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經 | 盧斯達 on Patreon】
現在,藍絲長輩們都會問:「點解大學生依家會變成抗議一代?」
我答,其實很簡單,因為你們由細到大,對他們煞有介事地灌輸了一些仁義道德的「教育」,試圖令他們成為一個有尊嚴的好人,所以他們就咁慘。
黃絲長輩問:「難道仁義道德、教育是不好的嗎?」
我回答:「道德教化和人格提升永遠是好的,但我們最好有一個這些價值能夠多少實現的現實世界,否則你首先會為接受這種道德的人帶來極大痛苦。」
以前學校曾經有「公民教肓課」。現在我經常嘲弄這類教程,認為他們都是教人過馬路要遵守交通燈指示、不要亂丟垃圾、有選票要投票之類。至此之後,一切都會開始有積極價值判斷。例如政權透過官方行為去展示自己認同「見義勇為」:當你舉報或協助處理了一單重大案件,你可能獲頒「好市民獎」,認同和鼓勵人們的道德自發性。
「舉報罪案」背後的道德詮釋就是不容忍不義。整個社會也有類似的耳濡目染,並鼓勵別人做一個正義的人。甚麼是正義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奧秘,但「對抗不義」作為某種人人可為的、彰顯正義的方法,乃是通過各種媒體持續教化。每一部宗教經典、電影和故事拆解到最初,都是 protagonist 對抗 antagonist 的模型。小丑雖然迷人,但蝙蝠俠無疑顯得更有尊嚴。《蝙蝠俠》的宣傳能力自然強過「公民教肓課」,那麼我們都會在過程中認同了「對抗不義」的主題。在成龍電影,我們同樣獲得「邪不能勝正」的寓言。在中國文化,人們也歌頌屈原、岳飛、文天祥這些歷史上的敗方,頌揚其死守信念的氣節,認為這些敗方比起勝過他們的人,更有尊嚴。道德自發性,可能引發社會動蕩,或者影響惡人的既得利益。
人類都在教下一代理論上應成為一個有尊嚴自覺的人。有尊嚴的人,就是把自己看成人,把自己看得重要,也對自己有若干要求。有一定尊嚴的人,被侮辱會感到不悅,但沒有特別尊嚴的奴隸,則不會有一樣身心反應。曾經的公家宣傳片也會教人:「被人侵犯,要識得嗌唔好,仲要大聲叫救命,馬上去到安全既地方,將件事話俾你信任既人聽」,因為一個有尊嚴的人,被人侵犯時要識得反應。
刑事犯會被公訴,由檢控官代表「公眾」控訴某個人。其實犯罪者即使入獄,被侵犯的權益多數不能恢復,希望事後恢復的是受害者名譽。整個儀式只為重新宣告人的尊嚴不可侵犯,並對觸犯者施以刑罰。於是世界上很多衝突拆解到最後,可能都是由心理層面維護尊嚴的衝動而引發。一個人和人之間的尊嚴之爭,極端時可能以制裁/仇殺告終。一個群體與另一個群體的尊嚴之爭,最極端時則發展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一個殺人如麻的日本兵,腦海裡可能還埋藏著童年時期的片段,老師教他們要成為一個好孩子。那麼「好孩子」的概念,後來發展成忠誠、服從、奉公,在大時代的氛圍下也是合理發展。然後聽到日本被欺負了,國家利益受損,自己也義憤填膺。後來他在軍隊和教官的影響下,得到了皇軍的尊嚴,最後用絕對服從軍令來餵養這份尊嚴心。另一方面,無數「好人好事」、為他人自我犧牲的案例,救災、留守、奉獻,則同樣是一樣的尊嚴心、榮譽感在運作。
香港開埠180年,特別是麥理浩十年,英國人真是埋下了現代性的炸彈。當時英國已經知道香港不會被允許解殖,但也把香港搞得非常現代化,廉政公署新市鎮地鐵郊野公園,目標是培養出香港人的自豪感,提醒他們,雖然你們以前是難民,但你們現在是「香港居民」,這個身份豪得珍惜,香港 (67暴動之後無事) 可以安居樂業,值得你們自豪。90年代一些商品廣告,都會用香港咁好,點捨得離開的講法。港英又在放手撤出階段,以白臉的方式手把手教導香港人面對政府,可以挺直腰板,據理可以力爭,有不滿可以投訴,政府向公眾問責的「普世價值」,這便是為了當時的香港人尊嚴充份加油。西方所謂公民,東方所謂君子,就是描述一群有尊嚴自覺的先鋒黨。然而這班很有自我意識的人,相互之間自然充滿各種競爭和衝突,也容易不滿,或至少可能不滿。
一群特別有尊嚴的人,就因為自發性充份發揮而特別優秀,但也特別脆弱,他們的尊嚴總可能受傷。或者尼采發現的困境:強者無法適應弱者統治的世界,甚至被後者包圍和迫害。這就是藍絲和黃絲賢達研究的大學生問題。教育教人要有尊嚴,大學生自然是理論上比較有尊嚴。一班有尊嚴的人自然有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批判意識。父母教小孩子做個好人,是為他好,還是終有一天害了他?讓他有可能成為一個像嬰兒一樣自我而不妥協的人?成為因不識時務而受罰的好人?
尊嚴意識既然帶來競爭和變動,是否只要大家都沒有尊嚴,即會天下太平?問題是人們有樣學樣,追求逼格這件事就在不斷傳染。菁英和長老無符。因為有了自我意識,人們就得以經歷自己這個人格的榮辱;有了集團,就得以經歷集體的榮辱,人通過想像出集體而獲得更強烈的競爭和生存意識。雖然,這也是紛爭與互相侮辱的源頭。
美國學者管禮雅 (Liah Greenfeld) 在其名為《關於國族主義全球化的十個主張》(10 Claims Regarding the Globalization of Nationalism) 的演講內容,如題,對於國族主義是甚麼,有十個主張,第十個這樣說:「國族主義為人們帶來平民主權,帶來平等,帶來包容性的社會——即民主政治。它為人們帶來一種個人的尊嚴,我們亦因它而永遠徘徊在世界大戰的邊緣。」(Claim 10: Nationalism brings us popular sovereignty, equality, inclusive society – that is, democracy. It brings us personal dignity. And it forever keeps us on the brink of a world war.)
人和集體的思慮,由簡樸而複雜。很少可以回轉為嬰兒。嬰兒是在時光中陣亡的先行者。嬰兒鞠躬下台,成為一種有著朦朧的禁忌意識的成年人。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林鈺雄:當獨裁即將到來 抵抗才是正義 林鈺雄則回顧近年來數起社會運動,像是關廠工人臥軌案、彰化反台電高壓電施工、苑裡反風車、苗栗大埔反徵收等案例,相關抗爭者不是被偵查中、就是起訴,甚至有檢察官聲請簡易處刑,林鈺雄認為,這是使用刑法的人出了問題。 林鈺雄回顧近年來數起社會運動,像是關廠工人臥軌案、彰...
公民不服從案例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嬰兒經 | 盧斯達 on Patreon】
現在,藍絲長輩們都會問:「點解大學生依家會變成抗議一代?」
我答,其實很簡單,因為你們由細到大,對他們煞有介事地灌輸了一些仁義道德的「教育」,試圖令他們成為一個有尊嚴的好人,所以他們就咁慘。
黃絲長輩問:「難道仁義道德、教育是不好的嗎?」
我回答:「道德教化和人格提升永遠是好的,但我們最好有一個這些價值能夠多少實現的現實世界,否則你首先會為接受這種道德的人帶來極大痛苦。」
以前學校曾經有「公民教肓課」。現在我經常嘲弄這類教程,認為他們都是教人過馬路要遵守交通燈指示、不要亂丟垃圾、有選票要投票之類。至此之後,一切都會開始有積極價值判斷。例如政權透過官方行為去展示自己認同「見義勇為」:當你舉報或協助處理了一單重大案件,你可能獲頒「好市民獎」,認同和鼓勵人們的道德自發性。
「舉報罪案」背後的道德詮釋就是不容忍不義。整個社會也有類似的耳濡目染,並鼓勵別人做一個正義的人。甚麼是正義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奧秘,但「對抗不義」作為某種人人可為的、彰顯正義的方法,乃是通過各種媒體持續教化。每一部宗教經典、電影和故事拆解到最初,都是 protagonist 對抗 antagonist 的模型。小丑雖然迷人,但蝙蝠俠無疑顯得更有尊嚴。《蝙蝠俠》的宣傳能力自然強過「公民教肓課」,那麼我們都會在過程中認同了「對抗不義」的主題。在成龍電影,我們同樣獲得「邪不能勝正」的寓言。在中國文化,人們也歌頌屈原、岳飛、文天祥這些歷史上的敗方,頌揚其死守信念的氣節,認為這些敗方比起勝過他們的人,更有尊嚴。道德自發性,可能引發社會動蕩,或者影響惡人的既得利益。
人類都在教下一代理論上應成為一個有尊嚴自覺的人。有尊嚴的人,就是把自己看成人,把自己看得重要,也對自己有若干要求。有一定尊嚴的人,被侮辱會感到不悅,但沒有特別尊嚴的奴隸,則不會有一樣身心反應。曾經的公家宣傳片也會教人:「被人侵犯,要識得嗌唔好,仲要大聲叫救命,馬上去到安全既地方,將件事話俾你信任既人聽」,因為一個有尊嚴的人,被人侵犯時要識得反應。
刑事犯會被公訴,由檢控官代表「公眾」控訴某個人。其實犯罪者即使入獄,被侵犯的權益多數不能恢復,希望事後恢復的是受害者名譽。整個儀式只為重新宣告人的尊嚴不可侵犯,並對觸犯者施以刑罰。於是世界上很多衝突拆解到最後,可能都是由心理層面維護尊嚴的衝動而引發。一個人和人之間的尊嚴之爭,極端時可能以制裁/仇殺告終。一個群體與另一個群體的尊嚴之爭,最極端時則發展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一個殺人如麻的日本兵,腦海裡可能還埋藏著童年時期的片段,老師教他們要成為一個好孩子。那麼「好孩子」的概念,後來發展成忠誠、服從、奉公,在大時代的氛圍下也是合理發展。然後聽到日本被欺負了,國家利益受損,自己也義憤填膺。後來他在軍隊和教官的影響下,得到了皇軍的尊嚴,最後用絕對服從軍令來餵養這份尊嚴心。另一方面,無數「好人好事」、為他人自我犧牲的案例,救災、留守、奉獻,則同樣是一樣的尊嚴心、榮譽感在運作。
香港開埠180年,特別是麥理浩十年,英國人真是埋下了現代性的炸彈。當時英國已經知道香港不會被允許解殖,但也把香港搞得非常現代化,廉政公署新市鎮地鐵郊野公園,目標是培養出香港人的自豪感,提醒他們,雖然你們以前是難民,但你們現在是「香港居民」,這個身份豪得珍惜,香港 (67暴動之後無事) 可以安居樂業,值得你們自豪。90年代一些商品廣告,都會用香港咁好,點捨得離開的講法。港英又在放手撤出階段,以白臉的方式手把手教導香港人面對政府,可以挺直腰板,據理可以力爭,有不滿可以投訴,政府向公眾問責的「普世價值」,這便是為了當時的香港人尊嚴充份加油。西方所謂公民,東方所謂君子,就是描述一群有尊嚴自覺的先鋒黨。然而這班很有自我意識的人,相互之間自然充滿各種競爭和衝突,也容易不滿,或至少可能不滿。
一群特別有尊嚴的人,就因為自發性充份發揮而特別優秀,但也特別脆弱,他們的尊嚴總可能受傷。或者尼采發現的困境:強者無法適應弱者統治的世界,甚至被後者包圍和迫害。這就是藍絲和黃絲賢達研究的大學生問題。教育教人要有尊嚴,大學生自然是理論上比較有尊嚴。一班有尊嚴的人自然有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批判意識。父母教小孩子做個好人,是為他好,還是終有一天害了他?讓他有可能成為一個像嬰兒一樣自我而不妥協的人?成為因不識時務而受罰的好人?
尊嚴意識既然帶來競爭和變動,是否只要大家都沒有尊嚴,即會天下太平?問題是人們有樣學樣,追求逼格這件事就在不斷傳染。菁英和長老無符。因為有了自我意識,人們就得以經歷自己這個人格的榮辱;有了集團,就得以經歷集體的榮辱,人通過想像出集體而獲得更強烈的競爭和生存意識。雖然,這也是紛爭與互相侮辱的源頭。
美國學者管禮雅 (Liah Greenfeld) 在其名為《關於國族主義全球化的十個主張》(10 Claims Regarding the Globalization of Nationalism) 的演講內容,如題,對於國族主義是甚麼,有十個主張,第十個這樣說:「國族主義為人們帶來平民主權,帶來平等,帶來包容性的社會——即民主政治。它為人們帶來一種個人的尊嚴,我們亦因它而永遠徘徊在世界大戰的邊緣。」(Claim 10: Nationalism brings us popular sovereignty, equality, inclusive society – that is, democracy. It brings us personal dignity. And it forever keeps us on the brink of a world war.)
人和集體的思慮,由簡樸而複雜。很少可以回轉為嬰兒。嬰兒是在時光中陣亡的先行者。嬰兒鞠躬下台,成為一種有著朦朧的禁忌意識的成年人。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公民不服從案例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鍵東南亞 緬甸政變後,許多醫護人員加入公民不服從運動響應罷工,導致公立醫院服務崩潰。同時這也導致對COVID-19的檢驗能量大大降低,並且6月1日新增的122確診案例,有超過50例來自鄰近印度的欽邦,更是過去三個月的新高。
#緬甸 #疫情 #印度變種病毒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東南亞
公民不服從案例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林鈺雄:當獨裁即將到來 抵抗才是正義
林鈺雄則回顧近年來數起社會運動,像是關廠工人臥軌案、彰化反台電高壓電施工、苑裡反風車、苗栗大埔反徵收等案例,相關抗爭者不是被偵查中、就是起訴,甚至有檢察官聲請簡易處刑,林鈺雄認為,這是使用刑法的人出了問題。
林鈺雄回顧近年來數起社會運動,像是關廠工人臥軌案、彰化反台電高壓電施工......等案例,相關抗爭者不是受偵查中、就是遭起訴,甚至有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這是「使用刑法的人出了問題。」
林鈺雄則回顧近年來數起社會運動,像是關廠工人臥軌案、彰化反台電高壓電施工、苑裡反風車、苗栗大埔反徵收等案例,相關抗爭者不是還受到偵查中、就是起訴,甚至有檢察官聲請簡易處刑,「這是使用刑法的人出了問題。」
林鈺雄分析法律面對公民不服從可能有的辯論,首先,阻卻違法事由很難被信服。林鈺雄說,法律中傳統的阻卻違法事由難以適用,例外情況多是以「入罪」為下場;而超法定阻卻違法事由之中,常要求必須獲得被害人之承諾,但在實務上相當困難,像是關廠工人臥軌,還需獲得「被耽誤時間乘客」的允許,林鈺雄認為不太可能。
也有人主張將「民主體制被破壞」視為超法定阻卻違法事由中的類似緊急避難,但現有緊急避難多保障個人名譽、並強調危難即將發生的「現在性」。但像是反國光石化、反美麗灣等預防未來、整體性的危難,就很難適用。林鈺雄認為,避難的危難情況認定,應該要以急迫性取代現在性,也要考量超越個人的整體法益。
至於刑法該如何評價公民不服從,林鈺雄認為,以刑法犯罪三步驟來看:第一,構成要件該當性是否具備,林鈺雄認為現在被提出的許多罪行,像是侮辱公署、妨害公務等,其實很難成立。再者,違法性應考量侵害法益極輕微、類似緊急避難的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而在有責性部分,林鈺雄也認為可以過當行為受到緊急避難之保障。總而言之,林鈺雄認為公民不服從跟緊急避難有交集之處,因此未來若要審理相關案件,應該可從緊急避難的審查架構去思考。
http://pnn.pts.org.tw/main/2014/05/01/%E5%85%AC%E6%B0%91%E6%8A%97%E7%88%AD%E8%88%87%E4%B8%8D%E6%9C%8D%E5%BE%9E%E9%81%8B%E5%8B%95%E7%9A%84%E6%B3%95%E5%BE%8B%E8%A9%95%E5%83%B9/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