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衛視 來採訪,桃園療養院不僅是桃竹苗地區公立精神科專科教學醫院,更於今年5月疫情嚴峻時,受命再成立桃園第二集中檢疫所,是加強版的集中檢疫所。
蔬食餐盒 今天送到辛苦的醫護與志工們手上了。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人間福報、#財團法人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綠色公益基金會,#e起復蔬 #全民相挺 讚!
#佛光山桃園講堂
#阿嬤的咖啡屋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
#優靈客協會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5歲邊緣人格障礙患者Kate(化名),與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一起進行深度對談。Video Talk節目《竊竊醫語》,引入嶄新Self Avatar技術,替不想露真身的病友,以Face Off功能變臉現身,分享抗病心路歷程;亦會邀請相關醫生或專家,講解治療方法,來一場secret talk。 Ka...
「公立精神科醫院」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吳志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PrideLa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抑郁症去哪里看?| 公立精神科医院VS 私人心理咨询师优劣对比 的評價
- 關於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最後護理通知值班的我從被窩中趕到病房,評估要不要約束打針 ... 的評價
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PrideLa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LGBT信箱📮】問:聽講跨性別已經喺2018年唔再被當成「精神疾病」,唔知喺乜乜精神病名冊度除咗名,咁啲人以後會唔會無得去公立醫院睇醫生、服用荷爾蒙藥或者做手術㗎?
💡💡💡其實跨性別從來都唔係一種精神病💡💡💡
之所以被誤會,係因為大眾經常將跨性別等同成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簡稱GD)或者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簡稱GID)。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第四同第五版,經歷GD或者GID嘅朋友,佢哋因為自己嘅性別認同同埋出生時指定嘅性別唔一致而感到相當顯著嘅痛苦,而呢種痛苦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所以喺香港,跨性別朋友去到公立醫院可以獲得醫療護理,係因為佢地被診斷患有以上嘅「精神疾病」,被列為精神科個案,而唔係因為佢哋係跨性別。
我地可以咁樣理解:雖然經歷GD或者GID嘅人本身係跨性別,但並唔係每一個跨性別朋友都會經歷GD或者GID。出版DSM嘅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簡稱APA)都提過:
"The presence of gender variance is not the pathology but dysphoria is from the distress caused by the body and mind not aligning and/or societal marginalization of gender-variant people. "
性別差異本身並唔係一種病,而係呢班性別差異嘅人因為自己身心不一致,喺社會上被邊緣化,而產生不安,先至係痛苦的根源。
至於你話乜乜精神病名冊上面除名,其實你係講緊由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最新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簡稱 ICD-11)。佢地將「性別認同障礙」更名為「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仲將佢由以前「精神與行為疾病」(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嘅類別,改成屬於「性健康」嘅類別。
除咗世衛本ICD名冊講「性別不一致」,APA都有一本DSM手冊講「性別不安」。前者範圍較廣泛,包括各類型已知嘅疾病,而後者就專係講精神疾病。喺2018年,雖然「性別不一致」唔再被世衛承認為一種精神病,但係大家唔好忘記,佢仍然保留喺疾病名冊上面,需要適當嘅醫療照護。所以唔洗擔心,有需要接受心理評估、用藥或者做手術嘅跨性別朋友仍然可以去醫院。無論係乜野類型嘅疾病,切忌諱疾忌醫!
過去幾十年黎,跨性別呢個群體喺國際醫學領域一直被改名、改分類,由以往比較狹隘嘅二元框架,假設咗進行醫療轉化嘅變性人一定係希望成為異性,逐漸變成今日擁抱性/別差異,睇見非二元(non-binary)嘅存在;理解到出現問題嘅並唔係性別認同本身,係由身心不一致所產生嘅心理不安,希望去病化(depathologize)跨性別群體,將治療重點放喺心理困擾上面。
每個時代都有被誤解的人和事。生於當代,成為小眾,我地可以做嘅事,就係做到自己,自然可以做好自己。希望有需要嘅朋友可以搵到啱自己嘅醫療服務,一步步咁做到自己。
-
撰文:達文
#pridelab #pridelabhk #DareToBe
#nonbinary #queer #transgender #非二元性別 #跨性別 #酷兒
#pride #lgbt #LGBTQ #LGBTPride #lgbtcommunity #hklgbt #性小眾 #香港性小眾
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醫生,我無事可唔可以唔用藥?》
「醫生,我無事可唔可以唔用藥?」作為醫生,其中一個難題是說服病人乖乖服藥。很多人總有誤解,覺得可以不服藥就盡量不服,有些更會自行停藥。但原來有不少病症不只是在「發作」時才需服藥,平常也需要靠長效藥物控制病情,減少發作的次數和機會。哮喘藥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哮喘可以說是兒科、呼吸科和家庭醫學科的「bread and butter」。讀書時家庭醫學科要求我們熟讀頭三十種病人最常求診的疾病,哮喘就排第十五位;兒科收症經常有所謂的「喘仔」,一岀現疑似哮喘小病人,兒科醫生都會非常緊張,較嚴重的會直接收到兒科深切治療部,就算病情穩定,兒科醫生都會每數小時主動檢查病人一次。不要以為哮喘只是兒科疾病,成人內科的哮喘病人雖然未至於如此緊急,但我們也要緊密留意病人的血含氧 / 二氧化碳量、精神狀態(血含二氧化碳量高的話會令病人昏昏欲睡甚至昏迷)、是否出現呼吸困難等,一有變化也要考慮尋找深切治療部同事評估。據說鄧麗君也是因哮喘香消玉殞,雖然其突發性令坊間岀現不少揣測,但醫學上來說,哮喘病發的確是可以急速致命的。
哮喘與鼻眼敏感、濕疹並列為同一類「atopy」病症,其中文的翻譯為「特異體質過敏症」(聽起來是有點誇張了),病發是因爲身體對致敏原出現過敏反應。鼻敏感是都市病,問病人有沒有鼻敏感十個有十一個都説有,我也不例外。但到我飼養貓咪之後,才發現自己原來也有哮喘。其實我的病徵並不明顯,只是晚上睡覺時偶爾會氣喘,深呼吸幾下後覺得胸口有點不舒服。幾晚之後開始每晚入睡前都會咳嗽良久,甚至因此而要坐起身不能入睡。然後我才突然發覺自己原來有可能是哮喘發作了。那一刻我也不敢相信——自己從來都沒有哮喘病史啊!哮喘病人不是一般從小已經開始病發而且用藥的嗎?後來真的頂不住去看醫生配藥,有了氣管舒張劑的幫助,才真的令我藥到病除,我病發的誘因就是跟貓咪一起睡覺,而貓狗毛確實是香港atopic病人的主要致敏原之一。
我比較幸運,只需要長備短效氣管舒張劑於睡房櫃内,每次睡覺開始有喘不過氣的先兆,就大力吸幾下噴霧,之後就能有一覺好眠(而我是個不乖的病人,仍然跟貓咪同睡)。但是如果病人哮喘病情未受控,就可能需要使用長效藥物控制病情。原來藍色的短效氣管舒張劑雖然好用,但只是治標不治本,有文獻指出如果病人只在病發才使用短效氣管舒張劑,長遠會令氣管繼續發炎,增加發作次數甚至死亡風險。對於哮喘病人長遠的治療目的,就是希望減少這些「救命噴霧」的使用次數。哮喘病人或許留意到,每次覆診「都係問果幾句問題」。其實醫生問診主要透過幾項準則判定病人目前的治療是否恰當,除了早晚發作的情況和病發對病人日常生活的影響,還有一項正是患者使用「救命噴霧」的次數。如果一星期用多於兩次或者一年用多於兩支藍色噴霧,都是病情控制不佳的指標,這時候或許就需要定時使用長效哮喘藥。
問題就是,病人往往會問「醫生,我無事可唔可以唔用藥?」所謂長效噴霧藥,一般只需每天噴一至兩次,其實並不是想像中麻煩,但病人抗拒服藥的原因卻不止於此。大家都知道長效哮喘藥含有類固醇,而絕大多數病人都對類固醇的感覺是「可免則免」。但正因為哮喘是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使用類固醇才是對症下藥,能夠減少氣管發炎,也減低發作機會和其對肺部功能的影響。可能因為門診沒有足夠的時間每位病人慢慢解釋吧,而大家對類固醇也有根深蒂固的想法,所以收症時多問幾句,有時會發現病人並沒有乖乖跟隨醫囑使用長效藥物,並因此病發入院。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盡量在短短的問症時間多説幾句解說病因和藥理,希望病人了解後能心服口服地根據藥方服藥。不止一次解說後病人恍然大悟,我也心底裡默默希望他們能好好控制病情,減少發作,減少入院。「治未病」是中醫的概念,但在西方醫學,我們同樣覺得定時服用長效藥物以減少發作的機會,一定比發作後住院再緊急處理來得好。
其實不只是哮喘藥,很多藥物都沒有即時的可見效用,但正是有不同研究發現藥物能大大阻止不堪設想的後果,我們才會叫病人長期服用。乙型肝炎藥可以減少肝癌出現、精神科藥物要長期服用才能減少病情轉差和住院、降血壓藥物能減少出血性中風⋯⋯每次見到病人因為沒有好好服藥而病發,我都非常心痛,同時也告訴自己應該要更好的做好科普教育。絕大多數病人都希望自己的病情好轉,要病人接受長期服藥不能「斷尾」,不是那麽容易,也需要更多唇舌説服病人接受。奈何在公立醫院,我們只能分配不多的時間予各個病人,可能未能詳細解釋服用長期藥物的好處或必要性。希望透過這個專頁的科普教育文章,可以補充在公立醫療系統裏醫護只能匆匆見病人的不足,讓曾經有問過這個問題的讀者得到解答。
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5歲邊緣人格障礙患者Kate(化名),與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一起進行深度對談。Video Talk節目《竊竊醫語》,引入嶄新Self Avatar技術,替不想露真身的病友,以Face Off功能變臉現身,分享抗病心路歷程;亦會邀請相關醫生或專家,講解治療方法,來一場secret talk。
Kate於5年前確診為邊緣人格障礙患者,童年時爸爸對Kate不瞅不睬,雖然住在同一屋簷下,但總是形同陌路,有時更會動手打她。「很深刻的記憶,四年級時因為我扭計太吵了,爸爸要我跪在他面前,左右打了我10巴掌,令我的鼻血不停湧出來。」18歲時,Kate開始有自殘的行為,媽媽帶她看醫生,被懷疑患上了邊緣人格障礙,直至20歲才在公立醫院精神科門診部確診。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121/ANOXFY73PVFXFJY2WPBL5G24SU/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人格障礙 #精神科 #情緒病 #公立醫院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思浩大談杭州商場廁所變打卡勝地,網紅長駐廁所影時裝!(大家真風騷)
浙江杭州市一間商場的廁所由於環境優雅、不收費,日前竟成為打卡勝地,持續有「網紅」前去霸佔擺拍。人多時,盥洗盆和地面都堆滿衣物和雜物,彷彿成為網紅們的辦公室,引起民眾和商場清潔工的不滿。商場方面則表示無奈,只能盡力勸導,無法驅趕顧客。
相關香港新聞:
#辦公室 #商場 #清潔工 #杭州市 #思浩
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病床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丁慧瑋
內容簡介:
當病人來到生死關頭,是要守護他的尊嚴?還是延續他的生命?
當家屬期待與病人意願背道而馳,
一個醫生優先維護的是什麼?
.我歇斯底里地尖叫:「她已經簽了放棄急救!她已經簽了!」──救回病人讓她多活幾天,是值得的嗎?如果是你的至親,你會怎麼選擇?
.最後一位家屬在最後一刻及時趕到,護理師說:「人到齊了吧?那麼,拔管囉……」──我不禁想:究竟是家人在等待他?還是他在等待家人?
.「婆婆,現在要幫您插鼻胃管喔!」──她快一百歲了,失智並長年臥床,絕食是她唯一能為自己做的了,我們卻連她僅有的這點自由都要剝奪?
一切都顛倒過來了,當初在醫學院強調生命尊嚴,不做無謂急救的我們,進了醫院卻拚盡一切搶救病人,百歲的、失智的、長期插鼻胃管的……,學校教我們各種醫病關係,卻從未告訴我們,穿上白袍後,更艱難的是「醫病抉擇」。
人們喜歡有正確答案的選擇題,偏偏世上太多兩難,沒有答案。
資深醫師教她:「幫病人做選擇,有時是我們醫生應負的責任。」然而,做出選擇不容易,病人自身的意願、病床旁太多的不捨與聲聲不甘心,在在拉鋸著最終決定。
滿懷救人熱情的年輕醫師來到醫療現場,才發現有太多學校沒教也教不了的,那正是──人。即使醫術再精良,但許多時候面對病人及家屬的茫然和質疑,身為醫者也同樣找不到解答,因為生命是如此複雜難解,人性是如此瞬息萬變,情感更是無法說聲再見便割捨。
生存方式有時是一個人無能為力的,那麼,人生最終的句點到底由誰來劃下?
者簡介:穆琳醫師Muk Lam
25歲,擔任內科住院醫師第一年。
201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現於香港公立醫院服務。童年時,想當科學家;年紀稍長,想做個生物學家;進入醫學院後,原本想當精神科醫師,最後在畢業時選擇內科。
她是專業、理性的醫者,並帶著年輕獨具的豐沛情感,在心裡與病人和家屬同傷、共悲。經常有人問:「當醫生的是不是對死亡看得很淡?」但她認為醫護人員對病人之死看似淡泊,不是因為見慣死亡,是因他們沒見慣那位死者;然而對死者的家屬來說,他們確實失去了生命中的一部分。
事實上,習醫以來,最令她深思的並非死亡,而是生命與人性,這也推動著她真誠寫下自己上臨床課、實習及正式從醫後,期間的種種關注、思索,甚至自我懷疑,有些她豁然開朗了,有些困惑仍在尋找答案。
她以「Muk Lam」之名,在端傳媒撰寫「生死觀」、「病房筆記」兩個專欄,如實記錄一名年輕醫者的失落、自省,以及重拾期待。
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最後護理通知值班的我從被窩中趕到病房,評估要不要約束打針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想裝精神病?得先看看你忍不忍得住這些!】 過去曾有九年時間分別在都會與鄉下的公立醫院精神科部門服務過,跟大家分享台灣精神科病人的某些疾病與 ... ... <看更多>
公立精神科醫院 在 抑郁症去哪里看?| 公立精神科医院VS 私人心理咨询师优劣对比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公立 利/好处:1. 渠道方便,比如说有专门的 精神科医院 ,或者是综合 医院 的 精神科 2. 费用低很多,只需要付挂号费、开药的费用,肝功能体检的费用还能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