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上個月參加中國評論雜誌社在台北舉行的座談會的談話內容:
今天提到「兩岸化的台灣新社會」這個名詞,精準抓到目前兩岸局勢的變化。我認為兩岸的關係發展,或者說台灣的戰略有三個層次:一是國際化,二是現在的兩岸化,我擔心第三個會是內地化。
這三個概念是不同的,國際化是從國民黨李登輝到民進黨執政時期,都是以國際化為重要目標,中國大陸只是台灣“對外”關係的一個因素。現在慢慢拉到兩岸化。換句話說,中國大陸變成相當重要的因素,兩岸化至少很中性,看起來是比較平等的關係。下一步會不會走向內地化,這是我們台灣內部要面對的問題。
AIT某官員離職前,我們座談聊天,他問到馬英九主政四年來台美關係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我說是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是思考模式的大轉變。在2008年之前,你問所有台灣人,對台灣最重要、影響最大的國家是哪一國?絕大多數人會認為是美國。可是2008年之後,你問台灣包括綠營的人同樣的問題,答案會是中國大陸。所以美國已經退位到第二或第幾,甚至已經不在圖像之中,中國大陸變成一個非去面對不可的問題。
你現在隨便問個路人,什麼國家對台灣影響最大?不見得最重要或友好,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會講中國大陸。因此,台灣在看問題的角度上,美國慢慢變成不重要的國家。當然有很多因素造成,一方面是馬政府上任後推動許多政策的結果;另一方面,美國也促成這樣的思考方向轉換,都需要檢討。這是主客觀因素的結果。
陸生、陸配、陸客問題
遲早會變成台灣的政治議題
當然兩岸的問題已經內化到台灣社會種種面向。我們可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量變帶來質變。剛才提到陸配的問題,遲早會變成台灣的政治議題。所謂的三陸“陸生、陸配、陸客”,這三個部分已經對台灣新社會的形成做出很大的推進力量。但是這個力量不見得是中國大陸希望看到的,可是會複雜化台灣內部政治、甚至是選舉政治的發展,這就是量變帶來質變。
陸生大量入台,會不會影響台灣內部學術風氣?甚至上課內容?至少我知道有些學校老師已經開始用簡體字做投影片,甚至考試有一些不同的版本,南部大學某課程陸生佔多數,搞不好上課內容就不一樣。所以量變帶來質變是很多面向的,我們馬上可以看到陸生、陸配是如此,更不要說一般的經貿交流。
第二,所謂的擴散效果(spill-over effect)。從某個角度來講,功能性議題會慢慢擴散至政治性議題,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我們檢討2012選舉的結果。到底大陸省市採買虱目魚有沒有影響那個地區選票的變動?更不要說陸客最多的日月潭、阿里山等觀光景點,當地選票是否發生變化?我只能說有,幅度還不夠明顯。但是長此以往下去,效果搞不好會更明顯、更大。當然往哪個方向我們可以再討論,至少政治效果會擴大出來。
而擴散效果也不見得只有政治性,最明顯的,陸生到台就讀,我們培養這樣的人才,那他們可不可以在台就業?包括陸客來台採買,慢慢地很多商家就直接用人民幣交易,雖然我們知道公開使用人民幣是違法的,這個問題也要面對,更不要說人民幣清算機制問題,一定會擴散到很多新的面向。換句話說,民進黨不可能不面對這些問題,因為台灣社會每天在發生。
這些面向可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經濟面向,二是認同問題。
日前“經濟部長”說“我們要努力分散市場”,我聽到嚇了一跳,這不是民進黨的講法嗎?民進黨過去不斷強調ECFA這類經濟整合,會讓台灣過度集中於中國大陸市場,要想辦法分散市場。當時國民黨不聽,現在發現被中國大陸牢牢套住,只要中國大陸經濟往下掉一點點,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是乘倍的效果。當台灣面臨更大衝擊的時候,現在才講要分散市場。沒有錯,兩岸經貿的整合會帶動中國大陸影響台灣的力量,可是也讓一些負面效果出現。以前簽ECFA之前,很多人罵民進黨“鎖國”,現在很多人開始檢討是否過度集中中國大陸市場。
第二個認同問題。剛才耀南也提到對台灣的認同增加,最近指標民調公司公佈8月份的民調,我認為不只是認同問題,他問到兩岸是否要走向統一?贊同的是18.6%,反對的66%。兩岸最終是否要走向獨立?贊成是55.4%,反對是29.2%。最後有趣的是,兩岸如果變成一個國家,中國或“中華民國”,你同不同意?同意的是31%,反對的45.5%;意即就算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我也不要跟你統一。換句話說,兩岸不斷整合的結果,不論是方向或是對統獨的看法,不完全照中國大陸的意思走。
包括深綠民眾都認為
中國是一個不可不面對的問題
有關民進黨兩岸政策未來主流意見與挑戰。怡忠剛剛說接觸是王道,我覺得從某個角度來說是對,但是我會用另一個字眼,黨內支持者包括基層深綠民眾的說法是“中國是一個不可不面對的問題”,是不是要接觸是另一回事,但至少是不可不面對的問題。這也扣合我剛才說的,對所有人來說,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國家。至於怎麼接觸?要不要接觸?的確有不同程度的看法與主張。
有兩個基本面向:一是非接觸不可;二是經貿上盡可能接觸交往,政治議題上可能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有各方不同的看法。從民進黨角度來說,盡可能還是要政經分離。或者至少政的方面不要讓步太多,做一切可以讓中國大陸滿意,彼此可以下台階,但是不可以放掉民進黨的神主牌,包括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等等。更不用說,民進黨是不可能接受所謂的九二共識或一中原則政策。所以民進黨的最大挑戰,是找到一個讓自己、大陸與台灣社會的下台階,但不會太大的改變其原來政治上的基本價值。這是務實接觸版本。
坦白說,當民進黨放掉最基本那塊的時候,不要以為那個鐵板一塊的深綠選民是不會走的。“總統”選舉可能跑不掉,但在“立委”選舉,他們多了一個台聯的選項,或是地方議員這一塊,台聯也蠢蠢欲動。所以我們黨公職會不會顧慮到所謂的基本盤?要看哪一個階段,若是地方型選舉,容易被綁架;到了中央層級選舉,這些人或許會支持你,但是有沒有動力催出更多的票?
蘇貞昌最大的挑戰是2014年
2014年前是處理內政問題
至於未來兩岸經貿接觸怎麼做?未來蘇主席最大的挑戰是2014年,不是2016年。他可能還沒想到處理2016年的兩岸問題,2014年是處理內政問題,尤其經濟議題。因此,我不認為兩岸議題會是2014年的選戰主軸,因為2014就是地方選舉,關注的是經濟、失業、物價膨脹問題。所以兩岸問題對民進黨來說,不急著處理。我們跑基層,幾乎很少人提九二共識,大多數民眾關心的還是自己的生活這一塊。
民進黨只要能夠適度切割兩岸與經濟的連結,把重點打在經濟與就業,那對蘇主席來說,2014選舉的席次、選票的進展,他可能就安全地得到一張歷史的門票,而不是讓自己提早出局。蘇主席有可能太早處理兩岸問題,因疲於處理兩岸問題,而忽略內部經濟這一塊。
坦白說,國民黨很樂意看到此,從媒體版面來講,如果每天都在討論“中國事務委員會”,誰誰誰要不要去中國大陸訪問,頭版一、二、三都是兩岸新聞的話,反而正中國民黨下懷,因為不用處理經貿、失業等等問題。所以民進黨不急著去搶這一塊的版面。但是這是一塊遲早要面對的問題,蘇主席也好、蔡前主席也好,可以不用在這個時間點提出這個議題,但一定要做好準備,因為到2015、2016這是不可迴避的問題。經濟之外,政治上必須要有一套論述出來。
2014之後的民進黨
要有三方都可下台階的論述
我同意怡忠說小英要把2012沒說清楚的部分講清楚,因為選舉期間很多是講不清楚的,但是她必須要有這樣的準備。2014之後,民進黨一定要有一套三方都可以下台階的論述。我還是強調,民進黨的中國論述不是要講給中國大陸聽的,也是要講給選民聽的;但是選民也很聰明,如果中國大陸聽不進去,台灣選民也會覺得大概沒有用,所以這兩塊都要照顧到。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論述
還不能消弭台灣民眾疑慮
另外,我不認為民進黨或蔡英文在2012選舉,兩岸論述是失敗的;失敗代表錯誤或不夠好,我認為只是差一點。回到2008年的時候,誰又想過民進黨2012年還有機會?所以2012年我們差一點,80萬真的不多。
某個程度來說,民進黨的兩岸論述是某些人認為還有道理的。我必須強調一點,如果我們看所有的民調而且去仔細解讀的話,民進黨的基本立場與台灣主流民意是一致的:在經濟上要交往接觸,在政治上最好不要碰,不要馬上提到統獨認同,先擱置一下,對外找個方法混過去。只是民進黨的說法還不能說服主流民眾,還不能夠說服民眾相信民進黨的立場與他們一致,尤其是所謂的台獨那一塊。
民進黨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是反映當時的民意,因為你要是把台灣前途決議文做民調的話,絕對是主流民意。是不是要進一步有經濟的政綱,我覺得是有必要的,而且要不斷地論述、宣傳。所以民進黨不要失去信心,我們還是與主流民意站在一起;只不過論述的方法或主張,還不能消弭台灣民眾的疑慮,因為後面還有更大的台獨黨綱等。
兩岸政策主導權
蘇貞昌不可能讓給謝長廷
再來對於蘇主席的建議,我認為他不要太提高人民對他的期待,譬如他很早就說要恢復“中國事務委員會”,升高民眾的期待,覺得你馬上就有新的東西出來,甚至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最後等“中國事務委員會”出來的時候,大家覺得不是想像中的那個樣子,就認為你也變不出什麼把戲。這是很糟糕的情況。所謂不切實際的期待,比如說中國事務這一塊給謝長廷,蘇真的願意把兩岸政策通通交給謝主導嗎?顯然不可能,因為你是黨主席。若謝只是當個樣板,那也沒意義啊!所以對於“中國事務委員會”,真的不要給予太高的期待,因為反而會讓選民覺得雷聲大雨點小。
包括駐美代表處也是,蘇主席在還沒就任前就宣佈,要恢復駐美代表處。現在搞不好連人都找不出來,當然也有錢的問題。我坦白說,這個時間點派去美國最重要,因為美國正在選舉,很多人還沒當官,有很多機會與這些人互動;等到這些人都進入政府部門,就都沒辦法啦!可是蘇在5月就講要設立駐美代表處,如果沒錢,當初做這樣的宣示也很奇怪!所以蘇主席不要塑造太多、太高的期待,甚至把焦點轉移到中國這一塊。
民進黨沒有明文限制不能去大陸
也不能限制黨內指標性人物去大陸
有關民進黨指標性人物訪問大陸的部分,我最近聽到一個有趣的說法,即“國民黨有交情,民進黨有行情”。國民黨現在訪陸,把酒言歡,交情好得不得了;而民進黨有行情,現在大陸的邀訪,幾乎是以民進黨為重點。大家也都很清楚,他們有時候讓你去,有時候不讓你去,我們永遠都不知道那個章法何在。但是我不認為大陸方面是極度再冷卻,表面是冷卻,實際上是很熱。私底下還是很積極去邀訪綠營人物,綠營人士去讀書等等,甚至往下紮跟到市民代表、鄉民代表。
我舉個例子,我們新北市有個綠營市民代表要去念大陸有名大學的MBA,請我寫推薦信,我說有沒有搞錯?他說就是我寫才有用,我就說好吧!既然你希望我就寫。後來他錄取了,他跟我說他們那一屆在職專班,有十多個台灣人應徵,只有2個人錄取,其中一人就是他,而且他認為自己的條件沒有那麼好。所以就某個程度來說綠營的行情,中國大陸現階段真的以爭取綠營人士為主,只是表面要降溫,媒體要降溫,可是私下動作還是非常多。這個行情對我們來說是好還是不好是另一回事,但是正因為對方主動來,所以你就要有個統一因應的做法。
雖然我不是發言人,但我必須澄清一下,民進黨幾乎從來不限制有黨籍的人士去中國大陸訪問,黨沒有明文限制不能去。縣市議員要去就去了,你自己不要講就好了,很多人都是這樣去的。但也有人覺得自己沒有行情,要請示黨中央能不能去,或報備一下。當然就是你身分的問題嘛!還是你是用什麼名義去,旅行、進香都不是問題。
坦白說私下去的非常多,所以民進黨事實上是沒有一個禁止的條文,那指標性人物要不要去,是個人要去承擔政治後果。謝長廷要去,也可以去,就看大陸要不要讓你去而已!你不跟黨中央請示,黨中央也沒什麼,因為政治上的問題是自己要去承擔;像蔡英文要不要去也是自己的事情,黨中央能限制什麼?無法限制。甚至你向黨中央報備了,黨中央也不敢說你不能去。
因此,能否赴陸訪問不是黨中央政策的問題,是個別政治人物要不要承擔可能的政治後果問題。問題不在台灣這邊,而是在對岸;同時民進黨個別政治人物要不要面對政治後果,不是黨中央政策的問題。我還要強調,黨中央沒有資格、也沒有權力擋謝長廷,也擋不了蔡英文。當然蘇自己是不可能去,我也知道有幾個這次參選黨主席的人想去,中間有一些問題,後來也去不了。所以對岸問題遠大於台灣內部,而台灣內部不是黨的問題,是個別政治人物的問題,這不太一樣。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
應該改為“以拖帶變”
最後,民進黨面對這樣的情勢,有何策略?剛才淞山說民進黨現在的政策是“以拖待變”,我覺得目前感覺上是這樣沒有錯。但是,我認為民進黨應該是“以拖帶變”,是“帶動”的“帶”,不是“等待”的“待”。拖的目的是,盡量拉長兩岸交流的時間,讓台灣有爭取更多時間的可能性;但是要想辦法帶動大陸轉變,而非等待轉變。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大陸學生那麼多在台就讀,民進黨可以什麼都不做,但是民進黨的主事者或黨員,有沒有想過帶動這些人改變的可能性?不說別的,去年我在選舉,東吳大學有許多陸生上課,他們來找我想要參觀台灣選舉,我說好啊!就叫幾個台灣學生,帶他們從北到南跑一個禮拜,甚至我也帶他們參觀call-in節目,他們高興的不得了,也接觸到台灣政治、民主的變化。
民進黨要有更積極的政策,帶動大陸的轉變,而不是待轉變。最近林佳龍辦了一個陸生的營隊,讓台灣大陸學生與台灣學生有一些對話。甚至我認為民進黨可以公開歡迎大陸學者到民進黨參觀,他們來不來是他們的事情;黨中央每年辦個寒、暑假的營隊,讓大陸學生來參加我們的青年營,也讓兩岸的學生有更多交流。
兩岸交流互相影響才是真正的兩岸化,不是內地化。最重要的,台灣還要想辦法“國際化”,國際化包括經濟、文化等等。馬英九最近一直強調,台灣獲得多少國家的免簽證,可是你要知道,免簽證是出去。民進黨的主張應該是,台灣要給多少國家免簽證,讓這些國家可以非常自由地來台灣。從綠的立場來說,不要只有兩岸化,國際化還是要走。同樣地,我認為民進黨該擴大的不是“中國事務部”,而是國際事務部。國際事務部應該想出一套讓台灣務實、可行的國際化策略;而不是批評過度傾中,因為那樣人家會問你的替代方案是什麼?所以,我還蠻期待國際事務部擴編,網羅更多國際事務專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以拖待變”的結果,民進黨未來會面臨很多沒有辦法處理的事情;要是“以拖帶變”的話,或許還有一點機會。當然不可能誇大自己一黨帶動整個轉變,但至少還是要有因應策略,盡可能去帶動必要的改變。
羅致政:不僅民進黨要務實面對大陸
大陸也要務實面對民進黨
大家今日願意討論民進黨大陸政策,第一,代表民進黨是有重返執政可能,普遍來說這是基本的判斷,因為我們不會討論台聯黨、親民黨的大陸政策。第二,就算民進黨短期內無法重返執政,在台灣政治版圖上一定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力量。就如同剛才主席提到,民進黨會牽制整個台灣內部民意與國民黨的作為。
所以中共還是要面對一個事實,你不可不正視民進黨的客觀存在,甚至民進黨未來執政的可能性。剛才志偉兄也提到,就算2016民進黨還無法重返執政,在2014的藍綠地方版圖也會有很大的變化。換句話說,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也不是不可能出現。所以不僅民進黨要務實面對大陸,大陸也要務實面對台灣政治版圖客觀的存在,民進黨是不可忽視、隨時可能重返執政的力量。
蘇貞昌不急著處理兩岸政策
是因政策很容易隨領導人變化而變化
但有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民進黨除了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這類綱領性東西之外,在過去十多年來,黨內大陸政策會隨著黨領導人的變化而出現變化。就算今天蘇貞昌講了半天、做了很多事情,萬一他不是2016“總統”候選人,可能突然之間大家會都忘記蘇曾經講的話、做的事,眼光會放在未來的領導人身上,轉而去討論他(她)在想什麼、做什麼。這是民進黨自己要檢討的問題,黨內大陸政策很容易隨著領導人的變化而出現新的變化。
所以,蘇貞昌不急著處理兩岸政策問題理由很簡單。除非黨內今天有一個新的共識,要通過新的決議文成為黨的政綱,否則蘇貞昌今天說的話,二年後他不是代表民進黨的候選人,這個議題就不見了。
就此而論,民進黨可能的確要有可預測性或框架,當然領導人會有新的小變化,但如果現今客觀環境與1999年提出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時候,已產生很大的變化,在新的客觀現實之下,黨內是否有一個新的共識,能夠有一個新的框架出來,以黨綱或決議文等形式呈現。否則的話,民眾對民進黨的看法還是會有疑慮,因為不可預測性是有的。就這一點,可能民進黨自己要作檢討。當然黨內要有辯論,不是一個人說了算。
第二,民進黨要在兩岸上得分的政策不多,尤其在選舉上,但是至少不要失分,如果能夠拉到均勢更好。但是基本上,我認為是少失分就好,不太容易得分。就兩岸政治現實來講,打分數的是中共,不管怎麼打,國民黨的分數一定比民進黨高。從北京的角度來看,民進黨再怎麼調整,國民黨表現得一定比你更好一點點,所以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要得分的機會真的不大,我們能做的就是至少不要失分,或是從選民角度來看,不要大大減分。就這一點,民進黨要有自我認知,不要把兩岸政策得分標準拉得太高,少失分就可以了。不太可能出現民共兩岸問題一下子解決了,黨內可以專心處理內部政治問題,不可能。
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失分少,也回到民意那塊。不可否認的,政黨都是世俗化政黨,所謂世俗化就是要選舉、要錢;而要能夠選贏的方式,即是能夠精準解讀台灣的民意,提出回應民意的論述。大家不要忘了,民進黨現在是反對黨,我們任何主張不必然變成政策,也無法被驗證。即便民進黨提出陸生納入健保,國民黨馬上跟進,政策就變成他們的,得分的就是國民黨,民進黨頂多就是讓人有一個“不反”的印象,得分很難,但是不要失分。
坦白說,最近看黨中央處理兩岸議題,在政策的呈現與提出上有一些大問題,包括吳秉叡提出陸生納入健保議題,如果這是一個好的論述,你提出的方式或測試風向的方式不應該是如此,甚至論述都有問題。大家可能都不敢相信,前主席游錫堃是贊成陸生要納入健保的,但游的主張很簡單,陸生都是“外國人”,既然外國學生都可以納入健保,為什麼陸生有特殊待遇,我們就等同視之。
游錫堃這套論述方式,搞不好獨派可以接受!綠營也可以接受。當時陸生健保議題鬧出來時,隔了一個禮拜的中常會上,游主席反而支持這個主張。所以回過頭來講,黨內政策出現、論述與包裝都有很大的問題。如果以另一套方式論述,通通把陸生視為“外國人”,既然所有外國學生都有,為何中國大陸學生要有特殊待遇?搞不好辯論焦點又不太一樣。
所以,民進黨內部操作處理兩岸交流這塊,可以再細膩一些些;民進黨除了戰略問題要詳細規劃之外,操作面也要更細膩一點。
我最後釐清一點,我不是說民進黨兩岸政治問題在2014年前通通不用處理。在兩岸交流上,我們的確要塑造形象─務實的形象;但是開不開放這個字眼,民進黨內部會有爭議。而在務實接觸兩岸交往上,民進黨有最基本立場的堅持,與國民黨不同。也的確如淞山兄所說得,形象建立是靠點點滴滴,不是2014選完了才開始討論。
這陣子以來,所有關於兩岸議題的辯論討論,都可以看出民進黨在選民心中代表什麼,所以在未來兩岸攻防上,會讓民進黨的本性被看到,但民進黨要去面對這些從過去以來的質疑。因此,2014前還是要有形象的塑造,要提出比較大的主張,尤其是任何有心於“總統”選舉的人。當然主席是一回事,代表黨的“總統”候選人也許會有不同看法,他們現在更要好好準備比較大的戰略規劃。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