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校長昨天說:「400 年前的臺灣社會,還是衣不蔽體的原始社會!」
這個嘛,如果我們看當時荷蘭人留下來的畫作,其中還真的有一些原住民的形象。(見留言)雖然這樣的畫作,大概都參雜了不少當時歐洲人的想像,有多接近真實,那就見仁見智了。不過看起來,當時臺灣原住民,可沒有衣不蔽體喔。
另外,大概到了十八世紀中葉,有一位從清朝派來臺灣的監察御史六十七(他名字就叫「六十七」,滿人有時會依出生時父親或祖父的年齡來命名,一說他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就找人畫下了當時臺灣原住民的風俗,名為《番社采風圖》。
書裡頭的畫作,雖然多少也參雜了中華帝國的視角與偏見,不過還是反應了一定的實情。從裡頭可以看見他們捕魚、捕鹿、種芋、織布,迎娶等各式各樣生活百態。
衣不蔽體嗎?是有一些人光著腳丫,打著赤膊,不過想到臺灣天氣那麼熱,這好像也不是太意外的事了吧?
*觀看《番社采風圖》完整版請由此去:
https://bit.ly/2YUUcx8
六 十 七 番社 采風 圖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魯凱石板屋,是被「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選為2016的文物保護名單(2016 world monuments watch),而不是「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選為「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
就事實陳述而言,本身就已經出錯。
更甭提這件事情與學哪國歷史都扯不上關係,這張覺青圖作者邏輯真差勁啊!
PS 喔!順道一提,萬曆三十年(1602年)明朝派陳第來台並寫有《東番記》,其中已經記載台灣南部平埔族以竹子建築房屋,並有公共大型房屋叫「公廨」用來族內議事。
(地多竹,大數拱,長十丈。伐竹搆屋,茨以茅,廣長數雉。族又共屋,一區稍大,曰公廨。少壯未娶者,曹居之。議事必於公廨,調發易也。)
還記錄平埔族的屍體直接埋在新建房屋底下。
(家有死者,擊鼓哭,置屍於地,環福以烈火,乾,露置屋內,不棺。屋壞重建,坎屋基下,立而埋之,不封,屋又覆其上,屋不建,屍不埋。然竹楹茅茨,多可十餘稔。故終歸之土,不祭。)
而荷蘭東印度公司1647年起番社戶口表中明確記載著老七佳石板屋的戶口數當時的老七佳有75戶人家共有314人,這是最早有關石板屋的紀錄。
另外乾隆九年至十二年(1720~1723年),有一位滿州鑲紅旗人六十七,字居魯,任巡臺御史三年。其繪圖《臺海采風圖》、《番社采風圖》記錄的台灣原住民圖中就有出現地板為石板屋頂為竹子住屋圖。
所以,不知道中國早在1602年就已經有官方派員勘查台灣原住民並留下文字紀錄,該圖作者自己中國史沒念好的可能性比較高。
https://www.facebook.com/…/a.3507811120157…/736478126779335…
六 十 七 番社 采風 圖 在 無限期支持黃國昌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昌老師如承諾離開了中研院,
卸下了「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的頭銜。
希望天佑台灣,
明年許老師一個「立法委員」的職位吧!🙏
這兩天回到中研院辦理離職手續,和共同打拚九年的法律所同仁說完再會,接著前往李遠哲院長及翁啟惠院長辦公室辭行。
李遠哲院長送了我一冊藏書,是中研院史語所出版的《番社采風圖》,內容是清國御史六十七聘畫工為台灣生活圖景所留下的珍貴史料,內容記載台灣各個平埔族的生活起居、飲用習慣、耕田鑿井、禮讓等風俗習慣。
我所在的選區正是平埔族凱達格蘭的聚居地,像是汐止的舊地名「峰仔峙庄」就是來自於平埔聚落Kypanas,樟樹一路附近有個「番子寮」正是早期平埔原住民搭寮所在地。大家所熟知的金山,即由金包里社(Ki-ppare)而來;摃仔(Kona)則是原住民捕獵所設陷阱,貢寮就是當時獵人在陷阱附近搭的草寮。瑞芳更有許多早期往來凱達格蘭和噶瑪蘭的古道,是許多登山客的最愛。
我希望不只是在選戰過程中,透過各種活動或文宣品,讓居住在這裡的朋友更加認識早期的人文地景;未來,也希望在更踏實的拜訪過程,一點一滴跟各位朋友分享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
謝謝兩位院長對我的期許,也謝謝法律所同仁的互相勉勵,永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