件事,只是奧巴馬更為狡惑不動聲色,而且打算資糧於友來抗敵,但特朗普則是用美國自身的賭本,並成為那個為西方大鳴大放的喪鐘,提醒他們鬼子來了。
也就是說,香港作為中國對外白手套、做國際中間派的壽命,在約 2008 已開始倒數。不管我們做甚麼,中美也會交惡。香港人不要求民主,中美都會交惡,因為背後都是講錢,阻人搵食等於殺人父母,第一個主戰場也會是香港,因為香港是中西關係之間最脆弱的一個「合作環節」,對雙方來說都不是力量的本部而是投射點。這便是歷史的必然一面。大家沒計到的,是香港本地人的反應如此激烈。北京犯錯,當然是下屬失職;必要時失職也是為了顧全上司顏面的本份。
後來美國就取消香港的貿易特殊地位、嚴打各種勢力以香港為白手套洗錢、轉運物資、取得貿易優惠和鑽營規則。
對中國來說,反制的牌在推出《逃犯條例》時已經打完,後來反送中示威爆炸,動搖整個社會秩序。對中國來說,既然都爛掉了,就乘大亂達至大治,接連推出國安法、取消選舉 (至今)、不斷拉人……之前隱忍 20 年不敢做的,都一次過從腸胃傾瀉而出。因為已經不需要和西方假意友好,爭取時間發展自身實力;那實力已經被西方開始封殺,已經不存在理由繼續容忍香港的半自由秩序。
這也是中國連消帶打、用盡戰略剩餘價值的一招。如果香港人當初默默接受《逃犯條例》,事情可以延後嗎?可能會的,但僅僅只是延後。 6 月 9 號一班無裝備青年不甘心遊行完就走,在立法會發難,引發起波瀾壯闊的歷史,是歷史的偶然一面,然而我們最終還是在歷史必然性的統攝之下。我們經歷的是全球化系統內爆的首階段,西方軍、工、企業組合和中國想「用夏變夷」的動力,並不因為香港人是否支持民主、示威用甚麼力度這樣微小的因素而改變。自 70 年代美國拉攏中國對抗蘇聯以來,這個系統早就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美國認為這是以前扶出來的小弟野心漸露不安份,中國則認為中國復興是歷史必然,跟美國無關,要像打倒國民黨一樣打倒西方共同體,恢復帝國榮光。
全世界都搶香港人
香港的半自由秩序,是中國衰弱時歷史多給香港人的,到中國強大的時候就會收回,理由反正因時制宜,沒有定制;至於西方對香港,也是當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但毀了也是不可惜的,也沒有甚麼理由要出力維持這裡的原生境。所以西方會做的就是接收香港難民,順便吸納他們的人力資源和資金。香港曾經受過中西面兩邊的好處和統戰,現在則承受中西兩邊的壓力和攻擊。
為何一向縮骨的英國也突然大開中門,並且頂住中國的壓力繼續推行,理由和中國在香港重傷之後一股腦「真正收回香港」一樣 —— 西方根本預計了自身不會再在中美共同體拿到甚麼好處,也沒必要繼續遵守和中國的默契,就正面出手拉走香港的人和錢。所以中國官員暴怒,連番批評英國是「偽善」,這並不是說回「英國反正也沒給香港民主但現在又支持香港人要民主」的老調,而是說我作狀關門,你不跟我叩頭商量,反而一言不發就發功撬走我的鎖金窩,英國人不講武德 ~ 所以就要取消雙重國籍,不給他們面子,打的是香港人。
他們說,英國打著支持民主自由的理由,實行吸走香港資源,搏個玉石俱焚,把一個焦土香港留給中國處理。英國人是狡猾的,等到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才出手,在香港實行了焦土戰術,不給中國擁有一個能行使過去強大功能的金融中心。
簡單說整個過程就是:中國 (軍方) 策劃用華為征服世界,歐美反制,中國就拿香港做西人捕獸器;西方就說,我們反對,但你搞的話我們也能承受;香港人的怒火因而爆炸,警黑被動員,大家打了很多場,把香港折騰了,然後中國見既然已經亂掉,不吃白不吃,就連消帶打降旨「國安法體制」搶佔局面,攻佔以往難以動手的諸座大山;至於西方也對中國之搶攤又來一次連消帶打。他們認為自己也是香港的持份者,一直以來都是大家開心賺錢,但現在中國等於要把香港完全獨佔,就打移民牌吸納香港人材資金,要把一個爛攤子留給中國,讓她得物無所用。
以上就是這兩年整個世界發生的事,每一次往還,都是國家級的戰略和動員,根本與香港無關。如果認為香港人有做或沒做甚麼,可以改變既有的局勢,阻止某些災難降臨,是不現實的;因為中美共同體的內爆,即使不在 2019 出現,之後也會出現。
折射巨大文明衝突的香港故事
舉國體制國家如果和歐美民主國家分開,互相鎖國,反而還相安無事,但他們進入了同一個市場和國際架構,磨擦幾乎是不可避免。不過香港為歷史提供的偶然性,是為世界這場東西方史詩級衝突提供了一個故事 (narrative),一層關於民主自由人權的鍍光,也為觀眾提供了賺人熱淚的受難故事,將事情鑲嵌入民主 vs 極權的大敘事。
這對於西方的自我動員是一個加速因素,他們是因這個大敘事而受到感召,但事實上真實的香港是如何,他們並不曉得,也不在乎,所以才會誤信香港人支持侵侵就是全民極右。就像奔赴西班牙內戰的左翼青年、奔赴希臘內戰的拜倫,也不一定懂得當地太多,但可以為理想死在異鄉的戰場上,因為遙遠故事的表層,跟他們信仰的事情產生共鳴。
中國有舉國體制,對外的講故事能力落於下風。當然中國對內也有故事,也強大,那就是 19 世紀以來中國喪權辱國,但現在終於走向復興,要重返榮耀,只要能夠把不懷好意的西方應付了,天朝就會恢復。
這種史詩級的互動,香港人只能順世而行,不用後悔某天做了或沒做某些事,就沒有改變香港的命運。每個人在歷史面前都是自由的,但也無不在歷史必然性的枷鎖之中。那必然性就是,中國和西方並不會永遠水乳交融,因為確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明,他們本身就不願放棄自己的體統。而虛幻的香港,也不過一百幾十年建立在一個暫時的混沌浮沙狀態。現在一切像旭日初升,大白天下,之前歷史多給香港人的,之後不會再有。像一個斯巴達孩子終於被拋到曠野歷練,是否能生存下來,就睇自己。
不必為香港哭泣。蒙古人西征的時候,一路上被毀滅的歷史名城不繼其數,曾經基輔也是極為繁盛的,也在鐵蹄下煙滅,猶太人更是受難了二千年。有論者和網民會討論香港人會像猶太人一樣,有些則說香港人沒宗教,憑甚麼學猶太人。猶太人的宗教,也就是一個故事,讓他們記住 once uppn a time 一個名叫亞伯拉罕的人聽到上帝話語的故事。安德森談民族主義,就特別談報章和小說的促進作用,因為這構成了一個大眾得以投入的共同想像。宗教只是故事的禮儀形式,你會發現聖餐聖禮這一類都是講故事的,聖堂的牆上繪畫都是在說故事,為那些中世紀文盲講述故事。是故事將人們綑在一起。宗教只是故事的其中一種形式,卻不是其必然形式。而香港的故事在東亞乃至世界範圍,都是相當獨特。香港是世界最後的殖民地,其他殖民地的故事已經完了,但香港的一切還在發展之中。
現在香港的故事,將會如此起頭:在一場大戰爭的 end of the beginning,一群自由人的家園被毀,很多人流散離開,有人繼續留守在戰區,但他們都經歷過同一場戰爭。這班人雖然成份雜亂,甚至彼此看不順眼,但都追求自由自主。他們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方法將這個故事流傳下去。故事的結局永遠是開放結局:他們都希望有一天,爾國降臨,大家可以回去聖城重建家園。
只要有了故事,幾乎就不可消滅,即使故事在我們這一代完全熄滅,這個故事也會被其他人拾回來,繼續發展下去。讓香港成為一個文明叢林的迷因。即使最後完成的不是我們的血脈,也會有人接著那個迷因,只要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有一個不同於中國也不同於西方的獨特故事。
北一區轉運中心 在 【2015黑貓之星】北一特販區– 王志傑-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平常服務契約客戶,也常於節日支援鄰近營業區,希望和黑貓夥伴一起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 <看更多>
北一區轉運中心 在 【2015黑貓之星】北二特販區– 黃素芬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每當協助客戶解決包裹問題後,客人所給的溫暖回饋,都是工作中最美好的時間。 ... <看更多>
北一區轉運中心 在 轉運中心代表黑貓宅急便的心臟,支撐著內部流程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轉運中心 代表黑貓宅急便的心臟,支撐著內部流程, 讓南來北往的包裹可以確實交到收件人手中。 耗時2年全新打造上萬坪的「中壢綜合轉運中心」 終於在本月份正式啟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