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意識家園路上學習的好夥伴,明德要來舉辦《夢想中的家園生活》感動時光分享活動囉!
以下內容都摘自明德的分享(有點長,分成兩次貼喔:)
--------------------------------
(上)
明德:每次聽木之花家人唱歌,即使聽不懂歌詞,心裡都會有一股震動。看了木之花的影片很多次,把我很有震動的句子記錄下來並做整理。若看了心也有震動,歡迎來參加8/19和8/24的感動時光屋。
(感動時光屋分享活動資訊在最下方;木之花家族影片好感動喔!貼在留言,大家要點進去看!)
.
.
<修鍊心性,追求心靈和諧的幸福>
「為什麼創建了木之花?也許當時的我有點不幸。如果我過著普通的生活,就會像現代人們一樣賺錢,經營公司,成為富人吧。但是我發現那是撩撥欲望的東西,不是真正的富有。比起經濟上的富有,我認為心靈的羈絆和愛才是真正的富有。在現在世界開始這種嶄新生活方式,是很需要勇氣的事情」
「我們不是宗教團體,只是學習悟道,通過打磨心性,我們能變得更和諧,和別人以及和自然」
「要想真正改變世界,需先改變自己,那是讓世界變和平最快捷的方法」
「進入室內前轉身擺好脫下的鞋子,代表回顧反思自己今天一天走過的路」
.
.
<與自然和諧共處>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們很奇怪,不過我覺得奇怪的是現在的社會。我們被大自然給予生命,如果大自然不存在,我們也無法生存,所以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但現在社會和大自然愈來愈遠,所以奇怪的是現在的社會,而我們只是依循自然而生活,這對我們再正常不過了。」
.
.
<團體生活的多元性與支持性>
「和人們和諧共居有很多挑戰,跟一般家庭一樣。要控制小我的確是很難的,不過我們目的是和世界整體合一,如果陷在小我,就無法和世界合為一體。我們開始養蜂,也是因為這將成為今後人類的生活模型,他們不是單獨生存,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生存」
「每個人都有一個角色,為整體社群發揮自己的作用」「但我們的角色並非固定不變,如果一個小組需要人幫忙,其他組也會來協助,流動性與彈性很高,和我們的身體一樣,右手受傷,左手可以來支持」
「工作(働く)就是生活,所有的生物都是這樣。働く意思是使他人輕鬆,人只要活著都應該工作」
「養蜂對我來說並非工作,而是我恢復元氣的秘訣。現代人為了錢而工作,所以會疲憊不堪。」
「一隻小蜜蜂的力量很微小,很多很多這種小生命,為了完成一項工作而齊心合力,而後能做偉大的事業。他們為了彼此勞動,也為大自然生態系統做出貢獻」
「如果人類也像蜜蜂一樣生活的話,就能變成更美好的世界。木之花家族就是一個龐大的實驗場。」
「每週有6天,我們會開成年人會議…每天的議題都不一樣,成員若有想討論的事或問題,都可以作為議題提出來。內容林林總總,小到個人的事,大到關係社群整體的事。誰提出議題,全體成員都對這個問題努力提出共同解決之道。最重要的是拓展世界觀,要建立和諧世界,每個人需要有客觀的眼光,因為如果每個人只用自己的方式來看,就會發生衝突。木之花家族的核心就是成年人會議」
.
.
文字出處:世界的留白 - 木之花家族影片(連結在留言),內文有明德實地參訪經驗的一些補充。
照片:明德、Konohana Family官方網站
--------------------------------
~~感動時光屋預告~~
主題:夢想中的家園生活
場次日期:
2021/08/19 週四晚場(19:00-22:00)--夢想中的家園生活
2021/08/24 週二晚場(19:00-22:00)--夢想中的家園生活
兩場的進行與分享內容或許會因參與成員能量流動而有些許差異。
分享者與主持人:明德
2013-2014年我從網路上看到日本木之花共生社群的文章與影片,深深被裡面描述的幸福生活觸動,『原來一群人一起努力支持彼此的生活,聽從心的聲音來工作是這麼美好』。於是我開始踏上追尋與創造幸福共生之路。其中一趟旅程就是2017年到日本木之花居住參訪了10日,實際體驗某部分共生生活。想邀請大家來聊聊關於關於家園生活的感動時光,以及夢想中的家園生活。
收費:免費參加。同時也歡迎依據意願及感動贊助支持。
報名表:https://forms.gle/hQefcRuXrnRwtKP38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
共生家園意思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決選三名+誠徵設計+9月27日】(兼答一些留言)
對聯橫批初選十六名公布之後,這兩天我和 柯一正、崔愫欣 Shu-Hsin Tsui、洪申翰 等人的討論,並參考大家對初選的按讚數,最後得出決選的三名。
按筆劃順序是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Ing Shen 題
「養你老母」Robin D Yang 題
「請鬼拿藥單」張達文 和 Tsì-tshong Tsiu 題
這三則各自的背景說明,在初選名單的各則中就有,今天也貼在各自的圖裡。請大家參考。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誠徵設計,看有誰對這三個橫批中的某一個(或三個當然也好)感興趣做設計,然後我們再選一個最適合廣為向大家介紹的。這件事情以十天為期,9月27日(周四) 來公布。
在設計的時候,請有一點注意,就是要兼顧平面與數位互動設計雙重需要。
舉例來說,「養你老母」這一則,現在在臉書上因為有Robin D Yang詳細的解釋,大家都會理解那是孝道勸善,「絕對沒有罵人的意思,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橫批」,但如果在平面貼圖上光只看到「養你老母」這四個字而沒法像臉書上看到註解,就很容易讓人誤會。所以請設計的時候要把這一點考慮進去。
總之,希望將來的貼圖能讓每個人看到都能明白易懂又樂於推介。我先隨手做三個,拋磚引玉。對聯的字可以改用毛筆寫或其他形式表達,形狀也不拘,請大家不要限制任何想像力。
設計入選的人,我們會提供兩杯咖啡券。(有意願參與的咖啡店,請聯絡。)
而在這個期間,如果有人想到有趣的橫批,也可以繼續投到這則貼文底下。有非常突出的,我們會以外卡來處理。
事實上,我們當然不只做有趣的事,也做嚴肅的事。
柯一正、崔愫欣、洪申翰和我,正在討論如何編一本書,完整地說明有關台灣能源政策的問題,及未來的可能。我們會在9月27日那天一併公布有關這本書的書名、內容大綱及出版時間。我們會用這一本書來贈送給決選三名。
對於對於初選其他沒能進入決選的遺珠,在此一併深深致謝。
「飲鴆止渴」、「母湯啊」、「自欺欺人」、「藍瘦香菇」、「房價好低」、「都是幹話」、「司馬昭之心」、「咕嚕靈波」、「馬里戈壁」、「這你也信」、「坐"以"待斃」、「廠廠」、「還是石頭」,這些橫批都是各有特色,以各種不同風格指出「以核養綠」的本質。
這十三位入選初選的各位也都會致贈一本書。和決選三名的版本會略有不同。
最後,我也略為說明一下這段時間為什麼我對有些人的留言完全不回。
對脫離常識太多,或是故意裝睡的人,很難回。
譬如,有些人一直問我查台電查得如何了,明明有「開放台電」的結案報告和網站 http://opentaipower.net/,如果完全不看,那是誰也沒辦法。
我們查台電,一開始就表明台電的問題出在管理上,我們是從系統和管理分析來查台電,後來也專門寫過一文說明 http://bit.ly/2Nl1eY2,但有人一直要來辯論技術事,硬要轉移焦點,那是誰也沒辦法。
至於核電在台灣因為核廢料的處理無解,相當於人沒有屁眼的危險,也始終視若無睹,那是誰也沒辦法。http://bit.ly/2Dbtbge
又好像這次我們辦的這個誠徵橫批活動,有人說把統獨扯進來,是政治考慮,這麼說的人顯然中文及理解能力都有問題,那也是誰也沒辦法。
至於說為什麼要大家來誠徵橫批,而不直接討論核電?
那要問為什麼不直接發起「核四復活」這種開大門走大路的公投,卻要來搞一個「以核養綠」。如果直接是「核四復活」,當然大家就集中討論這個議題,現在是個奇怪的「以核養綠」,所以當然要請大家來橫批,把這件事情的本質講清楚。我非常高興看到這麼多網友提供這麼多生動的比喻來說穿「以核養綠」的本質,希望有助於一些人了解。如果還是有人要裝睡,那也是沒有辦法。
而這幾天,終於有不少人承認「以核養綠」就是要把綠電養成侏儒,也是透過這個活動才能看到的。http://bit.ly/2NCfNFX
然後,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
我從馬英九推動「以核養綠」公投過程中接受訪問的談話,整理了一篇<核煤一家親>http://bit.ly/2oYVgNU。從他主張2025年煤電的能源配比是40%,比非核家園的煤電配比30%還高,證明「所謂核電是煤電的替代選項,根本是謊言。這兩者不但不互相替代,還互相取暖、共生。他們共同的敵人就是再生能源。」而馬英九自己就證明原來「核煤一家親」,原來核電增加,台灣人更需要「以肺發電」。
這篇貼文的回應裡,看到有人回應馬英九不是他們的發起人,他的說法不能代表他們的能源政策主張。
這可能需要提醒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馬英九的主張如果不符合各位的主張,那為什麼要他出來那麼賣力地拉公投連署書呢?他為各位爭取到的連署應該是功不可沒的,讓人做苦工,又說他的主張不代表各位,這不但有失厚道,也會使那些因為馬英九而連署的人難以自處。
各位何不發個聲明,說馬英九的主張不是各位的主張,請因為接受馬英九的勸募而連署「以核養綠」的人撤回連署?
這些我就在這裡一次說明。恕不另一一。
上述情況,我想不只我一個人遇上,很多人也都遇上。
在9月27日公布的那本書的想法裡,我們也會給大家一些建議。但我看主張「以核養綠」的人裡,也分幾種不同的類別,我們可以分別以不同的方法對應。
總之,27日我們會做一次完整的說明。
再次感謝大家的參與,並請大家告訴大家。
9月27日(周四)再見。
整個活動的相關貼文,請參閱如下:
【初選 16 名橫批公布】http://bit.ly/2MCZTXu
【把綠電都養成侏儒了,還想怎麼養?】http://bit.ly/2NCfNFX
【核煤一家親】http://bit.ly/2oYVgNU
【誠徵橫批】http://bit.ly/2MeCNq1
共生家園意思 在 時代力量台中黨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引領期盼良久,#北屯區 許皓甯 的臉書專頁終於開張!
台中的朋友快去按讚~
|我喜歡不會消失的東西,這最浪漫,同時也最划算。
|我開出沒有時限的本票,這最振奮,同時也最基本。
|我引入落地深根的資源,移居城區,邁向宜居城區。
|我設計節能高效的方案,順應自然,傾聽居民習慣。
#北屯區許皓甯
【借我一份支持,還您信賴政治】
-
一、不會消失的東西
我喜歡不會消失的東西。
小時候家裡經濟狀況很差,常常需要標會借錢,每週總有幾天,我媽會在我下課之後,順路騎車收會錢。長大一點,知道這就是窮困,忍不住問爸媽,這樣借錢會不會很辛苦,很⋯⋯不好意思或沒面子?
我得到簡樸的答案:
「借錢不丟臉,不還錢才丟臉。」
「還得起,就借的到。」
後來2008金融風暴,鄰里出現好幾次捲款倒會,我們一邊借錢還債,一邊被倒會。
我爸媽扛起責任,讓每一輪標會都安全下庄,好一陣子,大家據說只來我家標會。
直到現在,我跟弟妹在老家一帶遇到鄰里長輩,還是常常簽收大家對他們的稱讚。
那是不會消失的東西。
-
二、還的起,就借的到
政治常讓我覺得,是利益交換,而後朝生暮死的產業。
我們有倏然而起蓋完荒廢的直到崩塌的蚊子館⋯⋯
點燃稅金憑空爆炸的跨年煙火以及煙火式政策⋯⋯
該被修正一讀二讀杯葛重來要修不修的重要法條⋯⋯
或是更基本的,種了又砍的樹,鋪了又爛的馬路。
-
政治人物也備受保護,政治獻金本應用來支持一種理念,而非個人。
但假使政治人物變質、理念瓦解,挹注政治獻金的民眾就只能默默認賠。
今晚餐會,我要拍賣的單品,與其說是買賣⋯⋯
我更希望是一種「重建信任的借貸」。
今天我想拍賣的是「政治本票」,當代「政治支票」跳票時有所聞。
大家都跟社會大眾借貸,選前借的風風火火,選後還的零零落落。久了之後,不信任也不參與政治,才是規避損失的最佳解法。
因此,我想拍賣一張「可兌現」的政治本票。上頭寫的金額,就是贊助者的贊助額度。
選舉需要花錢,短期之內候選人們都有經濟困難。
但是四年之後,無論當選落選,只要贊助者重新檢視之後,發現皓甯不如預期。
那我將領回失信的政治本票,
全數償還本票金額。
-
規劃這個拍賣品時,曾經討論過「那該有時效嗎?」
實然,這是一張沒有時限的本票,因為政治人物領取的社會資源,以及其所造成的影響,比如期待或失望,往往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三十歲的我可能值得支持,但如果五十歲的我讓你困惑失望⋯⋯
我願負起當初該負的責任,
全數還款給得標者。
因為我對政治的想像,是開出一張又一張沒有時限的本票。
選民借給你的,是滿懷信任
毫無例外,我必須一一償還。
2018年,我們希望能把這份信任從立法院,正式帶回地方議會。
-
三、時間會給我答案
選舉期間,候選人有很多機會可以上台說話,每次演講的核心,其實總會回到那句「請投我一票」。
我是一個囉嗦且害羞的人,我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最好的嗎?」
如果今天陳定南跟我放在同一個選區,我是否仍能有自信對選民呼喊:「請支持我?」
初次參選的候選人在提出政見之前,能帶來什麼?
我決定回到我最愛的主軸,時間,時間是政治的明礬。
台中的北屯,是全國移入人口前幾名的城區,我願讓它更是宜居的所在,然而二十年後若想看見一片森林,今日將是植樹的最佳時機。
一年之前,我和同學選擇服務於此,診所簽約,一簽二十年。紮實的建立長期關係,才是地區診所被民眾信賴的不二法門。
競選之際,我暫不開設服務處,我選擇在北屯先開設一間書屋,先簽四年約。不論最後當選與否,該做的事現在就做。
我擁有的不多,但我能借的不少。我願意集結過往積累所有資源,投注在此。
台中,北屯,我已經決定要用二十年的時間長居於此。
我擁有的不多,但我能出借的不少。我向自己借了未來,期待居民挺我一起入股。
台中,北屯,有期盼的移居者們歡迎與我同行。
-
四、皓甯行動|北屯起跑
我服膺一種信念:政治人物消失之後的政治,才是政治美學的起點。
接下來我們會走進這座城市與居民接觸,無論是佇立在路口、掃街發名片、派報發文宣⋯⋯。
當然我們也會選前之夜、當日動員、投票之後、或當選時感謝、或落選時感謝。
最終時間仍然站在我們這邊,我們終將當選。或許我會代表大家走進政治,我們會期待有一段精彩的黃金時代。
但最後,最後我們會一一躺下,化為塵土。所有後代可能都會忘記我們的名字,沒有人記得2018我們拚搏過的一切行動。
人會衰老死亡,但到那個時候,如果我們能留下理想的水文、便捷的交通、潔淨的空氣、經久耐用的公共建設。
山仍是山,海仍是海,城市終於成為人與自然共生的家園。
彼時政治不再只是數年一度的投票,而是社區鄰里的日常⋯⋯
那就太好了,這是多麼美好的可能。
這讓我敢懇請各位在這個困難的時代,能出手幫我一把。
我喜歡不會消失的東西,這最浪漫,同時也最划算。
我開出沒有時限的本票,這最振奮,同時也最基本。
我引入落地深根的資源,移居城區,邁向宜居城區。
我設計節能高效的方案,順應自然,傾聽居民習慣。
#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都太多了
#台中北屯議員候選人
#政見即將開始釋出
#打字打到手痠
北屯起跑,我們開始吧。
-
#朋友們可以開始分享了
#粉專順手按個讚
#北屯起跑 #許皓甯
共生家園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