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態中心團隊合作開新頁 量子電腦新材料獲刊Science頂尖期刊
因電腦科技及當代演算法而衍生的快速資料檢索、電子地圖導航、物聯網技術,乃至人工智慧應用,已徹底改變人類的日常生活樣貌,相關科技的進展,不斷朝更快的運算速度與更好的演算效率演進。於是,進階的半導體製程、新穎材料與物理性質的研究開發、突破性的演算法成為各國競相投入的前瞻軟硬體科研議題,同時形塑出量子電腦的概念。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李禹帆博士、許曉英博士、錢嘉陵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士、臺灣中研院院士、臺大物理系特聘研究講座)與臺灣大學凝態中心及新穎材料原子級科學研究中心朱明文研究員發現由新穎材料b-Bi2Pd多晶織構薄膜(textured polycrystalline film)所作成的超導環具有不尋常的半量子磁通量(half-quantum flux),最重要的是容許在零外加磁場下有順逆時針超導電流共存,為量子電腦所需的量子位元材料開啟新頁。
相關發表刊登於2019年10月11日出刊的頂尖期刊Science 366, 238-241 (2019)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2/238),並感謝臺灣大學研發處電子顯微學重點技術平臺李明浩資深技師提供的關鍵電子顯微鏡研究服務、材料系溫政彥教授與電子顯微學平臺賴一禎先生提供的顯微樣品製作協助、凝態中心林昭吟研究員與物理系黃斯衍教授的詳盡科學意見。
同時也有6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凝態中心」的推薦目錄: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徵才] 台大/凝態中心/王立義教授/博士後研究員- 看板AfterPhD 的評價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國立台灣大學凝態科學中心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徵才】台大凝態中心奈米物理實驗室徵才- physics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誠徵]台灣大學凝態科學中心牟中原老師實驗室/專任研究助理乙名 的評價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台大凝態中心奈米物理實驗室徵才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其他] 台大凝態中心奈米物理實驗室徵才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台大凝態中心奈米物理實驗室徵才achih2away2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徵求] 臺灣大學凝態中心誠徵工讀生| NTU 看板| MyPTT 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凝態中心 在 [徵求] 台大凝態中心誠徵專任研究助理- graduate - PTT生活資訊 ... 的評價
凝態中心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林金福教授和王立義教授合作團隊鈣鈦鑛太陽能電池長效性研究榮獲刊登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封底】
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系林金福教授和凝態中心王立義教授合作團隊研究鈣鈦鑛太陽能電池的長效性。利用蒙脫土(黏土的一種),將之脫層形成奈米片後加入CH3NH3PbI3鈣鈦鑛溶液。當鈣鈦鑛溶液塗佈在基板產生結晶時,蒙脫土奈米片會被排擠到鈣鈦鑛晶粒表層,以離子鍵形成有效的保護殼,藉以防止濕氣,光和熱等環境因子對鈣鈦鑛吸光層的破壞。僅以0.01%蒙脫土奈米片添加量製作的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可達17.29%,而且未經封裝處理的太陽能電池,在實驗室大氣環境下放置半年,效率仍未見改變。研究成果刊登於2019年4月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頂尖期刊並獲選為該期封底。根據維基百科報導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2017年化工、能源和環境科學三種學術期刊論文的SCI值均排名第一。
鈣鈦鑛太陽能電池的研究最近十年受到學術界和科技界廣泛重視,光電轉化效率已從最初報導的3.8%提升到23.7%,足以譬美多晶矽太陽能電池、GICS和CdTe薄膜太陽能電池。由於材料便宜,製程相對簡單,鈣鈦鑛太陽能電池已被認為是下一世代最有發展潛力的太陽能電池。然而目前商業化最大的瓶頸是電池穩定性、長效性和大規模生產等相關問題亟待克服。
林金福教授實驗室研究蒙脫土多年,擁有多項脫層蒙脫土的專利。此次利用DLVO理論証明蒙脫土吸水膨脹後,層間的陽離子會解離出來,層與層之間帶負電排斥力,只須利用超音波振盪一星期就可以將大部份蒙脫土脫層。單層蒙脫土片厚度僅約1奈米,長和寬各約300奈米,解離後帶負電我們稱之為兩度空間(或片狀)電解質。脫層後的蒙脫土加入鈣鈦鑛溶液,會與鈣鈦鑛成份中的甲基胺產生很強的離子鍵。當蒙脫土奈米片被排擠到鈣鈦鑛晶粒表層,不但形成有效的保護殼而且有助於鈣鈦鑛結晶成長為較大的晶粒,增加光電子的傳輸效能。以0.01%蒙脫土奈米片添加量製作的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由16.65%提升到17.29%。本研究成果不但已經提出申請專利,而且研究團隊也持續開發具長效性電子和電洞傳導層材料和大面積鈣鈦鑛太陽能電池元件的製作。
#NTU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工學院
凝態中心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22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及第62屆學術獎頒獎典禮】
Four Awarded MOE National Chair Professorships and Three Presented with Academic Awards
教育部為鼓勵學術發展及獎勵產學實務研發合作,提高教學與研究水準,促進大學發展特色並鍊結產業,特設置國家講座、國家產學大師獎及學術獎。第22屆國家講座、第1屆國家產學大師獎暨第62屆學術獎頒獎典禮於今(9)日舉行,共頒獎給國家講座主持人4名、國家產學大師獎得獎人3名及學術獎得獎人12名。
其中第22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共計4名,4名得獎人皆為本校師長,社會科學類科:國立臺灣大學劉錦添教授;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科:國立臺灣大學沈川洲教授;生物及醫農科學類科:國立臺灣大學田蕙芬教授;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國立臺灣大學陳銘憲教授。
第62屆學術獎得獎人共計12名,其中臺大獲獎名單如下:
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科:國立臺灣大學林麗瓊研究員、;生物及醫農科學類科:國立臺灣大學楊志新教授;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國立臺灣大學蔡克銓教授。
#NTU #再次恭喜所有獲獎教授 #第62屆學術獎 #第22屆國家講座主持人
#經濟學系 #地質科學系 #醫學系內科 #電機工程系 #凝態中心 #醫學院腫瘤所 #土木工程系
===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nually presents National Chair Professorships, National Awards 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Industry-Academia Cooperation, and Academic Awards to promote academic development,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This year, NTU faculty members claimed all the four National Chair Professorships presented, including: Prof. Jin-Tan Liu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istinguished Prof. Chuan-Chou Shen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Prof. Hwei-Fang Tie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and Distinguished Prof. Ming-Syan Chen (Graduate Institute of Networking and Multimedia).
Three of the 12 winners of Academic Awards were NTU faculty members, as well. They were Research Fellow Li-Chyong Chen (Center for Condensed Matter Sciences), Chairman and Prof. Chih-Hsin Ya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Oncology), and Prof. Keh-Chyuan Tsai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gratulations to them all!
凝態中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凝態中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凝態中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凝態中心 在 國立台灣大學凝態科學中心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國立台灣大學凝態科學中心 · 2,818 people checked in here · http://www.ntu-ccms.ntu.edu.tw/99ccms/chinese/home.html · +886 2 3366 5202 · School. ... <看更多>
凝態中心 在 【徵才】台大凝態中心奈米物理實驗室徵才- physics | PTT學習區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徵才】台大凝態中心奈米物理實驗室徵才. 看板 Physics. 作者 achih2away2. 時間 2021-04-30 09:14:17. 留言 0則留言,0人參與討論. 推噓 0 ( 0推 0噓 0→ ). ... <看更多>
凝態中心 在 [徵才] 台大/凝態中心/王立義教授/博士後研究員- 看板AfterPh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單位名稱] 台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王立義教授研究室
[職缺名稱] 博士後研究員
[徵才名額] 1名
[研究方向] 碳材料、奈米碳管、石墨烯用於碳捕捉(Carbon Capture)之領域
[應徵資格]
(a)國內外化學、化工、材料或相關理工科系博士畢業(應屆亦可)
(b)具學術研究熱忱及願意進行跨領域合作。
(c)具備SCI 論文發表
[工作內容]
(a)材料合成/鑑定:基礎材料合成及鑑定
(b)應用:石墨烯及碳複合材料用於二氧化碳吸附應用
[工作地點] 台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王立義教授研究室
[待 遇] 依國立臺灣大學與科技部相關規定辦法支薪。
[應備文件] 請將您的學術履歷(curriculum vitae, CV), 代表作(3-5篇)
email至聯絡人林博士信箱
[聯 絡 人] 林博士 [email protected]
[截止日期] 2022/2/20
如有任何疑問,請直接聯絡林博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1.23.18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fterPhD/M.1644227745.A.B3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