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人膠囊,來談營養素的補充停看聽]
前幾天我在個人臉書的murmur被大量轉發跟分享,也有營養師團體羅列這個產品應注意的問題。這個號稱”1瓶抵12瓶提供有營養補充需求的現代人”,但是 ⋯⋯#現代人真正需要的營養素到底是什麼?
不知道是不是看到我的murmur,今日在集資官網出現一則更新⋯⋯”太空人維他命的營養素搭配選擇,是根據國民健康署定期公佈的《國民營養調查》,就現代人飲食習慣中相對容易缺乏的項目進行補充,故多數營養素含量都在每日參考值的 30~100% 之間......”
看到這個有點好笑又好氣,因為 #這根本是拿國民營養調查打臉自己!如果真的根據最新的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02-105 年)發現,國人 #血液中最缺的礦物質以 #鈣的不足狀況最為嚴重,其次為鎂,再者為鋅及鐵,但是這個膠囊裡面完全沒有鈣跟鎂。
再者,維生素缺乏最嚴重的為脂溶性維生素D跟水溶性維生素B12,維生素D真的要補也建議一顆400IU(嬰幼兒的劑量)起跳,但是它一顆裡面的維生素D才120IU,卻額外加了爭議性比較大的脂溶性維生素E, #事實上國人血液維生素E測量值並無嚴重缺乏現象。那補這個要幹嘛?
而且針對容易缺乏的水溶性維生素,這顆膠囊的劑量卻遠遠不足,例如B12,我的建議都是100mcg左右,她的卻是1.38mcg,至於為何放這麼低的劑量,我推測原因很簡單—-#怕麻煩,我國衛福部對於維生素的劑量只要超過150%就要辦理查驗登記,很多市售的保健食品劑量低,或許都是想要避開冗長的查驗登記迅速上架,很多藥廠或大廠做的規格都是比較高的劑量,從這個太空膠囊的成分可以發現, #唯一超過每日參考值的生物素(355%),是因為這項不在需要查驗登記之列。
如果真的是 #參考國民營養調查,應該要有一顆是鈣鎂維生素D複合錠,一顆是高單位B群複方(葉酸包含在內)加上鐵劑跟鋅,脂溶性易累積的維生素可以放50-80%每日建議,水溶性的可以放100-150% 或更高。
#這顆含有大量脂溶性營養素的膠囊可能有什麼不利健康的問題?
這個之前林杰樑醫師也有提過,醫學界對於抗氧化藥物補充劑對健康保護作用尚未有定論。例如丹麥(Lancet, 2004)一份分析十四篇大規前瞻性研究,參與者170525人,研究抗氧化維他命(維他命A、C、E、胡蘿蔔素、或硒)對預防腸胃道癌症的效果,結果發現服用過量維他命A、E及胡蘿蔔素,在抗氧化時, #可能因脂溶性維生素長久累積過量,反而有害身體健康, #提高致癌及整體死亡率。
另一篇加拿大(JAMA,2005)一項長達七年針對9541名55歲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給予維生素E的研究, #發現維他命E不但不能預防心臟病或癌症, #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中高齡患者反而會增加心臟衰竭疾病的發病及住院的機率。研究者推測可能是高劑量維他命E干擾人體原有的天然抗氧化劑功能—->有心血管疾病跟糖尿病的人服用維生素E其實是不建議的。
(然後很弔詭的是又把心臟病可能需要的CoQ10加在一起,是要為難誰?)
因此在國人血液報告不缺維生素E的情況下,補充維生素E或許有害無益。
#這顆太空人膠囊的定位到底是什麼?
看起來所有劑量最大的CoQ10(15mg)(其實是只有所需30mg的一半劑量,而且葉黃素一天最多是30mg,他大概只有1/4),在我看來,他這兩顆就是含「CoQ10 30mg+葉黃素15mg」為主體再加一點鐵10mg ,然後剩下的空間再用啤酒酵母加一些微量B群,這並不是獨創特殊產品,以往 Q10大家也是會合併魚油、海豹油等去做成 #保護心血管的產品,這個產品又將葉黃素加進去,以往廠商不這樣做,是要區別真正有需求的族群產品。
她的構想把這兩個和藻油加在一起,脂溶性的有利吸收的構想是還不錯,但 #只有很小眾的某些特定族群可能需要,而且COQ10的限制也很多、15歲以下、孕婦哺乳使用抗凝血劑都不宜,這顆被喻為是「心肌的營養素」,通常只有在給心臟科醫師評估後,有心臟衰竭或是相關適應症、沒有相關禁忌症的人,才需要特別補充。
如果真的是要做太空人產品,應該是以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為主,而不是國人沒有需要補充的維生素E跟Q10。
結論是,如果今天不是用聳動的名稱跟口號誤導民眾,而只是標榜「這是一個費了很多心思的COQ10+葉黃素」產品,我想沒有任何的疑慮,以這個產品的文宣內容,就會有人被誤導「我只要吃太空膠囊就補足一天所需」,而不去補真正可能需要的鈣鎂跟B群,卻過量補了不需要的脂溶性營養素,恐怕傷荷包也傷身。
#從食物中獲得營養素到底夠不夠?我需要吃保健食品嗎?
依個人臨床經驗和淺見,其實所有營養素補充劑(supplement)要補充的適應症(indication)只有:
✔️驗血報告真的有缺,或是雖正常但有伴隨明顯症狀或疾病診斷(以鐵劑為例,就是有貧血的症狀出現)
✔️正在經歷會「消耗」更多營養素的狀況:例如懷孕、減脂、疾病手術燙傷後、洗腎中、喝酒吃甜食(消耗B群)。
✔️預期對於營養素「攝取」減少或「吸收」變差的狀態:例如全素者對葉酸跟B群的缺乏、高齡者吞嚥困難或食慾降低、肥胖者、高脂肪飲食造成的營養吸收不良、腸胃疾病或腸道菌異常造成吸收不良。
若是一般吃好睡好,無症狀且驗血報告一切正常的人,我都建議吃原型食物就好,而且低脂低鈉飲食,才不會讓營養素的流失增加或吸收不好。(例如:高脂肪會讓鈣質流失變快)
營養素的缺乏與否,要注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例如最近許多婦產科前輩在討論「維生素D到底能不能縮小子宮肌瘤」的話題。先想想, 什麼樣的飲食跟環境會產生子宮肌瘤?
#答案是:高糖、高飽和脂肪、環境荷爾蒙、壓力。
以上這幾個加起來久了,結果就是造成 #腸道菌相異常跟多樣性下降。
去年的《Scientific report》期刊發現身上 #活性維生素D的濃度跟腸道菌多樣性呈正相關,所以推測 #一個健康的腸道生態系,才能發揮使營養素活化以及充份吸收利用的功能。許多營養素補充會有幫助的研究,都是針對「缺乏」的人,即使增加了劑量暫時發揮了功能,若還是高糖高油不正常飲食,源頭沒改變,身體也不會真正變健康。
營養素缺乏,只是不正確飲食跟生活型態造成的「結果」,並不是疾病產生的「原因」,一昧focus在把某種營養素捧成藥物般的神效,而忽略了源頭的飲食習慣,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所有跟營養跟疾病有關的研究判讀,請先搞清楚前因後果不要倒果為因,且所有干擾因子包括生活習慣跟飲食都要全盤考慮進去,跟專業的營養師或醫師諮詢,確認是否需要補充,才不會浪費錢又傷身。
加拿大飲食禁忌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坐月子”還是“做月子”
廣義的“月子”,通常是指生產後一至三個月,古書即有“彌月為期,百日為度”的說法。而根據現代醫學所描述,生產者從其胎盤娩出到生殖器官恢復舊貌,約需六至八周的時間,所以現在所指的“月子”,約為42~56天。
在這段時間裡,產婦須有適當的休息與調養,以期恢復至未生產前的身心狀況,俗稱“坐月子”;而“做月子”指的是產婦與周遭協助其“坐月子”的人之所作所為,這些行為所發生的時間,可以從生產前(甚至從懷孕起)便開始進行。換句話說,前者較為狹義,後者則屬廣義之言。
坐月子的內容與意義
由於傳統農業社會對“延嗣”(傳宗接代)的重視與需求,強化或恢復婦女產育能力自古即倍受關注,而產後坐月子,便是確保婦女身強體健的重要方式之一,它通常包含了禮儀文化與食藥保健兩方面的規範與禁忌。
禮儀文化部份,因事關家族信仰與其體現誠意的方式,故不屬本文探討的層次。
至於食藥保健,可分為養生保健與食藥調理兩大範疇,然由於社會形態、經濟條件與醫療水準的變遷,這些概念不復皆合時宜,但以現代中醫觀點探察,多有依據的。
養生保健類
一、個人衛生
(一)不可吹風?
中醫古籍有言:“產後七日內,毋早起以冒風”,“忌貪涼用扇、當風坐臥”,考諸其意,這應是擔心產婦於坐月子期間感受風寒所設,俗稱“月內風”。狹義的“月內風”,專指月子內產婦感冒的現象;而廣義的“月內風”,則泛指了產婦在坐月期間發生的各種病痛,包括頭痛、頭暈、筋骨酸痛、肌肉無力、手足冰冷、容易感冒…等症狀。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意指人體一旦感受風邪,則百病叢生,而若發生在月子期間,由於產後體況本即虛弱,再加上上述疾患纏身,非但月子坐不好,體力難以恢復,這些病痛更將終身難癒。
因此本人建議,生產後,不論天氣冷熱,只要可能處於受風吹襲的環境(外出、居家開窗或吹冷氣),儘量披上薄的長袖外套或襯衫,常頭痛者,甚至須戴上帽子,以避免關節直接受風,應可減少得到“月內風”的機會。
(二)不可洗頭、洗澡?
此亦應是擔心婦女產後洗頭或洗澡容易感受風寒而設。過去的浴室不易擋風(民國五、六十年代,我家的浴室是用竹籬笆圍起來的,多少有縫隙),而且熱水是先在廚房煮熱後,再搬至浴室使用,在這種條件下洗頭、洗澡,感冒的機會自然很大。
以現代密閉的盥洗空間,只要洗的是熱水,在浴室內將頭髮吹乾(用熱風)並將身體迅速擦乾,且不要一出浴室便吹冷氣或電扇(因毛細孔尚未正常閉合),受到風寒的機率應不高。)
有一種人不能洗頭,即當月經來時洗頭會突然令月經中止者,這種機率約百分之一甚至更低,惡露未盡前只好先行忍耐,因會造成惡露羈留,無法排出。
(三)不可碰冷水?
這也是擔心產婦受寒所設的禁忌。古時候的水,多是生水,不一定乾淨,有的地下水溫度甚低,產後婦女身體較為虛弱,若常碰觸,易致關節受寒,氣血循環不暢,甚至造成關節酸痛,遷延不癒。因此本人建議,若需碰水,宜用溫熱水,並儘速擦乾,可以避免上述顧慮。
過去有“產後七日內,毋行走以傷筋骨”,“禁爬樓梯、彎腰、蹲、屈膝、盤坐”的說法,應是怕產婦過度勞累所設。
由於生產過程催產素的分泌,會使身體的結締組織稍微軟化並較具延展性(如自然產者,恥骨聯合處會被撐開),產後進行上述動作有可能造成關節韌帶過度延展或鬆弛。因此生產後一至二週內不宜做過度伸展與劇烈的運動,只需稍微活動筋骨,促進氣血循環便可,至於加強活動量則以三週後較為適宜。
此外,圈圍束腹帶可避免子宮下垂(子宮也是靠韌帶與結締組織懸吊或支撐於腹腔內)或骨盆擴大,建議產後便可開始使用。
三、情緒
“產後不宜大喜、大怒、哭”,這應是老一輩怕產婦發生“產後憂鬱症”所設的限制。
古人發現情緒的過度反應,均會損及人的五臟六腑而導致生病;然而不論西醫或中醫也都認為過分地抑制情緒,亦會導致身體與心理的疾病(如中醫學的肝鬱證候與西醫學的心身症候群…)。因此完全不准有情緒表達是過於苛求,但過度地情緒宣洩則是需要管理與控制的。
四、育樂
常見產婦被禁止看書、看電視或打電腦,應是基於保護其眼睛所設。古書的字體小,且月內房的光線多為不足,再加上產婦體虛,禁止看書,自屬合理。
然以目前的電氣設備,本人認為只要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不要閱讀過久或看太小的字(最好是只看大標題),應是可被接受的。至於看電視或電腦,則應選擇不易晃動或閃爍的顯示器(如液晶或電漿螢幕),每次不要超過三十分鐘為宜。
五、房室生活與工作
古有“百日內忌夫妻交合,犯者終身有病”,“月內毋勞女工”,“須至滿月,方可照常理事”的說法,這應是避免產婦過度勞累所設的禁忌。
由於產後身體的復舊,約需六至八週的時間,因此建議八週後再恢復工作與房室生活,應是比較恰當的。
食藥調理類
一、飲食
對於產後的飲食,自古即有明訓:如“毋食冷硬物”、“毋食重濁、辛熱、生冷”,“外薄五味、大冷、大熱,謹節飲食”…。
生產後的婦女,體質較為虛弱,中醫認為此時若攝取太多偏頗屬性與味道過重的食物,易增加母體自我調節與代謝的負擔,以下這些食物,建議不宜多吃。
1.寒涼類:冰品、西瓜、水梨、葡萄柚、柚子、橘子、山竹、蓮藕、綠豆、白蘿蔔、番茄、大白菜、苦瓜、黃瓜、絲瓜、冬瓜。
2.辛辣性︰辣椒、大蒜、芫荽、老姜、蔥、沙茶。
3.燥熱性︰茴香、韭菜、肉桂、羊肉、狗肉、龍眼、荔枝、芒果、榴槤。
4.刺激性︰醃漬品、咖啡、咖哩、燒烤、油炸。 5.酸性:酸梅、醋、檸檬。
【註】鹽或較鹹的食物,若攝取過多,會使水分較難代謝,進而可能增加心血管與泌尿系統的負擔。
【註】酸性食物因較具收斂性,多吃會使惡露不易排盡。
(一)不可喝水?米酒水代替?
民俗觀點認為多喝白開水會使身體的水分不易代謝,而造成脂肪堆積,甚至自此擁有肥胖身材而不易恢復,因此坊間多建議產婦不能喝純水,須代以米酒水或其他茶飲。
其實本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二十多年來對數萬名產婦進行產後調理,除非特定體質者(腎臟病、高血壓、嚴重水腫…),從不限制產婦喝水,理由是坐月時飲用的湯汁、藥液、茶飲或米酒水與白開水的水分子進入人體後,其吸收或代謝路徑並沒有什麼不同;換句話說,既然都是水,喝白開水會胖的人,喝米酒水也會胖,那麼,何須限水呢?身材難以恢復,問題在於體質異常,而不應歸咎於喝白開水與否,因此我們認為,根據不同體質,處以不同的藥物來協助其代謝,才是雕塑身材的根本之道。
再來談“酒”的問題,適量的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與肉類共同烹煮更可促進其脂溶性成份的釋出,進而增加食慾或促進人體的消化與吸收;但近代醫學也發現,過量的酒精,會導致胰臟急性發炎,若嬰兒喝了高濃度酒精的母乳,更可能會出現嗜睡、感覺異常甚至過度換氣的現象。因此,在食物烹煮過程中加酒提味,有助於人體氣血的循環與營養成份的吸收,但過量甚至終日攝取含酒精的水,則是矯枉過正了。
(二)要吃麻油雞酒?
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科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產婦的母乳營養成份與含量遠高於美國、加拿大與澳洲。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為突出,亞麻油酸、花生油酸、二十二碳烯酸(DHA)更是以幾近完美的比例來分配;其更進一步認為,這是台灣婦女坐月子時以麻油雞酒進補的結果。”因此我們認為產後食用麻油雞酒是有其正面意義的,但是炒麻油與酒的用量,應依傷口復原狀況與個人酒精耐受度,適量佐用。
【註】麻油經炒過後,屬於燥熱溫補食材,過食有可能造成火氣太大或傷口復原不佳。
二、藥物
台灣人喜歡自己當醫生
這是筆者從事醫療事業以來,深刻的感覺。由於中藥的應用行之有年,加上一些常見中藥如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在一般中藥房、菜市場垂手可得,“自己當醫生補自己”,已是人之常情,甚至是“家常便飯”,月經來吃四物湯補血,產後吃生化湯幫助子宮收縮,手術前後吃些八珍湯或人參、黃耆,寒流時來個十全大補湯…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然而這樣進補的結果,並未達成人們冀求的健康狀況,倒是蓬勃了整個醫療市場;我們在臨床上發現,這些喜用中藥進補的人,反而成為醫院的常客,殊不知,既然是藥物,就有其適應症與副作用。舉個例子來說,大家都知道,生產後要吃生化湯來幫助子宮收縮,卻不曉得自古以來生化湯因藥物組成與劑量的不同,就有數十甚至上百種,您吃的生化湯到底是哪一種?中醫一向強調“辨證論治”,大意是指:“調理不同體質的人,會用不同的藥物”,換句話說,吃同一帖藥,因每個人體質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因此,我們強調,產後坐月子,既然是人生大事,就不應草率行之,尊重醫師的專業,方為上策。
(一)流產或小產亦須吃藥調理?
流產或小產本即易造成孕婦的身體受損,週數越大,因影響母體越多,愈須配合調理;通常大於二十週者,比照足月產,至少須調理四週;小於二十週者,則依其週數或身體狀況進行一~三週不等的調理。倘若因流產或小產,造成母親心情不佳,則須加強注意其情緒調適狀況,甚者尚須配合心理諮商,以渡過這段時期。
(二)生產前或剖腹產前先吃補?
這是個錯誤的觀念,所謂“補藥”,通常是溫熱性質的中藥,如黃耆、人參、當歸…,這些藥都有其特殊用法,甚至不宜於生產前或手術前單獨服用。
有研究報告指出黃耆跟人參因為是補氣藥,自然產前單用有可能因為補氣升提的效果而造成產程遲滯、甚至陣痛暫停的現象;剖腹產前獨用則有可能因為氣血循環過於旺盛而造成產程大量出血。因此,本人建議這些藥物應於醫師指示下服用,切勿自做主張而徒留遺憾。
(三)產後一定要吃生化湯、十全大補湯?
一般體質的產婦,產後吃生化湯,可以補血並幫助子宮收縮以排除惡露,但如上所述,每個人的體質與狀況不同,因此適合吃的生化湯也需經醫師診斷、處方再行服用,通常從第一天到第三天開始,約需吃五~十帖。至於十全大補湯,因為可以大補氣血,一般多在坐月子的第四週後才開始服用,而藥物組成與劑量也會因人而異,一般至少吃三~五帖,甚至更多。
然而,有的人體質特殊,或生產前後有特殊狀況(如產後大出血、妊娠糖尿病、子癇症…),並不會給予這些處方。總之,經醫師診斷後,處以適合個人體質的方藥後,再行服用,是確保身體順利復原的不二法門。
加拿大飲食禁忌 在 Jason Chan 陳智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364815970598691/posts/485075305239423/
又一靚媽!
#有個好老公零舍有光彩
#靚媽
#懷孕 #肥胎唔肥人
#王祖藍 #李亞男
#宋熙年 #陳智燊
Jason Chan 陳智燊
宋熙年 Sarah Song
讚好【騰訊•大粵網 香港】FB專頁有著數:goo.gl/XWfjis
更多娛樂資訊,請click入:http://gd.qq.com/hk
----------------------------
【大粵網 香港】王祖藍與李亞男近日宣佈有喜,作為新手父母,要準備的事情很多。幸好兩人身邊有很多朋友已經有孩子,女方除了向正在加拿大待產的鍾嘉欣取經,更請教了首次當媽、9月生子的宋熙年。
現在懷孕接近8個月的宋熙年,仍未開始放假,偶爾會主持《東張西望》,亦有繼續為其頻道拍片。而早兩天,兩夫婦更去了拍大肚寫真。從昨天發出的照片來看,宋熙年的肚子明顯變大了很多,但手腳纖幼,臉胚仍是很小,沒有浮腫,而肚子看來皮膚平滑,沒有妊娠紋。坊間有說,懷女美麗;懷男的變醜,但陀仔的宋熙年卻相當漂亮,特別是與丈夫陳智燊相擁的一張,臉上發光,笑容也特別燦爛。
孕婦有光彩,除了平日飲食、作息得宜,更重要的是得到丈夫寵愛。有指陳智燊怕孕婦容易抽筋,不容許太太駕車;老婆貪玩想出國旅行,他又禁止;平日會帶老婆上健身房;需要安裝的嬰兒用品、家俬,亦由他一手包辦。裝嵌時,陳更會體貼的安排宋熙年出街回避,怕觸犯傳統禁忌影響胎兒,十足十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宋熙年好幸福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