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老愛“上火”? 發熱氣?
🔥上火”往往是體內有炎症的表現。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最新研究證實,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是許多重大疾病發生的重要誘因之一,包括癌症、腦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癡呆症等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中醫裡的“上火”與西醫所講的炎症(inflammation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① 從字面上看,漢字的“炎”字是“火上加火”, 離不開“火”;英文中inflammation (炎症)的動詞形式inflame (發炎),本義為“燃燒”,也必須有“火”; 而inflame 又來源於flame,即“火焰”之意。由此可見,發炎與“上火”都與“火”有關。
②“上火”的直接原因通常是由於體內的自由基過多所導致,而炎症是自由基突然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說,炎症是引起“上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 “上火”的症狀多表現為潰瘍、癤腫和膿皰,出現紅、腫、熱、痛;這與西醫鼻祖希波克拉底對炎症的定義——“發紅、灼燒、疼痛及腫脹”也是一致的。因為炎症其實是人體的一種防禦反應,當致病因數從外界入侵或在體內產生時,體內的免疫系統將會發動免疫細胞到現場清除這些“不速之客”,從而出現紅、腫、熱、痛等炎症症狀。
④ 最重要的是,“上火”和炎症的發生有一個共同原因,那就是由於各種細菌和病毒的入侵,或者由於毒素在體內積存過多,或者吃進去過多含有自由基的食物,從而引起機體的基本構成單位——細胞受到損傷所致。
以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冠心病為例,它的發生就可能源於慢性炎症。如果把人體看做一台精密的機器,心臟就是這台機器的總發動機,它的每一次搏動都在為各個部件的正常運作提供動力。而心臟的動力就來自與它緊緊相連的叫做「冠狀動脈」的血管。
不過,這根血管非常脆弱,尤其是它的內膜,最容易受到「內傷」。一旦被致病因數破壞,這層膜就會像年久失修的木地板一樣翹起、開裂,不再光滑平整。倘若沒能及時控制,地板就會日趨惡化,慘不忍睹。表現在我們的身體上,就是血管內膜損傷和炎症惡性循環,最終轉化為慢性炎症。
當血管內壁出現了 「翹皮」和「裂縫」時,血液中的有害物質(例如「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會在破損處越積越多,形成血栓,阻礙血液的正常流動。同時,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血管還會逐漸變硬、變脆、變窄,使得血液的流動更不順暢。這樣,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過去,血液流動的速度也在一天天減緩,供應心臟養分的血流逐漸顯得不足,我們的總發動機——心臟得到的動力越來越少,工作起來越來越艱難。
終於有一天,血栓完全擋住了血流的前進,血液流不過去了,心臟完全失去了搏動的動力,這就出現了心肌梗死。這一過程表現為隱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 心肌硬化。更危險的是,心肌梗死可能導致心律失常。要知道,心律失常有可能導致心源性猝死,在一瞬間奪走人們的生命。如果類似的情況發生在腦部血管,導致腦部缺血;或者血液衝破脆弱血管的束縛出現腦出血,腦中風的發作也就在所難免了。
炎症的「孩子」叫癌症
其實,炎症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多少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也就是說,人體會經常出現炎症反應,只不過有些反應還沒有變成病症讓我們感受到,有些反應則已經表現出關節炎、支氣管炎、腎炎、肺炎、咽喉炎等外在症狀。炎症程度的高低由很多因素決定,前面提到過的自由基就與炎症關係密切。如果體內自由基的含量過高,就會加劇炎症的反應;反過來,炎症也會促進自由基的大量產生。即炎症和自由基可以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
實際上,炎症本身是有益的,它其實是一個防禦的過程。如果機體不再出現炎症,就意味著失去了免疫力,像愛滋病人一樣無法對抗外來的細菌、病毒,從而可能出現感染,甚至死亡。但是,如果炎症持續的時間過長,性質就不一樣了。也就是說,炎症之火如果該攻不攻,則會出現免疫缺陷;反之,該退不退,則出現慢性炎症。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 )最新研究認為,長期不消的慢性炎症是現代多種疾病的共同誘因之一。其中,不僅包括關節炎、腎炎、肺炎等常見疾病,更包括癌症、腦中風、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老年性癡呆症等讓人恐懼的重大疾病。
癌症、老年性癡呆症和糖尿病的發生,也很有可能是細胞或DNA 分子受到「內傷」後,免疫員警反應過激,無法迅速結束戰鬥,使得炎症長期不消而致
癌症
人體細胞裡的DNA 分子在炎症、毒素、放射線等致病因數的刺激下受損,致使炎症和新的「內傷」不斷,最終形成慢性炎症,並逐漸引發受損細胞癌變,異化成增殖能力驚人的癌細胞,產生癌症。
失智症
大腦裡,神經細胞受到致病因數的攻擊而受損,無法完全修復,進而形成慢性炎症,繼續破壞神經細胞的完整結構,使之失去原有功能,造成記憶和智商的低下,導致「失智」。
糖尿病
如果胰腺裡的胰島細胞長期處於「發炎」或受傷狀態,就難以長大或過早壞死,致使胰腺無法分泌胰島素,喪失對血糖的調節能力,最終引發「糖尿病」。可見,炎症的「孩子」不僅可能叫癌症,還可能叫冠心病、腦中風、老年性癡呆症或糖尿病。可怕的不是炎症,而是它所引起的那些可能奪人性命的疾病;只要我們能聽懂身體的警報,並及時進行調整,就不會給這些可怕的疾病留下可乘之機。
「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 在 語言選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 在 冠狀動脈疾病(英語: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又稱缺 ... 的評價
- 關於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 在 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氣球擴張術和支架置放術) 的評價
- 關於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 在 心臟病英文cardiac disease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 在 心臟病英文cardiac disease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 ... 的評價
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 在 語言選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odcast選物 no. 9】Unlocking Us|On Loneliness And Connection
🎙推薦節目名稱:
Unlocking Us|專門研究脆弱與羞恥的學者、講者、作者Brené Brown (布芮尼‧布朗) 在2020年新推出的podcast節目,每一集都讓我暫停重複暫停重複,節目長度一小時左右,每次聽完都像讀完一整本書那樣滿足。
🎙推薦本集:Dr. Vivek Murthy and Brene on Loneliness and Connection
嬰兒對關係依賴的需求,從來不害羞,受過社會化衝擊之後,才慢慢學著隱藏,學著寂寞。寂寞在人類行為演化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是提供警訊,藉著提高生理壓力指數,提醒我們要回歸族群,增加生存機率,但現代生活就算孤立也不會失去維生所需,所以我們開始忽略寂寞的警訊,對此,這一集Unlocking Us節目訪問的對象Vivek Murthy表示,寂寞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其實比想像巨大許多。
Dr. Vivek Murthy曾經擔任過美國高級衛生官員,負責制定許多公共健康政策,接受標準醫學院訓練的他,後來逐漸意識到處方箋中有藥有治療,但最能療癒的是關係與連結,意識之於健康,不再只是神秘學範疇,科學也努力在 #愛 的領域中學著探索。
以下我試著分享四個節目重點,文長,希望你喜歡。
1.🚶🏻🚶🏻🚶🏻【到處寂寞的人 到處不寂寞的我】everywhere to be seen, and nowhere to be seen
醫學對主觀評量的事特別沒轍,例如疼痛,又或是寂寞。
抽血檢測後說你紅血球不足,就算你不認同,也還是貧血,但寂寞沒有儀器可以檢測(目前),只要你說 #我不寂寞 ,誰也無法反駁。
但寂寞確實過於普遍,已經有許多國家衛生機構表示,寂寞已構成流行病規模(epidemic),那麼為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自己也許孤獨,但不寂寞?Vivek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社會普遍看壞寂寞(stigma),把寂寞等同於失能失意(broken),於是我們對人不說自己寂寞,對自己,也不承認寂寞。
另一個原因是大家對寂寞的既定印象(stereotype)太深,認為寂寞的人都獨自躲在角落,事實上,Vivek認為,寂寞也可能以憤世易怒展現,或是對特定行為或物質上癮,我們對於成癮的自己,都說是 #不負責任 ,但不會說是因為寂寞。
2. 👥 👤 👥【三種寂寞】3 dimensions of loneliness
我有美滿的婚姻,我有愛我的家人,為何我有時還是覺得寂寞?
回答這個問題,Vivek在他的新書《Together》裡提到了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所需要的連結養分有三種層次,任一層次的滿足,並不能跨越填補彼此:
#intimate loneliness: 對找尋互相喜愛、互相信任的知己(confidant)或親密伴侶的渴望
#relational loneliness: 對找尋能夠支持與陪伴自己的友誼的渴望
#collective loneliness: 對找尋同一種信念、目標、興趣的群體的渴望
3. ⚠️【與自我失聯】connecting with ourselves
我們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或在活絡的社交圈裡頭,仍然可能覺得寂寞。
Vivek說,如果我們以外在條件定義自己(extrinsic source of validation),以物質、以名聲、以社會成就來衡量自我價值,這樣的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容易使盡力氣討好跟追求認同,不願顯現 #自認不會被接受 的自己,觀察視野因此內縮,時時刻刻在審查自己是否符合社會期待,無力去深刻理解他人,無暇去好奇想像另一個人,有限的同理讓我們無法建立真誠的關係,少了關係的滋養,我們容易墜入惡化的螺旋(downward spiral),更加無法喜歡自己,看不見內生的自我價值(intrinsic source of value)。
4.💀【寂寞有病】Relax, ok?
因為文明病去看了醫生,離開診間前醫師會貼心告誡:放輕鬆,壓力不要太大。
可惜那是結果,不是方法。這樣的溫暖提醒,跟「記得血壓不要太高喔」一樣讓人無法著力。
跟寂寞有關的生理症狀,一直是到近幾年才越來越受到醫界重視,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專門研究社交關係與公共衛生健康關聯性的美國心理學家Julianne Holt-Lunstad,她這幾年的幾篇學術研究,總結了寂寞的破壞力,長期的寂寞,對壽命的影響相當於一天抽15根菸,其他寂寞會造成的身體疾病,包含了:失眠、免疫失調、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失智、憂鬱症、焦慮、衝動行為。
因為意識到寂寞對公衛的殺傷力,英國在2018年設立了寂寞部長Minister for Loneliness,期望減低日益嚴重的社會集體寂寞。
整集節目除了以上四點,其實還有不少豐富的對話,如果你想多了解,歡迎私訊報名這集podcast的英文學習討論會,或是到語言選物IG上去學個三句英文也可以。
連結在這 👉🏼 https://reurl.cc/r88ZOb
#語言選物 #podcast選物 #學英文 #podcast #寂寞 #孤單 #brenebrown
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高齡駕駛人相關政策 & 職業駕駛體檢簡介】
今年對於高齡駕駛人,有兩項政策
1. 小型車職業駕照延齡至70歲 (原本到68歲)
2. 75歲以上一般駕照,需定期換照
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
職業駕駛『不得有』失智症
一般駕駛不得有『中度以上』失智症
既然是職業醫學,就來了解一下60歲以上的職業駕駛體檢有什麼項目:
1. 身高/體重
2. 視力/辨色力/視野/夜視能力
3. 四肢是否健全
4. 聽力
5. 胸部X光
6. 心電圖檢查
7. 自填過去疾病史
那68-70歲多了什麼項目呢?
1. 活動能力
2. 白天嗜睡指數 (ESS) & 睡眠品質 (PSQI) 問卷
3. 運動心電圖
4. 尿液檢查
5. 血液檢查: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血紅素
6. 生化檢查: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肝腎功能、血脂、尿酸
7. 認知功能測驗
說了那麼多,那哪些司機可能會被判為不適任呢?
1. 高血壓控制不佳
2. 糖尿病控制不佳
3. 冠狀動脈疾病及其他心臟病,經臨床診斷不足勝任
4. 癲癎
5. 肺功能不足 (問題是體檢中也沒有肺功能檢查!)
6. 精神疾病不能處理日常事務或有傷人之虞
7. 藥物成癮/酒精中毒
8. 白天嗜睡指數過高合併睡眠呼吸中止
9. 失智症
10. 患有法定傳染病,目前未治癒
11. 視力不佳、視野不佳、夜盲、色盲
12. 聽力異常
13. 活動能力受限
其實規定的很詳細,也希望這樣可以保障乘車民眾的安全,和美國的比較起來,只差別在身體理學檢查的部分,美國檢查的項目更詳細了點。
之前也有遇過公司高階主管配車的駕駛,中風、心肌梗塞或是腦瘤開刀術後有癲癎,需要進行復工/配工,也可以照著這個大方面來安排檢查和評估,對於司機和乘車人員,也有個比較具公信力的評估方式;而不是你職醫來信口開河。(內心OS,我的運氣好像不太好,怎麼遇過那麼多位司機出事?)
最後,還是要說一聲,「車要開,自己身體也要顧」,不然哪天有狀況,可能連駕照都不保,那經濟來源就會有問題了,絕不是大家所樂見的。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美國職業駕駛人的體檢表,最後還有附上不適任的種類和原因。(全英文版)
https://www.fmcsa.dot.gov/…/Medical_Examination_Report_for_…
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 在 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氣球擴張術和支架置放術)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心導管是用來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黃金標準。它被用於評估心臟病症狀如胸痛或呼吸不順暢的原因,也被用於評估患者心肌梗塞的風險。 ... <看更多>
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 在 心臟病英文cardiac disease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心血管疾病(英語:Cardiovascular disease,縮寫:CVD)指的是關於心臟或血管的疾病,又稱為循環系統疾病、迴圈系統疾病。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症候群、 . ... <看更多>
冠狀動脈心臟病英文 在 冠狀動脈疾病(英語: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又稱缺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冠狀動脈 疾病(英語: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又稱缺血性心臟病(英語: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涉及心臟動脈的斑塊堆積(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流向心肌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