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拿到書後很興奮問大家是否已經讀完 《行銷5.0》,後來陸續收到訊問,關於我的感想和是否值得一讀。
原諒當時回的很草率,即使很多人推薦,但因為我還沒讀完啦,我不敢亂跟風哈哈哈哈哈。
同時也很驚訝收到某一封訊息,希望我可針對他個人「推薦」書單。我自認為在相關領域歷練不足、才能疏淺,加上不認識對方就擅自開書單這件事,有點黑心不道德哈哈哈哈哈。
後來順帶和對方分享我的觀點,對於「閱讀」的觀點。因為難得回覆寫了很多字,潤飾後想說紀錄下來。
對於書籍的選擇,其實我是廣泛閱讀的那一派。從過去的分享應該可以觀察,我閱讀的類型領域涵蓋太廣,書架上有藝術創作類《名畫賞析》《論構圖》、《作家之路》、思考哲學類《快思慢想》、《四大聖者》、《沈思錄》,《老子·莊子·孫子》、管理行銷《OGSM》、《獲利年代》,以及我的理財啟蒙書《富爸爸窮爸爸》、旅遊書⋯完全體現自己對自我的期待和期望,也就是一直掛在臉書粉絲團的封面內容,「學習成為一個理性又感性兼具的大人」。
雖然我是固執的獅子座,但幸好有上升雙子加分,基本上我不太會抗拒吸收新領域的資訊。只要對某個領域有興趣,就會卯起來花時間研究,比如說前幾年半夜結束接案工作後,還會到敦南誠品翻閱關於「人類圖」的書,直到半夜三點多。
那我是如何為自己開書單呢?
除了工作當下需要(比如我最近就是對於管理這件事很困擾),最多時候應該就是一個人到書店,假掰的到處翻翻書。不一定是排行榜的書,我會蹲在書架最下面挖冷門的書,看看作者介紹和背景。
看多了,就會直覺知道自己適合、需要看什麼書,以及區分哪些是「空塔」的書。當然這些經驗,是建立在過去自己也曾經買過很多空塔的經驗上,才有現在的「媒體識讀」能力。
總之,結論,我並不認為看書就是獲取高品質資訊的最佳管道,但的確文字對我來說是最佳媒材。反而我覺得能夠有渴望學習的意識,對於媒材勇於提出質疑、反面分析,甚至延伸思考,對於自我細節的追求才是「自我學習」最重要的事。
#wanchi在這裡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遠離失眠與焦慮的惡性循環! 不吃藥也能好好睡。 透過練習, 重新認識自己,活化心靈, 用24週的時間帶你擺脫失眠, 回歸正常生活。 ★剖析壓力,解決失眠困擾 12個面臨不同困境的案例故事,告訴你日常的壓力源有哪些?搭配不同的互動練習,一步一步從根本解決問題。 ★五大向度練習,認識自己...
創作媒材有哪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理師讀書 #這不是沒關係
#直視性暴力 #帶孩子學會自保與尊重
.
性騷擾、性侵害、性霸凌、恐怖情人⋯⋯這些時常出現在新聞上的詞彙,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更可怕的是,這些詞彙其實也離我們的下一代非常的近。
.
據教育部統計,107學年度,疑似校園性侵害、性騷擾及性霸凌通報件數分別為1,766、5,982與128件,案件橫跨國小到大專院校。真實的數據提醒著我們,這類狀況並非不存在,而是存在於我們沒看到的地方。
.
在孩子長大的路上,「性」時常被大人包裝為一種神秘、不可言說、羞羞臉的禁忌。大人不太開口談性,或者常將它與玩笑、幽默包裝在一起。孩子從大人那邊學到的結論是:與性有關的事,不該開口說。在性別教育的講座裡,我常提醒大人,這種要把性議題「地下化」的文化,很可能是性暴力為什麼常常隱而不現的原因。
.
但直接開口聊性、談性騷擾、教孩子自我保護,對一些大人來說又顯得刻意與不自在。這時,藉助合適媒材就是不錯的策略。近期親子天下出版的《這不是沒關係:20則性暴力受害者的圖像故事》正是本值得大人、小孩共讀的好書。
.
本書收錄二十則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實經歷,橫跨不同年齡、性別與情境。然而在故事裡,性暴力造成的傷害,都是真實而沈重的。在書裡,孩子將有機會看見各種性暴力的樣貌——真實卻殘忍,但透過繪本的形式,稍微緩衝了一點力道。
.
「誰可能是性暴力的加害者呢?」、「在面對性暴力之後,受害者常見的反應又有哪些?為什麼他們明明受傷了,卻常有自我厭惡、自我怪罪的情緒?」每一則故事,都是一個討論的素材。在孩子遇到類似狀況時,他/她會怎麼做呢?知道如何與家人說嗎?在出入這樣的地方時,我們要留意什麼呢?
.
同時,這些故事也是一則又一則關於「尊重」的提醒。加害者怎樣的行為並不尊重他人?我們又該如何保護自己?依據不同的案例情境,家長或老師都能從中找到許多值得與孩子坐下來討論的議題。
.
假裝性暴力不存在,並無法改變它可能看似遠在天邊,卻近在眼前的現實。我們能做的,就是帶孩子勇敢、真實地認識性暴力的樣貌。並讓孩子知道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以及在遭遇類似事件時,如何第一時間與爸媽討論。
.
我們都期待著一個社會,大家都知道尊重,懂得保護彼此界線。但在期待成真之前,需要我們在此刻這個時間點,種下更多知識與同理心的種子,《這不是沒關係》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嘗試的起點。
.
--
.
📖本次推薦閱讀《這不是沒關係》:https://reurl.cc/xGlpbe
.
✍️本書作者瑪麗亞.斯托安(Maria Stoian)為插畫家與漫畫家,現於英國愛丁堡藝術學院任教,長期關注女性主義議題。
.
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作者表示:這本書對我而言是獻給兩種人:「倖存者和旁觀者」。我希望說出倖存者們的故事,能或多或少成為他們療癒過程的一部分;同時這也是要向旁觀的人們傳達訊息,呼籲大家在性暴力議題上
.
積極的參與討論和採取行動。可能有很多人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會感到十分憤怒,也理當如此。他們也可能覺得無助。但討論會帶來很多力量。外面有許多人注意到這個議題,並且渴望改變。我期許這本書出版之後,能延續它一直在做的事,那就是繼續對話。本書由 親子天下 出版。
創作媒材有哪些 在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Tgeea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怎麼在班上談 #性騷擾 與 #過度追求?再貼出來跟大家分享一次!
https://www.facebook.com/tgeea.y2002/posts/4723225951084586
最近電影《消失的情人節》在串流平台上架後,社群中又掀起了一波熱烈的討論。對於劇中男主角在「時間暫停」的世界中擺弄女主角身體的舉動,有些觀眾認為電影將這些性騷擾行為過度美化了,有些人則覺得不應以政治正確的角度看待創作。
TGEEA 的成員是一群學校老師,老師其實非常樂見多元觀點的碰撞,一如我們在課堂中常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看法。今天我們不以觀眾的角度點評劇情,而是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場來和大家分享,如果你是老師,又想跟孩子討論情感議題的話,也許可以試試看這樣的教學活動。
去年底我們有一則貼文,是在講這幾年我們研發的情感教育教材 #千德爾,其中一堂課剛好就在講「性騷擾與過度追求」。在我們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同學可以透過換位思考的方式,站在「追求者」、「被追求者」、「周遭朋友」、「老師」、「家長」的角度來思考各種情境,看見追求行為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我們有為這堂課製作一部前導動畫短片,當然,老師也可以自己根據班上同學的狀況,自行選用其他合適的媒材來進行討論唷!
--------
[延伸閱讀]
以下為 TGEEA 找到的相關評論,歡迎大家留言補充你認為不錯的觀點!
朱家安:電影美化性騷擾是可以的嗎?
https://news.readmoo.com/....../kris-210412-sexual....../
呱吉議員的看法
https://www.facebook.com/froggychiu/posts/1990994291039926
創作媒材有哪些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遠離失眠與焦慮的惡性循環!
不吃藥也能好好睡。
透過練習,
重新認識自己,活化心靈,
用24週的時間帶你擺脫失眠,
回歸正常生活。
★剖析壓力,解決失眠困擾
12個面臨不同困境的案例故事,告訴你日常的壓力源有哪些?搭配不同的互動練習,一步一步從根本解決問題。
★五大向度練習,認識自己
透過心理、運動、活動、飲食、藝術創作,五大不同向度的練習方式,重新認識自己,調整心境與作息,給大腦快樂的暗示,解除你的壓力源。
★互動式治癒,激發新思維
透過設計好的題目與互動練習,激發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日常的變化,幫助你學會新的思考方式,讓過熱的腦袋降速,進入放鬆的狀態。
作者簡介:劉貞柏(阿柏醫師)
劉貞柏醫師現任柏樂診所院長,國立中央大學諮商中心兼任醫師,前台北榮總新竹分院主治醫師。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接受完整訓練,包括門診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及住院藥物暨認知行為治療訓練。推廣使用人文藝術創作媒材結合精神醫學、心理治療領域專業知識來提升靈性感知、豐富生命。著有《失眠關鍵50問》、《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