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筆記 #科技觀察
■【女歌手改當電競直播主?到底電競選手一天是怎麼過的?】
📍好讀網誌版:https://reurl.cc/dGnb96
最近有一個消息還蠻震撼我的,不是拜登的基建計畫通過或誰又送疫苗(當然這兩件事都很重要),而是我兒子很喜歡的歌手 李芷婷 Nasi居然說他不當歌手,跑去當電競直播主!😮
看到新聞,我在電腦前一愣,因為前幾天才跟兒子一起回聽了李芷婷在比賽時的經典好曲《一直走》,也還在聽《你聽聽就好》和翻唱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特別是《一直走》這首歌,讓李芷婷躍升為我心中台灣最適合唱迪士尼卡通的人選,兒子也是愛得要命,還因此努力練鼓,希望有天能幫芷婷姊姊打鼓(兒子的夢想)XD
沒想到這位小女生居然不唱了,跑去當電競直播主!
看了一下新聞內容,其實也很心疼她,畢竟年紀小要承擔夢想與現實的壓力,也是很不容易,特別是演藝圈如此競爭,現在甚至不少人開youtube唱,競爭對手來自四面八方,在這個時代,創作者真的很難為,讓自己稍作休息,能夠先放開一切,也是一個好作法。
反正年輕就是本錢,之後調整好再回來逐夢也未嘗不可。
不過這也引起我對電競產業的興趣,最近因為WFH要視訊開會或錄節目,上網找綠幕,才發現原來網路上有賣電競直播主的綠幕,直接一塊綁在椅子上,畫面真是超可愛的,從市場需求也看得出產業的熱絡,
更不用說,其實一些網路知名的KOL都是從遊戲產業出身的,像是 M觀點、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 呱吉 等
🤔#想要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容易嗎?
身為門外漢,之前常覺得這就是打電動嘛,好像不是一個正常職業,但多年前在電視台時,去採訪獲得世界冠軍的台灣之光電競團隊,才明白原來玩遊戲可以變得如此專業,是一份扎扎實實的工作,而電競選手就跟體育選手一樣,光鮮亮麗的表現背後是不斷的孤獨訓練。
在科技領航家節目中,長期資助台灣電競學習發展的 #Snapask 行銷經理 #Monica 和曾是英雄聯盟LOL遊戲賽事退役電競選手,現在是東泰高中電競隊教練 #Dee 跟我分享,要做一名電競選手真的很不容易,不是你喜歡打遊戲就能當,還得有資質和能耐,我問他,那是什麼?
他說,先問問自己能不能一天在電腦前坐著練習12~14個小時!😱哇~興趣當飯吃,真的不一樣,第一關就是你能不能忍受如此長的練習時間,而當一整天都必須打遊戲時,你還能真的如此熱愛打電動嗎?
Dee笑著說,第一關就會刷掉很多人了,不少懷抱夢想的學生會發現,原來現實跟自己想像的差很大。第二關,你得忍受「#重複」!🎮💻🖱🎮💻🖱🎮💻🖱
就跟運動員一樣,訓練其實是乏善可陳的單調,但卻非常重要,這些基本的健身、體能訓練,應用在電競選手的練習也是類似,而且因為是團體作戰,還必須集中培訓,幾乎是沒有假日可言。
這樣的操法,為得就是能換得團隊的青睞,讓自己有機會能加入團隊(類似運動員加入球隊),那就可以拿到固定薪水,不過你也得對團隊得獎有所貢獻(真的超像運動選手啦,可以想像成籃球或棒球選手的職涯方式)。
不過光想著一天要看電腦這麼長的時間,也不難發現,電競選手的視力真的蠻容易受影響,也因此這個職業的生命週期很短,大概在25歲前就會退休,後續職涯規劃變得很重要,例如可轉當教練。
這一集專訪,我完全以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心態,充滿好奇的東問西問,也慢慢拼湊出這個產業的模樣,如果你家的小朋友很愛打電動,也希望未來能靠電動當飯吃,走上電競選手一途,快把這篇文章和專訪音頻給他看看聽聽,這樣的未來是不是他要的呢?
🔥更多內容歡迎收聽這集訪問:https://user72908.psee.io/3easac
Snapask
——
🎧 楚文的廣播Podcast節目|#科技領航家
✨ 聚焦科技趨勢話題 科技人懂理財 科技人職場衝
IC 之音 FM97.5
首播 每周二18:30-19:00、重播 每周三 08:15-08:45
劉姥姥進大觀園學習單 在 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 -上班族都該領悟的道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以前大叔只試過遠端工作,沒想到連廣播的採訪也能透過電話完成。新時代的工作方式變得難以想像,我們都該勇敢地接受更多的嘗試以及改變!
這段時間我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般,解鎖了一連串未曾體驗過的有趣新鮮事。無論是廣播(預錄、Live播出、遠端)、Podcast、YouTube,每一次的採訪都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學習跟收穫。
就像剛開始寫日記時的感受一樣,我心裡明白自己還能做得更好。而進步的唯一方式,就是繼續練習下去⋯⋯
寫下這篇日記的同時,我正在前往廣播電台的路上。待會我會好好地再試一次,一定要比上次表現的更好、講話更清楚、態度更自然。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加油!
【子琳開麥】
老闆說:你還有60天,業績再沒起色,就要失業了!這時候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相信大家都很能體會這種在絕望中又帶著一點希望的感覺,但就像是即將要被丟進垃圾桶沒用的紙一樣,隨時準備要被人揉爛了捨棄!家庭的開銷、即將要繳的帳單、還有不太能斷掉的保險,除了頭腦一片空白,在最後的時刻,又能為自己掙扎、努力些什麼呢?
子琳 邀請到網路爆紅《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上班族都該領悟的道理》粉專,同時也是這本書的作者Vito,和大家分享這個如何長出不一樣的過程!
同步於以下平台都可以聽得到喔
Podcast平台:https://reurl.cc/5oRjxz
Youtube:https://youtu.be/6ASjISKHfgo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h99radio
#待業做家日記
#子琳開麥
劉姥姥進大觀園學習單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第25屆醫療奉獻獎得主黃富源醫師
給醫學後輩的忠言與勉勵
文/馬偕紀念醫院公共事務課課長王紀葳
一派瀟灑的黃富源醫師坐在辦公室的小沙發椅上,牆上是以前的學生以其「富、源」之名的藏頭詩題字,乾淨整齊的桌上放著一杯溫熱的高山茶、老花眼鏡。
他是兒科界的「黃頭」,是連續七年獲得醫院最佳教師獎的「黃老師」,對於醫界的後生晚輩而言,他堪稱是祖師爺的等級。
陪同台大醫學系學生對他的專訪,我在旁聽席中,也觀察到他對學子的殷切期盼與依然熱衷投入的教學熱情。
拚命唸書才能分擔家計
從小家境不好,黃富源在求學的過程中,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留級」,但擔心的並不是丟不丟臉這檔事,而是若是要再繳一年的學費,那可不得了,年紀輕輕能幫家裡的唯一方法就是「拚命唸書」,殊不知這份單純的孝心,奠定了黃富源日後凡事「拚命」的性格。
高中畢業後,果真拚命唸書的結果可以獲得保送入大學化工系,但問題來了。
父親說:「你唸完書,一來沒有錢可以供你出國深造,再來也沒有錢可以讓你開工廠……。」
父親的話言猶在耳,黃富源心一驚,若是一般大學畢業後無法賺錢還得再當家裡的賠錢貨,那豈不更慘?早年,醫學系仍是大家心中的第一,於是黃富源再度「拚命唸書」,最後,第一成了唯一,考上了台大醫學院醫科。
立志成為很會看病的醫師
高雄鄉下小孩考上台北的台大醫學院醫科,家人與街坊鄰居無不歡慶祝賀。但窮小子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靠著一位有錢人家的同學支援,找到台北的棲身之處,黃富源說:「我以為不知道台大在哪裡已經很離譜了,但我竟然連他家裡的馬桶都不知道怎麼用!」真是糗了。
台大醫科果真名不虛傳,各方武林高手齊聚,黃富源看到同學臥虎藏龍,教授更是一派威風凜凜,只有繼續拚命的努力。求知若渴的他,只要有任何學習的機會都不放過,並為自己立下「我要成為一個很會看病的醫師」的心願。
自己立下的約定,成為自己持續拚命的目標!更難得的是得過一次「書卷獎」,讓黃富源欣喜若狂。
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
但要怎麼樣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怎麼樣才能變成一位很會看病的醫師?黃富源一句「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為這個問題做了最好的詮譯。
黃富源努力到連同學都看不下去了,偶爾會問起:「緊張大師,你到底有沒有出去玩啊?」
在實習階段,黃富源的「拚命」還多了一個項目,就是「值班」。每天都去偷偷瞄一下病房有沒有新住院的病人,然後跟在那位主治醫師身邊,偷聽就是多學,只要多爭取到值班的機會,就是加深自己的功力。
黃富源回憶:「有個功課很好也很會彈琴的同學,他只要去俱樂部彈琴打工,就請我替他值班,而且,他回來還會給我50塊錢,比起我一個月才拿到70元的月薪來說,根本是天價。你瞧,他開心彈琴打工,我開心值班練功,我還可以多掙點錢,豈不皆大歡喜!」語畢,哈哈大笑起來。
觸診是最基本的診斷工具
眾所周知,黃富源醫師十分強調不要依賴醫療儀器。他主張,看病是看病人,不是只看電腦螢幕上的數據,而他強調的「身體診察」基本功就是在台大醫院當醫師時學到的功夫。
一位血液科的教授劉禎輝摸到病人肚皮上的一塊圓圓的腫塊,語出驚人的說,裡頭是水!當時在一旁的另一位實習醫師一開始還不相信,等到教授用針頭抽出水後,才啞口無言。在第一年住院醫師時,有一位6歲高燒不退好多天的孩子住院,李慶雲教授來查房,摸一下腹部,就診斷為傷寒。我們問他何以摸肚子可以診斷為傷寒?他說摸的感覺是doughy,有這種doughy的感覺是傷寒的特徵。我永遠記得那一幕。
黃富源說:「時代再進步,都有儀器無法取代的事。」看病不是只看數字,身體診察(觸診、聽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檢查。但他也不諱言,在健保的體制下,醫師診察費太低了,導致愈來愈少醫師願意多花時間多看病人一眼、多聽診、多觸診病人一下, 猶記得5年前,有一位護理師的姊姊住國外,她的2歲兒子右眼眼皮深紫色浮腫,看過眼科、家醫科,仍然無法治癒。這位護理師碰到我問我可以看看嗎?當然可以。第二天我門診時,護理師家人從國外飛回台灣,出現在我門診。我第一個看他眼睛,覺得很奇怪。
當我看不懂時,會把病人從頭摸到腳,結果發現小孩肝脾非常腫大,斷定是白血病(Leukemia),就安排馬上住院由血液科專家治療。這個診斷方式是從年輕時就養成的,可見身體診察是無法用儀器取代的。期待健保署能看到身體診察的重要性,提高醫師診察費,讓醫師能好好的「看病人」,而不是看電腦螢幕。
黃富源說:「醫院是為了病人而存在!身為臨床醫師,要加強自己的專業、減輕病人的痛苦、提供病人最有效益的醫療,才是醫師的最終目標。」
在醫界,黃富源以其身教帶領了一群徒子徒孫,開枝散葉在各處為醫療致力奉獻,不但對症下藥,並且不過度用藥,減少病人痛苦;特別在兒科,面對的是「不會說痛與不會道謝」的小病人,一本初衷與良心,更是醫師本質最好的體現。
影響最深的二位前輩
談到黃富源這輩子最感謝的二位醫師,背後也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不諱言早年紅包時代下,就連自己住院開刀,老婆都還是不免禮俗將「禮數」給準備好,深怕不周到會被拿來「開刀」,還是送上比較心安;黃富源當時還笑說:「我請我的老師杜詩錦教授幫我開刀(扁桃腺割除),怎麼可能會收?」沒想到,老師還真的收下紅包。
術後,黃富源恢復得很好,住院7天左右已可出院,臨出院前,老師把紅包退了回來,黃富源用右手手掌拍打了額頭,我怎麼可以誤會我的老師,整整7天,真的是學生的不是!
這件事,給了黃富源很深的影響,行醫50年,儘管時代改變但收到的紅包還是不少,能退的就退,不能退的就捐給社服室基金,做為急難救助之用。
影響黃富源的還有鄭仁澤醫師。鄭醫師是一位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師,絕不以研究病人為樂,不把病人當成研究的白老鼠,不會只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讓病人受痛苦。
黃富源在衛生署副署長任內,也看到了器官捐贈的亂象,陸續設立了器官捐贈登錄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醫師懲戒委員會,要求徹底扭轉醫匠現象,致力推動台灣醫界,需要的是真正良心為善的醫師。
病人是醫師的老師
在黃富源眼中,「在困難的病人身上,診斷出疾病,並且將病人醫治好,是一件十分美好的感受。」把孩子醫好、把學生教好,並且得到來自於病人家長及學生真心的感謝,這種成就感支持著他持續至今。
而他也語重心長的說道,以台灣目前的情況,真的不必再設醫學系,而應將醫學教育深耕並著重於醫學倫理的養成,將行醫這條路,當作是上帝賜下的恩典,可以在一生中幫助人,並在助人中獲得安慰與滿足。
「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病人永遠是醫師的老師。」在「富及杏林滿門桃李、源盈寰宇遍地福音」的字畫前,黃富源醫師為醫病關係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
在馬偕兒童醫院裡,明年將滿80歲的黃富源,還在臨床工作上繼續扮演「抓病的柯南」角色,也是所有醫學生最崇敬,混身是寶的老師。
寫在後面:
首先感謝黃老師,黃老師在我住院醫師時期對我的教導及經驗傳承,這些對後生晚輩的我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學習與成長。
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