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集 PODCAST 上架!!
這次跟大家聊聊前幾天下台南南科考古館取材的經驗,順便製作了簡報影片,把許多拍到的照片整理在簡報中,一併附上整理的PODCAST內文。
-----------------------------------
台灣還有史前歷史?
相信很多人會抱持著疑問,那麼久遠的年代,台灣這塊土地就已經有人類的足跡,而且隨著年代的演進,還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以往對史前資料都停留在,那種電影原始人的概念,不過我想不同的地域跟環境,就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才對,如果不好好了解一下這段歷程,一定無法畫出符合故事中的氛圍。
剛好手上有個台灣史前的漫畫題材要畫,漫畫家對於故事畫面的呈現,一定是要置身投入,才會有對應的畫面產生,如此才有可能畫出心目中的具像畫面。
所以為了瞭解這段歷史,我決定走訪台南的南科考古館,因為這邊保存了許多有關台灣史前的資料,還有許多出土文物的展示,親身感受體驗,才是最直接的取材方式。
因為住台北,所以這次選擇搭高鐵下台南,一路上發生了不少小插曲,出門前手錶時間慢了10分鐘,差點沒趕上高鐵。在高鐵上,遇到認識的朋友,竟然就坐在我後面。
出門前才發現,因疫情影響,考古館需要提前上網預約登記入場,結果當天已經額滿,想說到現場再說,沒想到再刷一次頁面,就出現有人讓出名額,當然手刀下定預約。
下高鐵發現假日的接駁車沒班次,趕緊改搭火車等等的狀況,一切的巧合,讓整個行程好刺激,不過都有驚無險地度過,LUCKY!
來到南科考古館,當你踏入館區那瞬間,很難想像現在考古館的位置,在5-6千年前還是一片大海,對!沒錯!就是大海!這裡是高山經過雨水沖刷,順著河流把泥沙往外擴張,在與海水互相拉扯下,逐漸形成了這塊土地平原,才有現在我站的這個位置,有高山有大海有平原,山海原正是我這次漫畫案的核心,感觸特別深。
想像我站立的位置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不斷的演進後,才形成現在腳下的這塊土地,館中有一區特別展示了這塊土地的演化,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大自然的變化真神奇,應證了土地是會成長的,現在就讓我來帶大家看看,館內有些甚麼特色。
整棟考古館用了類似方塊的造型堆積,聽說是仿造考古挖掘時,一層層挖掘方塊坑洞的感覺,館內有些走廊的窗戶,也是朝這樣的構想設計,牆壁裝飾切割成,不同層級的挖掘圖案展示,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設計巧思,其實看到考古館的外型時,有點意外,因為跟我正在進行的漫畫設定,概念本質上蠻類似的,歷史是由方塊組成,由方塊堆積,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尤其這一次的主題就是史前歷史,那更是要好好的感受一番。
進入會場後,先到櫃台買門票,然後跟著指示牌的指引方向導覽,有好幾個館可以慢慢看,不過要注意中午的休館時間就是。
上去的手扶梯旁,有許多挖掘的古物介紹看版,剛好是對照外面的牆壁圖案。首先進入第一個展館,也是我這次主要取材的地方,入場的空間用了好幾個投影機做環繞投射,這個館主要講述館區的由來,以及各種年代文物的展示,一進去就會看到,台灣史前到現代的各種文化演進,在這塊土地上,竟然就像一個三明治,一層一層的包覆著不同文化,每一層堆積著當代的文物紀錄,土地真的是最好的歷史保管箱。
旁邊有一個平台,展示著我剛剛講的,這塊土地由大海變成土地的過程與原因,上下皆有投影動畫演示,講解的相當清楚,接著就是各個年代挖掘出來的文物展示,展示的不外乎是,陶器、貝類、鐵器、玉器,骨骼等等...這些較不會因時間腐化的東西,不同的文化,就會有不同的器具呈現,像陶器就有很大的區分,不論是材質、外型甚至外表的壓紋,都有每個文化的特色,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隔,每個文化與文化的銜接點發生了甚麼事?這都是編故事時很可以發揮的地方。
另一區館方還做了一個各文化的環境模型,可以從居住跟地形變化上,了解每個文化的生活環境,做的很細緻,剛好有一些建築參考,當然是從各種角度拍了許多照片,資料不嫌多!
順著走道來到第二個展區,這一區展示模擬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與精神模型,都是1:1的模型展示,體會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環境,有一些物件細節可以參考,例如衣物的穿著,使用器具的纏繞方式,都會以當時的環境假想還原,對於未來畫成漫畫還蠻有幫助的。
來到第三的展館,這裡展示的是跟考古作業比較相關的素材,他把地層切割展示,還有模擬挖掘的現場,各種挖掘出來的骨骼比對,有點像我們素描在學的藝用解剖學,還有分析台灣各地的地質比較,感覺學術性質比較重的一區。
接著下去是兒童親子區,不過去的時候沒開放,應該是定時會有一些影片活動的展示。
這次去剛好遇到,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裡面展示一些人骨墓葬的文物,看考古學家如何透過骨頭講故事,陳列很多相關骨骼的模型資料,角落有撥放一段史前人類的生存小影片,也有影片劇照、道具還有分鏡的展示,當天下午有這段影片的拍攝講座,其實也是特地為了講座下去聽,看影片如何用現有的文物資料,轉換成電影的概念,或許可以當成我轉成漫畫的一些參考,聽後有些收穫跟想法,還發現台上講座的主角演員,竟是我FB的朋友王國仁老師,真是巧啊~
這趟體驗,除了讓我更加了解台灣史前文化的演變外,也有了更深的故事想法,很多資料不能光靠搜尋或書本上去取得,實際走訪感受實際靈氣,真的會更加有想法,這也是我提供未來需要取材的人一個建議,很多是真的必須要親自看到,體驗到,才有辦法真實的紀錄下來。
在遠古那個沒紙沒筆沒電腦的年代,人類要如何保留自己的歷史,甚至保留自己曾經存在的紀錄,這次的體驗讓我了解,不管任何年代,人跟土地的存在是不會改變的。
誠如我故事中準備的一句台詞:
就用我們的身體跟土地,來告訴後代,這裡曾經發生的事吧!
對了,本來那天預計留宿台南一晚,隔天順便到附近的一些展館參觀,後來聽說一般美術館跟藝術館,周一幾乎公休,沒錯!無處可逛 !所以只好乖乖地打道回府,一切都是天意~
----------------------------------
#漫漫話畫
#南科考古館
#PODCAST
#youtub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
「分詞構句還原」的推薦目錄: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劉昱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文法] 這算是分詞構句嗎? - 看板Eng-Class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文法] 請問分詞構句的還原- 看板Eng-Class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Leeds Mayi - #分詞構句#查字典六部曲#最貼近生活的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求救,英文子句還原 - 語言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Re: [文法] 高中英文分詞構句之解釋- eng-class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Re: [文法] 高中英文分詞構句之解釋- PTT看板eng-class - 干饭人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分詞構句可予以「減化」嗎? - Linguistics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還原 在 Gov_owned - [問題] 請問今天的英文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分詞構句還原 在 劉昱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李戡發文指出,某臺大教授的著作有多處抄襲,我看完之後十分駭然。因為張亞中老師曾對蔡英文的論文事件發表評論:「倫敦政經學院不是正規大學」,著實是金玉良言啊!現在張總校長是不是也會發出正義的怒吼:「臺大出這種教授,不是正規大學。」
.
這樣的話,還真的虧大了,因為我才剛拿到畢業證書誒!早知如此,要選最正規的孫文學校就讀。不過似乎不必多慮,前述所指臺大某抄襲教授正是張亞中本人,張總校長是不會自我批評成非正規教授的。心中大石瞬間卸下,所以我拿到的,應該還能算是正規證書吧。
.
———(以下李戡全文)———
.
《張亞中,你抄錯行了!》
.
張亞中1998年出版《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文化,1998)一書,不止一次抄襲楊永明1996年發表在《政治科學論叢》第七期的論文<民主主權:政治理論中主權概念之演變與主權理論新取向>。關於證明抄襲的方法論、抄襲者慣用的掩蓋手法和心態,我在《蔣介石日記的濫用》(被中共查禁)裡做了充分論證。現在我用這些方法,來還原張亞中怎麼抄襲楊永明,而且還抄錯行。
.
一、《兩岸主權論》第9到10頁,張亞中寫道:
.
國際法百科全書亦將主權定義為「一個國家獨立於其他國家之外,且於法律上不受其他國家的影響,以及國家對其領土和人民的政府權力享有最高性,與排他性的管轄權」。【注釋是「Helmut Steinberger, “Sovereignty”, in 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stallment 10.,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and Company, 1987), pp.397-418, at pp.403-404.」】
.
這段引文,和楊永明<民主主權>頁144的段落幾乎一模一樣:
.
國際法百科全書定義主權為「一個國家獨立於其他國家之外,且於法律上不受其他國家的滲透影響,以及國家對其領土和人民的政府權力的至高性和排他性的管轄權」【注釋是「Helmut Steinberger, “Sovereignty,” in Encyclopedia of International Law, op.cit., p.404.」】
.
楊永明和張亞中都引用了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的內容,不過楊永明漏寫了書名中的Public一字,我們翻開這本書第404頁,可找到楊永明引文對應的原文:
.
State sovereignty now meant a State's general independence from and legal impermeability in relation to foreign powers, and the State's exclusive jurisdiction and supremacy of governmental powers over the State's territory and inhabitants.
.
這段話明明出現在百科全書第404頁,而非第403-404頁,為什麼張亞中會寫成「pp.397-418, at pp.403-404.」?
.
二、這個「兩段式頁數」的寫法,正好出現在楊永明論文頁143-144:
.
為方便區分起見,學者稱描述國家內部的主權概念為「內部主權」(或「國內主權」),而在國際法上的應用則被稱為「外部主權」(或「國家主權」)。【注釋是「See Helmut Steinberger, “Sovereignty,” in Encyclopedia of International Law, Rudolf L. Bindscdhedler et al ed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and Company, 1987), pp.397-418, at pp.403-404.」】
.
我們翻開百科全書,果然分別在第403和404頁看到「external sovereignty」(外部主權)和「internal sovereignty」(內部主權)的用法,說明楊永明的注釋沒問題。奇怪的是,楊永明這段引文,也出現在張亞中《兩岸主權論》第10頁:
.
有些學者區別主權的概念為「內部主權」與「外部主權」,前者指的是描述國家內部的主權;後者指的是國家主權在國際法的運用。【注釋是「Helmut Steinberger, “Sovereignty”, in 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op.cit., p.404.」】
.
由此可見,張亞中抄錯行了!張亞中根本沒看過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這本書,他這兩個出處,都是直接抄襲楊永明。名詞解釋那段,張亞中為了掩飾抄襲痕跡,故意在楊永明翻譯的引文裡改動數字,例如他省略了「滲透」兩字,殊不知這樣一省略,嚴重扭曲原意。換句話說,如果張亞中親自翻過百科全書,根本沒道理漏掉這個字。張亞中改動完楊永明翻譯的引文後,以為大功告成,在抄注釋的時候,卻不小心抄錯行——他該抄的是頁404,卻抄成了楊永明的另一個注釋頁397-418和頁403-404。另外,「內部主權」和「外部主權」那段,張亞中本來該抄頁397-418和頁403-404,卻抄成頁404。
.
三、除此之外,張亞中《兩岸主權論》頁8的引文「國家在其範圍內有宣稱不受其他限制和控制的自由,則必須同樣承認其他國家在其範圍內也有相同的自由。」【注釋是「F. H. Hinsley, Sovereignty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66), p.158.」】這段話和楊永明<民主主權>頁144「國家在其範圍內有宣稱不受其他限制和控制的自由,則必須同樣承認其他國家在其範圍內也具有相同的自由」只有一字之差,在張亞中自稱看過原文的情況下,他的中文翻譯和楊永明翻譯的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將「具有」換成「有」,顯然構成抄襲。
.
四、同樣道理,張亞中《兩岸主權論》頁20的段落「國際法學界也開始強調民主制度是一項逐漸成形的國際規範,「民主統治」被強調為國家與政府合法性的構成要件之一。」【注釋是「Thomas Frank, “The Emerging Right to Democratic Govern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86, No.1 (Jan. 1992), pp.46-91.」】這段話,張亞中抄自楊永明<民主主權>頁147的段落「國際法學界也開始強調民主制度是一項逐漸成形的國際規範,民主統治(democratic governance)被強調為國家及政府合法性的構成要件之一。」【注釋是「Thomas Franck, “The Emerging Right to Democratic Govern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86, No.1 (Jan. 1992), pp.46-91.」】張亞中除了把「及」換成「與」,其他地方一字不漏照抄楊永明。
.
五、同樣道理,張亞中《兩岸主權論》頁20-21的段落「更有學者指出政治參與權已經成為一項普遍性原則,應該受到國際法的保障。」【注釋是「Gregory H. Fox, “The Right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Ya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7(1992), pp.539-607.」】這段話,張亞中抄自楊永明<民主主權>頁147「福斯(Gregory Fox)更指出政治參與權(political participation)已經成為一項普遍性權利,而應該受到國際法的保障。」【注釋是Gregory H. Fox, “The Right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Ya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7(1992), pp.539-607.」】張亞中除了把「權利」改成「原則」,其他地方幾乎照抄楊永明。
.
凡是引用的文獻不是自己親手翻閱、而是從別人文章看到的,一定要加上「轉引」兩字,否則就是抄襲。這五個案例中,張亞中在注釋裡除了交代文獻來源,後面全都該加上「轉引自楊永明,<民主主權:政治理論中主權概念之演變與主權理論新取向>,頁XX」,但他都沒有。張亞中讀了兩個博士,必定了解學術規範,卻仍故意為之,有何資格動輒以「張老師」姿態教育別人?光是在《兩岸主權論》的其中一章,張亞中就有五個注釋抄自楊永明。有了這項紀錄,我很好奇張亞中在《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台北:揚智文化,1998)書裡引用的大量英文文獻,以及在《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台北:揚智文化,1999)書裡使用的大量艱澀冷僻的德文文獻,其中有多少處可能有類似這樣的行為?
分詞構句還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延期 3 個月,慣例於溽暑陪伴影迷的 #台北電影節 今年移至秋季舉行,幾經波折後也總算在今天開賣,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買到想看的電影?(《月老》真的超搶)
在售票之前先看過幾部片,心中喜歡的《引言》、《戰地微光》,前者完售、後者也僅剩下少量座位,原本想說推文催票,但看來好像也沒必要了。不過,台北電影節另一大單元「#XR全浸界」將於明(14)日中午啟動售票,藉此機會推一下其中的作品,尤其《#霧中》相當值得一看。
全文如下:
在 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當下,實體被阻斷封閉,進而開啟各方雲端連線,更加速了「網路」的崛起,「實體」與「虛擬」間的關係就更加不斷被翻覆、挑戰。
也就是說,拜疫情所賜,從日常生活到藝術創作,數位應用變得更加被重視,而當藝術、影像的呈現方式,從實體轉入虛擬之後,就創造了觀眾不同的身體經驗與存在方式。換句話說,現在的人們的活動軌跡更是存於虛擬(網路)空間,藝術也就被數位化。然而,在這樣的浪潮中,身體感知的經驗轉換,恰恰正是虛擬實境所強調的。
虛擬實境在某程度上,帶來實體無法給予的特殊體驗,越來越多的影像創作者也試圖透過實體/虛擬的混合空間,創造人、事、物的嶄新經驗,未來虛擬實境能拓展至何種地方不得而知,但可以知曉的是,當技術、經驗、創意不斷交織,虛實整合已然是趨勢。至此,在虛擬實境技術逐漸成熟的當代,窺探全新的「說故事方式」是有趣且有意義的。
除了南台灣的高雄電影節持續耕耘虛擬實境領域之外,台北電影節也自 2018 年起,將注意力放置於 XR 作品的展示,北台灣就屬台北電影節有意識地持續策展 XR 單元,一南一北,成為台灣觀眾關注此領域藝術的重要渠道。
至於今年台北電影節「XR 全浸界」單元,帶來 10 部虛擬實境的影像作品,在此前先看過聚焦中國新疆的《#我在再教育營的日子》、描述蔡明亮童年往事的《#大師狂想曲:#蔡明亮》以及同志情慾話題作品《霧中》。這三部作品中又以《霧中》最有共鳴,本文就談這部 VR 作品。
【周東彥——《霧中》】
有「影像劇場詩人」之稱的周東彥,首部 VR 原創作品《霧中》去(2020)年在高雄電影節首映引起討論,作品聚焦於男同志的三溫暖蒸氣室,窺視男同志的情慾世界,並號稱台灣有史以來尺度最大的虛擬實境影片。
《霧中》也在今(2021)年順利入圍威尼斯影展 VR 特別選映單元(Venice VR Expanded),周東彥更入選文策院與法國新影像藝術節合作之「台法 XR 人才交流計畫」,在此領域上逐漸邁出步伐。
實際看完《霧中》,第一時間確實被片中實打實的「群交性愛」震懾,但安神定睛一看,《霧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作品,除了所謂的「大尺度性愛」之外,影像有更深層的編排處理。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一書中,首先提到「觀看先於言語」,在約翰伯格的論述中,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
在上述簡短的陳詞論調中,可以視作約翰伯格某程度捨棄了言語的功能性,將「觀看」的動作置放於「言語」之前,或許這恰恰可以挪移理解《霧中》的核心內裡,甚至將 VR 技術的體驗做更近一步的詮釋。
《霧中》全片無對白,周東彥同樣抹除言語帶來的特性,從畫面一開始就將觀者釘在角落,強迫觀者貼合牆壁,透過主觀視角讓觀者浸身於三溫暖的場域,並凝視男同志觸發的性與慾,在此建構的,是觀者與被觀者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在觀者不斷將視線游移,找尋自身的「位置」時,便已經在摸索人、事、物間的多重關係。
而在這樣的關係被建立之時,周東彥在觀者的凝視之外,更積極地透過角色「打破第四道牆」的處理方式,強勢破除觀者與被觀者的距離,重新定義兩者間關係,觀者是「看」的一方,同時也是「被看」的一方。
就在「看」與「被看」同時存在之際,此刻,觀者在這種目光交會中,真正在實質意義上,毫無疑問地完全體認到正處於三溫暖的世界當中,是煙霧彌漫、潮濕春光的三溫暖中的一部份。闖入異域的觀者透過觀看試圖探詢、架構不一樣的世界,而這樣的視覺交流就無需對白交談,甚至更是人類初始的體驗——「觀看先於言語」,先會觀看和辨識,才會說話。
至於,在 VR 的技術應用之下,進一步讓觀者的身體「消失」,當觀者透過裝置,所謂的物質性(實體)被非物質性(虛擬)拋進一個全新的感官體驗時,《霧中》三溫暖的情色場域就並非是滿足某種獵奇式的偷窺癖好,歸結上述而論,創作者是以一種「感同身受」的切身性去述說、包覆著同志經驗,並希冀觀者也置身其中。這樣「實體」與「虛擬」展延而出的對話,反倒給予觀眾不同的思考方式以及身體經驗,這正是 VR 技術帶來的突破性感知。
然而,也值得一提的是,周東彥除了運用「打破第四道牆」讓觀者身歷其境之外,更透過「西裝筆挺」的異者闖入「裸體肉身」的場域之中,這名西裝筆挺的異者,在我看來有某種對比觀者的意味(觀者等同於西裝),同時象徵制序文明的介入,但這種衣裝文明顯然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偽善,立刻被周東彥削去了文明性,終成身體慾望的霧中份子之一。此作法也能暗示觀者與三溫暖中的男同志們緩緩趨於同化。
因此,短短 14 分鐘的《霧中》,周東彥除了拍攝性愛、口交等赤骨畫面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作者筆觸是一步步說服/催眠觀眾置身其中,這不僅是 VR 的表面技術,更多是來自於周東彥深層的影像鋪陳與核心概念。
不過,周東彥的《霧中》也挑戰了 VR 的 360 度環景的「自主性」。VR 說故事的特性是開放性而非限制性,更多的參與、體驗,讓觀者自由找到視角,能有效將 VR 的 360 度環景優勢發揮,當中的「自主性」儼然極為重要。
但周東彥顯然限制了觀者的自主性,因背後永遠是牆壁死角,便缺少真正的 360 度視野。然而,我認為這樣的限制性是有必要的,周東彥利用「牆壁」的特色,提醒了觀者「三溫暖場域」的封閉性,在此,周東彥則利用演員的位置與鏡位變換,在場面調度之下或放大、或深入、或遠離其感受,給予觀眾不同的覺知刺激。
而「牆壁」帶來的限制與封閉在《霧中》是重要的,影像到了最後,隨著鏡頭緩緩上升,四面牆壁逐步倒塌,三溫暖也不復存在,這樣的瓦解直接宣告男同志宣洩性慾的秘密場域隨之消散,當褪去了集體性,最終留下個人與其影子,都再再揭示了三溫暖此符號存在的特質與集體性。反向來看,流露出的是男同志「禁錮」在「牆壁」之中的寂寞以及「被保護力」,與外界阻斷、難以言喻的同志心情也就不辯自明了。
總結而言,《霧中》以「裸露性愛」為號召,試圖帶領觀眾步入同志情慾集合體的三溫暖中,而周東彥在 VR 影像獨有的敘事技法以及傳統調度之中,進一步創造出衝擊性的視覺體驗,令人歎為觀止,印象深刻。
圖片來源:【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 】
分詞構句還原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這幾個月因為準備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所以呢,讀了很多資料,也讀了很多書。
其中有一本書我個人就非常推薦,這本書叫做《五十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它的作者呢是曾寶儀,就是我們認識的那位曾寶儀,曾志偉的女兒。
因為這樣的一個緣分,除了讀他的書之外,我也有機會跟他做訪談,各位可以好好的期待,我們的另外一個節目「誰來作客」,其中有一集就是我跟寶儀的對談。
那麼寶儀在這一本《五十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裡面,有一篇文章非常的吸引我。
他的文章標題叫做「畫面很重要」,其實我們平常在聽別人說話,為什麼有些人說的話,就特別的吸引人。
然而呢,有些人就是把話說出去了,而你也聽到了;但是你心裡卻不會有任何的感覺。
所以呢,把話說得讓人有感覺,它在最低階的層次,起碼會讓別人想要聽;然而如果再進一步的話,這也是怎麼樣去溝通、說服別人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所以呢,寶儀在這一篇「畫面很重要」裡面就提到,在說任何話之前,腦子如果都能夠先有畫面,就能夠避免無效的溝通。
敘述一件事情之前,先讓那件事情在腦子裡有具體的呈現畫面,當畫面的細節越多,能夠形容的面相也就越多,這是我在演戲時領悟出來的一個道理。
在演內心戲的時候,有個資深的演員曾經教過我,假設只是說出我很難過,那只是表面的難過;如何讓我很難過,在臉上有具體的呈現呢?你心裡要先有那樣的畫面,必須是你真的很難過的畫面。
比如說吧,你家裡的狗狗死掉了,你抱著牠痛哭的畫面,當你想到那個畫面,自然而然臉部的表情就會呈現這個畫面;即便難過不需要到這種程度,但想像這個畫面之後,就會讓表演呈現某種張力。
然而如果回到我們的生活,就算不是演戲,只是想跟某個人描述一件事情,我們也應該在腦子裡面,先把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跑過一遍。
比如說,這件事情發生時當天的溫度、濕度,當事人身上穿的衣服,你自己穿什麼衣服?而你到底看到了什麼?
讓這些細節越多越好,當細節夠多的時候,我們在陳述事情的時候,就有許多元素可以補充說明。
其實呢,寶儀在這一本書裡面提到的很多部分也很呼應,我在【自信表達力】裡面要帶給你的,就拿我今天節錄的這篇文章來說吧!
在【自信表達力】這門課裡面分成四個部分:敢表達、說清楚,一直到讓別人聽得進、會去做。
然而呢,在【自信表達力】裡面,關於「聽得進」這個篇章裡,我就會提出讓人沒有抗拒的五個表達原則,而其中有一個叫做「說出畫面感」。
其實我們要能夠說出畫面感,很多人會以為是要去雕琢自己的詞句,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一個人要能夠讓自己的表達有畫面感,他一定要心裡有畫面。
而他要能夠心裡有畫面,一定是他先觀察清楚那個畫面,有太多時候,我們都在自己的想象裡面不斷的翻攪著。
但是我們事實上沒有把眼睛真正的打開,當你沒有真正的觀察,你就沒有足夠的資料讓你做深度的思考。
所以呢,在【自信表達力】一這門課裡,我特別強調哦,「怎麼說」其實不是關鍵,而是在於你會不會思考?然而在「思考」的部分,我們怎麼樣讓自己具備有能夠說出畫面感的前提?
在【自信表達力】的學習裡,我會陪伴你去建立一個叫做「進入現場」的能力,讓你去還原真實狀況的脈絡,運用你的感官,讓你能夠重建流程式的概念。
你就會很快的發現,有時候你能夠用相對短的語言,說出別人有感的話;事實上真的不是語言的技巧,而是因為你有看透、看懂這件事情是怎麼演變的。
然而呢有這個基礎,自然而然你說出來的話,自然就會是比較有畫面感,別人也比較能夠聽得進的。
那麼當你聽到這裡,現在你的心中或許可以去構織出一個畫面,那個畫面,就是你面對一個你在乎的表達情境,你可以自然流暢完整的表達你自己。
然而這份自然流暢完整,在你想像之前,或許你可以先離開你的座位、打開你的感官、打開你的眼睛,去觀察那個你在表達的時候,要訴求的對象,他平常是怎麼過日子的?
或者是去逛逛,你在表達情境裡面,會發生的那個物理空間,那裡的空氣聞起來感覺是如何?
甚至於你要表達的內容,如果是指涉一樣商品,上一次你打開眼睛去看清楚這個商品,到底是什麼時候?
如果你是賣一個服務,那麼你是否可以用適當的方式,不是去想這個服務是什麼,而是去再次體驗這個服務流程。
所以啊,為什麼有些人說的話總是能抓住別人的耳朵?其實真正關鍵在於它打開了感官,並且知道如何思考,而最後說出畫面感,則是完成他表達的最後一哩路而已。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的朋友除了訂閱之外,記得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把它按下去。
然而如果你是透過Podcast收聽的朋友,除了訂閱我們之外,記得給我們五顆星的評價,而且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需要你用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我們近期力推的【自信表達力】這一門課。
我相信哦,透過這一門課,只要在你的生命裡面需要把自己說清楚,需要透過表達讓別人正確認識你,或者是完成說服的任務,那麼這門課就是為你量身設計的。
詳細的課程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期待你的加入,更期待你的發現,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uw636MRIjY/hqdefault.jpg)
分詞構句還原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09.29(六)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會不會對一個現象有一點好奇,就是每當選舉到的時候,各個機構都會端出他們民調的結果,這些民調的結果其實不難理解,無非就是去問選民們對於候選人,他的喜好度、他的看好度…等等的。
可是你也會發現哦,不同的機構做出來的民調結果,有時候落差還挺大的,這中間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可能很多研究都告訴我們,會有一些歸因,包含是取樣的選擇、包含機構效應。
而今天我要跟你分享的,是一個更根本的部分,就是如果撇除掉「取樣」的問題跟「機構效應」,有沒有可能在問題設計的本身,就會足以扭曲我們的認知態度,甚至去足以扭曲我們的記憶狀態?
這個研究其實是在上個世紀,一位叫做伊麗莎白洛夫托斯,這一位學者所進行的一個經典測試。他找一群學生,去看一段連環車禍的短片,在看完影片之後,由學生來填寫問卷,其中包含六個關鍵的問題,其中三個是關於影片當中,出現過的物品,而另外三個是在影片當中其實沒有出現的物品。
比如說問卷裡面,可能有這樣的問題,其中一半的人看到的問題是:「你有看見一個破碎的車頭燈嗎?」;而另外一半所接受的問題,可能是這樣子呈現的,叫做「你有看見那個破碎的車頭燈嗎?」。
如果你有留意的話,你會發現前面的問題是問「一個」破碎的車頭燈,而第二個是問「那個」破碎的車頭燈;「一個」跟「那個」。我們在語言裡面的區別,當我們說「一個」的時候,其實他並沒有確定它是否存在。
但是當我們說「那個」的時候,其實已經在暗示,破碎的車頭燈是存在的。所以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不管影片當中,是否真的出現過破碎的車頭燈,當問題以「那個」做為呈現,而不是「一個」來做表達的時候,這些看影片的學生,更容易認為自己看見了影片當中, 其實並沒有出現的東西。
其中被問「那個破碎的車頭燈」的學生裡面,有15%的人說他自己看見了;然而被問「一個破碎的車頭燈」那一群學生裡面,只有7%的人說自己看見了。
也就是說,不管這個破碎的車頭燈存不存在,只光是把「一個」破碎的車頭燈,改成「那個」破碎的車頭燈,它就改變了8%的學生,他們的記憶跟認知。
洛夫托斯甚至還進一步,他去操弄這些題目上面,其它微小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受試者對於數字的判斷。比如說他讓45個受試者,去看七段交通事故的影片。
看完其中一段影片之後,他讓某些受試者回答問卷,他的問題是這樣喔,句型都一樣,它的句型都是「當車輛彼此相撞時,車速大約有多快?」。
他操弄的詞彙就是,當車輛彼此「相撞」時,跟當車輛彼此「猛烈撞擊」時、當車輛彼此「衝撞」時、當車輛彼此「撞到」時,或者是當車輛彼此「碰到」時。
就是他把那個事故的關鍵詞彙,去做一些改變。「相撞、猛烈撞擊、衝撞、撞、碰到」。他用這些問句的操作,讓受試者去回答這個車速大概有多快。
當受試者被暗示的是「猛烈撞擊」這個詞彙的時候,他們會認為這個撞擊的平均車速,會到達每小時65.3公里;然如果用「衝撞」這個詞彙的時候,每小時是62.9公里;如果是用「碰撞」這個詞彙,每小時是61公里。
如果單純的只是用「撞」這個詞彙,每小時就會降到54.4公里,如果只是用一個比較輕微的詞彙,叫做「碰到」每小時的衝撞的時速,就會變成50.9公里。
所以從「猛烈撞擊」到「碰到」,從65.3公里的每小時時速,到50.9公里的每小時時速。你回想一下,這些受試者是不是都看同樣一部影片?
是的,可是當問題的詞彙使用,有所調整跟改變的時候,每個人的主觀認知,包含對於自己記憶的呈現與陳述方式,是不是都會有很大、很大的改變?
所以回到我們的現況,如果你最近接到一些民調機構的電話的時候,你不妨仔細的聽一下,他到底是怎麼問你問題的?他的問題當中,有沒有一些強烈的引導性,或者是他只是調換一些詞彙,但是卻會讓你的答案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如果再進一步的話,我們是否需要常常的問自己,當你認知到「一定是如此」的事情的時候,它有沒有可以被懷疑的空間?有沒有可能我們自以為勞勞記住的那些事情,透過別人的引導,加上我們的陳述,而造成程度不一的扭曲呢?
對於一個能夠有效的跟別人達成共識的人而言,你要能夠看懂、聽懂這樣的扭曲,並且試著去還原它,我們才能夠有效的跟人達成共識。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1月6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如同我們前面所分享的,這一門課會幫助你,還原那些可能被扭曲的部分,不管是我們釋放出來的訊息,還是別人釋放給我們的訊息。
透過這一層還原的能力,你才有辦法跟值得的人、重要的事物,達成必要的共識,我很期待在11月6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c0lXVHoqnU/hqdefault.jpg)
分詞構句還原 在 [文法] 請問分詞構句的還原- 看板Eng-Class | PTT職涯區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請問一下,常看到這種分詞構句的句子A. The dog comes wagging its tail. B. We live surrounded by noise. 但如果是我自己寫的話,一開始大概只能用更簡單的寫法, ... ... <看更多>
分詞構句還原 在 Leeds Mayi - #分詞構句#查字典六部曲#最貼近生活的 ...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分詞構句 #查字典六部曲#最貼近生活的英文教學 這道來多年前預測武漢會有散播全國的流感的多疫試題若你還沒看過,那你實在太落伍 ... 讓我們先還原兩句話原來的樣子。 ... <看更多>
分詞構句還原 在 [文法] 這算是分詞構句嗎? - 看板Eng-Class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第一次來貴板發問,
近日閱讀某英文學習雜誌的翻譯單元時看到了以下例句:
中文題目:
因此,運動時最好不要戴口罩,因為口罩會限制你吸入的空氣量。
雜誌上的參考答案:
Therefore, it’s best not to wear a mask while exercising because it restricts
the amount of air you breathe in.
廣播中外籍老師提供的另一種翻譯:
Since wearing a mask restricts your air intake, it’s best not to wear a mask
while exercising.
有疑問的是這兩句中的「while」文法,
已經查閱過字典「while」非「介係詞」而是「連接詞」,
那麼上面兩句英文例句中的「it’s best not to wear a mask while exercising」應該
是屬於「分詞構句」的用法吧?
可是按文法規則來說,分詞構句要前後兩句「主詞皆相同」才能省略主詞和動詞不是嗎?
如果把該句完整還原應為「it’s best (for you) not to wear a mask while (you are
) exercising」(有錯請指正),
但這樣一來,前句it虛主詞後面的真主詞「not to wear a mask」和後句的主詞「you」
並不一樣不是嗎?
這樣為何還可以使用「分詞構句」的文法來省略句子呢?
還是自己的文法觀念哪裡有誤或是誤會了?
希望板上前輩們能為我解惑,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4.244.2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ng-Class/M.1602268276.A.6E6.html
※ 編輯: jyokairin (1.174.244.26 臺灣), 10/10/2020 02:32:31
按您所列的英文解說,
是說在這種給予別人建議或勸誘的情況下,
即使前後句主詞不一致,
但因為語意上明顯是針對看到或聽到這句話的人(you)所說,
所以還是可以歸屬為前後主詞一樣來進行分詞構句囉?
不知道這樣理解對不對?
原來如此,是屬於「例外」的情況啊……
另外您說「while + Ving」和「since + Ving」也有,
是指這兩個連接詞也是會有it當虛主詞時這種特別(兩句主詞不同)的分詞構句法嗎?
因為自己手邊的文法書只有教基本的分詞構句方法,
並沒有提及這些特例情況,
所以想要多瞭解一下「特例」的情形,謝謝。
※ 編輯: jyokairin (1.174.244.26 臺灣), 10/10/2020 14:40:36
沒想到「分詞構句」的文法居然還藏有那麼多細節!
除了兩個句子要有一定的關聯外,
還要考慮到是否會讓讀者或聽者產生歧義,
並非單單兩句主詞相同就可以簡化句子,
一般市售的文法書也未必都會講到那麼詳盡。
即使讀完了cuylerLin大提供的連結補充,
感覺腦中還沒完全理解,想說暫時先以「特例」來記好了,
等以後累積更多閱讀量後或許就會想通了也說不定。
其實廣播中老師有說到翻譯時未必要逐字逐句翻,
也不一定要全照中文題目的語順來翻譯,
只要有把該句中文的大意翻出來就算是合格了,
當然若照考試的標準來看,
有缺字或是用字未符合題目所述應該就是會被扣分了。
※ 編輯: jyokairin (1.174.244.26 臺灣), 10/12/2020 02:17:59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