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企業轉型解方! 線上總論壇熱烈報名中】#廣告贊助
⠀⠀
📌110年人力資源策略系列論壇|疫常時代,企業的轉型與突圍
📌遠見YouTube頻道 #線上直播
📌總論壇 10/19(二)
🔹10:00-12:00【主題一】領導企業新思維 打造高效遠距團隊
🔹13:30-15:25【主題二】企業轉生術 創新轉型的每一步⠀⠀
⠀⠀
🟠免費報名線上論壇👉https://bit.ly/2VYwmSK
⠀⠀
面對疫常時代下的數位轉型變革,該如何找到突圍解方?🤔
💡想了解企業與員工的遠距管理「新法」嗎?
💡該如何用數位工具創造遠距領導力?
⠀⠀
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邀請您,一起參與線上總論壇,
踏穩創新轉型的每一步!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
📢前2場線上論壇,歡迎點擊觀看
🔹疫常時代下的遠距工作與管理 https://bit.ly/2XCMABv
🔹超疫創新 從企業優化到產業轉型 https://bit.ly/3jhoPHs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PLive】2021060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1400)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7)日為因應COVID-19疫情,14:00 由指揮官陳時中召開記者會。 出席名單 第一排由左到右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陳正祺 物資組組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張上淳 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 中央...
勞動部人力發展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創新工場和BCG咨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看看無人機技術起家的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生產全環節,提升全球農業生產效率。
改造者系列:農業「+AI」全環節守護新疆棉花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極飛科技是一家致力於未來農業的AI科技公司,極飛將無人機、機器人和傳感器部署在稻田、麥田和棉花田裏,用技術賦能農業中的播種、農藥噴灑、栽種管理、甚至天氣監測環節。用於作物噴灑的極飛科技R150農業無人車已經被推廣到了英國,應用在蘋果、草莓、黑莓等多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流程中。
在采訪中,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表示,AI在農業的應用才剛剛開始,未來極飛會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例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在農業領域,隨著機器自動化、機器視覺、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農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也被不斷加速。以極飛科技為代表的一批農業科技企業,通過無人機、智慧農業系統等科技賦能,使得傳統的農業勞動更加高效、環保、節能。
1 「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削弱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本期受訪嘉賓:龔檟欽
極飛科技將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帶進農業生產,通過構建無人化智慧農業生態,讓農業進入自動化、精准高效的 4.0時代。
龔檟欽是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2018年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封面人物。龔檟欽曾任鳳凰衛視特約海外記者、國家地理製片人。龔檟欽先生擁有悉尼大學學士學位、巴黎九大與清華大學聯合博士學位在讀。
■對談實錄
Q1:極飛科技最早以無人機技術起家,後來為何選擇進入農業這一垂直領域?
龔檟欽:極飛科技以無人機航模控制器起家,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曾嘗試過把無人機技術帶到電力巡線、安防、南極科考、物流等諸多領域,但很多領域的應用很難市場化,比如物流或電力巡線在當時都受到市場規模和法律法規的制約,難以發揮無人化技術的最大價值。
2013年9月,由於機緣巧合,極飛科技開始探索農業這一領域的無人機應用。我們發現,有客戶購買極飛的飛控之後進行改裝,拿到新疆去做航拍,還有許多人看到極飛之後在考慮用無人機做農藥噴灑。於是當月我們也一起走訪了新疆。9月正值棉田收穫期,我們卻看到大量農民背著藥箱,忍受著刺鼻的氣味在噴灑農藥,原因就在於新疆已經請不到采棉工了,需要農民噴灑脫葉劑來保證棉花同步成熟,再由大型采棉機統一采收。但是人工噴灑脫葉劑的效率非常低下,而用拖拉機噴灑又會軋壞棉花導致減產。
當時的新疆不僅缺乏采棉工,連噴灑脫葉劑的人工也請不到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從前每年秋天新疆會有六七十萬人坐著綠皮火車從四川、河南、陝西來采棉花,如今這樣的畫面已難以再現。新疆出現了勞動力供給的缺口,而這也正是機器和技術能夠賦能的地方,就采棉催熟而言,要求脫葉劑的噴灑量不高,無人機這種空中飛行的機器有著天然的優勢——能夠在空中精准、均勻地噴灑,很大程度上減少人力並提高效率。不只是采摘,從播種到收穫的全流程中,機器人能高效地完成許多任務,包括播種、施肥、除草、除蟲等等,無人機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尤其在生產期較短的地域迅速提高單位時間的產量。由此,無人機能為農民釋放更多產能,一個人能管理的農田更大,即技術賦能土地規模化集中,而土地規模化之後農民對機器的需求也更大,從而進入「技術加速資源有效整合」的正向循環。
目前,極飛科技的無人機已經覆蓋了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2,從棉花延伸到了水稻、小麥等需要大量人工的作物,從新疆延伸到了東北、雲南等全國大部分地域。
我們一直相信,當腦海裏有一項技術的時候,你要為技術選擇一個行業,選擇用技術來做什麼事。
2截至2020年10月,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棉花脫葉劑作業面積占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
Q2:極飛在賦能農業的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什麼挑戰?極飛是如何應對的?
龔檟欽:在工業裏,規模化生產的工廠是工業自動化的天然載體,但在農業裏,農戶的規模差異很大,許多農戶的農田本身很小,對於機器應用能帶來的成本優化是無感的,這就涉及到「技術下鄉的微觀載體是誰」的問題。
極飛最早發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縣城裏做婚慶攝影的攝影師,隨著航拍變得越來越容易,他們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但是農民不會用無人機,極飛就請這些攝影師,或者說飛手,去幫農民打農藥。飛手發現農業用無人機的頻次高得多,市場又大,農民與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比較大的技術差距,於是這些飛手們便成為了極飛下鄉的第一批「用戶」,架起農民和農業科技之間的橋樑。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批飛手開始感到困惑,他們並不懂農業、不懂種植,也無法識別農藥的真假,於是另一批群體出現了——農資店。農資店主往往很懂農戶,很清楚周邊農戶種植的作物種類、規模,也有農戶的熟人網絡,由農資店來推銷無人機、提供打藥服務等,就會容易得多。農資店就這麼成為了極飛的「經銷商」。
兩三年後,隨著無人機、無人車等設備的滲透更高、覆蓋範圍更大,農戶開始出現對無人機維修的售後需求,農機商便成了我們的夥伴。農機商有更大的店面,有展廳、有維修車間,就像是汽車的4S店。他們也懂農業、有銷售團隊和培訓團隊,農機商就成了極飛「更大型的經銷商」。
到這裡,整個產業鏈已經連接上了,商業模式被驗證了——農機商可以幫我們推廣農機,農資店、無人機飛手可以幫助培訓。對極飛來說,分銷商就是農機商,經銷商就是農資商和飛手。
Q3:極飛自然衍生的渠道網絡非常有趣,從更大的農業產業鏈角度來看,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產業鏈中的傳統企業?
龔檟欽:農業產業鏈中的企業可以簡化為三大類:作物科學公司、農業技術公司、食品與供應鏈公司。作物科學公司包括拜耳、中化等,研究農藥、化肥、種子,負責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食品與供應鏈公司包括拼多多、百果園、盒馬等,把農產品變為商品,進行流通並銷售。農業技術公司負責農產品、農作物的生長管理,通過技術來幫助農業提升效率,極飛就屬於這一類。我們有一個說法是極飛幫助了農產品進行「光合作用」,通過抵抗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氣候、資本、勞動力等多方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
農業技術公司位於另兩類公司中間,起到連接上下游的作用。比如作物科學公司想知道種子的生產效果、農藥的效果,可以通過極飛的種植管理記錄來做調研,從而優化下一代產品。比如農產品超市想采購無過量農藥的水果,可以調取極飛植保服務記錄來識別更高品質的水果供應商。可以看出,除了提升效率之外,極飛還提升了農業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相應地,在終端也會產生更高的價值回報,農民能獲得更多收入,消費者願意為此買單。
Q4:極飛對未來的發展規劃是什麼?會繼續深耕農業還是拓展更多行業應用?
龔檟欽:極飛選擇深耕農業,因為對於已經有七年技術和經驗積累的我們來說,再造更多其他類型的農業機器人、無人機,或者結合材料科學、結構設計優化農業機械,再或者把AI演算法嵌入農業機器,並不會太困難,但別的行業企業要進入農業是很難的,農業的行業壁壘還是很高的。
而且,在農業中AI的應用剛剛開始,未來我們可以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比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又比如探索作物科學,用深度學習來挖掘作物性狀,再通過優化生長管理極大地提升作物產量或品質,這些都是未來的方向。
■要點回顧
1、在垂直產業生態中,AI企業大可以自建網絡,根據協同性和互補性來決定網絡中的生態夥伴。隨著佈局下沉和戰線拉長,構建網絡並不會容易,AI企業需要從挑戰中找尋機遇,用更縱深的網絡推動AI與產業持續交織。
2、AI企業能幫助傳統行業「化不確定為確定」,極大地提升給定資源條件下的生產效率,加速「光合作用」。而傳統企業應當主動與AI企業共同暢想未來,重新想像AI將為行業帶來什麼價值和機遇。
3、AI企業可以在垂直領域中探索將業務與AI以及生物、材料等諸多技術進行融合,持續深耕垂直領域。
勞動部人力發展署 在 陳菊(花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繼9月初,我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王幼玲、紀惠容,監察委員王美玉,前往高雄旗津及前鎮漁港針對境外聘雇外籍漁工勞動條件進行履勘,我們在中秋節的前夕前往宜蘭南方澳,瞭解境內聘僱外籍漁工岸邊生活環境進行視察,也在視察結束後於蘇澳區漁會進行座談會,包括勞動部、漁業署、宜蘭縣政府農業處,以及蘇澳區漁會皆出席座談,並針對勞動基準法第84條之1的適用問題、外籍漁工逃逸、人力仲介等議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臺灣漁業在世界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永續發展、合理對待外籍漁工,使台灣成為更進步的人權國家,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國家人權委員會十分關心,如我們正在執行中的「外籍漁工人權專案報告」就是要展現政府的用心與努力,一定要讓外籍漁工的勞動條件必須符合國際的人權標準。
勞動部人力發展署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PLive】2021060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1400)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7)日為因應COVID-19疫情,14:00 由指揮官陳時中召開記者會。
出席名單
第一排由左到右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陳正祺 物資組組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張上淳 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陳時中 指揮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陳宗彥 副指揮官
教育部 潘文忠 部長
第二排由左到右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莊人祥 發言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周志浩 疫情監測組組長
勞動部 王安邦 次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羅一鈞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
— 分享・按讚・追蹤 —
讀懂疫情》WHO:變種病毒以希臘字母代稱 疾病為何要正名?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8961
讀懂疫情》16天內Rt值下降,專家如何解讀社區感染現況?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8775
全民抗疫特別報導》週間 1400-1500
https://youtu.be/ED4QXd5xAco
最新發展》全國三級警戒延長 啟動紓困4.0
https://news.pts.org.tw/curation/41
— 公視新聞網PNN —
🚩 特別感謝陽明交通大學陳信宏教授,所帶領的自然語言處理團隊,以AI語音辨識、輔助人力校正,提供中文字幕。
❤ 字幕將於記者會後,24小時內提供。❤
|編輯/Nagao
#疫情最新 #直播
#公共電視 #看見更好的未來
#pSharp #新聞實驗室 #公視新聞網
勞動部人力發展署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是承攬還是僱傭❓雖然勞動部已認定美食外送員為僱傭關係,但美食外送平台仍堅持是承攬,許多外送員基於酬勞考量,#甚至也傾向於維持現行狀態,也就是承攬的關係。勞工的大家長勞動部,看似為我們的外送員爭取了許多權益,卻沒有真正聽到外送員的聲音,請勞動部在調查美食外送員的勞權現況時,也納入外送員的意願與選擇,#在2週內研擬出新興工作型態的定型化契約以及改善策略,以在鼓勵新創企業發展的同時,也保障好勞工的權益。
其實,有「假承攬、真僱傭」疑慮的,還有非常多職業,例如我在10月7日就質詢過的職護議題,#許多職護也都被要求以承攬的方式執業,他們沒有被投保勞健保,甚至還被迫兼任行政、總務、人資等非專職工作。我無法接受的是,職安署後來竟然回覆我說,他們可以勞檢、持續規劃「勞工身心健康保護」的專案檢查,完全沒有回覆到職登、人力、薪資等問題,請勞動部確實清查,現今以承攬的方式執業的職護數量,以及被迫兼任非專職工作的職護數量‼
🎥 10月23日質詢影片網址:https://s.yam.com/WcjMS
🎥 10月5日質詢:https://s.yam.com/dktM7
勞動部人力發展署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簡單列出今天質詢衛福部的 4 個重點給大家:
🔥 台南成大登革熱疫情
在我質詢前,陳宜民委員以台南成大 6 個案群聚感染為由,#要求國衛院在高雄成立南院,我覺得這根本是在耗費不必要的財力和人力。成大感染的第一例雖然是境外移入登革熱案例,但在成大全體師生、社區與醫院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完全undercontrol,為何國衛院還要分別在台南和高雄成立分院?是真的有其必要性,還是在浪費國家資源?
順帶一提,在政府新南向政策的推行下,許多東南亞學生到台求學,他們必須在台居留滿 6 個月才可以申請參加健保,若是他們在入境前就已感染登革熱,會不會因為不想花錢就醫,而帶入影響國內疫情,產生另一個防疫漏洞?
🔥 復能多元服務試辦計畫
長照司提出的「復能多元服務試辦計畫」與健保署的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有何差別?#為什麼不讓我們護理之家承接PAC,卻又推出一個內容差不多的計畫給醫院申請?不會有醫院重複申請補助的疑慮嗎?
🔥 專科護理師的勞動權益
今年增辦的專師培訓,究竟是為了改善專師的照護比,#還是為了補足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後的人力缺口?請照護司比照社工師的報告,在 2 週內提供專師與護理師的專業發展報告給我,包括如何建置工作專業制度、重視執業安全與權益、強化教育訓練、積極參與國際交流等等。
🔥 公衛護理師的職業安全
醫療院間的資訊共享機制,#是否也能提供給需要家訪的公衛護理師?避免精神訪視結果被刺的事件再次發生,請衛福部在一個月內提供相關計畫給我,#以保障所有需要公務訪視的人員。
#質詢
#為護理發聲
#持續壯大護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