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冚唪唥」
「冚唪唥」意思為通通、全部。魯迅說,這個詞「凡有『外江佬』幾乎無不因為特別而記住」(《三閒集.在鐘樓上》)。它確實特別,特別到英語裡增加了一個洋涇浜詞Hampalang,特別到方言區內外(包括國外)的不少語言學家都對它作過專門研究,對它的來源、結構等都爭論不已。
對於「冚唪唥」的來源,可謂眾說紛紜。歸納起來有以下四類說法。
第一類認為來源於外語。其中有的認為來源於英語,有的認為來源於阿拉伯語,有的認為是蒙古語藉詞。
第二類認為來源於漢語其他方言。主張這種說法的也分歧極大,有的說是來自北方方言,有的說是來自南方方言。譬如說吳方言區不少地方就有一個與廣州話的「冚唪唥」意義相同、用法一樣、讀音相近的範圍副詞。
第三類認為是土著非漢語方言的跡象,可能與苗語有關。
第四類認為這是粵方言獨有的方言詞。理由主要有「冚唪唥」普遍存在於粵方言各個方言點中,各地讀音與用法非常一致。而在其他方言區,這樣一個意義相同、讀音相似的範圍副詞僅是零星分佈,使用範唇有限,使用頻率很低。同時,在粵方言裡,以「冚」作詞素的還有「冚家富貴」、「冚家鏟」、「冚啲」 等詞。
「冚唪唥」寫法也五花八門,有關工具書幾乎一本一個樣, 隨便翻一下,就有「冚巴郎」、「咸包攬」、「冚辦爛」、「咸唪唥」、「撼唪唥」、「合磅硠」、「嵌湴爛」、「咸朋唥」等等。
為甚麼「冚唪唥」是通通、全部的意思呢?我們可以將這個詞拆做兩部分;「冚」與「唪唥」。「冚」是核心,在廣州話裡「冚」有嚴密、齊全的意思,例如:閂冚度門(把門關嚴密)。引申作全部、通通之意,如上面說的「冚啲」、「冚家」等。有人說「冚」是「咸」的借音「咸」在古漢語裡就有全、都的意思,例如「老少咸宜」、「天下咸服」。又有人認為,「冚」是「闔」的轉音,「冚家」就是「闔府」也。而「唪唥」則是語尾助詞,沒有甚麼實在的意義。這種詞尾元代就有,例如咸不剌的「不剌」,方頭不律的「不律」等。現在普通話也有,例如黃不棱登的「不棱登」、灰不溜秋的「不溜秋」等。廣州話也有,例如尖筆甩、直筆甩的「筆甩」,闊咧啡的「咧啡」, 花哩碌的「哩碌」等。將核心和詞尾結台起來,詞尾加強核心「全部」、「通通」的語氣,這就是「冚唪唥」了。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