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最後是誰殺死馬丁?看過的觀眾心中有數,是當權者?是制度?還是旁觀者的沉默?不如聽聽劇中的Patrick怎樣說👂🏻👂🏻
#演後感分享 #到底誰殺死了馬丁
【馬丁不見了後感- 我們都不是無辜的】
《馬丁不見了》是一套回應香港需要的舞台劇。我很感恩有份參與演出,並飾演Patrick。
「問問題」是《馬》的中心思想。當Patrick見到公司出現問題,就要提問。提問是出於愛,愛自己所屬的群體和地方;提問需要勇氣,只是「問題兒童」不一定受歡迎,會被視為破壞穩定和秩序的「搞事精」!
作為提問者,Patrick不是為問而問,而是希望為所屬的地方帶來改變。但為改變,人可以去到幾盡?我親歷過,口口聲聲說要改變的人,其實接受不了改變...
當然,要帶來改變,不能單靠把口;不是食花生,抽幾吓水,或者一種看破世情的態度,便能做到的;是要先改變自己(革自己命)的全人擺上,是要付上血汗和眼淚的委身。
改變需時,而且一點也不浪漫,需知道歷史上的「英雄」,全都是事後由後人加上去的冠冕,更多無名烈士,葬身於改革的沙場。《馬》亦讓我們見到現實的殘酷:改革派的Patrick 要付上被身邊,就是他著緊的群體誤會、被邊緣、污名化,被掌權者出賣、利用、擺上枱,最後被炒的代價。
改革者的堅持和毅力是必然的;然而不是你有心去改,世界就會變!但逃避更不是辦法,因為眼前如狼似虎的世代只會進一步被扭曲,人心更進一步地蠶食。當權者想盡辦法去操控、打壓、滅聲,然而改革者心裏面那份不甘心的吶喊,還是會打破沈默的冷漠,燒毁制度的藩籬。
當然大部分人會選擇怕麻煩、怕混亂、怕緊張而求安穩,但既然是愛這個地方,一個群體,為何不可以因為愛的緣故而爭取?為何明知自由、公義、和價值觀將被奪去,仍默然等待剝削,甚至失去家園!現今的時勢,槍打出頭鳥是必然的,但如果群鳥不獸散,團結就是力量。堅持下去,就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讓失望的人看見盼望和可能性!
要改變香港、教會、信仰甚或生命,我們藉《馬》思考一下,我們可否「Patrick」一點,堅持一下,為這個地方努力一點!既然是時代選上我們,就願上帝感動自己,讓你正視祂賜給你這個人的使命,更重要是你願意踏出信心的一步,行公義,好憐憫,與上帝和世代同行,為真理站台。
堅持的人不一定看見成功,但成功背後必然有每一位堅持的人!馬丁不見了,Patrick 不見了,良心找到了,希望也找到了!
#馬了不見了 #一舊飯團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