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考會考,我係真心喜歡讀嗰堆課文。無「翻譯」做廣東話,但內心係生活化咗當係睇fd寫日記咁去理解...........
(39) #偏吃書蟲
嗯,如果你對《聽陳蕾士的琴箏》表示黑人問號,那你可以出返去了,因為這本書你應該不會太有共鳴🙈
留下來的朋友,我們來盡情懷緬中文科由26篇範文主宰的會考年代吧!
《香港語文:聽陳蕾士嘅秘密》由四位作者 講故佬 BookTalker Edwin、粵典 words.hk 擇言、 離經誌.林非、 Relgitsjg - 史兄合著,將中學中文科約廿篇範文「翻譯」成廣東話,希望鼓勵大家多用廣東話寫作。文章包括《歸去來辭並序》(「返歸吧啦!我屋企窮,耕田都唔夠食。」)、 《庖丁解牛》(「人嘅生命無限,相反,知識卻無窮無盡。」)、《店鋪》(「嗰啲古老得嚟又過制嘅鋪頭,充滿住傳奇嘅色彩。」)等等,當然少不得大大佬級、多年來折磨萬千考生的新詩《聽陳蕾士的琴箏》──四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廣東話版本!
🀄🀄🀄
說實話,這本書沒有我想像中般有趣,主因是,有些課文真的好悶阿!
我之前有點誤會,以為此書收錄了所有會考範文,原來沒有……噢我還想看廣東話版的《驀然回首》、《出師表》、《將進酒》、「吊頸戰場文」架嘛……又原來梁啟超的文章佔了兩篇(《敬業與樂業》和《最苦和最樂》),我有點摸不著頭腦──理應有更好、更有趣的課文可以放進去吧?
但!這本書無疑是個不錯的嘗試。作者之一史兄曾在訪問中說:「想做一個示範畀大家睇,用廣東話寫正體文章係唔失禮、係一個可行選擇。」
對呀,廣東話寫作,應該有比現在更高的地位。中文科範文,連結了很多歷經會考年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是個很好的切入點。
只是(偏吃病發作),如果書中的文章可以更顧及register就好了。在我心目中,廣東話是可雅可俗的,把語體文「翻譯」成廣東話,不代表要將原本文雅的用詞變得市井,反而應該趁機展示廣東話優雅的一面。這樣,大家才更能感受它的靈活和彈性。
🀄🀄🀄
記得中學的時候,是有點「重語體文輕廣東話」,曾試過無啦啦作文時加入北方話的用語,但就從來不會以廣東「口語」入文,原因大概就像此書作者所說的,我們像實驗中被電擊的小狗般,從小被訓練到一見「口語!」反應等同看見「錯別字!」,覺得自己犯錯了,覺得廣東話「誤入」會減低文章的質素。
覺今是而昨非。這些年,知道有人努力提升、彰顯廣東話之美,像是堅持用標準廣東話填歌詞的岑偉宗先生,用廣東話翻譯外國戲劇劇本(莎士比亞!)的黎翠珍女士,還有這本書的幾位作者,他們簡直就是文化保衛者(?)。
係愛呀哈利。
我愛廣東話,而且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樣愛自己的語言。我不想將來有天,我們的下一代視講廣東話為市井、為次等、為畏途,甚至於不懂得講廣東話(雖然類似歷史已經重覆過很多次)。到那時候,我們一直承傳下來的文化認同就真的完全斷絕了。
所以,我一直都有這麼一個希望/目標,在書寫廣東話時,盡量使用正字。我們先天不足,沒有廣東話文字的正規學習系統,有好多字我會講不會寫(或是見到正字都不會讀),但能力範圍內,我不會用「d」,而是用「啲」(還是「尐」呢?現在我也說不清);我會分清楚「畀」「俾」之別;我會用「嘅嘢」,不會用「既野」,等等等等。
如果愛廣東話,又點會亂咁用佢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