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轉場去 Patreon 同 Podcast,絕大多數嘅長文都唔再公開發表;但好似呢個題目,相信 Patreon 嘅支持者都會希望多啲朋友一齊討論(我諗):
如果你支持我寫作:
https://www.patreon.com/LeeSimon
= = = = 我是分隔線 = = = =
一,美國嘅傳統基金會,點解要將香港從世界經濟自由指數 DQ?陳茂波又點解要寫信去華爾街日報投訴?
二,其實,人哋承認你係一國,唔通你可以話認咩?再講,人哋只係一個境外嘅非政府民間組織,堂堂一個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去信傳統基金會嘅 media partner 投訴,表面上睇來於禮不合。錯晒。
三,過去四份一世紀,傳統基金會同加拿大 Fraser Institute 都分別評香港做世界最自由嘅經濟體;由港英到特區,好非常咁重視呢個第一位嘅排名,點解呢?
四,正所謂:「面就人哋畀。」舊年香港失去咗排名第一位,其實已經好肉酸。又點會估到傳統基金會,今年勇武到直頭將香港同澳門 DQ?講開又講,呢個經濟自由指數,台灣都榜上有名,而且都唔算排得好低。呢個一中一台嘅玩法,其實夠晒位畀戰狼發爛渣,但目前佢哋好似相對克制,點解?
五,但睇真啲就會發現,全世界咁多排名,香港政府特別重視呢個經濟自由指數。政府其實一直都有人跟進編制呢個指數嘅兩間機構;甚至以董建華為首嘅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多年來都會派人去 Washington DC 做民間外交,定期拜訪當地哋自由經濟智庫;唔通呢個政府,對自由市場真係咁神心?
六,1995年佛利民提出經濟自由排名,最主要嘅用意係:what get measured get managed。佢老人家嘅諗法係,你整個排名,啲人咪會去爭個第一囉。但咁多年後我睇返轉頭,呢個自由經濟指數,真係好似為香港度身訂造咁。1997 主權移交之前,自由經濟指數其實係一個好高段數嘅方法向中共講: the world is watching。另一方面,將香港評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其實都係畀中共有個機會去同全世界人講: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唔好忘記,就算最嚴格嘅定義裡面,兩制所指嘅資本主義制度,簡單直接去理解,就係經濟自由。
七,佛利民一直心繫香港。2006年佢老人家臨終前,最後一篇評論文章,就係華爾街日報刊登嘅:Hong Kong Wrong。我仲好記得,篇文一開首就好灰咁講:It had to happen. Hong Kong's policy of "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 was too good to last.
八,香港終於畀傳統基金會 DQ,我見到有啲人話:「咁樣仲好,以後唔需要就住就住,特區政府可以全面干預。」早幾日南華早報見到有位年青學者,更加形容呢次畀人 DQ is a gift that will keep on giving。
九,每個人都有表達意見嘅自由,所以其他人嘅觀點,我都費事評論。但陳茂波代表特區政府嘅回應,似乎話畀我哋知:「話唔定,特區政府仍然好在意外界點睇一國兩制。」當然,我唔知北京點睇;更唔知道特區政府係唔係代表緊北京嘅睇法,甚至乎所謂嘅北京,係唔係只有一派睇法。
十,兩個經濟自由指數,其實都係「百鳥歸巢」嘅複合指數;即係話,裡面用嘅數據,其實全部都係由其他機構去搜集編制,係公開嘅資訊。至於指數裡面唔同成份嘅比重,亦都係公開嘅資訊。即係話,經濟自由指數,係 open source;又即係話,傳統基金會 DQ 香港,其實唔緊要,政府理論上可以叫好似團結香港基金咁嘅組織,用返同樣嘅方法,同樣嘅數據,做一個出來囉。兩、三個研究院嘅學生,三幾個星期功夫,應該就交貨。
十一,都係個句:「面,係人哋畀㗎。」一國兩制呢場戲,究竟做畀邊個睇?做畀香港人睇?定係做畀全世界人睇?華爾街日報嘅回應,都已經好直接打面:「好心你哋班人就唔好再自己呃自己啦。」
十二,之前特區政府好似話想請公關去處理國際形象;我唔知結果有冇人肯接呢單 Job。其實,公關又好,Spin 又好,Propaganda 又好,任何傳訊工作,其實分三個層次:
十三,最低水平係 inform:「話咗你知!」特區政府嘅傳訊功夫,就係停留呢個「講咗當做咗」水平。
十四,高一個層次係 influence,又或者所謂嘅 propaganda 。過去,香港都有例子,政府可以成功影響到群眾嘅思想行為;又或者當年社會民智未開喇。成功嘅 propaganda,除咗可以令群眾知道乜嘢係應該做,乜嘢係唔應該做,仲要深信不疑呢啲價值,甚至主動周圍去同人講。
十五,最高段數嘅溝通,係 inspire;有意思嘅溝通,應該係有來有往,互通有無。溝通嘅目標,唔係去 inspire 人哋,而係 inspire 自己。Be inspired,大前提係人家畀反應嘅時候,你係唔係願意虛心反省。永遠都只係諗住講說話畀人聽,一味想改變其他人嘅人,往往就係最 uninspiring 嘅對手。
十六,1995年嘅時候,點解世界咁多人相信香港可以延續過去賴以成功嘅制度?當時點解有人肯相信中共?十幾年前,佛利民話 It had to happen,究竟所指嘅係啲乜嘢?十幾年後嘅今日,又係乜嘢原因令人家咁 blunt 咁叫你面對現實?世界除咗自己嘅主觀願望,人哋都有自己嘅睇法;你有權話香港係一國兩制,但人家都有權唔為你抬轎。傳統基金會 DQ 香港,講到尾,其實就係唔想再畀人利用。
= = = = 我是分隔線 = = = =
另外嘅新嘗試,就係 Podcast:
Apple Podcast - http://apple.co/3loKmNR
Spotify - http://spoti.fi/2OYvV7l
AnchorFM - https://anchor.fm/simoncf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20的網紅葛昌惠,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此「有我在TM:NEW 2020 生命延展,到府登場」」計畫,為「有我在TM」之後續延伸,由創作團體《遠房親戚實驗室》發想執行。以物種論,非曰萬物皆有靈,而是萬物皆為遠房親戚;以法律論,民法第983條有令,旁系血親在六親等以內者不得結婚,以人類趨避行為慣性而言,七等親成為遠房親戚定義的起點。六度分隔...
「六度分隔理論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利世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葛昌惠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微職人Gogoldtalk - 什麼是六度分隔理論🎯數學是這樣解釋的 ... 的評價
- 關於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6 度分隔落伍了,Facebook 上的朋友只有3.57 度分隔而已 的評價
- 關於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Facebook統計推翻六度分隔理論(只要四度…) - 熱血流成河 的評價
- 關於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真察機實測】居然能通過朋友認識全世界的人?!了解神秘的 ... 的評價
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好書分享:企業管理/職場工作《破框能力》】
「能力是優勢,卻也是陷阱。擺脫能力陷阱,才能蛻變成功者。」
《破框能力》是本具顛覆性思想的商管書,挾帶雷霆萬鈞氣勢襲捲而來,對常見傳統觀點發出挑戰書(下課後到廁所釘孤枝)(並不是)。從古至今、從小到大、從外太空到內子宮,長輩皆諄諄教誨「論文不能抄襲」……呃不對!是「一技之長」的重要性咳咳咳,所以我們專注完美近乎苛求加強專業能力(有嗎?),期盼在職場博得一席之地。
然而受全球化影響,曾經帶領你抵達現在位置的專業能力與優勢,可能無法繼續引領你往前走了。從疫情對世界經濟之衝擊可知,許多產業面臨難關、個人工作停擺,新鮮人投入茫然未知的就業市場,以往自豪的專業能力成為阻礙。因為你最擅長這件事,一輩子都在做這件事,當情況陷入混亂,除了這件事(到底是哪件事!?)你也不知道能做什麼?無人確定自己能否安然度過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身為耶魯大學博士兼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艾米妮亞‧伊貝拉依據數十年研究結果並實際深入企業調查,認為「由外而內」轉變工作方式,才能迴避能力陷阱,靈活應變問題,突破目前侷限,為漫長職業生涯紮下穩固根基。
全書以堅實理論為基礎,展開循序漸進、條理明晰之策略性指導。作者深知積習難改,於首章綜論說明「先行動,再思考」可改變舊有思維窠臼及行為模式,其後四章則鉅細靡遺教導讀者從三大面向「重新定義工作、擴建人際關係網路、朝不同方向發展自我」打破框架,且給予具獨創性之明確建議,以規劃具體目標進程與個人改變模型,閱畢心中自然浮現清晰職業發展藍圖。
以第二項「擴建人際關係網路」為例,《破框能力》指出多數人在職場偏好接觸和自己相同點多、易於接觸的人。想當然耳,這些朋友不是和你工作性質類似,便是領域相近,此乃擴展人脈之誤區。如前所述,革新者除了完成專業領域範圍的工作,需開拓「外部」人際關係,方能促進職涯轉變。
故可運用書中源自哈佛大學心理學的「六度分隔理論」,測量人際關係網路連結程度,評估自身人際關係密度能否超越內部團體與外部世界聯繫,以獲得優勢也發散個人影響力。
以個人舉例,兼職部落客前,宅宅如我生活圈很窄,然第二重身分大幅拓展社交領域,認識了擁有不同專長之優秀人才(不過沒遇到腦公),除了對於部落客身分之助益,也為本職(行銷)帶來諸多啟發、機會和創造力。
或許有讀者認為領導者、革新者這些高高在上的事與我無緣,不過你永遠不知道踏出舒適圈後,未來將是什麼模樣?作者在書中強調基層工作者具有無限潛能與可能性,當你行動的像個領導者(不是叫你明早大剌剌坐在老闆的辦公椅上),以嶄新經歷挑動固有思維,自然會像走在前端的領導者一樣思考!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破框能力:全球TOP50管理大師教你突破「專業」陷阱》,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希望加強哪項工作能力?例如:
《破框能力》:我想加強時間管理能力和加薪能力(咦)!」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7/26(日)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7/27(一)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破框能力 #全球TOP50管理大師教你突破專業陷阱 #ActLikeaLeaderThinkLikeaLeader #艾米妮亞伊貝拉 #HerminiaIbarra #今周刊 #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 #Thinkers50 #耶魯大學博士 #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 #倫敦商學院教授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理事會成員 #富比士年度好書 #全球500大企業CEO力薦 #突破現狀 #戰略性思考 #重新定義工作 #領導者轉變 #企業管理 #職場工作
📖博客來:https://bit.ly/2EfPd2J
📖誠品:https://bit.ly/3fTyzUv
📖金石堂:https://bit.ly/32KufmE
📖讀冊:https://bit.ly/39ljMPP
📖PChome:https://bit.ly/3eXamuW
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贈書抽獎活動】《引爆趨勢》3本
💥由於新冠疫情的全球性擴散,待在屋內安靜地享受居家生活,反而成了新流行。最近讀到《#引爆趨勢》剛好在談「觀念、產品、訊息及行為傳染散播的模式就和病毒一樣」
📚讓我產生一個靈感:「如何讓閱讀的動力像病毒一樣鑽進身體的每個角落?」
📝閱讀心得: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tipping-point/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的作者是知名記者暨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他擅長以說故事的手法,串起許多彼此看似不相關的事情,萃取出故事背後的精彩洞見。之前讀過他的暢銷書《異數》和《以小勝大》也是十分精采的作品。
這次葛拉威爾從流行病學的角度,帶讀者去瞭解為什麼有些事情在達到「引爆點」的瞬間,就會一夕之間蔓延開來,甚至逆轉最終形勢。他強調大流行通常是從小地方開始:「要引發一場大流行,必須先引發許多小型風潮。」
書中會提到為什麼90年代紐約市的犯罪率突然驟降?為什麼默默無名的作家突然成為暢銷書?為什麼老舊過時的鞋款瞬間席捲全美?為什麼自殺與菸癮同樣具有強烈的傳染性?關鍵就在於,只要給予正確的刺激,人類可以大幅扭轉本身的行為及想法。
【讀這本書的另類心得】
至於,是否掌握書中的原則就能引爆任何潮流?這點我先持保留態度。畢竟,外在世界的變數千奇百種,時機與運氣恐怕扮演更吃重的角色。而我向來喜歡一種論調:「改變,得從自己做起,要讓一個觀念影響別人之前,自己得先活在那個觀念裡」。
在我們試圖去引爆外在世界的趨勢之前,不妨回過頭來想想,如何運用類似的原則,引爆自己內心的趨勢。這篇文章我會舉「讀書的動力」為例,這個方法我認為還可以套用到學習新語言、培養新興趣、養成新習慣。
【讀書動力的引爆點】
你是否有過以下的經驗?衝動之下興高采烈地買了許多書回家,過一陣子後就失去動力,然後將它們束之高閣?有一搭沒一搭讀了兩三本書,就開始感到倦怠,回到一整天追劇、刷手遊的節奏?其實,你只是還沒達到自己內心的「引爆點」。
根據葛拉威爾的定義,所謂的引爆點就是:「數量已達關鍵水準,跨越門檻,達到沸點。」對於讀書動力的養成而言,如果沒有章法地隨意亂讀,不知道如何跨越這道門檻,終究無法點燃內心的火苗,讓這個習慣可以持之以恆。
對我而言:「讀書是為了學習,學習是為了行動。」在去年底,我以自己的經驗分享〈一年讀50本書改變人生軌跡〉這篇廣受好評的文章,談到閱讀帶給我哪些行動上的改變,使我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自己讀書動力的引爆點。
藉由葛拉威爾在書中的解析,想要引爆任何的趨勢,都可以從這三個原則出發:(1)少數原則、(2)定著因素、(3)環境力量。以下我會繼續說明,如何運用這三個原則,設法達到引爆點,建構出難以阻擋的趨勢,讓自己每一顆細胞都感染到閱讀的動力。
【1.少數原則】
這個觀念說穿了就是80/20法則,大部分的財富聚集在少部分人手上,大部分的工作是由少部分人完成。也就是說「在特定的過程及體系內,少數才是關鍵」。對我而言,正是接觸到關鍵少數的經典好書,激發了我後續源源不絕的求知慾。
根據「六度分隔」理論,兩個陌生人之間,最多僅隔了六個朋友。但是,有極少數人可以透過少數幾次的轉介,就能聯繫到所有人,其他人則透過這極少數的人和世界相連結。同理,先讀少數的經典書,也能讓你的視野更廣、興趣更深、更容易連結到其他觀念。
以我的經驗來說,打從學生時期就不喜歡讀歷史,但是又明知歷史有助於「鑑往知來」。於是,硬著頭皮讀了眾人推薦的《人類大歷史》之後,終於體會到歷史的樂趣以及自己的無知,然後接著讀《槍炮、病菌與鋼鐵》以及其他的書籍,培養對歷史更廣泛的認識。
然而,你該如何找到「關鍵少數的那本書」?我建議可以從一些業界專家、說書人、閱讀愛好者之間,挑共通推薦的經典書或暢銷書來讀。我也整理過〈愛書人的35個私藏去處〉一文,列舉許多讀書心得與書評的社群與網站。把這些資源當成收斂資訊的用途,而不是讓你分心的地方。
我採取的方法是,如果三個以上的名人,重複提及某一本經典書,或許就值得一讀。或者,在不同的書中都反覆提到同一本書,那這本書就必讀。例如我讀過的關鍵少數書單有《如何閱讀一本書》《活出意義來》《與成功有約》。
【2.定著因素】
這個原則講指的是「影響他人的關鍵不在於傳達訊息的內容,而在於你傳達他們的方式。」簡單的一個小動作,就可以強化定著,有系統地讓訊息深植人心。例如鑽石本身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但是這句廣告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更能讓你一輩子難忘。
對應到一本書的內容本身,無論它多麼豐富、紮實、引經據典,都比不上你「閱讀的方式」這件事情本身。要讓閱讀的動力深植心中,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找出一個你想透過這本書「改變什麼行為?」然後讀完後,實踐、改變、回顧。
例如,我為了學習投資,讀《投資金律》瞭解基本原則和方法,實際依照資產配置的觀念開始投入資金。讀完《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調整自己的作息,持續不斷地保持晨間習慣。讀完《子彈思考整理術》之後,持續一年至今的寫筆記習慣改善了我對生活的自主掌握度。
要讓閱讀的動力可以長久「定著」在身上,莫過於親身實踐之後,把作者的經驗和智慧體現到生活中,對自己產生實質的改變。所以,重點並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本書,而在於你如何讀它、如何用它。一旦掌握學以致用的精神,讀書就成了一件「有用」的事。
【3.環境力量】
葛拉威爾從知名的「破窗理論」說明環境的重要:如果窗戶破了沒人修理,路過的人一定會覺得沒人關心這地方,隨著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無政府狀態很快會從這棟大樓蔓延到整條街。犯罪率高漲的原因也是同樣的道理:「莫因惡小而姑息,這些小奸小惡正是暴力犯罪的引爆點。」
我們之所以難以養成讀書的動力,環境的力量也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數位與社群世代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外在世界有太多的「分心源」,不斷地搶奪我們有限的注意力。比起那些光鮮亮麗的影音和遊戲,書真的是很「不酷」的存在。
一個人之所以能維持讀書的動力,不一定得成為眾人稱羨的「學霸」或學富五車的「學者」,只要你能讓自己身處於「適當的環境」就可以了。如同葛拉威爾說的:「人類在解釋別人行為的時候,往往會高估個性的重要性,低估處境及背景的重要性。」
雖然我30歲之前不太喜歡讀課外書,但是我在去年讀完暢銷書《原子習慣》之後,實際行動戒掉社群網站成癮的習慣。具體做法是刪除手機上的社群App分心源,限制電腦上可以接觸社群網站的時間,讓閱讀這件事情本身越來越「自然而然」。
【後記:總是從小地方開始】
我讀完《引爆趨勢》的感想是,葛拉威爾以故事貫穿全書的手法,雖然引人入勝且精采萬分,但有些論點卻顯得有點「後見之明」。讀者自己要留意的是,這種用故事包裝觀念的手法,可能會有倒果為因的誤區,你照著書中方法這麼做,不一定能完全複製出一樣的結果。
話雖如此,但仍不掩這本書精彩之處,你可以擁有一種嶄新的觀點,去觀察和判斷世界正在發生的流行與趨勢,背後可能的成因。作者在末段說道:「看看周遭的世界,別以為它冷酷無情,其實不然。只要看準位置,舉手之勞也能異軍突起。 」
回到閱讀這檔事,要點燃自己內心的讀書動力,必須先集中資源與心力,投入少數幾本關鍵書籍、體會閱讀後具體的效用、改變身處的環境背景。然後,這股動力就會像病毒一樣鑽進身體的每個角落,「只要給予正確的刺激,你也可以大幅扭轉本身的行為及想法。」
【抽獎辦法】感謝 時報出版
1、抽出「3本」《引爆趨勢》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我想知道流行傳染病為何會一夕之間引爆開來!」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5/4(一)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三名,兩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5/6(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葛昌惠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此「有我在TM:NEW 2020 生命延展,到府登場」」計畫,為「有我在TM」之後續延伸,由創作團體《遠房親戚實驗室》發想執行。以物種論,非曰萬物皆有靈,而是萬物皆為遠房親戚;以法律論,民法第983條有令,旁系血親在六親等以內者不得結婚,以人類趨避行為慣性而言,七等親成為遠房親戚定義的起點。六度分隔理論見證了社群時代的收斂,七等親以外的廣大田野是遠房親戚的發散磁場。實驗室,先講究效果,再研究不傷身體,並永遠準備成立一間對照室,繁殖永恆的思想發(渙)散。
〈有我在TM:NEW 2020〉
2020
錄像(22分54秒)
錄像導演:葛昌惠
〈有我在TM:NEW 2020〉成員:張棘米、曹存慧、葛昌惠
志願參與者:黃大旺、黃筱威、黃鼎云、酸六
贊助|台北市文化局
HEREiAMTM: NEW 2020
2020
video (22’54”)
Director: Chang-Huei Ge (Zin Ge)
Members of HEREiAMTM: NEW 2020: Jimi Zhang、 Theresa Tsun-Hui Tsao、Chang-Huei Ge (Zin Ge)
Participants: Huang Da-Wang、Shaowei Huang、Huang Ding-Yun、Suan 6
Sponsor | Department of Culture Affairs, Taipei City Government
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6 度分隔落伍了,Facebook 上的朋友只有3.57 度分隔而已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這個現象通常被直譯為「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 從研究定義上來看,要在海量資料上計算這個數字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Facebook ... ... <看更多>
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Facebook統計推翻六度分隔理論(只要四度…) - 熱血流成河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微軟(MSFT-US)一份2008 年研究對朋友的定義就較為嚴謹,該公司研究抽樣母體為2.4 億使用聊天工具的人,互不認識的二個人平均要聯繫6.6 個人才能扯上關係 ... ... <看更多>
六度分隔理論定義 在 微職人Gogoldtalk - 什麼是六度分隔理論🎯數學是這樣解釋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什麼是六度分隔理論 數學是這樣解釋的 隨著社群網路的發展,人與人的距離更近了 你最想透過六度分隔理論和誰聯繫呢? 鄧巴數|人類社交的最大極限根據英國牛津大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