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花大錢的教育未必就是好教育)
這2天藝人狄鶯兒子在美國「開玩笑」說5月1日要持械掃射學校的新聞大家應該都看到了
一個「玩笑話」可能毀了他的前途…
台灣家長很多時候會以學費高低來論定學校好壞,彷彿越貴的越好。
辛苦賺很多的錢,把孩子送到最貴的學校,其實只是對自己心裡的一種救贖,自我安慰「這樣對小孩好」,其實只是彌補自己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缺憾。但,父母的關懷陪伴,豈有任何東西或方法可以替代的呢?
有沒有聽過歐美學校的性開放、性早熟問題?這個價值觀是你能接受的嗎?
所有能力、本事都可以延後培養,唯有品格和道德教育,錯過就沒機會了!
以下是我看過很棒的一篇文章,分享給大家,希望各位好朋友都能好好思考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贏家教練尚明 祝福每位好朋友都是真正的好爸爸好媽媽,不只是金錢父母!
==轉分享好文↓↓↓==
《孩子,外面世界絕不會輕原諒你!》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情:
兩名高中男生圍毆老師,還對著鏡頭嘶吼:“我是學生,你們能把我怎樣?”
這就是被《未成年人保護法》餵得無知無畏的學校學生!
本文是一位老師講述的四段小故事,告訴各位家長及孩子,
親愛的孩子,老師是不能把你怎樣,但外面的世界可以把你怎樣。
(一)
我有一個學生,喜歡鑽研數理,卻走路慢慢吞吞總愛遲到,同學給他起了個雅號叫“愛遲到”。後來他被父母送到英國念高中。
有一次回國,他給我們講了個經歷,卻對自己感觸很深。
原來他假期去一家華人開的中餐廳打工,結果第一天上班就遲到了五分鐘,於是直接被解僱了。
他沒有想到,第一次因為遲到所受到的嚴厲懲罰,竟是丟了飯碗。
而最令他醍醐灌頂的,是那個華人老闆的最後忠告:
[小夥子,如果我不解僱你,你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殘酷!]
在台灣式教育的嬌寵之下,連讓學生罰站也如走鋼絲,遲到自然可以逍遙法外。
但多年以後,因一種積習所引發的重創,這該是多麼深刻的領悟啊!
(二)
前幾日有個新聞:
一名台灣留學生為了和女友約會,未經同意,私自闖入女友的寄宿家庭,被警察以“私闖民宅”的罪名逮捕了。
這個熱戀中的大孩子怎麼都沒有想到,一次浪漫的約會竟會約來荷槍實彈的警察。
校園裡的溫和與包容,讓我們已經習慣了肆無忌憚地侵犯別人的領地,
可以把同桌的課本藏起來,
可以在別人的背後畫烏龜。
但外面世界的秩序和文化卻各不相同,所以,這次你不是被警告,是你被捕了!
(三)
記得很多年前當班主任時處理過一起校園單車失竊案,案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主角就是班上的一個”媽寶”孩子。
單車物歸原主後我將他和他的家長叫來,準備和犯錯的孩子和家長好好聊聊,
他的父親卻說:“我們家不差錢,孩子就是一時貪玩而已,說多了會傷害他的自尊。”
也許,這位天真的爸爸認為,有錢即不算竊,貪玩就不犯法。
這孩子前年發財了,開名車,出手闊綽 ,
原因是幫朋友運毒兼販毒,後來被印尼政府抓到判死刑,還沒執行就在牢裡被凌虐而死,他的父母到他死後還是認為他的孩子很乖只是愛玩而已。
(四)
台灣小孩常常隨手一杯泡沫茶飲,喝完了就隨手一丟,丟山邊,丟海邊,在社區, 想到就丟,就是不丟在垃圾桶,
不信請到各大景點看看周邊的垃圾和菸蒂,
開車族及吸菸族也一樣,垃圾想到就往外一丟,反正罰很輕,又沒人舉報,也不管清潔人員的辛勞,
殊不知每年掃馬路的清潔人員被撞死的很多位,慘死的比率又是世界第一,
反正跟詐騙案件一樣,沒什麼罪,也沒自己的事,
友人的朋友拿國際駕照去加拿大國外自助旅行,
習慣沒變,垃圾隨手搖下車窗就向外一丟,後方車輛為了閃避,2死2重傷,
上了法院,跟法官說人又不是我害的,不過是隨手丟個垃圾罷了,有那麼嚴重嗎?
最後被被害家屬請人”私刑處理",目前已經不在人世。
其實,我只是想叮囑一句~~孩子,長大之後沒有兒戲,校園之外沒有溫室!~~
請記住,外面的世界絕不會輕易原諒你!
是的,親愛的孩子,老師是不能把你怎樣,但外面的世界可以。
家長,你可以原諒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會輕易原諒,孩子的成長裡沒有兒戲。
我們總希望孩子學習學校考試的東西,但不重視家教和門風,連做人的常識與底線都不知。
有一次聚餐,朋友帶著孩子,孩子爬上桌,像飛輪一樣轉動菜臺,什麼好吃就往自己嘴裡搶,大人根本沒辦法伸筷子。
我問朋友,你為何不管管孩子?
他說,現代教育要讓孩子自由,不能拿老一套束縛孩子。
他沒有想過,一個孩子最後是要成為公民的,是要進入社會的,如果漠視別人的存在,當別人的權利受到傷害的時候,他的天性能保證他一生的幸福嗎?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被自己的爹媽管教,那他被社會修理的時候會付出怎樣的代價?
所以說,
好門風能教我們做人的涵養。
好門風一代一代的傳承,能讓我們在這個迅疾變化的時代裡,找到內心不變的溫暖,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的人生價值和秩序。
假如你自己看完後有感觸也認同!一起分享吧!
一起為臺灣未來的希望而努力,因為這裡是我們的家!
加拿大公民高中學費 在 吳政勳 Van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英國公投脫離歐盟了,
必須了解為何以及接下來面臨的是什麼!
這個圖表實在太精采了必須分享。
以年紀來劃分這次英國人的脫歐決定,18-24歲的年輕人是最主要支持英國留在歐盟的族群。接著,支持度就隨著就年紀升高而遞減。
這樣的世代認知差異,有一派分析說是年輕族群更懂得多方去消化資訊、思考脫歐可能為英國、為全球未來帶來的各種後果;還有,他們基本上一出生就活在一個歐洲共同體的世界觀。
相反,老一代的邏輯思維、決策方式,則是希望''脫歐''帶回他們記憶中英國的''美好年代'';戰後嬰兒潮(51~71歲)對二戰的沒有太多真實的記憶,只有戰後經濟復甦、工業發展、到歐盟建立、全球化加劇與新移民衝擊...
這幾年的世界上發生的幾件大事,怎麼突然都覺得有好多的共通點。
#世代 #全球化 #資訊落差 #BREXIT
Updated number for 6/23 ( results are similar)
http://d25d2506sfb94s.cloudfront.net/…/On_the_Day_FINAL_pol…
Polling Data 6/17-6/19
https://d25d2506sfb94s.cloudfront.net/…/TimesResults_160620…
--
謝謝 Jia Ming 的提醒,
理解脫歐公投的結果,單用「世代」、「年齡」絕對過於簡化,僅能算是眾多變數之一。
節錄他的觀察分析:
''簡單用年紀分層無法解釋為何到青中壯年的24-49(勞動力的中堅)支持留歐的比率急降,15-24這個年齡段已經認同自己是歐盟公民,且享受留在歐盟的諸多好處,比如說移動自由,以及學歷互相承認。這次公投有很多科學家跳出來講話,很大原因是現在英國大學大筆的科研經費多半來自歐盟,若離開歐盟,這些大學(很多是知名的大學如牛津劍橋)會喪失這些經費,就不能開展一些重要的研究、搶好教授、好研究人員、好博士生。對教育影響深遠,對大學生來說(特別是自然科學類),這代表他們再往上念的可能性也變低,因為英國大學學費非常昂貴(本地生9000鎊,相當於45萬台幣的學費,這已經占掉大學畢業生"稅前"薪資的一半了,研究所也準備上調了,生活費另計),沒有獎學金,他們幾乎不會考慮深造。
到24-49這個年紀段,踏入職場後,教育帶來的優勢差很多,受過大學教育,特別是名校者,有很大的機率進到大公司,對他們來說,歐盟所應許的工作與自由移動很重要,這代表他們的工作地點不只英國,他們可以到歐陸的國際組織找工作(國際組織很多都很看重求職者的工作簽好不好處理)。
但對高中畢業或非常後段的大學畢業者來說,他們基本上只能在英國找工作,面臨歐洲移民和他們搶工作,例如波蘭,葡萄牙等這些來自經濟相對弱勢的中東南歐國民(白人居多)(這些國家不少經濟不比台灣差,只是比英國差:P,英國是一個三明治120元起跳的國家),這些人對薪水或工作條件的要求較英國本地人低,一方面是為求溫飽,另一方面是不若英國本地人懂得爭取權利,所以很多中低階工作(看起來)被這些國家的人搶走了。說中低階工作其實也有點過分,因為目前外籍人士最多的工作中就包括護士與中小學教師,這些都是英國本地人興趣缺缺的工作,但薪水都不算太糟。--看看離歐和留歐票倉就可以知道─牛津劍橋倫敦這種經濟與教育精英希望留歐,劍橋投留歐比例高達70%,一個劍橋經濟碩士畢業在即的英國學生就告訴我,這次公投決定他畢業後的工作,所有的大銀行都在選前停止(早該在年初就開始的)招聘工作,如果確定留歐,他很快就能拿到offer,畢竟是劍橋畢業生,但如果確定脫歐,那這些銀行今年就不會招新人了,因為可能會轉移陣地,以因應英國脫離歐洲市場的效應。但對教育不利者來說─沒差,或許他們因此獲利,因為沒人和他們搶工作,中小企業也有比較高的脫歐率,因為它們不用受限於歐盟對商業相關的規定,且國家可以透過關稅壁壘讓中小企業欣欣向榮(?)。
此外,這次公投中有投票權的不只是英國人,還有符合部分條件的永久居民、common wealth(含紐西蘭、加拿大、南非、新加坡、澳洲等英國前殖民地國家)國家可以投票,其中common wealth是個比較特殊的存在,他們是外國人,不像歐盟人民享有免工作簽的待遇,但是有權力決定英國是否要脫歐,而且就像我一個common wealth朋友說的,投脫歐很吸引人,因為這樣歐洲人就和它們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但common wealth很多人英文比歐洲人好很多,甚至母語就是英語,拉下歐洲人之後,他們確實有比較大的勝算找到好工作申請工作簽留下來。如果不了解這些,貿貿然套台灣思維模式,會誤讀整個歷史事件。''
加拿大公民高中學費 在 Rabbie 創業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世代 #資訊落差
這個圖表實在太精采了必須分享。
以年紀來劃分這次英國人的脫歐決定,18-24歲的年輕人是最主要支持英國留在歐盟的族群。接著,支持度就隨著就年紀升高而遞減。
這樣的世代認知差異,有一派分析說是年輕族群更懂得多方去消化資訊、思考脫歐可能為英國、為全球未來帶來的各種後果;還有,他們基本上一出生就活在一個歐洲共同體的世界觀。
相反,老一代的邏輯思維、決策方式,則是希望''脫歐''帶回他們記憶中英國的''美好年代'';戰後嬰兒潮(51~71歲)對二戰的沒有太多真實的記憶,只有戰後經濟復甦、工業發展、到歐盟建立、全球化加劇與新移民衝擊...
這幾年的世界上發生的幾件大事,怎麼突然都覺得有好多的共通點。
#世代 #全球化 #資訊落差 #BREXIT
Updated number for 6/23 ( results are similar)
http://d25d2506sfb94s.cloudfront.net/…/On_the_Day_FINAL_pol…
Polling Data 6/17-6/19
https://d25d2506sfb94s.cloudfront.net/…/TimesResults_160620…
--
謝謝 Jia Ming 的提醒,
理解脫歐公投的結果,單用「世代」、「年齡」絕對過於簡化,僅能算是眾多變數之一。
節錄他的觀察分析:
''簡單用年紀分層無法解釋為何到青中壯年的24-49(勞動力的中堅)支持留歐的比率急降,15-24這個年齡段已經認同自己是歐盟公民,且享受留在歐盟的諸多好處,比如說移動自由,以及學歷互相承認。這次公投有很多科學家跳出來講話,很大原因是現在英國大學大筆的科研經費多半來自歐盟,若離開歐盟,這些大學(很多是知名的大學如牛津劍橋)會喪失這些經費,就不能開展一些重要的研究、搶好教授、好研究人員、好博士生。對教育影響深遠,對大學生來說(特別是自然科學類),這代表他們再往上念的可能性也變低,因為英國大學學費非常昂貴(本地生9000鎊,相當於45萬台幣的學費,這已經占掉大學畢業生"稅前"薪資的一半了,研究所也準備上調了,生活費另計),沒有獎學金,他們幾乎不會考慮深造。
到24-49這個年紀段,踏入職場後,教育帶來的優勢差很多,受過大學教育,特別是名校者,有很大的機率進到大公司,對他們來說,歐盟所應許的工作與自由移動很重要,這代表他們的工作地點不只英國,他們可以到歐陸的國際組織找工作(國際組織很多都很看重求職者的工作簽好不好處理)。
但對高中畢業或非常後段的大學畢業者來說,他們基本上只能在英國找工作,面臨歐洲移民和他們搶工作,例如波蘭,葡萄牙等這些來自經濟相對弱勢的中東南歐國民(白人居多)(這些國家不少經濟不比台灣差,只是比英國差:P,英國是一個三明治120元起跳的國家),這些人對薪水或工作條件的要求較英國本地人低,一方面是為求溫飽,另一方面是不若英國本地人懂得爭取權利,所以很多中低階工作(看起來)被這些國家的人搶走了。說中低階工作其實也有點過分,因為目前外籍人士最多的工作中就包括護士與中小學教師,這些都是英國本地人興趣缺缺的工作,但薪水都不算太糟。--看看離歐和留歐票倉就可以知道─牛津劍橋倫敦這種經濟與教育精英希望留歐,劍橋投留歐比例高達70%,一個劍橋經濟碩士畢業在即的英國學生就告訴我,這次公投決定他畢業後的工作,所有的大銀行都在選前停止(早該在年初就開始的)招聘工作,如果確定留歐,他很快就能拿到offer,畢竟是劍橋畢業生,但如果確定脫歐,那這些銀行今年就不會招新人了,因為可能會轉移陣地,以因應英國脫離歐洲市場的效應。但對教育不利者來說─沒差,或許他們因此獲利,因為沒人和他們搶工作,中小企業也有比較高的脫歐率,因為它們不用受限於歐盟對商業相關的規定,且國家可以透過關稅壁壘讓中小企業欣欣向榮(?)。
此外,這次公投中有投票權的不只是英國人,還有符合部分條件的永久居民、common wealth(含紐西蘭、加拿大、南非、新加坡、澳洲等英國前殖民地國家)國家可以投票,其中common wealth是個比較特殊的存在,他們是外國人,不像歐盟人民享有免工作簽的待遇,但是有權力決定英國是否要脫歐,而且就像我一個common wealth朋友說的,投脫歐很吸引人,因為這樣歐洲人就和它們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但common wealth很多人英文比歐洲人好很多,甚至母語就是英語,拉下歐洲人之後,他們確實有比較大的勝算找到好工作申請工作簽留下來。如果不了解這些,貿貿然套台灣思維模式,會誤讀整個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