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聽著加伏里洛夫的拉赫,聽的鼻酸,迷人的詮釋出拉赫內心敏銳,豐富又寂寞的的內心獨白。聽的鼻酸,學音樂的感激之情與孤獨感同時湧上。
每當這種時候,都很想跟大家分享,跟我的學生分享,期盼不久的將來,不用言語,他們也能感受到這份獨特的語言。教學最大的期待與喜悅,便是將學生帶入音樂裡。
加伏里洛夫的母親亦師承涅高茲 ( Henrich Neuhaus,我紐約的俄國教授Svetlanova 亦師承於他),台灣太多人對俄派誤解,以為俄派僅是鏗鏘追求技巧,然而我接觸到的 每 一 個 俄 國 教 授,都重視聲音層次與音樂性到極致,追求的技巧,是音色上的技巧。
老教授Nina Svetlanova 有時候上課會一邊做事,許多東西不會馬上告訴你,會給你時間去琢磨,有時候甚至懶得理你,唯有不小心彈出不好的聲音,她便會放下手邊東西,突然惱怒:[剛剛那是什麼東西?!!]
還有一次上課,她在廚房摸東摸西,我彈完一首曲子,她從廚房傳來:[很好,下一首](顯示為懶得理我,完全沒有"很好" 的意思)接著我彈了一首拉赫,彈完發現她在廚房口站了很久,帶著一種很有個性又溫暖的口吻盯著我說:[妳知道嗎?每次妳彈這種音樂,我就知道妳是我要的]
要引起金絲貓教授的注意,以上兩種方法:彈出很難聽的聲音,以及彈出內心深刻的音樂性,都很有效,屢試不爽。只是,金絲貓的要求高,前者容易些。
想念nina。
十分期待下週日的音樂會。
有興趣的朋友請洽兩廳院售票網購買。蔡老師的新舊學生需要票的可跟我說,享折扣。
----------------------
2014/11/16 (日)14:30 國家音樂廳
加伏里洛夫生於1955年莫斯科的藝術家庭中。他的父親衛拉第邁.加伏里洛夫是個優秀的畫家,母親則是涅高茲(Henrich Neuhaus)的學生,同時也是他的第一位鋼琴老師。加伏里洛夫1973年從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畢業,並曾在那裡和凱斯特納學習;同一年又進入莫斯科音樂院,師從瑙莫夫。加伏里洛夫贏得的第一個獎項是1947年的國際柴可夫斯基大賽,當時的他年僅18歲;同年在薩爾茲堡音樂節首次登場,作為李希特的替補人而揚名世界舞台。隨後又和許多世界級管弦樂團演出,享譽國際。1976年,加伏里洛夫首次在倫敦的皇家慶典廳與貝格隆(Paavo Berglund)和柏恩茅斯交響樂團合作演出。1978年又與柏林愛樂在歐洲的幾個主要音樂廳合演了30場音樂會。
在1976至1990年間,加伏里洛夫成為EMI獨家的藝術家,贏得了包含1979年的留聲機雜誌獎、1981年的德國唱片大獎(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1985與1986年的唱片大獎與查理.柯羅斯學院獎(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du Disque de L'Academie Charles Crois)以及1985年的國際唱片評論家獎(International Record Critics Award, IRCA)等諸多國際獎項。其他獎項還包含1989年最高國際學院音樂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Accademia Musicale Chigiana,評審委員宣布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家)、美國名人錄(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 ABI)國際研究委員會的年度風雲人物 (Man of the Year) 紀念獎章、金唱片獎(Gold Record of Achievement)和終生成就獎(Worl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s),認同他對社會的貢獻。加伏里洛夫1998年被菲利浦(Philips Music Group)選為二十世紀偉大的代表性鋼琴家。
加伏里洛夫先後在EMI與DG發行過數十張唱片,其中許多專輯都是鋼琴迷眼中的逸品,包括葛利格的鋼琴小品、普羅高菲夫的鋼琴奏鳴曲、蕭邦練習曲、和克萊曼合作的蕭士塔高維契小提琴奏鳴曲、和李希特合作的韓德爾的鋼琴組曲、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等……。
<曲目>
蕭邦:F大調第二號敘事曲,作品38
F. Chopin: Ballade No. 2 in F Major, Op. 38
蕭邦:f小調第四號敘事曲,作品52
F. Chopin: Ballade No. 4 in f minor, Op. 52
史克里亞賓:升F大調第四號鋼琴奏鳴曲,作品30
A. Scriabin: Piano Sonata No. 4 in F-sharp Major, Op. 30
史克里亞賓:升c小調練習曲,作品42之5
A. Scriabin: Etude in c-sharp minor, Op. 42 No. 5
拉赫曼尼諾夫:升g小調前奏曲,作品32之12
S. Rachmaninov: Prelude in g-sharp minor, Op.32 No.12
拉赫曼尼諾夫:b小調樂興之時,作品16之3
S. Rachmaninov: Moment Musical in b minor, Op 16 No 3
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作品23之5
S. Rachmaninov: Prelude in g minor, Op.23 No.5
---------------------中場休息-------------------
普羅高菲夫:選自《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十首鋼琴小品,作品75
S. Prokofiev: 10 Pieces for Piano from “Romeo and Juliet”, Op. 75
刻俄柏巴哈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22#~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巴哈密碼】
《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Dan Brown)出的新書《地獄(Inferno)》正在市面上被賣得如火如荼。又一次,主角羅柏蘭登透過對建築、繪畫、雕刻和文學等藝術的認知解除了危機,更把讀者帶入了符號與密碼那迷人的世界中。
放心,今天的每日一冷不是書評。
就算不聽古典音樂,一定也聽過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大名。他就是那個白色捲毛、經常和貝多芬一起被作成石膏擺飾被放在鋼琴上的傢伙。他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由於他音樂上輝煌的成就以及創作數量讓至今許多甫學音樂的學童都一定會練習他的曲子,因此也有「音樂之父」的美稱。(當然也有一說是因巴哈一輩子結了兩次婚,生了20個小孩的緣故XD)
雖然巴哈在世時的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管風琴家,但其實他的音樂才能直到他死後一個世紀,才因為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在萊比錫圖書館發現了他的受難曲並把它用在演奏會上,因此震驚整個音樂界。此後越來越多人投入研究巴哈的曲子,也因此發現了巴哈時常在音樂中加入了許多獨特的童趣,這其中也包含了今天要介紹的「巴哈密碼」。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般我們所通用的音名為「CDEFGAB」對應前幾個禮拜提到的自然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不過在巴哈身處的德國,習慣用的音名則是「CDEFGAH」,而「B」其實代表了B♭的音名。
在巴哈的某些作品之中,我們會發現他刻意的將B♭、A、C、B♮這四個音相連使用,若翻成音名,正好就是巴哈自己的名字B、A、C、H。這樣的密碼被稱作「B-A-C-H動機」,巴哈故意把這樣的「簽名」用在幾首賦格曲中作為音樂發展的引子。最有名的曲子便是《賦格的藝術(Die Kunst der Fuge)》中最後一首未完成的賦格曲Contrapunctus XIV,巴哈在第239小節讓音樂突然中斷並留下「B-A-C-H動機」,然後曲子並未完成就這樣辭世了。(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Bach-unfinishedfugue.jpg)
音樂:http://www.youtube.com/watch?v=1b-VwSWx2Qw
有人說虔誠巴哈在曲子中留下「簽名」,是希望能藉由音樂讓自己的名字在上帝的面前獲得救贖。但不管怎麼樣,後世許多音樂家為了向巴哈致敬,都會將這樣的音樂密碼放入自己的曲子裡面。例如李斯特(Franz Liszt)的《B-A-C-H主題幻想曲與賦格》。
音樂:http://www.youtube.com/watch?v=ueGb_CIt7DE
當然除了巴哈之外,後來也有許多音樂家用這樣的方法創作了屬於自己的「密碼」,像是#231介紹過的約翰凱吉(John Cage)很直覺的就是「C-A-G-E」,而俄國作曲家狄米區.蕭史塔高維契(D. Schostakowitsch)取其姓名開頭(DSCH)就是「D-E♭-C-B♮」(E♭的音名是Es)。
若在聽音樂時無意間發現這些密碼,也許不能像蘭登教授一樣拯救世界,但小編覺得就如同找到彩蛋一樣充滿著驚喜感呢!
我們明天見!:D
[Mr. Fr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