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我們需要同情自己嗎? | 盧斯達 on Patreon】
學者梁啟智早前表示,現在很多老牌政治團體都正在滅頂,批評不厚德網民不同情還落井下石。那個帖文似乎是在呼籲,到了2021年大家要學懂求同存異,但梁帖的帖文和行文本身,就貫撤其充滿分別心的排擠路線,恰好是最不能求同存異的示範。
正如水警事件,為甚麼很多人會有那些反應?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懂得教誨權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樣人們對政黨或任何人的批評,也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經過 19 年之後,人們都有一個含糊的共識,過去的東西不妨先放下,也就是將無盡的恩怨暫時置一個擱置點。
問題是,當你叫人家不要講粗口的時候,自己首先就不應該講粗口吧。梁文將所謂 2014 年之後學聯被瓦解一半等的好多事情和發展,簡化為「拆大台之風盛行,批判舊泛民舊社運成為情緒出口」,完全無視當時人們實實在在討論的架構、形勢、意識形態等問題,也無視人們在參與這些活動時的自主性。
基本上很多人腦中為人民的活動設置了紅線,當你的活動沒有超出紅線,你才會被承認為人民自主,活動超出了紅線,就會被污衊為民粹狂熱、有破不立、破壞民主運動、甚至是當時很多泛民意見領袖都在流傳:退聯是中方策動的。弔詭的是當年許多領導退聯的人們,都早就跟泛民和了好,梁文卻在開首就設置了敵人,把今天大家都在承受的結果,遷怒於 2014 年之後出現的所有新事物,其實好無聊,無意義。
既然要置一個擱置點,你自己又「不經意」地不斷找過去的敵人,那真的好嗎?當你反對別人翻箱倒籠翻泛民舊帳,但同時又抽出 2014 年之後「拆大台」,難道又不是一手翻箱倒籠嗎?難道學者回顧的就是研究,而網民的就只能是翻舊帳?
老組織倒閉之後,引出了一班翻舊帳柴台的聲音,梁擔心到要寫文為群眾先打預防針。老組織解散格外令人可惜,加上見到不厚德村村民的言論,可以想像到有多令人懊惱,但為甚麼老組織會比較令人懊惱?新組織滅頂就不令人懊惱嗎?新組織解散也會引來很多幸災樂禍,但就很少人說,不要問喪鐘為人而響,也沒人引那首德國牧師的詩,告戒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他家的事。你害怕民主黨如有萬一,人們也不是流淚目送而是幸災樂禍。幸災樂禍的風氣究竟是由哪一方首先帶起的?
當旺角事件發生之後,人們的第一個反應以及持續半年一年的看法,是怎樣的呢?甚至連現在身陷囹圄的黎智英,當年也是親身落場炮打他的敵人。這些人從來沒被認可為「公民社會」的一員,你期望他們為「公民社會」的變故而有一樣的感情,是強人所難。
難聽的話,雙方都說過很多。我們最多只可以對上一代民主派某些被視為保守的決定和慣性,作具體歷史 (當年的思想和現實環境完全不同) 的同情理解,但同樣的,某個小圈子中的人對退聯拆大台群族意識漸漸抬頭等事件極為反感,記到今天仍不可自拔的同時,又是否想過那些上一代不認同的趨勢,同樣是「基於各人當時對時局的判斷」,只不過那些素人並非「公民社會」熟悉的人,也是聽著難聽的話成長過來,打落門牙當血吞,反正也沒傳媒有興趣,也極少聽說有人要求黃絲不要再說難聽的話——因為在蘋果的留言板根本阻止不到。
16 年立會新人被 DQ 的時候,同樣是被認為「自己玩野,所以抵死」,甚至長期不被承認為「DQ」行列之中。
大家的共同點就是沒有人會被優待。上一代在政壇多待了一屆,就有一屆的心理差。我認同情況已經毫無天理,但同樣被毫無理由地對待的人,幾年前就有了,也沒有受到呵護。旺角事件之後就有人不回來了,當時自由派的社會人士也會呼籲其回來「面對」,那些人也因而承受好一段時間的污名。
這就是很多未解之結的背景。現在我們都呼籲要有口德——當自己也到了需要被同情的時候;現在我們都呼籲要求同存異——當自己也被貶為庶民毫無特權的時候。說完這些新一代已經不會知道的政治界逸事之後,我們要問:為甚麼人們在自己失去地位之前,不對沒有地位的廣大群眾好一點,或者當時不抱持一刻哀矜勿喜的沉默?
同時也有19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4萬的網紅DenQ來了,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追蹤追蹤 💗 訂閱DenQ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c/DenQ來了 訂閱DenQ 1分鐘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c/DenQ1分鐘 instagram : https://goo.gl/7TytNy...
「共同點」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共同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共同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共同點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共同點 在 DenQ來了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共同點 在 樂筆 x 日光實驗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共同點 在 DenQ來了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共同點 在 共同點 的評價
- 關於共同點 在 共同點的個人檔案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共同點 在 你和你的好朋友有無數共同點,連腦電波都相似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共同點 在 情侶要有共同點嗎? - 感情板 | Dcard 的評價
共同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問題是我們需要同情自己嗎? | 盧斯達 on Patreon】
學者梁啟智早前表示,現在很多老牌政治團體都正在滅頂,批評不厚德網民不同情還落井下石。那個帖文似乎是在呼籲,到了2021年大家要學懂求同存異,但梁帖的帖文和行文本身,就貫撤其充滿分別心的排擠路線,恰好是最不能求同存異的示範。
正如水警事件,為甚麼很多人會有那些反應?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懂得教誨權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樣人們對政黨或任何人的批評,也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經過 19 年之後,人們都有一個含糊的共識,過去的東西不妨先放下,也就是將無盡的恩怨暫時置一個擱置點。
問題是,當你叫人家不要講粗口的時候,自己首先就不應該講粗口吧。梁文將所謂 2014 年之後學聯被瓦解一半等的好多事情和發展,簡化為「拆大台之風盛行,批判舊泛民舊社運成為情緒出口」,完全無視當時人們實實在在討論的架構、形勢、意識形態等問題,也無視人們在參與這些活動時的自主性。
基本上很多人腦中為人民的活動設置了紅線,當你的活動沒有超出紅線,你才會被承認為人民自主,活動超出了紅線,就會被污衊為民粹狂熱、有破不立、破壞民主運動、甚至是當時很多泛民意見領袖都在流傳:退聯是中方策動的。弔詭的是當年許多領導退聯的人們,都早就跟泛民和了好,梁文卻在開首就設置了敵人,把今天大家都在承受的結果,遷怒於 2014 年之後出現的所有新事物,其實好無聊,無意義。
既然要置一個擱置點,你自己又「不經意」地不斷找過去的敵人,那真的好嗎?當你反對別人翻箱倒籠翻泛民舊帳,但同時又抽出 2014 年之後「拆大台」,難道又不是一手翻箱倒籠嗎?難道學者回顧的就是研究,而網民的就只能是翻舊帳?
老組織倒閉之後,引出了一班翻舊帳柴台的聲音,梁擔心到要寫文為群眾先打預防針。老組織解散格外令人可惜,加上見到不厚德村村民的言論,可以想像到有多令人懊惱,但為甚麼老組織會比較令人懊惱?新組織滅頂就不令人懊惱嗎?新組織解散也會引來很多幸災樂禍,但就很少人說,不要問喪鐘為人而響,也沒人引那首德國牧師的詩,告戒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他家的事。你害怕民主黨如有萬一,人們也不是流淚目送而是幸災樂禍。幸災樂禍的風氣究竟是由哪一方首先帶起的?
當旺角事件發生之後,人們的第一個反應以及持續半年一年的看法,是怎樣的呢?甚至連現在身陷囹圄的黎智英,當年也是親身落場炮打他的敵人。這些人從來沒被認可為「公民社會」的一員,你期望他們為「公民社會」的變故而有一樣的感情,是強人所難。
難聽的話,雙方都說過很多。我們最多只可以對上一代民主派某些被視為保守的決定和慣性,作具體歷史 (當年的思想和現實環境完全不同) 的同情理解,但同樣的,某個小圈子中的人對退聯拆大台群族意識漸漸抬頭等事件極為反感,記到今天仍不可自拔的同時,又是否想過那些上一代不認同的趨勢,同樣是「基於各人當時對時局的判斷」,只不過那些素人並非「公民社會」熟悉的人,也是聽著難聽的話成長過來,打落門牙當血吞,反正也沒傳媒有興趣,也極少聽說有人要求黃絲不要再說難聽的話——因為在蘋果的留言板根本阻止不到。
16 年立會新人被 DQ 的時候,同樣是被認為「自己玩野,所以抵死」,甚至長期不被承認為「DQ」行列之中。
大家的共同點就是沒有人會被優待。上一代在政壇多待了一屆,就有一屆的心理差。我認同情況已經毫無天理,但同樣被毫無理由地對待的人,幾年前就有了,也沒有受到呵護。旺角事件之後就有人不回來了,當時自由派的社會人士也會呼籲其回來「面對」,那些人也因而承受好一段時間的污名。
這就是很多未解之結的背景。現在我們都呼籲要有口德——當自己也到了需要被同情的時候;現在我們都呼籲要求同存異——當自己也被貶為庶民毫無特權的時候。說完這些新一代已經不會知道的政治界逸事之後,我們要問:為甚麼人們在自己失去地位之前,不對沒有地位的廣大群眾好一點,或者當時不抱持一刻哀矜勿喜的沉默?
共同點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孩子只聽老師說話並不是在學習,而是被訓練成一隻鸚鵡】#精選書摘
猶太人與亞洲人的共同點是重視教育,但方法卻大不相同。猶太父母會先講故事給孩子聽,再出謎題; 會問下課返家的孩子,「你今天問了老師什麼問題?」而不是「你今天在學校學到什麼?」
《塔木德》教導,「老師不能只是自己一個人講得口沫橫飛,孩子只聽老師說話的話,那並不是在教導,而是在訓練一隻鸚鵡」……
#猶太人的智富思維 #塔木德 #批判性思考 #猶太人 #教育
共同點 在 DenQ來了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追蹤追蹤 💗
訂閱DenQ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c/DenQ來了
訂閱DenQ 1分鐘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c/DenQ1分鐘
instagram : https://goo.gl/7TytN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jfjQluBgKE/hqdefault.jpg)
共同點 在 樂筆 x 日光實驗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歡迎光臨~我是樂筆!
本節目邀請到第一位馬來西亞人!政大新聞系的僑生─佳婷。
我們有個共同點:都是離鄉背井到台北生活的「北漂少女」(好啦我是老少女)不過我的家鄉距離台北148公里,佳婷的家鄉則有2,973公里之遙~~~疫情期間不能想回家就回家,真是辛苦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流浪在外,想找一個家」的心情?
我們雖然都不是台北人,卻因為愛與信仰,在台北找到了家!這集就跟聽眾朋友們分享我們信仰,還有生命改變的故事。
📁節目收聽方式:
Apple Podcast、KKBOX、Spotify 🔍歡迎光臨
- -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unlightpen007/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sunlight007_/
✒️合作邀約:hisunlight007@gmail.com
- - -
主持人兼編輯 Host/Editor/:樂筆
剪接師 Sound Editor:Papa.H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msGxKv6fr4/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i23PQFmG5ftHLN6PcKDSVxwqjXQ)
共同點 在 DenQ來了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追蹤追蹤 💗
訂閱DenQ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c/DenQ來了
訂閱DenQ 1分鐘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c/DenQ1分鐘
instagram : https://goo.gl/7TytN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rrYhZbGn6E/hqdefault.jpg)
共同點 在 共同點的個人檔案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查看名為共同點的用戶個人檔案。加入Facebook,與共同點及其他你可能認識的朋友聯絡。Facebook 讓人們盡情分享, ... 共同點. 633 位追蹤者. 1,220,819 人在追蹤員工. ... <看更多>
共同點 在 你和你的好朋友有無數共同點,連腦電波都相似 - Pinterest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你和你的好朋友有無數共同點,連腦電波都相似 · 科學家發現,親密朋友在觀看同樣的影片時,他們的大腦會以非常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這表明,朋友之間的相似性可能存在於大腦 ... ... <看更多>
共同點 在 共同點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噗噗!放屁公主》| 079 | 學習接納自己的缺點,並肯定自己|兒童故事粵語版| 睡前故事粵語| 兒童繪本粵語| 卡通粵語|片JanJuneChanne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