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
#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右邊👉 「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
<單則精選>
最早由東協10國在2011年發起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包括中 日 韓 紐西蘭 澳洲與印度等6個東協對話夥伴國參加,自2012年起,歷時8年,31輪的談判 在印度於最後關頭退出後,最終在11月15日於越南舉行的東協系列峰會上正式簽署。
RCEP協議涵蓋世界約31%的人口(約22.7億人),全球GDP的三分之一(約26兆美元),世界總貿易額的29%(約10兆美元),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的大市場,也被視為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大動力。
而RCEP的最大贏家,顯然是中國,首先這填補了中日韓尚未簽訂的FTA,美中科技戰下,藉由RCEP向日韓進行高科技產品的交流,可減少對美國市場和技術的依賴,這有助於中國持續深耕高科技價值鏈,更進一步鞏固了中國與東協,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的格局。而即將上任美國總統的拜被問到RCEP的問題時,反應相當消極,他諷刺這是個缺少環境保護與勞工保障 低標準的FTA,拜登也說,要聯合盟友重新整合亞太經濟,而不是讓中國來制定規則,華爾街日報的分析就指出,RCEP將成為拜登執政初期的挑戰,而重新加入被川普退出的CPTPP,是拜登的唯一選擇。
緊接著東協峰會之後,由馬來西亞主辦的APEC會議展開,有了簽署RCEP的加持,中國成了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習近平在談話中,重申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更首次表態將積極考慮加入CPTPP,在推動更大規模的亞太自貿區(FTAAP)上,要在2040取得進展,中國儼然成了經濟新秩序的制定者,這勢必與拜登要重回區域經濟整合,產生微妙的競逐關係。
{內文}
2020年東協系列峰會由越南主辦,但疫情之下,全部改以視頻方式舉行,卻也是在這特殊時期的峰會,完成了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
(東京電視台主播)
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15國,15日正式簽署RCEP,標誌著經濟體量約占全球30%的
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正式達成。
(南韓MBC主播)
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參與簽署儀式的南韓總統文在寅說,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將為恢復全球多邊主義,和發展自由貿易秩序貢獻力量,《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最早由東協10國在2011年發起,包括中日韓 紐西蘭 澳洲與印度,6個東協對話夥伴國家參加,自2012年起歷時8年31輪的談判,印度在最後關頭退出,最終東協10+5在11月15日正式簽署,這協議涵蓋世界約31%的人口(約22.7億人),全球GDP的三分之一(約26兆美元),世界總貿易量的29%(約10兆美元),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的大市場也被視為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大動力。
(王受文/中國商務部副部長)
相互之間的成員,他們的貿易涉及到90%的產品關稅最終都要變為零,那麼在服務貿易方面,他的開放水平也比WTO要高得多,而且成員們承諾,要在6年之後,把現在服務貿易的正面清單,要改為負面清單
RCEP 含蓋貨物貿易 服務貿易 農業 投資 知識產權 人員移動 政府採購 電子商務 爭端解決等共20個章節,從最新的國際貿易規則來看,幾乎全寫進去了,但與更高標準的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比較,少了對國有企業的規範,沒有保障電子商務的跨國數據流通,在環境保護 勞工權益及金融監管等方面更是乏善可陳,這或許是因應RCEP成員國發展程度不一做出的妥協。也因各國對市場開放的訴求與目標不同,能談在一起,本身就是個奇蹟,加上RCEP協議 是在東協與6個對話夥伴國,已有的5個自貿協定的基礎上談起,光在貨物貿易上,就有超過20多種原產地規則(ROO),而全球產業鏈的複雜,各國在原產地標準上認定不統一,這是談判拖了8年之久的主因之一。
(高樹超/新加坡管理大學教授)
這樣的擔憂是,你知道的,怎麼把非常不同的國家結合起來,因為你知道,這裡有東協國家 有已開發國家及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與印度都在這裡面,而我認為許多東協國家例如特別是印度,他們都很擔心,特別是印度,他們都不太願意推動貿易自由化
企圖保護本國產業的印度,只希望維持75%左右的關稅自由化率,這和RCEP設定的90%差距明顯,而在市場准入上,日韓紐澳等先進國家,希望有更高的開放水平,並提出高標準的知識產權保護,這都讓談判陷入僵局。
(川普/2016.11/美國總統)
在貿易上,我將發表我們要退出TPP的通知,這對我們國家來說是潛在的災難
而川普退出TPP後,RCEP談判又被激活了起來,有TPP與RCEP「雙重身份」的國家,轉而加快推動RCEP談判。
(世耕弘成/2018.7/時任日本經濟產業大臣
在保持高標準的同時,我們在討論中保持靈活性與TPP不同,RCEP包括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我們必須在考慮到這一點時保持靈活性
原本堅持高標準協議的日本,表態要保持靈活性,為談成協議掃除了障礙,但印度對談判仍半推半就。
(Sudesh Verma/印度人民黨發言人)
當我們為許多東協合作夥伴提供自由貿易安排時,我們發現某些國家,已經將其製造業轉移到了這些東協國家,並且將其出口到印度,因此這樣做無濟於事,因為如果發生這些事情,我們的行業將無法競爭
去年東協峰會期間,印度各地的農民發動抗爭,他們擔心加入RCEP後帶來的失業,當前印度對RCEP其他15國,已存在1000億美金以上的貿易逆差,光對中國就有600億,一但開放,印度擔心的是「中國製造」對「印度國造」的輾壓,此外,紐澳的農產品與乳製品,也勢必衝擊大量就業人口的農業,這也讓印度總理莫迪,在去年RCEP第三次領導人峰會上,宣布退出談判。
(Vijay Thakur Singh/2019/印度外交部次長)
印度在峰會上傳達了,不加入RCEP協議的決定,這反應了我們對當前全球形勢的評估,也有對協議的公平性和平衡性的問題
印度的退出,讓RCEP缺了一大塊,卻也意外的讓談判甩掉了「包袱」,即便日本原本有意推遲談判,等新德里回心轉意,畢竟印度能制衡中國在RCEP的影響力,但最後放棄了這個想法推進談判進程,因為RCEP補充了日本沒有的雙邊FTA,這對日本來說是最大贏家,如日本對中國出口的零關稅工業品比例,可從目前8%大幅提高到86%,出口南韓的零關稅工業品比例,則從19%提高到92%。
(山弘志/日本經產大臣)
我認為RCEP的達成,將為日本的工業產品 農漁產品,在亞洲地區擴大出口方面做出重大貢獻,此外,進一步提高日本企業,在亞洲建構供應鏈的靈活性,效率方面
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而中國被認為是另一個贏家,美中科技戰下,藉由RCEP向日韓進行高科技產品的交流,可減少對美國市場和技術的依賴,這有助於中國持續深耕高科技價值鏈,更能進一步鞏固了中國與東協,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的格局。
(阮春福/越南總理)
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談判的完成將發出強烈的信號,肯定了東協在支持多邊貿易體系,在該地區建立新的貿易結構
包括越南總理阮春福與中國總理李克強在簽署儀式上都表示,在保護主義抬頭背景下,RCEP是維護貿易自由化的重要機制,更是多邊主義的勝利,中國官方新華社更諷刺印度,未能加入RCEP是「戰略失誤」,將錯過長期成長的機遇,但《印度斯坦時報》卻引述官方的話說,莫迪成功的挫敗中國,利用RCEP架構 打擊印度經濟的企圖,並指控中國是「臭名昭張」的侵略者,不能與中國為首的貿易集團打交道,這說法充滿「仇中」的民族主義,然而利用勞動力優勢,吸引外商投資並以出口拉動經濟,是現在許多東協國家的增長模式,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市場,在美國高舉貿易保護主義下,更貼近成長中的中國市場是唯一的選擇。
(拜登/美國總統當選人)
從汽車到我們的庫存,我們將買美國貨,不會向不在美國製造產品的公司提供政府合同
這話聽起來和川普很像,拜登在一場記者會上,概略性的描述自己上任後的經濟政策,似乎仍充滿保護主意的色彩,為撫平選後美國的對立與分裂,拜登不得不延續川普的對華貿易政策,但當中國以RCEP進一步完成區域經濟整合時,《華爾街日報》就認為,這成了拜登初期執政的挑戰,分析也指出,重新加入CPTPP 是拜登的唯一選擇。
(拜登/美國總統當選人)
我們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5%,我們需要與其他25%或更多的民主國家,這樣我們就可以制定規則,而不是讓中國和其他國家可以決定結果,變成唯一能發揮影響力的國家
(習近平/中國國家主席)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任何國家都無法關起門來搞建設,我們絕不會走歷史回頭路,不會謀求脫鉤或是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
緊接著東協峰會之後,由馬來西亞主辦的APEC峰會展開,同樣以視訊方式舉行,習近平率先在工商領導人對話會上演說,有了簽署RCEP的加持,中國成了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而過去三年從未出席APEC的川普,首次參與今年的領導人視訊峰會,他強調後疫情的經濟重建和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但在氣勢上,已被「同框」的習近平給比了下去。
(聲音來源:中國央視新聞)
亞太地區要毫不動搖,堆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早日建成亞太自由貿易區
習近平在談話中,重申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更表態將積極考慮加入CPTPP,在推動更大規模的亞太自貿區(FTAAP)上,要在2040年取得進展,中國儼然成了經濟新秩序的制定者,這勢必與拜登要重回區域經濟整合,產生微妙的競逐關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UPh5YaKQ
【完整版】2020.11.22《文茜世界財經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uDkX0DhDWg
出口原產地認定標準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字多,但詳述仔細。
[美豬美牛開放幾點評析]
(長篇論述,小心服用)
(網誌功能好像暫時無法使用因此暫貼於此)
上週五下午蔡總統召開記者會,宣布將解除美牛美豬進口限制,引起國內一波討論,本篇希望透過簡單論述,對一些問題加以釐清,並兼論美牛美豬開放對臺美貿易協定簽署推展之可能影響。
1. 開放的是含瘦肉精豬肉不是美豬
首先,此次開放的美國豬肉和牛肉,實際上涉及的問題並不一樣。一直以來,我國其實並沒有禁止美國豬肉進口,我國所禁止的,其實是含瘦肉精豬肉,不論其來源國為何,均一概禁止(也就是豬肉瘦肉精零檢出政策)。從統計數據上看,我國2019年早就從美國進口了一萬一千多噸的豬肉,所以根本沒有禁美豬的事情。
實際上,瘦肉精豬肉之所以被概稱為美國豬肉,其原因在於瘦肉精在美國是合法的飼料添加劑,只要其在肉品中之殘留量不超過標準,其銷售即不受限制。此次所謂開放美豬,指的也是我國將制定瘦肉精在肉品中的最高容許殘留量(maximum residue level, MRL),換句話說,蔡總統此次是宣布我國將廢棄瘦肉精零檢出政策,並將允許符合瘦肉精MRL標準的豬肉品進口。(這裡不討論因非洲豬瘟等其他疫情而設的限制)
至於蔡總統表示將依國際標準制定瘦肉精的MRL,其所指的國際標準,則是Codex在2012年針對萊克多巴胺制定的殘留標準(豬肉是10ppb,各種內臟MRL不同,且內臟的MRL較肉部位高。另外須注意,該次萊克多巴胺之國際標準制定有相當之爭議性,僅以微小差異勝出而通過)。
2. 美牛無關瘦肉精,是狂牛症問題
其次,此次美國牛肉開放涉及的,則是因美國過往爆發狂牛症案疫情,導致其牛肉出口受限制。至於含瘦肉精的牛肉,我國早在2012年後,即已允許符合MRL規範的牛肉進口(這也就是所謂牛豬分離政策:允許含瘦肉精牛肉進口,但禁止含瘦肉精豬肉進口)。我國對於進口牛肉所含瘦肉精之MRL,是依據2012 Codex制定的標準(與前述豬肉標準雷同)。然而,由於美國2002年爆發狂牛症,於2003年被國際動物組織(OIE)列為疫區,我國也因為美牛可能帶普利昂蛋白(狂牛症病原),而對其實施進口限制。由於患狂牛病的牛隻,以牛齡30個月以上的牛隻容易發病,具更高風險性,因此OIE 也建議對疫區30個月以上牛齡之牛肉加以管制,且需特別注意包括腦、髓以及帶骨品項的處理。然而,在美國狂牛症疫情趨緩並獲得控制,並被OIE 排除於疫區之後,維持此牛齡限制的必要性自然也不再存在。
此次蔡總統宣布開放美牛,指的是我國將取消先前僅允許30個月以下牛齡牛肉進口之規定,其理由在於OIE已將美國列為可忽略狂牛症風險區域,因此即便是食用30月以上牛隻之肉品,其風險性也極小(OIE也是國際標準制定組織,對疫區之認定及疫區產品之管制,也訂有相關國際標準)。
3. 科學證據原則以及國際標準
此次開放瘦肉精肉品進口容易被誤解的一個部分,在於我國究竟是否有義務遵循國際標準,又或者是否可以自訂標準並採取不同的措施?
首先,對於各類殘留標準是否要遵循國際標準和科學證據原則,實際上乃涉及國際貿易法規範之問題。在WTO成立後,各國已普遍將關稅降低,但同時間,各國卻也有擴大運用非關稅貿易障礙,實施隱藏性貿易限制或貿易保護主義之趨勢。舉例來說,進口國除了可以用關稅讓外國產品變貴,導致其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外,進口國也可以推拖進口品未通過檢疫,沒有經過特定殺滅菌程序,證明文件不足等技術性理由限制其進口。考量動植物檢疫容易被用作保護主義的藉口,並為了避免相關制度被濫用而成為隱藏性貿易限制措施,WTO在食品安全檢驗與動物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簡稱SPS協定)下,即要求各國進行限制時必須要有科學證據支持,此就是所謂的科學證據原則。
根據SPS協定,各國在以動植物檢疫需求為由進行貿易限制時,雖然被要求提出相關科學證據,但制度上為了避免每個國家制定的標準都不同,導致各國規定各不相同而有礙國際貿易進行,WTO也鼓勵會員依據國際標準制定其國內標準,並規定倘採用國際標準會員而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將被認為是為保護其國內動植物生命健康之必要措施。此時,採國際標準而實施貿易限制的會員國,在舉證上即享有一定優惠,不需要另外提出科學證據證明其限制措施的必要性;但倘不願意依國際標準進行規範的國家,WTO也不強迫其採納,只是這時候相關國家必須自行舉證,提出科學證據佐證進行限制的必要性。以對萊克多巴胺實施限制來說,即必須在科學上證明其毒性,危險攝取量,以及為何有必要採取嚴格之限制等。
從上述說明應該不難理解,國家雖然沒有義務依國際標準制定規範,但不採國際標準的國家,將負擔沉重的舉證責任,因此倘我國不願意採納Codex制定的標準,而欲對豬肉維持零檢出,此時就必須提出相關證據資料證明含萊劑肉品的危害性,以及為何此不符合於我國所欲維持地保護水準。然而,我國若要維持豬肉瘦肉精零檢出政策,除了在WTO法律下必須證明含萊劑豬肉危害性等之外,由於我國在2012年時已經開放含萊劑的牛肉進口,在此情況下,我國倘維持對含萊劑豬肉的進口限制,就必須面對為何允許牛肉含萊劑,但豬肉不可含萊劑的質疑。雖然我國曾主張國人飲食以豬肉為主,故含萊劑豬肉危害較高,但這樣的說理倘無相關科學證據佐證,恐難服人。
若我國要維持對含瘦肉精肉品管制的一致性,我國在政策上即僅剩兩種選項:
1. 比照美牛,依照國際標準開放含瘦肉精豬肉。
2. 重新宣布禁止含瘦肉精牛肉的進口(統一採零檢出政策)。
對於上述兩種做法,在法律上並無絕對對錯,相關決策取決於政府對食品安全之風險控管,以及我國對瘦肉精使用所掌握的相關科學證據,此亦是蔡總統在談話中提及,我國曾於2012及2019兩次針對萊克多巴胺危險性進行實驗之部分。從我國在進行相關實驗後,仍決定開放含瘦肉精肉品可推知,在相關實驗中,我國或許無法取得在符合特定限額下,攝取瘦肉精必然對人體有害之結論。
4. 開放美豬美牛與臺美貿易協定之關係
幾乎所有的評論和媒體,都把此次開放美豬美牛消息,視為是我國取得與美國展開貿易協定之敲門磚,並對後續臺美貿易協定的締結抱持熱烈地期待。關於美牛美豬開放與臺美貿易協定之關係,我認為可從以下面向思考並觀察。
首先,在過往十餘年間,美豬美牛議題確實是臺美經貿上無法解決的難題,遲遲無法有效解決美豬美牛問題,甚至導致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 TIFA)會談無法順利進行,美國貿易代表署也長期將我國對美豬美牛之限制,列為我國不當實施之貿易限制措施,並表示解決美牛美豬問題,將是臺美進行貿易協定談判之先決條件。換言之,此次美豬美牛進口規範鬆綁後,確實有助於臺美貿易協定洽簽工作之推展,並能向美方展現我國遵循國際貿易規則之能力和意願;此也是蔡總統談話中表示,其樂見臺美經貿展開進一步合作,並希望我國能藉此機會,在產業供應鏈在後疫情時代重整之際,能在美國市場獲得有利布局之意思。
其次,雖然美豬美牛問題解決後,我國似乎取得了與美國洽簽貿易協定之敲門磚,但吾等也不應必然的將美豬美牛問題之討論,與臺美貿易協定掛勾處理。第一,我國在WTO規範下,本就有依循科學證據原則之義務,且也被鼓勵採納國際標準制定相關限制。換言之,倘我國未能掌握攝取瘦肉精有害之科學證據,採取相關限制措施之正當性本就有適法性問題,因此即便不將臺美貿易協定問題納入考慮,我國仍必須對美豬和美牛問題加以處理。
第二,雖然自2016年以來,各界對臺美應締結貿易協定之討論不斷,且在2020年經川普總統簽署生效的台北法案中,美國國會也明確表達支持美國探詢與臺灣增進經貿合作之可能性,但美國貿易代表署卻始終未將台灣列入優先締結貿易協定對象之列。且隨著美國總統大選時間逼近,美方亦正在和英國及肯亞洽簽貿易協定,臺美是否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貿易協定談判,也令人懷疑(須知道,美國過往締結之貿易協定,大多是類似於NAFTA/USMCA或者TPP體例的大型貿易協定)。
相對的,倘臺美間希望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就經貿合作上快速突破並有成果,臺美間之合作或許未必將以全面性大型貿易協定形式呈現,而可僅包含特定議題之協定,甚至以某種經貿合作協議或宣言形式處理。此或許也是蔡總統在談話和問答中表示:「從現在開始,到真正洽簽貿易協定,還有一段路要走」,且論述上不聚焦於貿易協定的締結,而是表達希望與美方建立穩固合作關係,並希望能在供應鏈重組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之意思。
5. 進口美豬對國內豬農影響有限?
我國開放含瘦肉精豬肉進口,對國內豬農可能產生之影響,相關評論呈兩種不同的態度。其中一部分論述認為,國人習慣購買溫體豬肉,且因美國豬肉畜養及宰殺方式與我國不同,導致豬肉口感較差(有認為是因美國豬未經閹割,另有認為是因宰殺和放血方式不同),因此開放豬肉進口對我國豬農影響有限;相對的,也有認為美豬挾其規模經濟優勢,終將以較低之價格攻佔我國市場,並對我國豬農產生影響。
雖然筆者依過去在美留學生活的經驗,認同美國豬肉在口感上與國產豬肉不同之說法,但卻不認為此即表示國內豬農將不受進口豬肉之衝擊。須了解,雖然我國消費習慣以購買溫體豬肉為多,但此僅限於家戶消費習慣,並不一定適用於營業者。雖然政府強調在開放美豬之餘,將同時透過強制產地標示等配套,使民眾得自行決定是否購買,但此強制標示是否能確實落實,頗令人懷疑。首先,國內使用豬肉之食品品項多元,除了餐飲業常用之肉片、肉排外,舉凡如水餃、餡餅、火鍋丸類餃類等不同食材,均廣泛使用豬肉烹製,即便政府要求應標註豬肉產地,試想民眾食用小火鍋時,是否真的可能要求業者在每個火鍋品項旁均標出肉品產地?路邊的滷肉飯攤,招牌上是否可能額外標示使用的豬肉來源?更遑論我國各類市集攤販眾多,政府又應如何落實相關稽查並徹底要求產地標示?
此外,此次政府宣布將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引起「美國豬肉要進口」的討論,但如前述,多數民眾並不知道,國內早已有不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且民眾似乎也不曾特別抱怨或反應「有些豬肉不好吃」。從此觀察,要民眾利用口味和標示自行做出選擇,並不一定即能避免國內豬農受到進口豬肉之衝擊。
此次含瘦肉精美豬開放後,倘若美國豬肉產品在價格上較我國豬肉具有優勢,其必然將獲取我國豬肉消費之部分市佔。因此與其強調國內豬農因民眾之消費習慣相不會受到過大衝擊,政府其實應把心力放在思考如何落實並稽查產地標示規範,以及如何協助養豬產業做出調適。
另一方面,國內確實也不應過度放大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所可能造成之市場衝擊。首先,從統計數據上觀察,我國在經歷口蹄疫衝擊後,國內豬隻養殖數量以從2012年最高的1040萬頭,下降至2020的550萬頭,生產數量已大幅下降,且因我國今年從口蹄疫疫區除名後,將可再次推動豬肉產品之出口,緩解當前對內需市場之依賴。因此我國養豬業者對於含瘦肉精豬肉的叩關,究竟會受到多少之影響,或許也必須待實際開放後,方能有更精確之估算。
6. 小結
在開放含瘦肉精豬肉進口後,我國應如何協助國內養豬業者,緩解其可能受到之衝擊,並應如何落實標示規範,保障民眾選擇之權利,政府在做成開放決策時,是否有如食品安全管理法要求,對瘦肉精進行嚴謹之科學實驗並做成風險評估,並與社會進行風險溝通,是否有公開相關資料和紀錄供民眾及社會檢視,此均是我國政府必須面對和處理之問題。(關於風險評估之論述,可參考:https://tw.appledaily.com/…/202…/2NZPBMFZO5ERBIKKLY4Q2JYICE/)
對於此次蔡總統親臨火線發表談話,解決延宕已久的美牛美豬問題,為後續臺美經貿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機會,此一解決問題之勇氣與決心,著實值得肯定。臺美是否能利用此一契機,推動並深化彼此間之經貿合作和夥伴關係,在後疫情時代為我國產業創造有利的市場及競爭環境,將是我國之重要課題。
回首過往十餘年,國、民兩個執政黨對此議題,髮夾彎式反覆無常的時而贊成時而反對,將己身政治利益凌駕於對國際貿易專業之尊重以及對國民健康之保護,導致問題延宕至今始獲解決,此不啻是國內政黨惡鬥最清楚之寫照。在慶幸問題解決之餘,隨著國內部分縣市首長表示將利用地方食品安全條例,對含瘦肉精肉品進行限制,或許下一波的進口牛豬風暴,正醞釀爆發。
[註] 先前文中對30個月以下牛齡要求原因說明有誤,對美國狂牛症疫情爆發時點以及OIE對美國疫區判定論述有誤,目前均已經修正,提醒讀者注意。
[補充] 原則上歡迎理性討論,但若是諷刺圖、政酸、單純貼其他新聞或資料,或其他不相干議題,和對彼此缺乏尊重,我會直接刪文(我的版,我的規則,由我判斷,請尊重)
[補充2] 非現實生活認識的人不會加好友,請用追蹤,公共評論會開地球,其餘仍保留個人隱私
出口原產地認定標準 在 高品嚴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本和牛🐮基礎知識:
最近日本和牛可說是大肆進口台灣,目前可以看到種類真的很多,大家可以看到 #鹿兒島黑牛、#小田牛、#鳥取和牛、#飛驒牛. 等等搶佔市面,想吃到日本和牛變成輕而易舉的事情(當然是口袋夠深的前提)。
不過,也因為品項選擇多,市場價格也是非常的混亂,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日本和牛相關的簡單知識,可以做為大家購買時的參考哦!
⚠️日本和牛開放進口
日本和牛於2017.9.17解禁,正式恢復開放進口。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網站,輸入牛隻有以下條件:
(一)需為來自通過獸醫官屠前檢查之健康牛隻;
(二)必須是來自30個月齡以下的牛隻;
(三)必須於屠宰時去除所有「特定風險物質」;
(四)必須是合格輸臺工廠所生產;
(五)必須每一批產品都在輸出國官方獸醫師監督下生產,確認產品符合輸臺規定;
(六)必須每一批產品都檢附日本官方獸醫師簽發之衛生證明文件。
台灣政府要求日本開放輸台的屠宰場,一定要符合HACCP跟ISO20001的認證,截至目前為止,共有29間屠宰場複合資格。所以目前市面上看到的和牛,都是有經這29間屠宰場處理,去除掉不能進口的部分,才能進口到台灣。
目前去骨、帶骨牛肉、以及筋膜可以進口,而其他部位如頭顱、腦、脊髓及內臟等,因有BSE風險,尚未開放進口。
內臟包含牛舌、橫膈膜、牛心、牛肝、牛肚、蜂巢度等日本燒肉人氣的部位,目前是還吃不到日本和牛的。所以如果你有看到這類的產品,很有可能產地為美國或澳洲等其他地區。
而關於30個月齡的限制,則是因為超過此年齡的牛隻,會提高BSE的風險,所以目前台灣的限制是以30個月齡為限。
⚠️ 日本的牛都是和牛嗎?
其實不是所有日本產,或在日本流通的牛,都可以稱為「和牛(わぎゅう)」的。在日本規範是比較嚴格的,只有明治時代以前就有原生種,或以原生種跟外來種交配而成的,才能稱為和牛。具體來說,共有「#黒毛和種」「#褐毛和種」「#日本短角種」「#無角和種」等四個品種(嚴格說起來,還有這四品種互相交配而生的品種)。其中流通於日本市場的和牛中,有9成都是黑毛和種的牛,我們常常簡稱為 #黑毛和牛。
⚠️只有日本才有和牛嗎?
其實黑毛和種的牛,都有出口到日本以外的國家,目前在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蘇格蘭均有和牛畜牧產業。血統上來說,跟日本的和牛是很近似的。不過因為各地的飼育方式不同,認定級別等方式都不一樣,市場上能買到的品質也都不盡相同。
⚠️和牛的分級
日本和牛的肉質細緻,咬起來柔嫩,肉裡面富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及多種優質胺基酸,一直以來都是美味牛肉的指標。而影響口味的通常跟脂肪所含程度有關,高的就會呈現「霜降」狀,日文裡稱為「#サシ」,也就是所謂的油花。油花豐富的,日文就稱為「#サシが入っている」。
常常會在日本看到A5等級、A4等級之類的敘述,這是日本一套分辨肉質的方式。大致上是看【#歩留等級】(上肉所佔比例),以及【#肉質等級】這兩者來決定的。
【歩留等級】是把牛隻從第6肋骨跟第7肋骨中間切斷,然後去計算他好肉的比例。分為ABC三個階段。
A:好
B:一般
C:不好
【肉質等級】又會從脂肪交雜、肉的光澤、肉緊實度與肉質細緻度、脂肪品質與色澤等4個項目去評定。四項目都區分為1~5,最後牛隻的等級,會以這四項的最低項目作為等級來出貨。也就是你要拿到5分,必須全部項目都5分才行。
四項目中尤以【脂肪交雜】最為重要,我們又稱為BMS值,簡單說就是脂肪跟紅肉的比例。
5:BMS 8~12
4:BMS 5~7
3:BMS 3~4
2:BMS 2
1:BMS 1
基本上經過有經驗牧場肥育的牛隻,要拿到A級不是很困難,如果是厲害知名的牧場,就有很高機會可以把牛養成A5。不過就算平平都是A5等級,BMS值從8~12,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光看A5這分級,其實是無法直接區分的。所以有的牧場會提供驗證文件,來說明他們家的牛,BMS有達到更高標準,來讓消費者更感覺到其稀有的價值。不過BMS 12也不是那麼常見的,就算在三大和牛產地的 #神戶、#松阪、#近江等地,要能吃到都是要碰碰運氣的。
⚠️繁殖農家與肥育農家
日本養和牛的牧場,分為「繁殖農家」與「肥育農家」,繁殖農家就是負責將牛配種,然後出售小牛的牧場。而「肥育農家」就是把小牛買回肥育區域之後,把小牛養大,出貨到肉品市場的牧場。
詢問專門肥育松阪牛的伊藤牧場代表,他說現在和牛的小牛,絕大部分都是在鹿兒島跟宮崎買的,然後運回各自的牧場進行肥育。為什麼要特地去各地買小牛,則是因為血統純正的和牛,就是和牛能變成美味牛肉的很大關鍵,當然肥育方式有很高的技術門檻,也不是誰都可以養的好,但只要血統不對,就很難養成A5等級之類的高級和牛。
據說目前血統最純正的小牛,基本上都是在鹿兒島,所以才要到這邊買小牛。
⚠️品牌和牛(產地和牛)
不管小牛經過幾個地方肥育,我們會把牛隻出貨前最後一個肥育的地點,稱為該地的牛。然後各知名地為了維護產地品質,都會有組織協會把標準訂定出來,符合條件的才能稱自己的牛為「〇〇牛」。目前已知的日本和牛品牌,就有150種以上,真的非常多啊!
有興趣想研究的可以參考WIKI的說明。
比較有知名度的品牌和牛,都會限制肥育產地在特定區域,並可能加上特殊的認可條件,大致如下:
#前沢牛(岩手)-步留等級在B以上,肉質等級在4以上
#仙台牛(宮城)-肉質等級在5以上
#米沢牛(山形)-肉質等級在3以上
#飛騨牛(岐阜)-步留等級在B以上,肉質等級在3以上
#松阪牛(三重)-有自己的特殊規格:
「#特産松阪牛」:但馬系黒毛和種母牛經30個月以上肥育。
「金」:肉質等級為5
「銀」:肉質等級為4
#近江牛(滋賀)-步留等級在B以上,肉質等級在4以上的才有認定書,並貼上認證貼紙。
#神戸ビーフ(兵庫)-有自己的特殊規格:須為處女牛或閹牛、(BMS)須為6以上
#佐賀牛(佐賀)-BMS值在7以上
#宮崎牛(宮崎)-肉質等級在4以上
#鹿児島黒牛(鹿兒島)-無特殊認定標準
#石垣牛(沖繩)-肉質等級4以上為「#特選石垣牛」,2以上為「銘産石垣牛」
#宮古牛(沖繩)-無特殊認定標準
有時候品牌牛肉有限制固定屠宰場宰殺的,才能稱為該品牌牛肉,因此如果送到不同屠宰場,就有可能不能稱為該品牌牛肉了。根據台灣進口條件來說,目前只開放29個屠宰場處理的牛肉可以進口,所以牛肉為了符合法規,就必須送到不同地宰殺,這樣就有可能產生品牌認定上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日本可以稱為「〇〇牛」的高級肉品,可能為了要符合進台灣的條件,就算肉質完全一樣或接近,也不能稱為「〇〇牛」。但這樣的牛肉到底好不好吃,大家倒是可以照自己的標準來評鑑看看。
另外一個限制是月齡,像是松阪最高級的「特產松阪牛」,需要30個月以上的肥育,但台灣限制在30個月以下,就沒有辦法進來台灣了。
⚠️和牛月齡的差別
這也是問牧場的人才知道,和牛長到一定的年齡,就會進入老年,就不太會想吃東西(牛也會厭食的),然後像松阪牛會在這期間餵牛隻喝啤酒等等,為的目的就是要讓牛隻食慾更好。
但為什麼要冒著牛隻變瘦,甚至死亡的風險,來把和牛肥育作到這麼長呢?這是因為越長時間的肥育,可以讓和牛肉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會增加,可以讓肉的風味更好,所以追求品質的牧場,甚至會肥育到36個月(譬如松阪牛)。
⚠️和牛也有奧運?
財團法人全國和牛登錄協會,每五年會舉辦一次「全国和牛能力共進会」,這可說是和牛圈最大的盛會,素有和牛奧運會的美稱。大會中會評選出全日本最好的牛,分為「種牛」跟「肉牛」項目的評鑑。目前宮崎牛已經連續三屆大會,都獲得肉牛項目的最高賞,等於是蟬聯了15年的第一名。也因此宮崎牛最近幾年都非常受到矚目,我個人也很愛吃哦!(沒有人問你)【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可以看全国和牛能力共進会官網。】
⚠️近年的日本赤身肉熱潮
所謂的赤身,就是我們一般人說的瘦肉,像我們剛剛講了很多和牛的價值,可能都是以所含油花的含量,來作為好和牛的基準。但最近幾年,包含像是宮崎牛的崛起,很多現在被認為好吃、流行的牛肉,並非都是以標榜自己油花含量有多少,而是以濃郁甘甜的赤身著稱。這個流行的背後,也跟大家重視養生、健康有關係。
最近受到高評價的赤身,黑毛和種的有鳥取的「オレイン55」,或是熊本的「阿蘇王」,褐毛和種的有高知的「土佐あかうし」,以及山口的「無角和牛」跟岩手的「いわいずみ短角牛」。
這些和牛,都有著跟傳統和牛不同面相的美味。我相信在這個很進步的時代,美食的評鑑當然會越來越多重標準,面對這樣的情況,不要人云亦云,我們要試出自己最愛的口味,那才真是重要的事情!
⚠️和牛以外的肉牛品種
上述四種和牛以外的品種,在日本有經過肥育用來吃的,都統稱為「國產牛」,你到日本燒肉店最常標榜的就是這種牛肉了,價錢會比和牛便宜,肉質也不會太差。當然更高檔的還會標榜品牌牛肉,如「松阪牛」「神戸ビーフ」「前沢牛」等等。
所謂的國產牛,包含了霍爾斯坦牛(或稱為荷蘭乳牛)等的「乳用種」;以及把和牛跟乳牛交配而生的「交雜種」。另外如果把進口的牛隻,在日本國內養育了超過三個月以上,也可以稱為國產牛。
大致上來說,目前國產牛的比例,大約如下:
乳用種:50%
交雜種:40%
輸入牛:10%
⚠️交雜種其實是好牛?
交雜種又常稱為F1牛,不過跟賽車一點關係也沒有,是指第一世代雜種牛,如果F1牛又跟F1牛交配,就會叫作F2牛。市面上的交雜種,還是以F1為主。F1牛的好處就是他的體重比較重,等於可以賣出的肉就比較多,且他食慾旺盛,長的很快,相較於和牛,可以在比較短期間內就能出貨,且F1牛對於各種疾病的抵抗力也比較好,肥育風險相對比較小。
一般來說到出貨為止的肥育大致如下:
<和牛>700kg、30個月
<F1牛>730kg、24個月
<乳用種>750kg、20個月
所以交雜種雖然不像和牛有豐富油花,但相較於乳用種來說,也算是品質比較好的牛了。所以如果標示為交雜種,雖然不能說百分之百,但比國產牛好的機率倒是蠻高的。(那是因為國產牛有可能是指乳用種)
⚠️公牛母牛肉質有差嗎?
牛的性別也會跟肉質好壞有些關係。先來看一下有哪些分別:公牛如果有經過去勢的就稱為「去勢牛」,沒有的就稱為「若雄牛」。母牛如果沒有生過小牛的,就稱為「未經產牛」,生過小牛的就稱為「經產牛」。
另外還有一種是本來是乳牛,但不生產牛乳後,作為肉牛處理的,就稱為「廢乳牛」。一般來說,同一品種的牛,其肉質好壞會依以下順序:
未經產牛(處女牛)→去勢牛(閹牛)→若雄牛→經產牛→廢乳牛。
但基本上我們吃的都是處女牛或是閹牛,不會有未去勢牛的存在(因為好的品種的公牛,會作為種牛配種,主要不是用來吃的)。
⚠️ 本文轉載至「酒雄瘋日本」
原文:日本和牛基礎知識-黑毛和牛?處女牛?國產牛?交雜牛?到底哪個才好吃呢?
出口原產地認定標準 在 07 問:請問出口時,貨物的產地標示要注意什麼? 答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答:依據相關法規 出口 國產貨物必須標示 產地 ,例如中華民國製、台灣製或類似之同意義外文,外國製品則可保有原標示方式。... ... <看更多>
出口原產地認定標準 在 【進口貨品產地標示要注意什麼】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親愛的廠商朋友進口貨品時有沒有疑惑過產地該怎麼 認定 哪些貨品進口時一定要標示產地#產地標示又有什麼規定不小心 ... 進口#產地證明# 原產地 證明書#海關.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