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好過夜
#香蕉王國衰亡史
文/李雨蓁
如果不久之前,政府突然逮捕了張忠謀,以貪污、背信、圖利等罪誣陷起訴,並把張董稱為「晶圓敗類」下獄監禁。在政府干擾市場下,台灣半導體產業大亂,一蹶不振,出口額剩下五分之一不到......這樣的政府大家會怎麼看?
🔺類似的事情,在半世紀前的台灣,是真的發生過。
政府透過炮製冤案,自己摧毀了當年出口額最高的產業,時過境遷,這樣揮刀自宮的政府,被稱為最會拼經濟的政府;當年那個殖民政府看誰不爽就關誰的年代,被某些人稱為無限懷念的時代。
這件冤案,就是史稱「#剝蕉案」或「#金盤金碗案」的高雄青果社冤案。上週我在介紹「棧貳庫」時,有網友提到想更多了解一點,正巧我參與過相關展覽的策展,就讓我細說分明:
✦香蕉王國的誕生
台灣地處熱帶,南部本身就有野生香蕉(Musa paradisiaca)生長,但直到明鄭時期,引入南洋種雜交,才成為經濟作物;而在日本殖民時代,經過多次改良,從1902年開始成為外銷產品,也在日本本土大受好評。氣候、土壤合宜的旗山,自此成為香蕉生產重鎮,在生產面積與產量上均成為全台之冠。
不過,戰後日本進出口由盟軍管制,香蕉貿易只能透過以貨易貨方式交易,直到1963年日本香蕉進口自由化後,台蕉順利銷往日本,銷售量暴增,打下日本9成市場。原本出口的香蕉,是被台北貿易商陳查某控制的「青果輸出公會」壟斷。陳查某在日治時期就外銷香蕉致富,但台北的貿易公司壟斷香蕉出口等於多剝一層皮,對農民幫助不大。
✦青果合作社帶動旗山發展
所幸,出身屏東,時任高雄旗山「#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的吳振瑞,多方請願爭取到「五五制」,打破貿易商壟斷並抬升出口價格。並透過與日本商社間的良好關係以及良好的談判手腕,爭取台灣香蕉在日本的市場。讓旗山本地農民所得大幅提高。
1967年極盛時期,年出口2700萬箱香蕉,賺取外匯 6,200萬美元,佔當時臺灣外匯三分之一。高雄港香蕉碼頭和棧貳庫全部堆滿準備外銷的香蕉,旗山更是依賴香蕉致富,小鎮裡不但有戲院酒家,農會盈餘與存款更高居全台第一。當時公務員薪水每月500-750元,青果社職員1100元,但農民一年收入可達20萬元,換算今日可說是千萬年薪。
✦看到這邊,大家應該知道轉折要出現了吧~
1969年3月7日,司法機關突襲青果合作社,逮捕吳振瑞和重要幹部,查封帳冊等文件。案發之時,正值當年台日香蕉談判期間,結果一片大亂下,香蕉價格大砍,出口量也被削減只剩七成。而由於吳振瑞被捕,導致青果社和日商的良好貿易關係中斷,部分日商因顧忌中國國民黨政府用輿論抹黑蕉業,刻意保持距離。而在台日香蕉貿易關係網絡破裂下,貿易條件惡化,部分日商轉而採購中南美與菲律賓香蕉,導致台灣香蕉出口量崩跌,數年內只剩1/4。香蕉王國一夕崩解。
✦而為什麼會爆發這起「剝蕉案」呢?
根據官方說法,高雄青果社慶祝20年慶時,吳振瑞先生為酬謝各方支持,特別打造金碗金盤餽贈相關人員,而被以貪污、背信等重罪起訴,一審判刑8年,但二審時因查無舞弊違法情形,故以違反政府依《國家總動員法》所發禁止黃金買賣之行政命令判刑。
但背後原因,一說是吳振瑞拒絕將香蕉包裝,由竹簍改成李國鼎弟弟擔任經理的美國律頓公司製造之紙箱,而得罪李國鼎兄弟,遭到清算。據文獻指出,時任經濟部長的李國鼎和蔣介石報告時,指控「竹簍裝運有回扣,所以不願改用紙箱」。蔣介石聽完只問,青果社背後有無民代? 李國鼎答「沒有」,蔣介石隨即下令「辦人」!
二是在爭取「五五制」時,得罪陳查某等貿易商集團,加上當時同意「五五制」的關鍵人物中央銀行總裁兼外貿會主席徐柏園,是宋美齡的親信,蔣經國為打擊宋美齡氣焰,因此透過屬於蔣經國派的李國鼎,拿青果社開刀。
不論是哪種原因,中國國民黨高層的權利鬥爭,讓臺灣香蕉產業就此遭受重創。十多年後,中國國民黨營事業更一度傳出赴越南種香蕉回銷日本,這項打擊台蕉作法,也一度引發輿論譁然。
2016年屏東縣政府出版《金蕉傳奇》,以官方身分平反吳振瑞與相關人物當年的冤屈,而我去年也剛好有機會能策劃這個展覽,策展真的是非常幸運的職業,常覺得怎麼會有一個工作,做完除了更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以外,還能推廣讓更多人知道。
不過,將歷史推廣展示只是將問題凸顯出來,讓更多人知道,但要解決問題,朝目標邁進才是真正能改變現狀的方法,這也是為什麼身為設計師/策展人的我,決心投入政治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很多策展的故事都非常有趣,貼近島嶼的脈動,我們下次好過夜見啦~
公務員合作社買賣 在 姚松炎 Edward Yi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合作社房屋 -\-\- 實例】
有人話合作社房屋太理想化,太離地。其實除左公務員合作社房屋,香港也有其他實例。證明合作社房屋不但切實可行,而且有先例可循。只要有政策和相關法例配合,理想,就在咫尺之間。
#有居住權冇炒賣價值
#不賺不蝕
#大家想唔想要
明愛支援聖伯多祿村 傳承純樸文化
位於西貢對面海的「聖伯多祿村」於1964年建成。當年教會神父為幫助漁民上岸,向政府租地建村。初期由明愛負責管理,後來明愛將管理業權轉交由村民組成的「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成為香港其中一個只能住不能買賣的合作社房屋。明愛西貢社區發展計劃團隊主任張雪芹認為這類型「集體牌照屋」蘊藏著薪火相傳精神:留住的漁民後代很珍惜這裡既純樸又豐富的生活內容,其共同的歷史及記憶併發出動力,令他們想辦法把這地方修好,盼令漁民族群生生不息。【#社聯頻道】
#明愛 #西貢 #合作社 #房屋 #HKCSS #社聯