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撤離阿富汗了。
中國的大外宣,包括那些在台灣的大外宣協力者,似乎相當歡騰地在吹噓,認為美國終於在內亞撐不下去了,照華腦費拉的邏輯,西方人在檯面上的撤退,可以直接看待為中國的勝利。
但我不這麼想。美國之撤離阿富汗,意味著中國的麻煩正要開始。
這勢頭讓我一下子想到非主流歷史學家劉先生所說的和「八個大大」。劉先生認為,桂枝如果大洪水解體,來自內亞伊斯蘭的「八個大大」的強悍秩序,勢必要征服舊中國的「七個大大」。
這個推論太深遠,我不太能完全理解,但是中共一直在告訴小粉紅,說「八個大大」是中國絕對可靠的好朋友,這就絕對是忽悠了。「八個大大」能跟中共,在東突厥斯坦相安無事,甚至偶爾稱兄道弟一番,完全是因為還有美國這個外人杵在那邊。
今天美國撤了,「八個大大」無法以反美號召來攫取資源了,勢必要往東突厥斯坦的方向覓食。畢竟往北的俄羅斯(與其內亞藩屬)、往西的伊朗,都不比中國好啃,啃起來油水也不豐滿。
「八個大大」往東的戰略選擇可就多了,他可以跟中國稱兄道弟訛詐資源,也可以在北京中樞鞭長莫及的地方,不斷對東突厥斯坦地下勢力輸送彈藥。
美國撤出內亞,戰略收縮回到波斯灣與黎凡特一線以後,就可以好整以暇地把力量集中到第一島鏈了。而窮於應付島鏈的中國,還得抽出注意力,去盯梢被美國解除封印的「八個大大」。這對中國的戰略平衡無疑是個致命而深遠的衝擊。
往更大處想,俄羅斯傳統上是個對陸權貪婪永無止境的餓熊,伊朗始終都以成為伊斯蘭世界之王為最高理念。在阿富汗問題上,中國真的能避開這種三腳督的格局嗎?至於美國,反正內陸鞭長莫及,就給你們三腳督,一桃殺三士,何樂而不為?
中國能夠用歲幣換來和平嗎?現在看起來,連紫光都失救了,年輕人都搞躺平運動了,你覺得北京中樞還能拿出多少歲幣,來填「八個大大」的這個無底坑呢?十年後、二十年後,實在是樂觀不起來啊!
不過台灣也不要高興太早就是了。巨人倒下的時候,勢必在週邊造成大地震。往壞處想,台灣是絕對逃不過地震的衝擊的;但往好處想,台灣只要能撐過大地震,在巨人解體的新時代裡,勢必會有一番新格局。
(圖片來源:《小林家的龍女僕》)
(圖片跟文章內容一點關係都沒有)
(チャイナさん、お腹減った)
勝開大地格局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秦始皇陵為什麼40來年不敢挖?
歷史春秋網
作者:銳峰作品團隊
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眾……按理說,幾千年前的墓葬處理技術在現今如此發達的科技面前應該只是小兒科,難道是有人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有關秦始皇的驚天內幕?或者上面有人在刻意隱藏我們不為人知的真相?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
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都有種有料有趣文章加微信 AMAMCHENG1976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只金雁。
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七: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涂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八: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屍骨才運回咸陽發喪。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十: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
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十一:兵馬俑伉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跡,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佈,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余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
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由於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滅楚時被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亦死於秦將手下,因此與秦始皇結下深仇大恨。
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裡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謎團十二: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解答。
另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跡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於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
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鏈接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十三:秦陵暗藏「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
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台階式「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
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台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九層妖塔」 雖是小說之言,但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台,始於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台」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台」遺跡。
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僅僅是供靈魂出遊地宮的,至於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謎團十四: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
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佈,灌木叢生。
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秦始皇 #秦始皇墓 #謎題 #歷史謎題
勝開大地格局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拜登罕見公佈國安指南 中國是「最大地緣政治挑戰」】
▫️報導全文: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unshiwaijiao/jt-03042021103050.html
▪️官方文件定中國為「威脅」 、「競爭對手 」
上任不滿兩個月,美國國安團隊正在對外釋放信息——外交政策的核心議題是中國。
白宮國安會3月3日下午罕見地公佈拜登政府的《過渡國家安全戰略指南》(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下稱「指南」)。這份24頁的「指南」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分析美國當前面臨的威脅,第二部份則進一步說明如何應對。
「指南」中提到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共15次,遠高於俄羅斯的5次、伊朗 4 次、朝鮮2次。
「指南」把中國視為「新威脅」,並寫道,「我們必須應對一個現實,那就是在世界各國的權力分配格局中,中國正迅速變得更加獨斷。它(中國)是有可能將其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相結合,對穩定而開放的國際體系提出持續挑戰的唯一競爭對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當日稍早發表上任後首場外交政策演說時,也與白宮的「指南」相互呼應,他說,「我們將處理21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即美國與中國的關係。」
布林肯列出外交八大優先工作事項,包含對抗新冠疫情、改善經濟、重建民主、改革移民制度、重振與盟友關係、氣候變遷議題、確保美國科技領導地位、以及對抗中國。中國是唯一被他列入優先工作事項的國家。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到布林肯的說法時,回應稱「對話總比對立好,合作總比對抗強」。他語氣放軟,稱期待「按照兩國元首通話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但同時重申「中方在涉疆、涉港、經貿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
▪️拜登抗中三方向 川規拜隨但有調整
在如何應對中國挑戰上,「指南」提供了三大方向。首先是強化自身優勢,「美國要戰勝更加獨斷和專制的中國,最有效的長遠方法在於投資於我們的人民、經濟和民主。並通過恢復美國的信譽和全球領導地位,確保是美國而不是中國來設定國際議程。」
第二是在面臨美國利益或價值觀遭中國威脅時做出應對。「指南」在此提到中國不公平及非法的貿易、網路竊盜行為、確保供應鏈安全、航行及飛行權以及對台灣等民主盟友的支持,還強調將在香港、新疆、西藏議題上與盟國一起捍衛民主與人權。
最後則是在特定議題上與中國務實合作,減少誤判風險。「指南」點明瞭氣候變遷、全球公衛及軍備控制防止核擴散等是可以與中國合作的領域。
前美國國防部部長室策略師及中情局分析師、現任職於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科馬特(Matthew Kroenig)告訴本台,將中國定義為「威脅」與「競爭對手」,是拜登政府對川普時期中國政策的延續;不過,在應對中國的方式上卻做了調整。
「儘管拜登政府也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但它並沒有像前任政府那樣以零和的方式看待中國,而是強調了潛在的合作渠道。」華盛頓智庫「2049計劃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客座研究員莊宛樺(Jessica Drun)告訴記者,拜登政府更加重視美國在世界舞台的領導力,這與川普的「美國優先」有明顯不同。
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國防研究主任的郭瑞安(Eric Gomez)則說,他認為拜登政府提出這種既要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又要合作的想法聽起來很理想,「實踐上將非常困難。」
「我會很好奇觀察具體怎麽運作。過去確實也有前例,美國能在冷戰中與蘇聯在核軍備控制等問題上進行了一定的合作。」
▪️罕見公佈國安指南 目的為何?
美國總統上任後通常有幾份重要的國安戰略文件發佈,為新政府的國安外交政策確立方向。最受矚目的是在上任約一年內公佈的《國家安全戰略書》。特朗普時代在2017年12月發佈,緊接在2018年1月公佈《國防戰略報告》、2018年2月發佈《核態勢評估報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等。
科馬特說,在上任不滿兩個月即公佈《過渡國家安全戰略指南》是非常罕見的作法。「據我們所知,奧巴馬時期2009年春季曾有過國家戰略指南,但並未對外公佈。拜登公佈指南是試圖給美國政府相關部門傳達信息,哪些是總統的優先要務,而非等待一整年才看到正式的白宮國家安全戰略。」
「拜登政府急於打破特朗普時期的一些做法。」郭瑞安(Eric Gomez)分析,這份「指南」的公諸於世,還在於拜登政府想要避免2017年川普政權過渡時期,外界對於政府政策不明的猜測階段。
▫️ 白宮《過渡國家安全戰略指南》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1/03/NSC-1v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