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劇推薦:老東周列國志
-
各位好
我最近常跟我女兒一起看這部經典電視劇(1998年版)
裡面把春秋戰國時代的各個經典故事
包含許多成語出處
都用最樸實的方式完整呈現
-
主演唐國強飾演第一位霸主鄭庄公
也就是著名的黃泉見母的故事主人翁
唐國強也是我小時候看的老三國的諸葛孔明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那個
-
春秋戰國時代
是一個文化大爆發的時代
儒道墨法、百家爭鳴
也是小學生常用成語的最重要出處來源
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嘗膽、負荊請罪等等
都有他的典故來源
也能夠從春秋戰國時代的許多故事中
得到人倫發展的相關哲理
不忠之臣、不孝之子、不仁之君、不義之行
種種過去錯誤的行為舉止
都能夠給小學生一些思想上的啟發
-
孟子云: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裡面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名相治國的故事
劇中均有一一忠實呈現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前半生如何顛沛流離
後半生如何勵精圖治、稱霸諸侯的故事
也都值得一起看的家長們一起反思
-
我跟我女兒看完了
推薦給大家
希望大家都能夠知古鑑今
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今日與本院唐主任會晤後有感
欲成大事者,
絕非剛愎自用、橫衝直撞能夠成事。
-
共勉之
-
勵精圖治典故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揭秘臥薪嘗膽的真相 勾踐到底有沒有這樣做過
歷史春秋網
臥薪嘗膽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個成語,意思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甘願忍辱負重,其背景典故就是越王勾踐滅吳的故事。勾踐滅吳是真,但「臥薪嘗膽」究竟有沒有發生過呢?根據《史記》中的記載,勾踐的確有過「嘗膽」,但並沒有提到「臥薪」,所以就有人提出質疑,勾踐究竟有沒有這樣做過呢。要想知道其中的真相,就必須弄清楚「臥薪嘗膽」這個成語的來歷是怎樣的,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吳越爭霸,打了敗仗的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作為一個流傳千古的勵志故事,臥薪嘗膽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向上,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四個字告訴世人,只要胸有大志,那麼身處逆境也可成功。
然而,歷史上真有「臥薪嘗膽」這回事嗎?學者考古戰國竹簡,證實這是古人虛構,根本不存在!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卻被勾踐大敗,闔閭因此重傷。臨終之前,闔閭囑咐夫差為他報仇雪恥。
公元前494年,勾踐聽說夫差正在練兵,正在練兵備戰,就先下手為強。於是,吳越爆發「夫椒之戰」,結果越國大敗。
為了一線生機,勾踐派遣文種出使吳國,大肆賄賂吳國權臣伯嚭。最終,在伯嚭幫助下,在美女財物攻勢之下,夫差拒絕伍子胥的建議,答應越國臣服請求,放過了勾踐,但卻要勾踐入吳侍奉夫差,為夫差鞍前馬後的服務。
由於勾踐讓夫差滿意,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之後,勾踐與文種被釋放回國。勾踐回國之後,立志發憤圖強,不讓舒適生活消磨銳氣,所以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裡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這就是臥薪嘗膽故事的前因後果。
然而,學者考古戰國竹簡,卻可以清楚的看到,臥薪嘗膽根本就不存在。
2008年,清華校友從境外拍賣,得到了2388枚戰國竹簡,隨即捐贈給了清華大學,這就是廣為人知的「清華簡」。在清華簡中,有一篇叫《越公其事》的文章,就詳細敘述越王勾踐兵敗後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滅掉吳國的歷史。在這一篇文章中,根本就沒有臥薪嘗膽。
吳人既襲越邦,越王句踐將惎復吳。既建宗廟,修祟位,乃大薦攻,以祈民之寧......王並無好修於民,三江之渚茲民暇自相,農功得時,邦乃暇安,民乃蕃滋。至於三年,越王句踐焉始作起五政之律。
《越公其事》中,不僅沒有談到「勾踐鞍前馬後侍奉吳王夫差」,而且也沒有提到勾踐臥薪或嘗膽,只是說勾踐除了必要的建宗廟、修祟位、祈求民安等,凝聚民心、恢復正常秩序的政策之外,其他都一成不變,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三年之後,才開始實行「五政」。
其實,不僅是《越公其事》沒有記載,《左傳》、《國語》、《史記》、《吳越春秋》中都沒有臥薪嘗膽的記載。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只記載了勾踐嘗膽的故事,即「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中,只記載了「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一種很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蓼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睡覺時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著睡覺。
從這些講述吳越歷史的主要史書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臥薪嘗膽並不存在。
既然如此,臥薪嘗膽的故事又如何流傳出來的呢?
原來,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所謂擬,就是蘇軾為孫權虛構一封信給曹操。書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臥薪嘗膽」。到了南宋時期,文人墨客將勾踐與臥薪嘗膽聯繫了起來,由此南宋的書籍屢屢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到了明朝,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已經廣為人知了。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就極力渲染勾踐苦其心志的臥薪嘗膽故事。明末作家馮夢龍在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及臥薪嘗膽。
可以說,臥薪嘗膽的故事,根本不是歷史上的真實事蹟,而是宋朝人虛構的一則故事罷了。
鮮為人知的是,在勾踐臥薪嘗膽之前,還有兩個人臥薪嘗膽,一個是蘇軾文章中的孫權,還有一個卻是吳王夫差!
因為夫差為報父仇,所以勵精圖治,一心打敗越國。所以,南宋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時,說夫差「坐薪嘗膽」。即便到了明朝,勾踐臥薪嘗膽已經廣為人知了,但還有文人認為夫差臥薪嘗膽,比如明末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為報父仇,臥薪嘗膽激勵自己。
可見,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經過古人千年渲染,勾踐臥薪嘗膽如今已經天下皆知了,讓人以為這是一個真實的勵志故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