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 大破大立:#成露茜催生的世新社發所
.
世新社發所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成露茜教授(Lucie)返台後創立的研究所,她自1970年起在洛杉磯加州大學任教,擔任亞美研究中心主任,之後還成立環太平洋研究中心。做為台灣報人成舍我的么女,鮮明的左派立場,使Lucie一度成為國民黨政府的黑名單,一直到1991年,成舍我病榻之際,才接掌《台灣立報》,開始在世新大學任教。
.
1995年發行《破週報》,針對不同社會議題發表立場銳利的報導和專欄,成為台灣「具有左派關懷與全球視野的文化實驗行動」的另翼刊物,該報以「孽世代之聲」自居,創造出影響年輕世代深遠的青少年次文化。
.
1996年,Lucie起心動念籌辦社發所,引入美國亞美研究中心經驗,創新實行對話式教學法,可以說是世新大學最具特色的研究所之一。1998年3月1日,成露茜發表《台灣立報》改版宣言〈引爆多元對話 共營新新教育〉,成為台灣唯一的教育專業報,以報紙作為媒介,發揚教育社會的理想。2006年,越南文《四方報》創刊,成為第一份為國際移工發聲的報紙,也將世新社發所的教育與社會實踐能量推至最高峰。
.
世新社發所以「有學有術、實踐基層,回歸理論、再造社會」自許,招收基層群眾、組織工作者為主,完全不同於傳統社會學的學院派風格,學生多為有社會組織經驗的實務工作者,現任立委蔡培慧、林淑芬,長期投入遊友議題的陳大衛、郭靖盈,以及現任台北市政府勞動局局長賴香伶、新科社會局長陳雪慧都出自世新社發所。
.
社發所定期辦理社發講座,追蹤社會關鍵議題,籌辦夏日草根學校,培養草根組織人才,成為台灣最具關懷弱勢的社會學研究所。社發所的教師人數僅有5人,分別在國際移民、農業、勞工組織、遊民團體、高教工會等扮演倡議與領導的角色,深具草根組織實踐影響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新版:加入字幕及高清相片)舊金山市政廳(San Francisco City Hall)是美國舊金山市政中心的政府辦公大樓,學院派建築風格(Beaux-Arts),興建於1913年到1915年的城市美化運動中,其巨大的穹頂名列世界第5位。目前的市政廳建築是為了取代徹底毀於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的...
加州學院派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伯恩斯坦百年誕辰紀念: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作為當代古典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留下共有三套非常有影響力並流傳下來的影片系列,分別是 -
1954 年 11 月 14 日,伯恩斯坦第一次以音樂教育家的身份登上了當時在 CBS 的一檔名為 「Omnibus」 的文化教育類節目。1954 年到 1958 年間,Lenny 一共參與了7 集節目的錄製。
1958 年 1 月 18 日,僅僅在伯恩斯坦就任紐約愛樂的 指揮之後兩周,他主持舉辦了第一場「青少年音樂會」(Young People's Concert)。由伯恩斯坦主持的這個系列一共包括 53 場音樂會講座,時間跨越從 1958 年到 1972 年。
1973 年 10 月 9 日,從計畫中的春季延期到秋季,伯恩斯坦在哈佛大學的 Norton Lectures 系列第一堂講座才正式開始。這個講座系列共有 6 場,之後出版時又被命名為「沒有答案的問題」The Unanswered Question : Six Talks at Harvard (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The Unanswered Question" 一詞取自美國作曲家 Charles Ives 的同名曲目。
Norton Lectures 講座的目錄:
Musical Phonology
Musical Syntax
Musical Semantics
The Delights and Dangers of Ambiguity
The Twentieth Century Crisis
The Poetry of Earth
伯恩斯坦1971年應哈佛大學邀請,擔任下一個學年的詩學教授(1972-1973),這一年間伯恩斯坦常駐校園、指導學生,並舉辦六場演講講座。在這之前,只有地位顯赫如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和柯普蘭等揚名樂壇的大人物獲得如此殊榮。這六場演講講座在當年都以錄音和錄影的方式保存了下來,在當時和之後透過美國公共電視在全美各地播放,更因為好評不斷而被英國BBC電視台買下版權,在全英播放,講稿也出版成書,讓伯恩斯坦同時享譽指揮家與出色音樂學者之頭銜,很快的耶魯大學、加州大學紛紛也都向他遞出客座教授邀請。
1973年55歲的伯恩斯坦已經從自己執掌了12年之久的紐約愛樂音樂總監一職引退,一面進行他心愛的作曲工作之外,也重回母校哈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讓他有機會和年輕的一代接觸,傳授他的音樂理念。面對公開演講和電視轉播已駕輕就熟的伯恩斯坦,1958年即開始為美國CBS電視台製作知名的古典音樂電視節目《青少年音樂會》系列,前後共播了14年之久,是全球電視史上最火紅的古典音樂會節目,節目中伯恩斯坦除了帶領紐約愛樂演出外,也有很多生動、深入的講解,伯恩斯坦的魅力、專業指揮形象、以及引人入勝的解說方式讓古典音樂在美國增加了非常多的新樂迷,這些演出不僅對全美播放,更賣到全世界四十多個國家,伯恩斯坦之名聲也享譽國際,同步引起歐洲各國電視台的效仿,指揮家普列文也獲英國電視台邀請製作類似的音樂系列,在英國同樣受到歡迎。
伯恩斯坦在哈佛的六場講座中提出一個大哉問,他想要總結音樂史到當時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現代音樂中音列主義和調性音樂之爭的結果,而古典音樂日後又該何去何從?身為作曲家的伯恩斯坦知道這個問題在當時並未獲得解答,出身學院派出身的他並不欣賞音列主義,認為這讓古典音樂走入死胡同;而作為指揮家的他更知道音列主義遭遇到推廣和接受度的問題。所以,他選擇了以美國現代作曲家艾伍士(Charles Ives)的知名無調性作品《沒有答案的問題》作為他六場演講的大標題,正如他所提出的問題,,終究沒有答案。伯恩斯坦在六場講座上做了充分的計畫,其中要播出的音樂都是由他前一年自費請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灌錄與錄音,六場演講的現場錄音和錄影、演講內容文字謄本皆由他自費出版,同步也自行處理經理版權,充分拿捏了商業、學術、藝術的各個層面,而且都很成功。
不同於他先前的青少年音樂會系列中演講內容,伯恩斯坦這六場講座之內容和用字建構在學術之上,並不再侷限於音樂術語,相反的他向許多不同領域借用詞彙和觀念,包括語言學大師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和許多哲學概念。在伯恩斯坦發表這套演講的當時,美國已經開始出現低限主義和新浪漫主義等調性創作手法,這讓伯恩斯坦對未來感到較樂觀,而不似他在1965年時曾發表的悲觀看法,認為當時囂塵至上的十二音列作曲法扼殺了古典音樂。
加州學院派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新版:加入字幕及高清相片)舊金山市政廳(San Francisco City Hall)是美國舊金山市政中心的政府辦公大樓,學院派建築風格(Beaux-Arts),興建於1913年到1915年的城市美化運動中,其巨大的穹頂名列世界第5位。目前的市政廳建築是為了取代徹底毀於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的舊市政廳。它的圓頂模仿巴黎榮軍院的巴羅克穹頂,高達93.73迷,比美國國會大廈高14英寸,直徑366英尺。1954年,喬•狄馬喬和瑪麗蓮夢露在市政廳結婚。
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是美國舊金山的地標。它跨越聯接舊金山灣和太平洋的金門海峽,南端連接舊金山的北端,北端接通加州的馬林縣。金門大橋的橋墩跨距長1280.2米,建成時曾是世界上跨距最大的懸索橋,寬度27.5米,雙向共6條行車線,橋身呈褐紅色,金門大橋擁有世界第四高的橋塔,高達227.4米,全橋總長度是2737.4米。金門大橋橋身的顏色為國際橘,因建築師艾爾文•莫羅認為此色既和周邊環境協調,又可使大橋在金門海峽常見的大霧中顯得更醒目。由於這座大橋新穎的結構和超凡脫俗的外觀,它被國際橋樑工程界廣泛認為是美的典範,更被美國建築工程師協會評為現代的世界奇跡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上鏡的大橋之一。
藝術宮(Palace of Fine Arts)位於美國加州舊金山海港區,是一座建於1915年的紀念性建築物,最初是為了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中展示藝術作品而建造的。這是博覽會少數僅存且唯一保留於原址的建築物。藝術宮曾於1965年重建,人工湖和走道的整新,以及加強建築的耐震強度直至2009年初才完成。
美國國會大廈(United States Capitol),別稱國會山莊,是美國國會所在地,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坐落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東端。在地理上,美國國會大廈位於華盛頓特區偏東處,但常被看作華盛頓特區及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特區建築物地址的東西南北,都是以國會大廈作為基準。大廈最初由威廉•桑頓博士設計,該建築以一個圓形大廳上的圓頂以及它的兩翼作為標記。每一翼作為一個議會的所在地,北翼是美國參議院,而南翼則是美國眾議院。它是一個典型的新古典式建築。國會大廈是一幢全長233米的3層建築,以白色大理石為主料,中央頂樓上建有出鏡率極高的3層大圓頂,圓頂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銅雕像。
福特劇院(Ford's Theatre)是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劇院,位於西北區10街511號。1865年在4月14日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在此遇刺,在街對面的彼得森住所死亡。此處原為第一浸信會教堂,建於1833年。1861年教堂遷往新址後,此處改為劇院,但次年就毀於火災。1863年重建。林肯遇刺後劇院被封,禁止演出。該劇院後來被用作倉庫和辦公樓,在1893年6月9日部分坍塌,造成22人死亡。1968年修復後重新開放。21世紀初再次修復,於2009年2月12日林肯誕辰二百周年時開業。彼得森住所和劇院現在作為「福特劇院國家歷史遺址」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