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從杜拜轉機到基輔的天空上,這是我旅行這麼多年來看到機場原來可以這麼空空蕩蕩,久違的浪人屬性我又開始重新點起。
2016年我在上海的某一天,當時我正在上海擔任金融科技業新創公司的研發部門主管,我才剛剛被長官升職,本應該很高興才是,但是正式上任後的第一天董事長把我叫過去:
「AB,恭喜你升職了,從今天起你就是研發部門的主管。」
我內心覺得高興,這代表我的努力有受到某種程度的肯定。
「不過既然你現在是個主管,你除了要帶領整個團隊,也代表你對公司有更大的責任,所以你不能在像以前那樣。」
哪樣?我內心默默地提出疑問。
「你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隨意地用你的假期,雖然你有年假但不代表你能放完,公司新創目前處於非常時期,這是你必須要理解的事情。」
原本應該是個因為升職而高興的日子,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我還記得那天的場景,我沒有跟長官多說什麼,我內心想著我從研究所畢業當兵退伍之後,在職場工作十年左右,達到了我當時人生職場上最高的成就,薪水是增加了,職稱是變亮眼了,資歷是更優秀了,然而我感受到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型態反而越來越遠。
其實我有許多朋友也曾經因為一直在公司加班而對人生感到疑惑,許多人也都想要來個長期旅行來找找自己人生的答案,於是他們離職後去打工遊學,透過打工遊學的名義在別的國家待上了一兩年。澳洲,紐西蘭,加拿大,英國等等歐洲國家都有,大部分的人都對於自己在國外住的這段時間其實都有正面的回饋,改變了他們的現實觀。
然而這些朋友最後都有一個共通點,無論他們去了哪個國家,最終他們還是回到台灣的職場工作,停止了可以任意到處去旅行的生活型態。
我想這應該有什麼原因,當時我猜想估計第一個原因就是財務的問題,在國外打工遊學的這段時間,雖然體驗了異國文化的生活,但是也發現自己長久下去在職場上會越來越難生存下去,尤其在國外的模式是打工遊學,並沒有累積職場上的競爭力,和那些在國外留學進入大公司的台灣人是不一樣的情形,而在存款逐漸見底的情況下,最終當然得回來工作。
另外一個原因是終究覺得還是住在台灣比較好,國外的月亮沒有比較圓,我們許多人受到了好萊塢或是媒體的大量洗禮,把國外的生活過度美化了,結果去了面對現實之後才發現其實不過就是過著另外一個普通生活而已,每天還是得為生活瑣事煩惱,旁邊的朋友也都還是要上班,自己也還是得工作存錢,再加上文化上的差異,許多社交生活與溝通要更深入其實是困難重重。
我深知這些事情,所以儘管我總是提倡著要點浪人屬性,但我也很少去跟大家吹捧著國外生活有多美好,因為我知道到時候去長住之後,一定會發現台灣的美好,而我每一次的旅行也都再次驗證這個事實,回到台灣都覺得台灣住得真的很舒服。
所以浪人屬性對我而言主要不是旅遊休閒度假的體驗,而是一個面對未知,突破舒適圈,並且從秩序轉換到混亂的提升過程,是我一輩子都要不斷持續點下去的屬性。
於是四年多前在上海的長官告知我升職之後的現實情形,我知道無論我怎麼努力,我的浪人屬性的未來性可以說是個死局了。
我從來沒想過要創業這件事情,儘管在學生時代與剛出社會的時候,偶爾會聽到一些菁英朋友說不想去大公司上班,而是要趁年輕自己創業看看,他們自己組隊開始打造一些服務與產品等等,老實說我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當時我專注在點其他屬性上,創業這個名詞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夢幻泡泡,它就是一個人生抉擇。所以當我從上海離職之後,我並沒有一個我想要創業的想法,我只是想要找到一個方式,可以讓我解決我那些打工遊學的朋友們不能解決的問題,我要可以打造一個有選擇權的生活型態,我要可以瘋狂點我的浪人屬性。
在去年我離開上海回到台北之後,我想測試自己是否能夠人在國外還可以持續打造自己的事業,所以我飛去了羅馬尼亞兩個月,那是一個充滿挑戰又有趣的旅程,我在那認識許多新朋友,無論是從搖擺舞,健身,語言交換等等的社群,都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當你本身有價值並且社交屬性有認真點過的話,在一個新的國家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並不是辦不到的事情。
然而在那一次的旅程我遇到了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小事情。
我當時參加羅馬尼亞其中一個搖擺舞組織的表演練習,經由他們的邀請參加每週固定的練習,當然全場除了我以外都是羅馬尼亞人。然而組織者與在場的舞者都對我非常友善,在練習的過程中全場大家都是說英文,也讓我可以跟上大家的對話。
我還記得有一次練舞練到一半,我中途離開跑去廁所...
<全文閱讀請點下面連結>
--
歡迎加入AB的異想世界黃金訂閱
https://abovelight.com/members-hom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馮韋元Francois Devatin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是法國人,畢業後去了瑞典工作三年,然後來台灣工作。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找工作的方式。我覺得大部分的人真的有機會在國外找到工作!...
加拿大打工度假 怎麼找工作 在 有錢人想的都一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何猶太人死也不會去考公務員?
美國70%的財富都掌握在3%猶太人的手裡,在每個人財產都縮水的年代,只有猶太人能繼續創造財富,你只有學會猶太富豪的不景氣生財術,才有可能擺脫一輩子窮忙到老死的命運!
面對不景氣,猶太人和你想得不一樣
《塔木德》是1000多年來由2000多位猶太學者集體編撰而成的,是一部集宗教、律法、處世和經商法則的偉大經典。猶太人的致富聖經《塔木德》中有句格言:「上帝把錢作為禮物送給我們,目的是讓我們購買這世間的歡樂,而不是讓我們攢起來還給祂。」
猶太人認為光靠勞務報酬,做一輩子的守財奴,永遠不可能成為大富翁。他們不做死命存錢的事,因為鈔票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錢」,它的價值也不僅止於面額上的數字,他們將鈔票作為一種工具,一種能讓錢持續源源不絕流進口袋的生財器具,因此他們仔細權衡每一筆支出,他們用錢買的不會是當下的需求,而是買進未來、買進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很多人討厭猶太人,說他們是一個視錢如命的民族,為了賺錢,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不過,與其說他們喜歡錢,不如說他們是「喜歡賺錢」,他們靠自己深謀遠慮的精明腦袋,逆轉了自己的命運,賺進令你瞠目結舌、多到數不清的財富權勢,並且樂此不疲。
猶太人擅長從困苦的日子中翻身致富,回頭看看台灣薪貧族的處境,不僅經濟市場哀鴻遍野,還要面對高失業率和高物價指數的衝擊,我們擁有的資產總額卻只比零多一點點。若是能從猶太人那兒擷取一些與眾不同的「賺錢」智慧,仿效他們「喜歡賺錢」的心態,轉換思維,或許就會發現經濟不景氣,其實沒有那麼糟糕,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消費,只要懂得敏銳觀察、逆勢操作,賺錢的機會仍然無所不在。
為何猶太富翁死也不會去考公務員?
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為了追求穩定的生活和福利而去考公務員,為什麼猶太人死都不會去考公務員?猶太人雖然是全球最富有的民族,卻也是一直在流浪沒有自己國家的民族,這樣的危機感使他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一個警覺而奮進的狀態,也使得他們掌握了更多方式來抵禦風險。
對於猶太人來說,考公務員依然無法達到真正的財務自由,這是另一種當螺絲釘的選擇,只不過這台機器從私人公司換成國家,然而,國家這台機器真的有如此穩固而萬無一失嗎?在歐債危機爆發之後,希臘和西班牙首先削減了公務員的薪水和福利,而加拿大和古巴各國紛紛裁減了數萬名的公務員,大環境的不景氣影響下,公務員優厚的福利會拖垮一個國家的財政,當這把隨時會開鍘的刀有可能伸往你的脖子,你還會往公務員這個坑裡跳嗎?
精明的猶太人認為,公務員的存在是為了節省交易費用,而無法創造出真正的價值,私人的財富可以透過更多的投資行為創造更多未來的財富,一個公務員所提供的服務,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高的價值獲得如此高的收入。他們也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在通過公務考試上,這對猶太人來說反而是生產力低下的行為。
公務員的職涯向上發展性和向外發展性差,環境安逸會讓人缺乏危機意識,也無法培養能力,在目前的經濟環境體制之下,就算是穩定收入的公務員,同樣逃不過高通膨把資產吃掉的命運,卻會因為政府財政日益困難,現有福利逐漸削減,當人力精簡,公務人員的工作量也會有越來越大的趨勢,當景氣越來越差,政府財政收入降低,公職環境更是看不到任何未來發展的機會。
猶太人會怎麼選擇?
猶太人的思惟受到宗教影響非常深遠,猶太教向來鼓勵人應該全力發展自己的能力,拒絕抹殺個性,他們主張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他們認為不合理的東西,甚至認為個人的力量是可以影響世界的。
《塔木德》裡會勸告猶太人應該擁有抱負和雄心:「凡是胸懷大志的人,最後總是會有所成就的。」從猶太教的觀點來說,猶太人是上帝的特選之民,是上帝挑選出來的,因而具有極高的素質,擁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力,他們對自己打從心底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夠超越其他民族的人,在這樣的民族性之下,他們不會選擇當一顆安逸被動等待命運的螺絲釘,景氣越糟,他們越要在危機中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
英國猶太人詹姆士年輕時把父親給他的一筆財產花光,他才覺醒要努力奮鬥,決心從頭做起。他從哥哥那裡借來一點錢,自己開辦一間小藥廠。他親自在廠裡組織生產和銷售工作,從早到晚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把工廠賺到的一點錢積蓄下來擴大再生產。幾年後,他的藥廠辦得有點規模了,每年有幾十萬美元的盈利。
但靈敏的詹姆士經過市場調查和分析研究後,覺得當時藥物市場的發展前景不大,又了解到食品市場前途光明。世界上有幾十億人口,每天要消耗大量的各式各樣的食物。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毅然出讓了自己的藥廠,又向銀行貸得一些錢,買下「加雲食品公司」的控股權。
這家公司專門製造糖果、餅乾及各種零食,同時經營煙草,雖然規模不大,但經營類別不少。詹姆士掌控該公司後,在經營管理和行銷策略上進行了一番改革。他首先將產品的規格和式樣進行了擴展延伸,如把糖果延伸到巧克力等多個品種;餅乾除了增加品種,細分兒童、成人、老人餅乾外,還向蛋糕、蛋捲等發展。這樣就使公司的銷售額迅速增長。接著,詹姆士在市場領域上下功夫,他除了在法國巴黎經營外,還在其他城市設立分店,後來還在歐洲眾多國家開設分店,形成了廣闊的連鎖銷售網。隨著業務的增多,資金變得雄厚起來,詹姆士又隨機應變,把英國、荷蘭的一些食品公司收購下來,使其形成大集團,名聲鵲起。詹姆士的成功,正是得益於他當初對小藥廠經營前途不佳的理智分析,及時捨棄,從而轉向食品行業。可見,適時放棄也是商業經營中的一種高級智慧。
這就是猶太人。他們思想開放,崇尚自由,反對一切守舊的東西,更不會為一些僵化的觀念和傳統的做法所拘束。猶太人的性格不會被傳統的背景和勢力所嚇住,年老的拉比總是鼓勵年輕人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不要害怕去嘗試新鮮的事物,即使是冒險也是值得的。
他相信的是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他要做的就是推翻前人帶給後人的影響,而創建一個由自己主宰的國度。猶太人的思想是開放的,他們甚至沒有國家、種族和地域等等的限制。他們為了自己能夠生存和發展,走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這些便是現代商人的原型。
當機運到來的時候,猶太人就利用自己的技能,在沒有資本,沒有工具,也沒有錢的情況下,沿著社會階梯向上攀登。不考薪資優渥的公務員是暫時地放棄眼前的利益,但是猶太人著眼的永遠是為了未來得到更多的利益。當機會來臨時,不敢冒險的人永遠只是平庸之輩。
即使只能領死薪水,還是要先買房?
每個月固定領死薪水的上班族,心中都有一個疑問:「現在景氣這麼差,老闆不賺錢,我也沒錢賺,物價又那麼高,薪水都不夠用,不負債就偷笑了,怎麼可能擠出第一桶金?」
當你這麼質疑的時候,翻翻報紙、看看商業雜誌,就會發現,事實上,和你條件相當,卻成功賺到第一桶金的也是大有人在,但是為什麼那個人不是你?
因為你一直嚷嚷著不可能,同時卻不去檢討自己的收支和資產分配狀況,不改變消費習慣,不肯花精力做功課學習投資,還是讓每個月的薪水四處流散,你當然一輩子都不可能擁有第一桶金。
猶太人相當重視理財的概念,猶太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透過各種方式來教育他們要謹慎使用自己的資源;例如,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自己專屬的糖罐子,每個禮拜一,父母會發給他們固定、每個人都相同的糖,做為一個禮拜的用量,要怎麼分配使用,由孩子自己決定,如果一下子就吃完了,那別人在喝著加了糖的咖啡時,你就只能喝苦咖啡,別人有甜食當零嘴時,你就只能舔手指乾瞪眼,不然就要向父母或其他兄弟姊妹提出協議,用自己的勞力或任何東西去換取更多的糖。
猶太人常說:「賺錢不難,用錢不易。」意思是說,每一筆花費都要仔細衡量,如果花出去的一塊錢,不能幫你賺進兩塊錢,那你就不該花這筆錢,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總是能把小錢變成大錢的原因。對於金錢的使用,要積極的規畫,徹底執行,才有可能迎接第一桶金,然後生出第二桶金,甚至變成不斷有金錢冒出匯集的聚寶盆。
擁有保值商品,才能對抗通貨膨脹
現在全球經濟處於頹勢,各個國家為了刺激經濟,會採取「量化貨幣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QE),中央銀行開始狂印鈔票注入市場,使得你我手上的現金開始貶值,資產大縮水,連帶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年年飆升,開始通貨膨脹,薪資卻一直沒有跟著成長,換句話說,就是用你的薪水,可以買到的東西愈來愈少,手裡雖然捧著鈔票,但是你將會愈來愈窮。
面對眼前的經濟局勢,感覺投資什麼都會慘賠,所以多數人無可奈何地選擇安份的守住現金,認為至少還有利息可以賺,但是不要忘記了,這同時也是「負利率」愈來愈嚴重的時期,通貨膨脹率高過銀行存款利率,錢只會愈存愈薄,你的資產可能放著放著就蒸發掉了。
所以,要把現金換成可以保值的商品,像是土地、房產、黃金、鑽石,或是古董等等,其中,猶太人認為土地又比房子來得有價值,因為買了一間房子,只是和別人共同擁有房屋所在的土地,而且土地不會變動,屋子則會變舊損毀。黃金、鑽石雖然也有買賣價差的波動,但是幅度相對來說還是小的,而古董商品,因為藝術層面的價值,當然是時間愈久愈珍貴。
猶太富翁在經濟蕭條時,仍然可以繼續累積財富,就是因為他們讓資產彈性流動,從長遠來看,全球的景氣有一個循環週期,現在的景氣確實很低迷,但是將來反彈回來,中間仍有利潤,而且即使現在的企業普遍表現不佳,卻有在不景氣中依然火紅的產業,也就是說,如果你很認真地把現在的兩塊錢放在對的標的上,就有機會變成三塊錢,但是如果你把這兩塊錢緊緊的縮死在保險箱裡,那它就是兩塊錢,以後甚至變成不到一塊錢,當你驚覺自己居然一毛錢都沒享受到,就變窮了,到時候想後悔也來不及了。
猶太人會選擇到到國外打工嗎?
當景氣寒冬到來,失業率節節高升,每個人的所得薪資倒退回十多年前的水準時,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到國外打工,以當屠夫或是到農場採草莓付出勞力的方式賺取他們人生的「第一桶金」。對他們來說,在國外一個星期同樣是工作五天,每天可以朝九晚五準時下班,一個星期就可以賺到兩萬二,為什麼還要留在台灣領一個月兩萬二這樣讓人無法生存的低薪?
在台灣,很多年輕人一畢業以後就失業,經歷一段時間好不容易才找到工作,找到的工作,也未必是符合自己興趣的工作,大家都在為了五斗米折腰,「上班打卡、下班責任,假日做到死」,一個月才領兩萬二,這是目前「窮忙族」的生活寫照,就像是一部巨大機器裡的一顆卑微螺絲釘,無法支配自己的命運,只能勞勞碌碌混日子,當零件老舊破損,只能等著被汰換。
在這種普遍悲觀的氛圍底下,國外的自由悠閒生活和較高的待遇變成了年輕人心中一個美麗的憧憬,有些人是為了夢想而去國外,有些人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但是到異鄉討生活,不見得比台灣輕鬆。以到澳洲打工為例,景氣不好,澳洲的狀況也一樣差,尤其在歐債危機爆發之後,各國的失業率變高,許多年輕人也成為背包客到澳洲打工。當地規定,外來打工者不可以在同一個雇主下工作超過六個月,所以一段時間之後就要找新工作,若沒辦法找到,就只是從在台灣的失業族,變成在澳洲的失業族而已。
飛往國外打工一邊度假一邊賺錢的夢想就像是十九世紀中葉美國的淘金夢,當時發現金礦的消息從美國加州傳來,許多人認為這個機會千載難逢,於是紛紛奔赴加州。淘金夢的確很美,做這種夢的人也比比皆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湧進這座城市,當時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而金子自然不能盡如淘金者的意願,變得越來越難淘。不但金子難淘,因為僧多粥少,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艱苦。當地氣候乾燥,水源奇缺,許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沒有一圓致富夢,反而喪身此處。
目前會選擇到國外打工的年輕人分成兩種,一種是憑藉著自己的勞力,瘋狂賺錢,只想要存錢帶回台灣;另一種是打工度假的背包客,存了一筆旅費就去旅行,認識不同的朋友,體會當地的異國文化。每個人固然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是對於想要靠著到國外打工度假同時存到第一桶金就此翻身致富的人,擅長創造財富猶太人的想法顯然和你不同。
猶太人如何致富?
美國作家索爾貝婁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對猶太人來說金錢是唯一的陽光,它照到哪裡,哪裡就亮。」最開始的時候,猶太人跟每個人都一樣,沒有金錢、沒有地位,甚至沒有國家。在這個世界上流浪的猶太商人是怎樣成為有錢人的呢?他們會用行動積極創造出自己的財富。
被譽為這個世界上最精明的猶太人會選擇到國外去打工嗎?他們不會。對於精明的猶太人來說,到國外打工只是賺錢的其中一種方式,絕對不是他們致富的選項。在他們的想法裡面,會認為到國外出賣勞力打工只不過是讓自己從一顆螺絲釘換到另一個地方當螺絲釘而已,他們不會只重視眼前微小的利益,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都靠勞力賺錢。
有一個台灣的留學生在國外大學畢業後到澳洲工作,進入金融業從普通文書開始做起,他的第一份薪水大約是十萬台幣,後來他考到當地的金融證照,作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加薪二萬,每個月是業績而定還有一至二萬不等的分紅,年終獎金另計,年假二十天。做了三年之後,他卻決定回台灣發展。
每個人都認為他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台灣的薪資環境比澳洲低那麼多,福利也有差,不繼續留在澳洲過著愜意的白領生活真是個笨蛋!但是他卻認為自己在澳洲頂多只是一個高薪勞工,雖然目前台灣大部分企業所提供的薪資、福利缺乏競爭力,但是為了累積經驗,他還是選擇回台灣充電,在台灣本土的金融業他可以學到好幾倍的經驗。
尤其是當金融風暴來襲,台灣政策更是鎖國封閉,種種不利的因素,會成為他發展的良機。他決定在台灣邊工作邊考國際金融證照,之後去新加坡或香港,而不會選擇再回到澳洲,因為他了解在同樣都是亞洲背景之下,在國外工作過的外語能力和經驗就變成他的優勢,這就是運用了猶太人的思惟,在最糟糕的環境中乘勢向上發展。
當初那個留學生繼續留在澳洲,也許會有不錯的發展,但是卻不會有亞洲金融業的經驗,能夠提供給公司的附加價值就少了一些。如果再過十年,他對公司來說依然只是一個外國人,沒有什麼發展空間,也不具有競爭力,只是住在國外的一顆螺絲釘,和一般時下的窮忙族本質上沒有不同。
猶太人雖然是視錢如命的一個民族,但是真正讓他們致富的思惟,不是你能夠在短時間之內掙了多少錢,不是靠著打工去賺人生的「第一桶金」,而是要看你能留下多少錢,把錢留住多久,以及你的「第一桶金」是否能夠幫助你生出未來的「一百桶金」。
加拿大打工度假 怎麼找工作 在 江佩津 PeiChin Chi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不是台北女生】
萬安演習還沒開始前,警察與幾名輔警就已經在路口待命,等到警報響起,整座城市便安靜了下來。
我在速食店裡,等著半小時的警報過去,其他的客人也討論著餐廳裡同時響起的手機警報,體驗著偶爾被中斷的日常。無人的路口,只有幾台救護車能馳騁駛過,看著空曠的街道,我想起自己也曾經在那車上看著路上行人走避的畫面。
母親先是被送到地區醫院,在六人的病房裡擁有一個床位。確定要手術時,家人們一心想著讓她擁有最好的就醫環境,因此決定轉診到大醫院。轉診時,EMT前來準備,隨身的物品抓好,便一鼓作氣地上了救護車,母親在後頭,我就坐在副駕駛座,看著司機一路疾駛到目的地。救護車聲就像是城市中的通行證,前頭的車會自動讓開,司機幾乎不太需要減速。
等到病房確定好,找好看護,我再度北上收拾賃居處的行李。
踏進房間中,散落在地上的是半開的行李箱,是原本還在準備要出國的用品,在永和的租屋處也生活了三年,家庭式的公寓室友們來來去去,我成了住最久的地縛靈,但如今也要交棒給下一個房客。再過幾天,新房客一來,我就不擁有這間房間的所有權。打包、捨棄,丟進行李箱,請宅急便直接送往南方。
那是夏日正盛的時刻,強烈的雷雨胞襲擊南台灣,連續好幾日不停的雨,讓城市各處都淹了起來,因此罕見地停班停課,而我的包裹就這樣繼續停滯在物流站。
物流站位於高雄的加工區旁,在充滿貨櫃與航運公司的近港口處,幾乎都是實業公司。大雨停班的日子裡,此處仍有人在上班。我把從台北寄來的包裹領回,裡頭是來不及帶回來的物品,裝滿了整整兩個行李箱。
台北的生活用品與高雄過分重疊,母親早已經習慣囤積生活用品,想大概是自己一人無聊時,到生活百貨裡看著兩件較便宜的特價,想要賺些便宜、省些錢,便一舉買下;只是可能也忘了自己曾經買過些什麼,而逐漸堆疊了起來,有許多沐浴、洗髮用品、清潔劑、垃圾袋,如同我在台北構築自己的生活時,也會有的行徑。
離家十年後,母女兩人生活的時間軸又重新縫合,首先要面對的,是一室的混亂,那是生活中最難堪的部分,就如同對彼此袒露出傷口一般。離家以及空巢的寂寞,試圖用物質填補起,卻怎樣都填不滿。
長年受到債務的困擾,母親帶我去銀行開戶,並不是要存入大人們說的「長大後就會給你」的壓歲錢,母親說:「這個戶頭借媽媽用,媽媽不會害妳。」直到再大了一點,長出自己的意志,也對母親多了幾分恐懼,逐漸萌生拒絕的話語。
母親自那時候起,便會說我令她失望。
出院後,母女兩人一起思考下一步要往哪裡走,一起沒工作,只能在重複的日常裡尋找意義時,總是從過去共同擁有的回憶處接手,那是兩人還曾經一起生活的時刻。有一天,母親說她聯繫上我的童年玩伴,是一對姊妹,國小時我們都玩在一起,其中姊姊去了加拿大打工度假,她的媽媽許久以前在加工區工作,後來離開、換了工作,但至少現在還算過得不錯,正在加拿大探視女兒。
與她同樣年紀的母親,則是正處於是否要接受治療的關口。身邊的家人當然希望母親接受腦部的放射線治療以及化學治療,盼望有續命的機會;但仔細想想,這何嘗不是我們無法接受疾病突然侵襲,期盼治療也許能夠控制末期的病情。這是圍繞在她身旁的我們唯一操持的想法,而她依舊在思考。
因此我們總是避談治療,雙方都擁有各自的想法。為了填補兩人相處時對話的空白,她聊起我的童年玩伴,以及她的媽媽今年飛出國,跟女兒一起在加拿大生活,明年她們才會回到高雄。母親的語氣輕鬆,像是想要忘記自己生病這件事;而我卻只能想起身在醫院、希望母親接受療程的自己,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怒意,「妳這樣,我怎麼可能放下妳,」我的語氣中有些賭氣:「妳為什麼不肯接受治療?」
母親看向我:「妳也沒有問過我,就自己決定不出國了。」
兩個人都不知道該怎樣開口化解空氣中弩張的氣氛。
經歷一陣短暫的沉默,母親說:「妳回台北好不好?我無法跟妳一起生活。」
窗外大雨落下,是我最討厭的陰沉天氣,雖然配低明度的音樂剛好。好像就是這種日子讓你以為人生就是這樣子了,在台北的一切就是全部了,然後忘記了高雄。
忘記了什麼是家,直到你失去它。
插畫 陳佳蕙/赤小豆
加拿大打工度假 怎麼找工作 在 馮韋元Francois Devatin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是法國人,畢業後去了瑞典工作三年,然後來台灣工作。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找工作的方式。我覺得大部分的人真的有機會在國外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