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昨天接到健保要漲價的通知後,大概全德國的公保保戶都傻眼,今天公保大老TK老闆說:不要緊張!這次漲價僅限2021年,2022年會漲更多🤑。
昨天大家看到我們繳的健保保費後,好像滿多人有一些疑問,我歸納出以下幾個:
1. 萬一薪水不夠支付那麼高的保費怎麼辦?
A: 不是每個人都繳一樣的保費,公保的話會以薪資、職業、婚姻狀況、家庭成員狀況計算,賺多繳多;賺少繳少,月薪低於7、800歐元(約台幣23000)屬低收入戶,就不用繳任何税和健保費。
2. 公保這麼貴轉私保不是比較划算嗎?
A: 如果是單身或是結婚但是沒小孩的話確實是,但是如果有小孩之後保私保,很多時候會比公保貴很多。
再來是在65歲以前,如果有任何問題需要復健或是無法繼續原本的工作,需要接受新的職業訓練,這些費用是退休金部門支付,65歲之後任何復健都是健保給付,但是如果是私保的話,這些保險公司也不是吃素的,私保會竭盡所能地不支付復健費用,常常要醫生寫很多診斷書告(警)知(吿)這個復健治療是必須的,私保公司才會心不甘情不願的支付。
3. 可是在德國看病都不用額外繳費啊!光這點就比台灣好!
A: 嗯⋯⋯⋯那你覺得錢從哪裡來!?
我在德國的幾次看病經驗,手摔斷、看婦科、家醫科、打預防針⋯⋯確實當場完全沒付錢,沒有掛號費、耗材費。在德國很多疾病例如癌症,各種藥物不管是化療、電療、標靶藥物或是心導管手術哪一種材料、住院的各種耗材⋯⋯都不用額外繳費,就是因為大家保費都繳很多,健保制度的經費才足以承擔這些。
4. 這不是這次我搜集到的疑問,是我之前回台灣聽到親友的抱怨,有位長輩說台灣的醫療就是不好,醫不死也治不好,像糖尿病、高血壓,藥怎麼吃都吃不好,就是要去國外才醫的好。
我的心裡murmur:自己吃太好生病不檢討不乖乖吃藥控制,很多疾病到世界各地治法都一樣,得了之後就是只能乖乖吃藥控制跟疾病和平共處,這位長輩財力不容小覷,卻也沒見他去他所謂醫的好的「國外」治病🙄
5. 既然健保收費這麼高,那醫院和國家健保經費一定都口袋賺飽飽囉?
A: 在這個體系當中,如果明確知道各種開銷和盈虧,就會知道這當中沒有誰是荷包賺飽的,有很多的隱藏花費一般人不會注意到,醫療體系本來就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的營利組織,雖然會無奈要繳更多保費,但是這個制度的用意一直以來都是希望每個人不論貧富,都能擁有平等接受醫療的權利,有的人會埋怨,我繳那麼多卻也不常用甚至用不到,我覺得這根本炫耀文無誤,這表示你/妳不但經濟無虞還一尾活龍欸!! 這樣不好嗎?!有一天當你需要的時候也能夠慶幸有這樣的保障😌
所以雖然賭爛,還是認命乖乖繳保費,希望院長可以多送一些維持理智的良藥🍷🍷🍷
化療健保有給付嗎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十年後,台灣醫院距離 AI 會更近一步嗎?兩位前線醫師:流程線上化是第一步!
Posted on2020/10/28
採訪統整/鍾佳瑀;文字攝影/盧亞蘭
在 2020 幾乎被疫情籠罩之下,數位醫療的概念無疑是整個國際的趨勢,對此,我國 經濟部近日也首度將「數位醫療」的項目, 加入 了租稅範圍,修訂「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但除了公部門的推動、科技業的發展、及學者的研究外,要 真正暸解「數位醫療」,或許還少一塊最關鍵的觀點——究竟醫生們自己是怎麼看待與科技碰撞的火花?身處其中的 醫療體系人員們,對於「數位轉型」的實際心境又是什麼 ?
這次專訪到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明源、以及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除了要提供前線視野、也要帶讀者深度理解距離數位醫療的「最後一哩路」有什麼門檻?未來台灣要是有 AI 醫院,會長什麼樣子?
除了解開「法規限制」,政府還需思考「誘因」配合
要談醫院的數位轉型前,或許該先了解醫療體制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仰賴健保制度之稱的醫院體制,要燒光柴火了。黃明源醫師表示,身為健保的供給端,深知 台灣保險制度長久下去會失衡 ,因為目前只有單一給付單位,產業利潤不夠高,卻要求越來越多,沒辦法繼續發展。
曾赴英國深造的黃醫師也以當地體系——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解釋,雖然英國也有「照顧全國醫病」的這種單位,但不同的是 英國政府連醫院都全部一起經營,所以很清楚成本、利潤、等營運端問題 。
照理來說,控制病人少進醫院、少浪費資源、減少開支、醫療服務品質才會上升,但台灣的情況是,假設病人不來,醫院就沒得賺,得多看一個病人才能多賺一塊錢,所以當前要提升品質的話,就要找第三方進來。但首先,是政府要鼓勵 。
上一篇專訪提到,陽明大學前教授張正說:「法規要怎麼修改,業者可以提出來討論」,而黃醫師聽到後,表示這後面還要再加上一句:「而且 醫生們想問的是『給付』要怎麼跟進配合?」簡單來說,政府一隻手是「法規」、另一手則是「給付」;一邊應該解開限制、另一邊則尚需要誘因配合。
黃明源分析,以本次企劃專題的 第二篇 、及 第三篇 的遠距醫療平台來看,長期使用的話,的確可以節省病人時間、及成本效益,但在 健保不會給付之下,最終醫院的品質就一樣無法提升 。再以 第四篇 提及的科技醫廠來說,其實台灣有許多此類型的新創醫材廠商,但產品卻鮮少用在台灣醫院,原因是,儘管政府可能有鼓勵「創新」和「數位化」,但還沒有配套措施來激勵大家去用,等於科技業者被鼓勵嘗試,但產品卻賣不出去,或是只能賣給國外廠商,然而 最大客戶——健保單位,卻沒有要買單 。這如同政府一邊喊著「鼓勵創新」,但另一邊又呈現「有新技術我也不買單」的窘境。
遠程科技,只是推動醫療數位化的「第一個門檻」
黃明源表示,在數位醫療領域裡,其實 最重要的是「流程線上化」 ,並以他為癌症中心做的優化來解釋。首先要了解,癌症病患在醫院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個晚上,且在施打完化療藥物後,便會返家,所以絕大部分的痛苦都在家裡發生,幾週、幾月才見一面的主治醫師,在診間其實幫不上太多忙,因為除了調配針藥外,舉凡飲食營養、居家照護、心理支持、針灸按摩…… 等各種輔助支持,都不在診間發生,平常病患有問題,通常都個別用 LINE 聯繫個管師 。
黃明源解釋,若醫病之間的溝通管道是院端的 Facebook Messenger,病人在家有問題就可以先問機器人,機器人也會將該病患的紀錄統整,當發現狀況緊急,則會通知個管師介入。而這些 虛擬帳號要怎麼設計、怎麼應答,就是一種「流程改造」,所以這不單單是打造一個軟體,而是一種服務模式、給病人的工具、及醫療端監看的數值紀錄整合。
儘管黃明源的診療間已經開著一台桌機,但訪問的同時,他又打開了自己隨身攜帶的筆電,裡面出現一套簡易、但一目瞭然的系統,上面記錄著癌症病患哪天、哪個時間、出現程度多嚴重、多頻繁的疼痛。但黃明源笑說:「這個系統太陽春啦,被科技廠商看到會笑掉大牙」,他表示,其實最需要的是「流程整合」,而非引進高端技術。
黃明源強調,遠距只是一個初階的「門檻」,因為當前大家在講 AI、5G 等數位革新,但回過頭來需要「看病」時,又得回去掛號排隊,等於一切又回到原點。 假設醫生不能在線上有互動,那軟體、服務、器材怎麼做先進創新都沒用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則表示,AI 的導入就是醫院的數位轉型,但 醫院流程的確要先轉型,才會符合 AI 的效益 。
李金美以近 11、12 年來,醫院在推動「無紙化」為例。她表示,其實醫師們最在意的不是手抄資料的繁複,而是事後查資料方不方便,假設讓資料科技化後,流程沒有優化,反而會給醫療團隊增添麻煩。
十年後的台灣醫院長什麼樣子?
以李金美所在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來說,近年引入許多 AI 工具,例如與 HTC 的健康醫療事業部—— DeepQ 合作的機器人「蘭醫師」、及與華碩智慧雲端軟體研發中心(AICS)合作的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這些 AI 工具能幫醫師做 臨床影像的風險判斷 、以自然語言搜索把 病例文本做分類 。李金美表示,雖然 AI 是醫院高層的策略,但醫生們也都很有興趣,好奇 AI 具體能幫醫療團隊做到哪一步。但 AI 要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因為一個新的的模式要結合在醫療場域,需要來回驗證,並不是想像中,一只戴上就會自己運行的 Apple Watch,且一個醫院適用的,另一家也不一定能用。
黃明源則表示,首先要思考的,是 如何把醫療團隊線上化 ——把多方單位的溝通做線上流程設計,因為不是丟出新軟體,病患和院方就能馬上使用。但比較可惜的是,台灣很少醫院有在經營這塊領域,因為研究開發很花時間,也不會賺錢,而有在執行的大醫院也多是仰賴政府的「計畫」來試辦,等於研發也不永續。
黃明源補充說到,要把病人照護線上化、效率化,其實不需要太複雜的技術、或專利,但比較好的情況是,任何醫療體系研發出來的東西,可以跟外面世界的新創公司聊過,因為 外部會比院內更懂「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做到規模化的問題 。這當然也會比反過頭來,由新創進入醫院,探討院方內部系統來得有效。簡言之,就很像學校做研究後,把想法執照出去的概念會比較順利。
但要負責「找商模」的醫療軟體新創,其實也面臨到一個難題。 假設以「訂閱制」的購買模式來使用新系統,在醫院有提升營收的前提下,通常一個月、一個科別願意撥一萬元,但試想,一個販售「醫療科技產品」的公司,不太可能一年只能賣一位客戶 12 到 15 萬元,絕大部份的營運模式,還是如運用在手術相關的系統,一次就要花個幾百萬買斷。
其實 AI 要落地最辛苦的,是把想像貼近實際、貼近臨床可以用。從前期用醫師人力去「貼標」、訓練機器,到後期結合進醫院資訊系統系統、等待法規通過,時間會拖很長。 至於問及醫師們對台灣 10 年後「智慧醫院」的想像是什麼?李金美則答,希望 AI 能讓醫生更專注在病人,彙整蒐集等的工作就給科技處理,讓醫院品質上升。
附圖:醫療團隊使用數位化程式示意圖。圖片來源:24 Hour Health Store,CC Licensed。
黃明源醫師使用自己與團隊研發的系統,輔助影像追蹤紀錄。圖片來源:《科技報橘》攝影。
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圖片來源:李金美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10/28/ai-for-doctors/?fbclid=IwAR3swRvdyvZfGT78kpIqG1-FmuvYy8RHxjxepRDRdaSi_hCJczrKcwcWHQI
化療健保有給付嗎 在 護理師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任何領域都有值得不斷學習效仿的一面。
有些事不是我來教你,而是過程你讓我更成長。
任何相遇都有箇中道理,因緣具足就達成了。
蘭嶼義診除了美景照,其實有更多我想紀錄分享的心情。在護理工作領域我算有一點點資深的學姊,畢竟在醫學中心可以活30年,堅持一直站在第一線而沒被現實打倒,不管周圍有任何壓力或耳語或負面能量,皮要有點厚、耳要有點背、手腳不能鈍、心要學會自己點燃一把小火持續燒,就對了!
我以為工作上自己做得已經很好,對內對外不用解釋,盡力就是滿分。去蘭嶼義診這幾天,我反思眼前熟悉到不行的工作竟然覺得:我到底做了什麼?給個案真的是他們需要或只是我想給的?會不會早陷入管子與洞的關係而已?我有把基本需求放入第一考量嗎?
有句話說:拿掉名片頭銜,我是什麼?
反問自己:拿掉病人身上管路,他需要什麼?
這問題有點可怕,沒有頭銜我什麼也不是,不是護理師,不是組頭,不是專業人員,可能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中年歐巴桑。而拿掉管路後,病人不需要我幫忙了,那他需要誰?還要護理師訪視關懷追蹤嗎?我不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圖中有五張照片都處理過,是牙科義診過程看到很震撼自己的情境,這幾位都沒有留置管路。
左上:在獨居長輩家狹小的床鋪邊上,護理師跪坐在很窄的邊上,握著阿公的手慢慢安撫,用母語解說等一下治療的過程,外面溫度37,沒有窗戶室內又瀰漫曬魚乾的味道,能維持溫柔的講話真的非常不容易。
右上:這一戶沒有門,所謂的牆僅勉強靠塑膠網狀分格,床靠簡單木板釘成小平台,阿嬤虛弱的躺在上面,說話的聲音有氣無力,護理師直接踏上平台耳朵貼近阿嬤的臉,聽阿嬤緩緩說她想表達的事情。
左下:個案診斷癌症,定期回台東化療+電療,治療讓個案末梢麻且刺痛,護理師到宅執行美足護理,增加末梢血液循環 ,一邊放著個案熟悉聖歌,舒緩情緒與不適症狀,藉由溫度力道的接觸,讓安寧個案放鬆,得到平靜。(反觀台灣的安寧居家服務都啟動較晚,在團隊介入的時候大多已經只能數饅頭了)
正中下:個案洗牙,言語不通,我在旁協助,透過牙醫師右手下的嘎吱窩空間,看到另一名溫柔又有安全感的堅定陪伴著。
右下:阿嬤失智,喜歡唱歌,在牙科治療前大概唱了十首歌,護理師不急不徐陪著安撫情緒,坐在木板床邊牽阿嬤的手,引導後續治療進行。
護理如果跳脫健保給付可以不計本錢的只為提升生活品質而訪視,那真是大同世界耶!
好吧!我白日夢……
如果老了,我想可以考慮遷居去住這裡了,有人性化的照護,非常放心。
我的管案量與訪視量是這裡的N倍,所以很難做到。
化療健保有給付嗎 在 標靶藥有健保給付嗎?口服標靶藥抗癌成功案例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標靶藥有 健保給付嗎 ?口服標靶藥抗癌成功案例|非凡好健康肺癌特輯-5. 3.9K ... 乳癌 化療 標靶治療該怎麼選?副作用比較治療後照護【 醫生醫事乳癌篇EP3】 ... ... <看更多>
化療健保有給付嗎 在 健保署- 免疫療法藥物納入給付可治療8⃣種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連新的免疫藥物都能有給付化療標靶都無效才能使用也很合理。有能力負擔的 ... 舌癌切除5/4,馬上要化療電療,標靶要錢或很貴嗎? 4 yrs. Recent Post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