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一位從事命理業的老朋友敘舊,其中一個話題是談到所謂的宿命論。
佛教是宿命論嗎?
肯定不是。
不過·,我也提出了一個佛陀當年建立自己教義系統時的可能性動機。
佛陀的輪迴思想與印度本有的投胎思想,是不一樣的。佛陀的因果思想也跟印度本有的因果思想不同。
這有可能是佛陀悟出的宇宙真理,也有可能只是宗教傳達的過程中,市場差異化的現象。
一個新興的教主,若投胎思想和宇宙觀皆跟原有的傳統宗教一樣的話,那我身為宗教消費者,為甚麼還要跟你這個新人學?
因為反正新人教的也是舊教義,你的存在就沒甚麼意義了,我跟源頭學不是更好嗎?
我這朋友也不完全是宿命論的,所以在幫別人批命後,有一些人就會非常擔心或在意自己的不好的命運,這時候他會盡量灌輸一些所謂正面思維給對方。
我直接的告訴他這世界上是有一些人是宿命論信仰的需求者,特別是命理市場的消費者,會更有這個需求。
簡單來說,來命理市場尋求的是命理角度的詮釋,不是要來聽你告訴他你要心態積極或勸他努力工作。要聽你講心態積極或努力工作的,是自我成長市場的人,他們會去上激勵課程。
你定位在甚麼市場,就用該市場的楷模來跟你的市場互動。
專業的意思是,你要提供客戶所期待的。
我再講得白一點:命理市場的客戶群是要聽命理的道理,命理道理不一定是真的道理。你沒有足夠的命理道理提供,他們就去找另一個有命理道理的大師。
不管是命理、激勵、或者企業內部培訓,要長期經營下去,首要的是做好你客戶群的期待管理。
#There_is_no_spoon
#手指指月指非月
#別以為每個客戶想喝水
#更多客戶是想望梅止渴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