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念我自己」 ― 每千人就有一名「年輕型失智症」
一部榮獲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片子「我想念我自己」,劇中內容描述一位聰明優秀的50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女教授,在一次受邀演講時,發現自己有一些詞彙竟然想不起來。
一天,有慢跑運動習慣的愛麗絲,在熟悉的校園中忽然不知道如何回家。當詞彙運用的困擾漸漸影響到她的教學時,她尋求醫師的協助,於完整評估後,醫師宣布她罹患的是「年輕型失智症」且有遺傳性。
愛麗絲去檢查後,發現自己是家族遺傳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患者,而她的記憶就要一點一點退化,過去她引以為傲的智識與才華、過去所有她心血累積來的學術成果,現在都要一點一滴隨時間離她遠去,她再也不會記得這些事情。
而那些消失的東西,不只是記憶而已,那更是愛麗絲的自我認同,是她一直以來回答關於「我是誰」時的肯定答案。而如今,對與過去人生彷彿斷裂的自己,還會是同一個「我」嗎?【註1】
■年輕型失智症 ― 推估台灣30-64歲年輕型失智症人口約有1萬2千人
「失智」常讓人聯想到的是「老人」,但若年齡低於65歲而罹患失智症,就稱為「年輕型失智症」。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的資料30-64歲失智症盛行率為千分之一,推估台灣30-64歲失智症人口約有1萬2千人。
這些患者與家屬所承受的衝擊絕不亞於老年失智症者,面臨的問題也不一樣,因這個年齡層仍處於身負家庭經濟支柱的階段,「上有老,下有小」未來生活要怎麼辦?如何面對家人?又如何說明自己的病情?【註2】
■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屬疾病
臨床上常發現,失智者就醫時,其實已發病一段時間,尤其是早發性失智症的患者,因為年紀較輕,所以未聯想到失智症的可能性,如此掉以輕心反而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
早發性失智症徵兆具個別性,不同類型、不同病因所造成之失智症,其出現的症狀及病程不盡相同。當發現自己或家人有以下十大警訊中的症狀,且持續了一段時日,請儘速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5)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
(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註3】
■年輕型失智症類型
老年失智症常見的病因類型是阿茲海默症,而「年輕型失智症」的類型除阿茲海默症外,有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可治療型失智症、甚或是具遺傳性的失智症,因此醫療上特別著重於病因的探索,除可治療型失智症外,就是血管性疾病之危險因素與遺傳型之基因分析。
首先,血管性疾病之危險因素包含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尤其是高血糖,依據研究報告不論是否為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都會讓智能下降;高血壓及高血脂除容易引起血管硬化外,也與智能退化密切相關。
其次,「年輕型失智症」有較高的比例具遺傳性,如同「我想念我自己」片中的女主角,確認罹病後,鼓足勇氣將這訊息告訴她的三個小孩,而年齡介於18到25歲的孩子們,面對罹病的媽媽與是否要接受基因檢測以確認自己可能攜帶有失智症的遺傳基因,內心的衝擊與徬徨,相信心理輔導與遺傳諮詢是需要的。【註2】
■年輕型失智症初期7大警訊
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全台年輕型失智患者約一萬兩千人,但其中逾五成是尚未被發現的「黑數」。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學科主任賴德仁說,一般人難以想像,四、五十歲怎麼就罹患失智,患者可能被當成憂鬱症、躁症,或家人輕忽以為僅是情緒暴躁。
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指出,年輕型失智患者症狀表現多樣,老年失智在極輕或輕度期會先出現記憶力減退、健忘等,但年輕型以行為異常表現居多,容易懷疑、妄想、會在公共場所脫衣、罵粗話等,甚至出現「語意」問題,語言表達能力變差、聽不懂他人話語的意義等。
(1)語意表達能力變差,影響工作
(2)無法理解他人說話內容
(3)行為脫序,如在公共場所脫衣、大小便或罵粗話、買東西不付帳等
(4)易懷疑、妄想
(5)個性轉變
(6)出現幻想,如家中突然出現小孩、小動物等
(7)迷路
年輕型失智比起老年失智仍十分有活力、好動。賴德仁教授說:「年輕失智患者卻受到更多歧視。」國人對年輕失智不了解,普遍無法接受年紀輕輕卻罹患老年人疾病,有些患者走在路上,就因多問路人幾句相同的話而被當作「精神有問題」,患者多有病識感、內心受挫。
賴德仁教授表示,找出社區年輕型失智者並不容易,社區篩檢可行性有待討論,提醒民眾,當家人本來個性謹慎小心,但在四十、五十多歲時出現隨意脫衣服、買東西不付錢等個性突然轉變情形,或伴隨記憶障礙、無法勝任工作等,建議就醫釐清病情。【註4】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目前仍是處理失智症最好的策略,「年輕型失智症」與老年失智症較為不同的警訊症狀,包含性格改變、判斷力變差及語意出現障礙等。若周遭親友出現這些症狀,尤其是「三高」患者,提醒及早尋求醫療協助,找出可能病因,以獲得適當處理。【註2】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國立陽明大學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電子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https://bit.ly/2Q9m3bp
∎註2
(高醫醫訊-守護健康全為您)「我想念我自己」-談年輕型失智症:http://bit.ly/3qZxWxr
∎註3
(國民健康署)「聽說人過中年,記憶力漸漸不佳,可能就是得了失智症,是真的嗎?」:https://bit.ly/3eHgScK
∎註4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健忘、妄想、暴躁...年輕型失智,台灣 1.2 萬人」:http://bit.ly/2OWSwB0
➤➤照片
∎註4
年輕型失智初期7大警訊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年輕型失智症 #失智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Taiwan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 / 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長庚診所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少人將除疤視為美容需求,外科醫生陳東飛表示,切除蟹足腫是有病理需要的醫療程序。有蟹足腫特別體質的人士,容易在胸部、背部、肩膀等位置長出深紅色、凸起的腫瘤狀疤痕,除引起紅腫痕癢,降低患者的睡眠質素,還可能削弱關節活動能力。蟹足腫隨時間可越變越大,心理上絕不好受。受蟹足腫困擾20年的何生就是其中之一。...
動物 基因檢測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訊聯生技董事長 蔡政憲博士、三總外科部主任 戴念梓來到空中,台灣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加上逐年攀升的長照、意外傷患,慢性傷口照護已成醫療的沉重負擔。衛福部兩年前積極推動「特管辦法」,正是有鑑細胞治療近年發展迅速,尤其是再生醫學、組織修復,對病患有具體幫助,長遠來看或許是理想的醫療選擇之一。不僅病患、家屬受惠,還能大幅降低醫療費用。細胞治療對台灣醫療技術也有重大的提升,是具有國際競爭力、值得投入的領域。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lpFRdLi60OI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節目簡介:
台灣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逾20%,加上逐年攀升的長照褥瘡傷口、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族群、意外傷患,慢性傷口照護已成醫療的沉重負擔。衛福部兩年前積極推動「特管辦法」,正是有鑑細胞治療近年發展迅速,尤其是再生醫學、組織修復,對病患有具體幫助,長遠來看或許是理想的醫療選擇之一。例如長照需求76萬人,每人每月平均花費達4至5萬元,如果細胞治療能讓部分病患不用演變到長照,不僅病患、家屬受惠,還能大幅降低醫療費用。細胞治療對台灣醫療技術也有重大的提升,是具有國際競爭力、值得投入的領域。
深耕幹細胞領域多年的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表示,在大環境及法規政策逐步成熟趨勢下,集團將十倍速衝刺再生醫學產業。蔡政憲指出,台灣擁有領先的醫療體系,近來政策面也獲得「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新修版及「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2大政策支持,再生醫療產業勢在必行,為因應後疫情時代細胞治療的需求,訊聯將會以十倍速衝刺迎接新世代來臨。
為配合國家再生醫療政策,接軌全球的生物及醫療科技產業,訊聯公司與三軍總醫院攜手合作開創「細胞治療新紀元」,合作的自體脂肪「間質幹細胞」,移植慢性及滿六週未癒合困難傷口細胞治療計畫,成為台灣第一項,也是目前唯一獲衛福部核可,列入常規可收案執行的自體細胞治療傷口申請案。透過傳統的外科手術和先進的幹細胞科技結合,既能照顧有國民病之稱的廣大200萬糖尿病人口,又可照顧國軍傷口,相當具指標性意義。
◎來賓簡介:訊聯生技
訊聯生技集團為20年細胞治療應用、精準醫學專家,更是亞洲最具國際代表性的生技品牌,發展至今,已是全球幹細胞產業中極少數同時擁有臍帶血、臍帶、牙齒、免疫細胞、成人周邊血與脂肪間質幹細胞等多元細胞庫及核心技術的生技公司;所提供的各項基因、檢測相關服務,至今更服務全台40%以上新生兒及超過120萬客戶,為了落實精準醫學普及化,訊聯集團2018年再度開創更新的銀行模式-「基因資訊銀行」。訊聯集團20年來持續與各大醫療院所合作不同病症的幹細胞治療應用,間質幹細胞傷口治療也從「動物實驗」進展到「人體臨床試驗」,《特管辦法》開放後,順勢以最快的速度銜接細胞治療的成果及經驗。
動物 基因檢測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體基因蘊含許多遺傳演化的重要訊息。隨著科技進步,基因檢測的DNA解碼,成為偵測可能遺傳疾病風險、健康管理與精準醫學、提供生物演化、考古甚至祖先溯源資訊等面向的重大科學發明。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建置人體生物資料庫來評估國家健康治理的方向。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發展,也反映在在市場上為個人提供人體基因檢測相關服務的日漸興盛。在此脈絡下,如何取得與應用人體基因數據也出現許多研究倫理的爭議。讓我們透過【民報】的這篇報導,看見取得人體健康檢測數據資料背後有關包括國家、市場與族群健康不平等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科學研究實驗室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
近年來,原始數據,包括從人類基因組獲得的序列數據,已成為全球「頂級商品」。這種轉變是如此新奇,以至於專家們仍在評估這種數據在全球市場上的價值。
...
原住民的血液和基因數據可以換鑽石
...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人類學系,全球衛生計劃和原住民實驗室的凱魯·福克斯 (Keolu Fox) 博士,7月30日在新英格蘭學期刊(NEJM)最新發表的〈包容的錯覺—「我們所有人」研究計劃與原住民的DNA〉(The Illusion of Inclusion — The「All of Us」Research Program and Indigenous Peoples’ DNA) 指出,在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博茨瓦納(Republic of Botswana)經營的盧卡拉鑽石公司(Lucara Diamond Corporation)最近開始將所有零售額的5%分配給基於社群的利益者共享。結果,博茨瓦納政府開始使用鑽石特許權使用費來做為基礎設施、醫療保健和教育計劃提供資金。可見原住民的血液和基因數據,理當可以成為「利益共享者」來「兌換鑽石」,在藥品開發的商業機制裡,這絕對是公平的。事實上,製藥行業諸如Variant Bio之類的初創公司正在探索長期利益的共享模型,在這種模型下,將使用集體利益模型,來共享使用特定於社群的基因數據開發的藥物,並給予特許權及使用費。
...
藥廠科學家吃香喝辣,原住民分不到一杯羹
原住民理所當然地會擔心從他們基因組研究獲得的藥物被商品化的趨勢,因此,他們有時不願參加基因組研究。所有的科研調查人員都有興趣從本地人群中招募參與者,但鑑於涉及原住民民族的遺傳研究歷史悠久,包括印第安人保護區是美國印地安原住民Havasupai人起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案例,在該案例中,部落成功起訴大學以不當方式使用其成員的血液樣本。也因此印第安人保護區會繼續對參加NIH的最新研究保持警惕,也是理所當然的。總不能藥廠科學家拿了印第安人的基因發明藥物賺了大錢吃香喝辣,原住民或少數民族被當成「動物」研究,卻分不到一杯羹。
數據和政策的商品化允許不受限制地使用數據,從而擴展了族群被邊緣化的歷史,並剝奪了原住民就如何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使用自己的生理數據做出決策的權利。如果「All of Us」的調查人員都想招募原住民社群成員,就應該將原住民納入有關數據進行測試、數據使用和知識產權的政策制定中。提倡「原住民基因數據主權」這一新概念的倡導者,呼籲原住民更多地參與數據和生物樣品的管理,並呼籲使用定義樣品使用權的數位工具,以提高使用過程中的透明度和完整性,也就是隨時可查考誰用了這些數據。
(引用自https://www.peoplenews.tw/news/9faed3e4-c9fa-4f83-bb57-bf50cb7584f6)
動物 基因檢測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不少人將除疤視為美容需求,外科醫生陳東飛表示,切除蟹足腫是有病理需要的醫療程序。有蟹足腫特別體質的人士,容易在胸部、背部、肩膀等位置長出深紅色、凸起的腫瘤狀疤痕,除引起紅腫痕癢,降低患者的睡眠質素,還可能削弱關節活動能力。蟹足腫隨時間可越變越大,心理上絕不好受。受蟹足腫困擾20年的何生就是其中之一。
當皮膚受傷,身體處理炎症後,就會長出新的血管提供養份。角質細胞及纖維母細胞會在此階段增生,以產生膠原蛋白修補皮膚,直到疤痕覆蓋原本的傷口。一般情況下,疤痕組織會隨時間軟化和縮小。不過,有特別體質人士,傷口復原時纖維母細胞不斷增生,過量的膠原蛋白促使「蟹足腫」發生。這種疤痕組織會隨時間四處蔓延,像蟹爪般凸出,甚至超過原本受傷範圍。陳東飛醫生解釋,疤痕體質與多種基因有關,無法以驗血或基因檢測發現,但患者多有以下特徵: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216/EF5VVKV4JNG7BAIDPV5O7HKCPY/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疤痕 #腫瘤 #除疤 #蟹足腫 #穿耳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動物 基因檢測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兩度延長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使不少人關注收集唾液樣本的各種可能性,認為一個DNA樣本,可以追溯到整個家族、甚至重塑個人容貌。基因檢測是否無所不能?市面上早有直接售賣給消費者的基因檢測產品,個人營養、運動需求,甚至患癌風險等統統有得測,數千港元,聲稱能預知百病。
不過有專家提醒,零售化基因檢測產品牽涉複雜的醫學臨床判斷,還涉及私隱、歧視及保險問題,應謹慎使用。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DNA #全民檢測 #口水 #癌症 #基因檢測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動物 基因檢測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兩度延長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使不少人關注收集唾液樣本的各種可能性,認為一個DNA樣本,可以追溯到整個家族、甚至重塑個人容貌。基因檢測是否無所不能?市面上早有直接售賣給消費者的基因檢測產品,個人營養、運動需求,甚至患癌風險等統統有得測,數千港元,聲稱能預知百病。
不過有專家提醒,零售化基因檢測產品牽涉複雜的醫學臨床判斷,還涉及私隱、歧視及保險問題,應謹慎使用。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香港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DNA #全民檢測 #口水 #癌症 #醫生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