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說中熱門取景與打卡地點】@精神病院
先說這裡沒有冒昧歧視或偏見的意思,精神病院/患有時也常被污名化、被扭曲放大看,正如早逝作家林奕含的悲傷。
只是我們都知道,拍戲需要取景,那麼如果推理小說中的主角群可以打卡,最熱門但會被規範必須保持良好社交距離的地點會是-
選精神病院會是正解。
事實上,從精神病院相關延伸,是推理小說中常出現的關鍵地點,且多藏有諷刺、弔詭或神秘的意味。
記得曾經有科學家做過一場超有guts的實驗-派一堆正常人混入精神病院,想理解正常人與病患間,是否可以被辨識出差別。
也有聽說過巴士司機載運精神病患,途中開小差,結果回來時人都不見,只好騙取不知情的民眾上車替代,試圖瞞天過海。
不過比扯鈴還扯的是,兩者第一時間竟完全看不出來,也就是說,正常與不正常間的界線,即便專業有時也難分辨。
讓人想起楊建東《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工作實錄後的困惑-當有一天我們進了精神病院,又有誰能夠說我們自己正常?
如1975年美國電影《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與德國天王費策克(Sebastian Fitzek)《病人》。
本是為了逃避刑罰/找尋真相所以裝瘋賣傻被送入精神病院,結果弄假成真,真真被當成了真.精神病患,有口難言。
可最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的,還不是這個,是為「精神病患」帶來曙光的人,卻被切除額葉,失去自我意識與思考。
不然就是因為無法接受事實的壓力創傷,解離代換出各種如真似幻的妄想,由此織就一樁樁神秘無解又恐怖兇殘的謎團。
如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隔離島》(Shutter Island)被颶風所包圍的精神病院,或卡莉雅.芮德(Calia Read)《是誰在說謊》(Unravel)一女繞二男的粉紅泡泡都是這樣,主要都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關。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世界暢銷推理,不分年代區域丟進一個整合系統,類似論文搜查系統那樣,那麼在搜查精神病院這個名詞時,會一同跑出來的關鍵字將會有:
人體實驗、密室走道脫逃、字母變形換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口述記憶不能相信、暴風雨山莊,還有連續殺人魔的犯案、正常與異常的分辨。
也就是說,精神病院這個專業醫療機構,在推理小說中算是個取景入題的熱門地點,由此來混淆視聽或衍生互動,更常導入生活日常民眾習以為常的偏見歧視來誤導方向。
像多那托.卡瑞西取景義大利羅馬風光的《精神病院》與萊利.塞傑(Riley Sager)松林別莊慘案的《最後的女孩》(Final Girls),佛與魔,誰也難說,有時甚至「沒魔就沒佛」呢。
喔對了最後,提到精神病院,也想到我的童年1991年《穿越時空五百年》穿越到現代的道士林正英,如何被當成病人送進精神病院,還有劇情穿梭來回裡,絕美的王祖賢~
「創傷知情論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創傷知情論文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創傷知情論文 在 亞當老師・酮享健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創傷知情論文 在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 【線上課程】創傷知情工作坊不用出門 的評價
- 關於創傷知情論文 在 創傷知情是治療師訓練中的一塊重要積木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創傷知情論文 在 創傷知情ACE :: 社區大學終身學習網 的評價
- 關於創傷知情論文 在 創傷知情量表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創傷知情論文 在 創傷知情量表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 ... 的評價
創傷知情論文 在 亞當老師・酮享健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生活中是否有很多安慰劑效應
一個典型的心理影響生理描述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健康的,那麼你就會變得更健康,反之,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不健康的,那麼你就會真的變得更不健康。
「安慰劑效應」就是建立在這樣的一種基礎之上的。
可是,這樣的描述有多正確呢?
這個星期解讀的是《安慰劑效應》(台版叫《心靈更勝藥物》),作者麗莎·蘭金(Lissa Rankin)是一位醫生,在職業生涯中逐漸發現到病人能否康復與心理狀況息息相關,儘管她所受的專業訓練並未深入介紹有關知識,她還是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考證,並嘗試補充醫療體系缺失的這一塊。
有關心理影響生理,我們先從擁有最多科學證據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在拉丁文是「我會感到愉悅」的意思)說起。
被騙了,所以更健康
你可能早已對「安慰劑效應」十分熟悉。
簡單來說,「安慰劑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被告知他將服用某個「擁有 X 效果的藥片」,但事實上卻被寄予了「安慰劑」(一般成分就只有糖的藥片),最後卻真的出現了 X 效果(例如,頭不再疼了),這類在沒有真的服用藥物的情況下,卻出類似藥物效果的現象,就叫做安慰劑效應。
蘭金在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
《臨床研究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報導了另一位被嚴重噁心、嘔吐困擾的患者。醫學儀器測試結果顯示,她的胃收縮極其紊亂。
為此她拿到了一種神奇、強效的新藥,醫生向她保證,這種藥物對治療噁心絕對有效。幾分鐘後,她就不再感覺到噁心,儀器測試的胃收縮變得正常。但事實是,她的醫生說謊了。
所謂的強效新藥治療,實際上是讓她服用了催吐劑,相對於遏制噁心症狀,該藥物對於引起噁心嘔吐更加在行。
儘管服用催吐劑會使她的症狀加劇,但當這個飽受噁心折磨的患者認為她的病情能夠得到緩解時,她的噁心症狀和紊亂的胃收縮全都消失了。
當然,安慰劑效應不只是出現在個例: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刊登了一篇論文,該文章為整形外科醫師布魯斯·摩斯利(Bruce Moseley)醫生的專題報導,這位元外科醫生因能開展手術緩解患者的膝關節痛楚而得名。
為了證明自己膝關節手術的成效,他設計了精巧的對照試驗研究。試驗中的一組患者接受了摩斯利醫生的著名手術;另一組患者進行了精心設計的假手術,但他們對此毫不知情——手術過程中患者處於麻醉狀態,而且與真正的手術相同,假手術在對照組患者的同樣位置開有三個切口,並通過顯示器為他們播放其他人的預錄手術錄影。摩斯利醫生甚至在周圍濺水,以模仿膝關節灌洗操作的聲音,然後再對患者的膝蓋進行縫合。
正如預期,接受真正手術的患者中,有1/3感到膝蓋處的疼痛有所緩解。但真正令研究者震驚的是,接受假手術的對照組得到了同樣的結果。事實上,從某一方面來說,鑒於對照組患者在膝蓋處只有切口,而並沒有真正地遭受手術的創傷,接受假手術的對照組患者在膝關節處所受的痛苦很可能比接受真正手術的患者要小。
摩斯利醫生的患者怎樣看待研究的結果呢?正如一個得利於摩斯利醫生假手術的二戰老兵所說:「 手術是在兩年前做的,迄今為止,我再也沒有受到膝傷的困擾。現在我感到兩個膝蓋一樣正常。」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相信身體得到有效治療的念頭已經足夠使生理病症產生切實的緩解。
我發現近半數的哮喘病人能夠通過假的吸入器或針灸治療使病情減輕,約四成的頭痛患者在服用安慰劑後能夠緩解病症,約一半的結腸炎患者在進行安慰性療法後病情好轉,安慰劑能夠使大多數的潰瘍患者減輕疼痛。
假針灸能夠為近五成的病人緩解潮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真正的針灸僅對1/4的患者有效。此外,多達四成的不孕患者在服用「安慰劑」助孕藥後成功懷孕。
事實上,與嗎啡相比,安慰劑對於鎮痛幾乎同樣有效。
說白了,就是部分病人會因為被騙了,所以變得健康。(誤)
由於安慰劑效應實在太顯著了,以致於科學家們不能選擇忽略它,大多數臨床實驗、社會科學實驗都必須把安慰劑效應考慮在內,並以此設計一個對照組——
如果實驗結果發現某藥物/某現象的效果大於安慰劑效應,該藥物/現象才算是獲得「證實」,否則,就只能算是一個「失敗品/錯誤假設」。安慰劑效應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另外,從上面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些並非出自於科學體系的療法(例如「針灸」)之所以能對人們產生療效,其實很大程度也是來自於安慰劑效應。儘管我們不否認其帶來的「效果是真的」,但這也讓人考慮到,我們或許不用被針刺也能獲得類似效果。
既然安慰劑效應的確存在,那麼它是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效果呢?
當然不是,從上面你可以看到,只有一部分的人在獲得安慰劑後獲得了治療效果,儘管這比例還挺高,但絕對算不上是萬靈藥。
我們換個問題——安慰劑是不是在任何疾病上都能獲得一定的效果呢?
例如,安慰劑對於癌症、心臟病發作、中風、肝功能衰竭、腎病、艾滋病這類「重症」,一樣能產生效果嗎?
對此,蘭金也做了許多調查,但在主流的科學研究成果上找不到相關證據,這可能是因為對患上這些疾病的患者給予安慰劑被認為是不人道的,對於這些疾病,新的治療方法通常會用來與已有的標準治療方法作對比,因此安慰劑對照組的證據缺失了。
但是,蘭金還是找到了「自然康復項目」(The Spontaneous Remisson Project)的線上資料系統,裡面記載了許多在醫療體系之外獲得康復的案例:
這個資料系統包括一個附詳細注釋的資料目錄,內容囊括了從超過800份期刊中摘錄的3500條參考文獻,還有對未能解釋的自然康復疾病案例的整理歸檔。
他們將自然康復定義為「疾病或癌症,在未經醫療治理,或治療手段被認為不能產生相應後果時,病症或腫瘤的完全或不完全消失」。
這份目錄包括了某些令人大吃一驚的案例:一個愛滋病陽性患者成功變為陰性;一位患有轉移性乳腺癌的女士原本在乳房、肺部以及股骨部位長有腫瘤,在未經任何治療的情況下自然康復;一位男士原本被血小板堵塞的冠狀動脈也成功不藥而愈;另一位男士的腦部動脈瘤消失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特例般的小樣本記錄,即使可以證實類似的事情真的發生過,但這類事情還會不會發生、如何發生、為什麼發生,這些案例是心理影響生理的結果,還是因為其他巧合,目前一概無法下定論。
但這至少可以帶出一個訊息,亦即就算是「絕症」也並非完全是「無法治愈」,只是科學家似乎還沒找到可持續重複這結果、且副作用低的方法。
儘管如此,蘭金還是找到一位研究同樣問題的哈佛大學博士 Dr. Kelly Turner。Dr. Turner走訪世界各地,研究那些獲得第四期癌症病患者卻在意料之外痊癒的患者,並總結了六個可能的治愈要素,其中有四項與心理有關,有興趣的可以看蘭金寫的這個貼子。
你可能會想,如果安慰劑能把部分病人、部分疾病給治好,那麼是否也存在把病人的健康搞砸的可能性呢?
有,這種現象就叫做「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拉丁文為「我會受害」的意思)。
作者:楊大輝
轉載自:4THINK.NET
創傷知情論文 在 創傷知情是治療師訓練中的一塊重要積木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論文 )。 Key moments. View all. 研究者與實務者並行的訓練模式SCIENTIST ... 留佩萱心理諮商師—— 理解創傷成為 創傷知情 (The Wisdom of Trauma ). 人本 ... ... <看更多>
創傷知情論文 在 創傷知情ACE :: 社區大學終身學習網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2016年1月4日—在美國工作主要諮商對象為小孩、青少年、大學生、成年人、以及家庭。專長:創傷治療童年創傷性侵、家暴失落與哀傷創傷知情多元迷走神經理論. ... <看更多>
創傷知情論文 在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 【線上課程】創傷知情工作坊不用出門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接至本學報網站→「期刊目錄」閱讀完整的論文內容。 (連結:https://reurl.cc/LAdynx) 臺灣諮商心理學報自本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